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预防青少年犯罪安全教育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提供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安全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安全意识,提供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降低他们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或加入犯罪行为的风险。
教学内容I.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和原因- 介绍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类型,如盗窃、欺凌、吸毒等,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 强调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心理压力等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II.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
- 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支持系统,让青少年有健康发展的机会。
- 强调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促进青少年与家庭、同伴和社会的良好交往。
III. 自我保护技能的培养- 教授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如避免危险区域、应对紧急情况、寻求帮助等。
- 提供模拟案例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锻炼自我保护技能的运用。
IV. 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 设计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参与讨论犯罪案例并分析其原因与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类似案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教学方法I. 讲授和示范- 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II. 角色扮演和模拟练- 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练,让他们亲身体验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III.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促进思考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IV. 案例分析和讨论- 提供真实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法I. 案例分析报告-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青少年犯罪案例,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II. 角色扮演表演-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展示自我保护技能的运用。
III. 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 视频资料:相关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和预防措施的教学视频。
- 绘本和故事书:通过绘本和故事书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安全教育信息。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主题班会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犯罪行为,本班决定开展以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二、活动目标1.增强未成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2.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3.阐释未成年犯罪的危害性及其后果,引导学生远离犯罪行为。
三、活动内容1. 主题班会•主持人开场介绍活动目的和意义;•法律老师讲解未成年犯罪法律知识,重点讲解未成年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学生互动环节:提问、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未成年犯罪问题。
2. 视频播放•播放未成年犯罪案例视频,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未成年犯罪的危害性;•班主任辅导员点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3. 法律知识小测验•设计未成年犯罪法律知识的小测验,通过学生参与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活动实施计划•活动时间:XX月XX日•活动地点:XX班教室•活动流程:主题班会(40分钟)→ 视频播放(20分钟)→ 法律知识小测验(10分钟)五、活动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班主任考察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出建议。
以上为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主题班会活动教案,希望能够有效提升未成年学生的法治意识,预防未成年犯罪行为。
特殊应用场合及相应条款增加1. 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班会活动在面对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群体时,应增加以下内容:•个性化辅导安排: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专业支持人员参与:邀请心理医生、特殊教育老师等专业人员参与活动,提供专业意见和指导。
2. 针对家长参与的班会活动针对家长参与的活动,应增加以下内容:•关于家长教育的内容:增加关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遵守法律、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内容;•家长互动环节:设置家长互动环节,让家长分享育儿经验,促进家校合作。
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1. 学生参与度不高问题: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
青少年犯罪预防主题班会教案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宁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帮助青少年认清犯罪的危害性,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本次班会的主题是青少年犯罪预防。
通过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我们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和预防犯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目标1. 了解青少年犯罪现状和危害;2. 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3.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4. 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青少年犯罪现状讲解- 通过介绍最近的犯罪案例,让同学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 引导同学们思考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
2. 法律意识教育- 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刑法中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等。
- 分析不同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强调合法行为的重要性。
3. 道德观念培养- 引导同学们讨论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 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明白道德与犯罪的差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介绍- 介绍青少年犯罪的常见类型,如财产犯罪、网络犯罪等。
- 讲解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方法和技巧,如保护个人隐私、警惕陌生人等。
四、教学活动安排1.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纪录片,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汇报给全班。
3. 角色扮演:选取一些典型犯罪案例,在班内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亲身感受犯罪行为的危害和后果。
4. 制作海报:要求同学们以预防犯罪为主题,设计并制作相关的海报,弘扬正能量。
5. 知识问答:设计一些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知识问答,在班内进行比赛,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五、教学评估1. 同学们的参与度:班会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展现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兴趣和关注。
2. 制作海报的质量:评估同学们对预防犯罪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防止青少年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背景介绍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本班会特制定了针对性的教案,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危害和影响。
2.掌握常见犯罪行为及其预防方法。
