评剧《红高粱》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传统戏曲演出剧目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戏曲演出剧目多种多样,每个剧目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本文就传统戏曲演出剧目进行探讨,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剧目及其艺术特点。
一、京剧《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而成。
作为京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演出时通常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如林黛玉入荣府、贾雨村拜师等。
《红楼梦》的精彩演出不仅体现了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底,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与思想。
二、评剧《钱塘湖》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朗诵风格而闻名。
《钱塘湖》是评剧中的经典剧目,讲述了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故事。
这部剧目歌舞与说白相结合,以铿锵有力的唱腔和饱含激情的念白来呈现战争场面,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英雄的坚韧。
三、黄梅戏《霸王别姬》黄梅戏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动人的唱词而著称。
《霸王别姬》是黄梅戏中的代表性剧目之一,讲述了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
这部剧目以其悲壮的音乐和细腻的表演,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如虞姬的忠诚和项羽的豪情,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粤剧《红高粱》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优美的唱腔和传统的表演方式闻名。
《红高粱》是粤剧中的经典剧目,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剧目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戏剧性的场景,将小说中的生动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艺术享受。
五、越剧《梁祝》越剧是中国浙江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方式而著称。
《梁祝》是越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这部剧目以其动人的情节和精湛的唱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情感糅合在一起,使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以上只是传统戏曲演出剧目中的几个代表作品,每个剧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艺术体验。
三重门:简论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作者:郑永为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3期戏曲的发展要坚持写意传神。
写意,挥写民族审美意象;传神,传承中国艺术精神。
戏曲的现代转化首先是传承戏曲的美学基因,使之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其次是用戏曲表现现实题材,拓展其生存空间。
这样才能使其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现实题材是现代题材的一部分,戏曲的现实题材创作规律与审美,与戏曲现代戏有部分的重叠。
但是,现实题材聚焦当代的社会现实,它更为直观地表现当代人的处境和困惑,因而与时代也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戏曲的现实题材创作也是戏曲现代转化的鲜明标志,以这个角度而言,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实际面临着三重门:首先是能够演绎现实题材;二是要深度地表现现实题材;三是以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延续民族的审美取向,推进并验证戏曲的现代转化。
一重门,通过热点事件驾驭现实题材戏曲是中华审美的综合体,虽然成熟于几百年前的京剧与昆曲,仍然难以逾越表现现实题材和当代生活的窘境,但戏曲整体而言与现实题材并不完全对立,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的百年剧种更是如此,这其中最为鲜活的例证就是以“评古论今”著称的评剧。
在评剧110 年的演剧史中,其源头就与现实题材有着不解之缘。
1918 年,成兆才创作的评剧史上第一台现代戏—《杨三姐告状》,堪称戏曲现实题材的经典。
该剧不仅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来,并且除了官方的人物大都使用真名,尤其是该剧直接介入了案件的审理过程,甚至在舞台上开庭审案并枪毙案犯。
剧场外,成兆才更是顶住威胁、利诱、伤害、打砸,使剧目演出直接影响了司法审判的过程和结果。
由此可见,《杨三姐告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发生了深度的关联,这不仅使其成为评剧剧种的奠基之作,也确立了评剧表现现实题材和现代生活的优长。
1932 年,官宦之女马振华恋爱受挫,投黄浦江而亡,萧军根据时事小说《珍珠恨》创作的评剧《马振华衰史》,也是源自上海滩这件曾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例。
由此可见,评剧现代戏之所以风生水起,尽管本质是艺术上的成熟,但也正是借助了当时的热点事件,成为深度介入现实的媒介和载体。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陈法玉(以下简称陈):张导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家乡《创作评谭》杂志的专访。
您曾在2007年被《中国戏剧》杂志推举为“新世纪杰出导演”,是六位被推举人中唯一的一位戏曲导演,也是唯一的一位女导演。
您是江西儿女的骄傲。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能够让更多家乡人了解您艺术创作的经历和成就,增强江西的文化自信。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与赣南、与江西的情缘。
张曼君(以下简称张):我的祖籍是江西省上饶市,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
“文革”时期,我在赣南小学毕业,却因为出身问题没能继续上中学,后辗转就读于一家民办中学,并随学校移至当时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址在赣南的上犹县。
16岁那年,我几经波折成为上犹县采茶剧团的一名演员。
由于我有较好的表演天赋,独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在当地很有名气,在县剧团里成了台柱子,演出很多。
主要节目是样板戏、小歌舞、小话剧、对口词、表演唱、三句半等。
除此之外,我还担任报幕员。
我演的第一个戏是小歌剧《红旗二号》,在戏里演一个有点自私的小女孩儿,也属于“女一号”。
那时候,县剧团有很多下放来改造的所谓“反动权威”,其实他们都是很好的艺术家,是我艺术起步阶段最好的老师。
每到排戏的时候,他们都会要求我写角色自传、剧本分析。
我不会写,他们就一边启发我思考,一边详细讲解。
写出来后,又帮我找出其中的问题,认真加以纠正。
所以,在这方面我比一般的演员基础要好,除却从小比较喜欢阅读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过这样的积累和锻炼。