3.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青少年犯罪概述•介绍青少年犯罪的定义、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2. 常见犯罪行为•盗窃、欺凌、吸毒等常见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案例分析。
•分析这些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和社会根源。
3.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社会环境改善: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健康、积极的娱乐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四、教学方法1.讲解:教师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表为依据,讲解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原因和预防方法。
2.讨论:学生就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原因展开讨论,促进思想交流和认识提升。
3.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常见犯罪情景,培养应对危险的能力。
4.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通过互动的方式深化学生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口头测试:随堂进行知识点的问答,检验学生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2.情景演练评估: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应对犯罪情境的应变能力。
3.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教案课件:包含案例分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书籍、期刊和网站链接,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完整版)防止青少年犯罪主题班会教案防止青少年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完整版)
目标
本班会教案的目标是帮助青少年了解和意识到犯罪的危害,并提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用策略。
班会主题
-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类型
- 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和方法
班会流程
1. 引入 (5分钟)
- 主持人简要介绍班会的主题和目标
- 引发学生对犯罪的兴趣,引发讨论
2. 犯罪的定义和类型 (15分钟)
-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 提醒学生远离犯罪,并警示后果
3. 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0分钟)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
响
-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引发整体思考
4.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和方法 (25分钟)
- 提供一些常见的预防犯罪策略和方法,如:与良好朋友为伍、遵守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
-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预防犯罪策略和想法
5. 总结和反馈 (10分钟)
- 主持人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学生们应该学到的关键点
- 鼓励学生反思并提供反馈,以提高下次班会的质量
教学资源
- PowerPoint幻灯片或投影仪
- 案例分析材料
- 分组讨论提示卡片
- 班会反馈表格
班会评估
-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 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班会反馈表格的结果
通过这个主题班会,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犯罪的认知,并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以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防范主题班会教案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青少年犯罪防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应对犯罪行为。
下面是一份关于青少年犯罪防范主题班会教案,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的教育,学生将能够:1.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和后果;2. 掌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与分类;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3. 青少年犯罪的危害和后果;4.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技巧;5. 法律意识教育。
三、教学过程1. 开场引导主持人首先引导学生们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警惕,为后续的教育做铺垫。
2. 专题讲解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介绍和讲解,包括犯罪的种类、原因、危害和后果等方面,使学生对青少年犯罪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青少年犯罪的防范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对防范犯罪的认识。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互动,演绎犯罪与预防之间的博弈,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素质和法治观念。
5. 法律意识教育老师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养成合法行为的意识和习惯,提升法治素养。
6. 结束总结主持人对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主题班会的开展,学生们对青少年犯罪的危害和后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树立了预防犯罪的观念和意识,有效提升了法治素养。
希望通过不断的主题班会教育,能够引导更多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以上就是关于青少年犯罪防范主题班会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学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原因。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青少年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力。
二、教学内容1.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和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4. 情景模拟法:模拟青少年犯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防范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讲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 收集青少年犯罪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
3.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犯罪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4. 讲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 介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提高防范意识。
6. 案例分析与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犯罪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7. 情景模拟:设置青少年犯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犯罪后果,增强自我约束力。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4. 情景模拟表现:评估学生在情景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应对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防范意识。
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定义、类型、原因及危害,增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防范意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3. 行为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识别犯罪风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预防犯罪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增强法治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青少年犯罪相关视频或讲述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青少年犯罪?它有哪些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看法。
- 简要介绍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 详细解释青少年犯罪的定义、类型及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影响、个人心理问题等。
- 强调青少年犯罪的严重后果,如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的警觉性。
3.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行为规范。
4. 预防措施学习- 介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和责任。
- 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个人素养、培养健康兴趣爱好等。
- 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5. 总结提升- 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犯罪行为。
-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制定个人预防犯罪计划等,以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课知识教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课知识教案 1教学目的: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完整版)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学生教案)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学生教案)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教育和社会干预措施,以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
教育目标1. 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2. 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 培养中学生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青少年犯罪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2. 法律和规则的重要性:介绍法律和规则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和规则的必要性。
3. 自我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自己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自我认知。
4. 解决冲突和情绪管理:教授中学生有效解决冲突和管理情绪的方法,以减少可能导致犯罪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5. 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后果。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从中研究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冲突和决策过程,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实地参观:组织中学生参观相关机构,如警察局或法庭,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重要性。
5.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答: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形式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 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布置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展示自己的成果。
3. 角色扮演评估:观察和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
教学目得:
通过本节课得法制教育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哪些属于犯罪行为?增强自我保护得意识,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得好习惯。
当碰到不法侵害时,应如何运用法律得武器,来保护有自己。
培养学生分辨就是非,拒绝与抵制不良行为得能力与树立明确得法制观念与负责任得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得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
依法办事得好习惯,有效地树立与维护学校良好得学风以及社会得稳定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得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明白青少年得哪
些行为属于犯罪(如:打劫、勒索等)。
以至于当碰到犯罪行为时,该如何懂得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得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拒绝与抵制不良行为得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拒绝与抵制不良行为得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准备案例:以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收集“青少年犯罪得相关政策、法规与
法律”以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相关条例,准备一个相关得小案例以及这个案例给您们得启示。
成果展示: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青少年犯罪得相关政策、法规与法律”以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相关条例。
以组为单位,展示她们收集到得法律法规,并讲述一个相关得小故事(要求真实)以及由此得到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得定义:未成年人犯罪,就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
罚得行为。
值得注意得就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得限制。
《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得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得人,实施了刑法规定得任何一种得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就是从我国得实际情况出发得,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得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已具有分辩就是非善恶得能力,因此,应当要求她们对自己得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得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得,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得人,一般已具有事实上得识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智力发育尚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知识,还不具有完全识别与控制自己行为得能力,
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得人只有犯以上规定得八种犯罪,才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法律对未成年人加以保护得同
时,也给予了一定得惩罚。
如果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得界限,国家法律还就是有惩罚得措施得,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
二、案列分析:
案列一: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
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得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问题一:沈华得行为有没有违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有,违反了哪条?
问题二:沈华得行为违反了我国得刑法得哪一条?
教师总结:
沈华得行为违反了《中学生守则》得第七条得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她方法抢劫公私财物得,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考虑到沈华就是一个14岁得青少年,所以法院给予酌情处理得方式了判决。
问题三:如果您就是沈华,您该怎么办?
(可以叫一两个学生表演沈华,阐述自己得内心想法。
)
案列二:欺负弱小本不该、敲诈勒索终被处
16岁得小朱与15岁得小李就是初三得同班同学,平时就好自称大,恃强凌弱;二人家庭经济都较困难,很羡慕有钱得同学穿名牌。
一天,一个低年级学生穿了一双耐克鞋在路上一脚把一块石头踢到小朱得身上,小朱很生气想教训
教训这个小同学。
小李一瞧一双新得耐克鞋,就说把这双鞋换过来穿穿算了,
小同学不肯,二个人上去一下把她按在地上,小朱往她屁股上一脚,小同学只好把鞋给了小朱。
小同学得家长报了案,小朱与小李被叫到了公安局。
经调查,小朱与小李还数次向其她小同学强索人民币,有得2元,有得4元、5元,最多一次强索17元,后因被害人要求返还7元,总共强索金额31元,学生家长反映十分强烈。
1、小朱与小李得行为构成了犯罪吗?她们得行为给了您哪些启示?
2、如果就是您,您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
敲诈勒索根据刑法规定,它属于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得,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她严重情节得,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因小朱与小李都就是未成年人,所以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条例》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处理。
三、小组展示法律法规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选2-3个代表展示法律法规,并讲一个法制小故事。
四、加强犯罪得自我防范小建议:
1、青少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2、树立自尊、自立、自强得意识
3、增强辩别就是非与自我保护得能力
4、加强青少年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得意识
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得法制教育课得学习,作为一名青少年应该远离违法、犯罪,
健康成长,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得知识,做一名遵纪守法得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