当时唱戏都用普通话,所以我用普通话唱采茶戏,也用普通话演过评剧《向阳商店》、湖南花鼓戏《送货路上》《打铜锣》等,也用唱歌的方法演过整出的京剧《红灯记》(饰演李铁梅)、《龙江颂》(饰演江水英),本期文艺家:张曼君,江西上饶人,出生于江西赣州。
戏曲导演,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导师,原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代表作品有: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京剧《马前泼水》《水上灯》《钦差林则徐》《青衣》;昆曲《一片桃花红》;越剧《梅龙镇》;评剧《红高粱》《母亲》;河北梆子《晚雪》《孟姜女》;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川剧《欲海狂潮》;湘剧《李贞回乡》《月亮粑粑》;晋剧《大红灯笼》;蒲剧《山村母亲》;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小乔初嫁》;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秦腔《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等。
浅论评剧表演的艺术品格作者:武英华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4期评剧有百年历史,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传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在中国戏曲大家园中,评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着华彩,在京、昆之后位列第三,至今在华北、东北一带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评剧因为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所以又有“落子戏”“蹦蹦戏”等别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现在广为流传的是东路评剧。
东路又有白派、花派、李派、鲜派等众多流派,他们在曲调唱腔上各有不同。
评剧在发展历程中屡有创新提升,因此发展蓬勃,名家荟萃。
如今仅在黑龙江一省就有十余个评剧团,评剧名家更是人才辈出。
从成兆才、月明珠、金开芳、白玉霜到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等,一代代艺术前辈丰富和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并赋予评剧以独特的艺术品格。
首先,评剧具备通俗性和大众性的艺术品格评剧有品且成格,其核心特点就是通俗性,它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都很接地气。
评剧的母体是以莲花落为代表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歌舞,它形成于北方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演给农民欣赏,这就决定了取材必然源于生活、贴近人民,讲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比如早期的剧目《安安送米》《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锔缸》等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评剧的内容多表现平民女子的悲剧生活,这一点和东北二人转相似。
如《杨三姐告状》《秦香莲》《刘巧儿》《祥林嫂》等等。
从老百姓身边的平凡小事入手,形式活泼多样,自然亲切地展示现实生活,易于引起共鸣。
评剧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能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状况。
它的发展史也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史。
此外评剧还借鉴了二人转、京韵大鼓、京剧等其他戏曲的板式、唱腔、曲目、伴奏等多方面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又亲民的艺术特色。
其次,评剧具备写意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品格评剧是扎根于“中国土壤里根植成长的”地方戏曲,它既遵循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意象化的表演特征,又展现了本民族独有的思想情感和民族风格。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选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
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第二,自然异化。
人的基本特征是制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
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
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
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
《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证法》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玉回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第五集1.。
俊杰母亲房间秋季晚内俊杰母躺在床上,困难地喘息着,俊杰进来了,沉重地坐在母亲的床前。
母亲突然惊醒了:“杰儿?杰儿你回来了?你没再做傻事吧?”俊杰:“娘,什么叫傻事?什么叫聪明事?娘,您从孩儿嘴里哄出了话,转头让我爹把九儿卖给土匪,您觉得是聪明事吗?”母亲:“你因为这个生娘的气?”俊杰:“孩儿不敢。
孩儿只是对娘很失望。
孩儿相信娘,可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母亲:“你不知道为什么?”俊杰:“孩儿想不出来。
在孩儿心里,娘是个仁厚的、慈悲的,吃斋念佛之人,娘为什么要害一个无辜的女孩呢?”母亲:“让娘告诉你为什么。
”俊杰:“为什么?”母亲:“娘是吃斋念佛,但娘再仁厚慈悲,娘也只是俊杰的娘,不是九儿的娘,娘得保护自己的孩子。
娘不能看着你做傻事。
为了你,娘什么都可以做!”俊杰:“哪怕是害一个无辜的人?”面对儿子的质问,俊杰母亲默然无语。
俊杰:“娘,你糊涂啊!”俊杰气冲冲要走,母亲费力地欠身起来,强调叮嘱。
母亲:“杰儿,不管怎么说,事情过去了,我听说那闺女要嫁到单家去了,把以前的事情忘了吧。
”俊杰黯然摇头。
俊杰:忘了?说得容易!不要说我跟她好了这么多年,根本忘不了,更何况这回我辜负了她,害了她,我一辈子欠她的情债,更是不能忘!娘,我告诉你吧,戴九儿已经落到我心里了!母亲:“杰儿,娘是过来人,再好的姑娘,时间长了也会忘了的,改天让你爹给你找个更好的。
”俊杰:“我不找,直到看到她幸福以前,我不会再找了。
”说着走了。
俊杰母亲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
2.。
曹二老爷院里秋季晨外余占鳌和四奎进来,一顶花轿摆在那里。
余占鳌:“哟,又是谁家嫁闺女啊?”曹二老爷从屋里出来:“来啦?今天是个肥差,单家娶媳妇,雇个八抬大轿,从这里抬到十八里堡,给五十块大洋。
占鳌,你带着几个人去吧,老规矩,我七,你们哥几个把剩下的分了。
赶快走吧。
”余占鳌有些愣:“单家娶媳妇?娶谁啊?”曹二老爷:“还有谁啊?戴老三的闺女呗。
这戴老三也真行,为了钱,把闺女嫁给一个麻疯。
周一:【中国五大剧种】(1)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4)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代表艺术家有新凤霞、小白玉霜等人,代表曲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代表作有《天仙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二】【戏剧】1.昆曲(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近代戏曲中素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后因不少剧种的末行已归入生行,因此习惯上就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基本类型。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周三】【中国古代十大戏剧家】1.关汉卿(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首。
(2)作品:《窦娥冤》。
2.马致远(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一。
(2)作品:《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3.郑光祖(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一。
(2)作品:《倩女离魂》。
4.白朴(1)地位:“元曲四大家”之一。
(2)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
5.王实甫(1)地位: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2)作品:《西厢记》。
【周四】:【中国古代十大戏剧家】6.纪君祥(1)地位: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2)作品:《赵氏孤儿》。
7.汤显祖(1)地位:明代最伟大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2)作品:《南柯记》、《牡丹亭》。
8.孔尚任(1)地位:清代著名戏曲作家。
教师业务能力考核高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评剧《红高粱》
作者:王兴昀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2期
【摘要】天津评剧院创编的评剧《红高粱》,将重点放到了十八刀(余占鳌)和九儿的曲折爱情和舍身抗日上,展示了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的纠葛,刻画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面,为评剧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红高粱》;评剧;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52-01
莫言的名著《红高粱家族》问世已久,在舞蹈、电影、电视舞台上都曾留下了她身影。
由天津评剧院打造的评剧《红高粱》一剧采取“经典再造”的方式,将剧目的重心放到十八刀(余占鳌)和九儿的曲折爱情和舍身抗日上,通过对二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将其人生轨迹同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有机结合。
该剧包含新意,充分体现了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和北方演艺集团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坚持“抓作品带队伍,用人才保作品,以作品促人才”的发展理念。
通过创作演出精品剧目,带动剧团全面发展。
因此,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多方面的好评。
作为新时代的评剧创作,《红高粱》在深刻领悟评剧自身艺术价值的前提下,本着对评剧传承与创新的目的,对原著情节进行了大胆修改。
遵循传统戏曲创作“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的原则,将原著中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增删。
通过减去枝蔓性的故事情节,做到了主题凝炼。
同时,剧中在原著基础上,增加十八刀(余占鳌)高粱地劫亲,刘罗汉为妻女报仇舍生取义,朱县长处刑刘罗汉被日寇逼疯,九儿舍身担酒杀敌等情节。
该剧本着尊重经典著作的态度,寻求着其中贯穿主旨的精神内涵,将红高粱中的抗日主题诠释得有声有色、感动人心,赋予了作品本身更为深刻的内涵。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一出剧目能否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就要看它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及审美取向。
要通过对剧中人物的精心塑造,将其内心世界展示在观众面前,将剧中蕴含的人间真善美,传递给观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评剧《红高粱》塑造出了日寇暴虐统治下自发抗日民众的群体形象,发掘、发现和讴歌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
剧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正是人间大美;所展现出中国人的爱国理念,正是人家大爱,这都是戏曲工作者应该着力展现的。
戏曲要能起到伸张正义,鞭挞丑恶,揭露黑暗,唤取光明的作用。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戏曲的功能不仅仅是供观众消遣和娱乐,更要能唤起观众情感广泛的共鸣,给观众以启迪。
即便不能称得上是高台教化,也要能使人心向善。
目前许多主旋律剧作,往往过多的陷入对高大全人物的塑造和歌颂之中,这也造成了目前广大观众对于此类题材剧目兴趣的减退,使得一些剧目缺乏商业演出市场,往往仅演出几场便偃旗息鼓。
《红高粱》中十八刀(余占鳌)和九儿的塑造却避免了这种窘境,二人都有自身性格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大是大非面前,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有缺陷英雄人物的塑造,显示出了编剧的匠心独具。
避免了高大全人物给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使得该剧做到情节抓人,人物抓人,能使观众紧随剧情,深入剧中,做到了“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
”
评剧《红高粱》对九儿的塑造不是流于形式的“脸谱化”刻画,而是通过展示了她多层次的情感,全景展示了九儿从一个追求爱情的闺阁秀女到舍身抗日的报国烈女的心路变化,凸显其人格升华的过程。
出嫁中的无奈、情郎相见的喜悦、为情守身的赤诚、情投意合的缠绵都在刘罗汉舍身成仁、日寇肆虐下转化为誓死抗日的家国之情。
印证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篇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
评剧来自于民间,这也注定了它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艺术品质。
也正因为如此,在抗日剧创作上,评剧有着与其他剧种相比所独具的优势。
评剧的这种艺术品格使得《红高粱》的再创作达到深接地气的层面,从而使全剧呈现出一种清新亮丽的艺术风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评剧艺术就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博采众长,去粗取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剧,形成了一出又一出经典,可以说评剧《红高粱》为今后评剧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简介:
王兴昀,男,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戏曲史、戏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