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战略定位
- 格式:pdf
- 大小:70.62 KB
- 文档页数:1
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区域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益的共享。
本文将探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首先,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令人欣喜。
在亚洲地区,东盟国家联盟已经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典范。
东盟成员国通过经济合作、贸易自由化等措施,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是东盟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互利共赢的格局逐渐形成。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加入到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中,促进了亚洲的整体发展。
在欧洲,欧盟是区域一体化的典范。
欧盟成员国通过实施共同市场、共同货币等措施,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为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面临挑战,但其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区域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制约了区域一体化的推进。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鸿沟和分歧使得一体化进程变得复杂和困难。
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对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贸易战的升级等都给区域一体化带来了不确定性。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区域一体化依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区域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实施共同市场、自由贸易等措施,不同国家或地区可以有效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整体效率。
其次,区域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深化贸易、投资等合作,可以加快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实施一体化政策,可以形成更庞大的市场,增强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未来,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化,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跨国合作将更加频繁。
同时,全球化的推动也将促使各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去。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中国与东亚国家关系的演变及趋势分析近年来,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日益重要。
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和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和东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趋势分析。
一、历史演变1. 文化和贸易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就有着密切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有文献记载,古代中国商人曾经和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进行过海上贸易。
此外,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东亚地区一直很大,如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哲学,诗歌和书法等艺术形式。
2. 战争和侵略尽管中国与东亚国家有着很长的历史交流,但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长达8年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大量伤亡和破坏,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此后,日本进步的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尤其是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使其成为亚洲第二大经济体。
3. 对抗和竞争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随着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东亚国家贸易和投资开始涌入中国。
这一过程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现状与趋势分析1. 商业合作与政治对抗在现代世界,经济力量已成为国家实力评价的重要标志。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但它也面临着来自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竞争。
此外,东亚地区还存在着对历史和领土的争端,这些争端持续存在,影响着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
2. 区域合作与经济整合中国和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和不断加强,尤其是中国与韩国,日本的合作关系。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中国与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自贸协定都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贡献。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然而,这一倡议也带来了某些国家的担忧,认为其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意图存在“蚕食”的风险。
3. 文化交流与人口流动亚洲所有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大量的人口移动和旅游背景都在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各国间合作的重要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欧盟的建立。
而在东亚地区,中国作为其中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将为区域发展带来巨大改变。
一、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意义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
在世界经济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因此,促进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内经济的协调发展,消除贸易壁垒和障碍。
当前,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推进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应对经济下滑的有效措施之一。
将区域内资源和市场结合起来,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和贸易流通效率,推动地区内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中国与东亚各国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还可以促进区域内安全和稳定。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区域内国家的利益日益交织和融合,需要各国间加强合作、协调政策,打造共赢发展的局面。
二、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现状1.自由贸易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已经初步展开。
首先是中国与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其2010年正式建立,并计划深化该贸易区的建设。
此外,中国还和韩国、新加坡分别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现有的自贸区建设从政策上实现了相对的兼容。
2.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RCEP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区域性十六个成员国。
RCEP为参与国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中国的市场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契机和绝佳的机遇。
RCEP的签署,将推动区域内的自由贸易进程,提高亚太地区内治理效率与次区域内贸易便利化,同时促进国家间政治互信和到中国的投资。
3. 中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IIB ) 成立时,中国提出了创建该银行的倡议,并与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50多个国家一起成为该行的创始成员。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中国的地缘战略是绕不开东亚的,因为东亚是中国的邻居之一,也是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受到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定位和战略,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
第一章: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人口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地区的领导力量之一,其国内发展、外交政策和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着影响。
在东亚地区,中国是一个大国。
它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存在外交纠纷和安全威胁。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也对东亚地缘政治产生着影响。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虽然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也存在着独立的、互不相信的态度。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和对全球议程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东亚地缘台阶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且经济强盛的国家,其应对东亚地缘政治的策略和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下面探讨一下中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进步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然而,中国的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定位和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些矛盾可能可能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之间产生,从而威胁中国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对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常对区域内的紧张局势和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近年来,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也对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构成了挑战。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Finance &T rade E conomics ,N o 13,2007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3Ξ———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曹 亮 内容提要:美、日等国后发优势成功运用的历史与后发优势的发挥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关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由于当代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后发优势的发挥显得越来越困难,而先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运用先发优势理论研究我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问题,指出中国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不能继续拉大与日本的差距,同时在制度的先发优势方面要保持必要的领先地位以便减轻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中国目前的劣势。
而相应的战略选择就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和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关键词: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定位和选择作者简介:曹 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3-0024-05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落后国家不断通过模仿技术和制度,追赶领先国家,甚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德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并超过了当时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日本通过后发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①这些惊人的历史重现曾引发了理论界对后发优势乐此不疲的探讨。
问题在于为何日本没有像历史上的美国超过英国那样在当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90年代”。
同一时期,即使在一个很高的增长起点上,美国经济却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
一度被津津乐道的以日本为典型研究对象的后发优势理论一时间失去了依托。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战略环境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之一,对周边战略环境的分析具有
重要的意义。
中国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地,每个
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安全局势而对中国的战略
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周边战略环境的分析。
1.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朝鲜
半岛的朝核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局势复杂且矛盾重重。
日本
是中国的邻国和重要的经济伙伴,但两国之间仍存在历史和领土争端。
俄
罗斯远东地区是中国的邻国,两国在能源合作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共同利益。
2.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与东南
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紧密相连,但南海争端一直是两者之间的敏感问题。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与前景近年来,亚洲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亚洲各国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加强经济联系,旨在实现更紧密的经济关系与更深入的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与前景进行探讨。
一、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1. 亚洲自贸区的建设亚洲各国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目标,积极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进程。
2002年,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在中国杭州提出东亚自贸区(FTAAP)的构想,旨在实现东亚地区贸易区的建设。
此后,东盟还与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为区域贸易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亚洲各国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推动经济一体化。
其中,东盟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通过早期收获计划以及东盟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倡议,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此外,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SCO)等机制也为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平台。
3. 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推进亚洲各国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促进跨国贸易和人员往来。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引擎,各国共同参与,推动了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合作,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前景1. 市场潜力巨大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亚洲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一代科技的普及也为亚洲市场的开放和创新提供了更多机遇。
2. 经济互补性明显亚洲各国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东盟国家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有着较强竞争优势,中国则在工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享有较高声誉。
这种互补性将促进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
3. 区域合作的推动亚洲国家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
尽管亚洲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尽相同,但通过加强政策协调与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加强竞争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措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本篇文章将从经济影响和政策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应对之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全局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区域经济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例如,华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与香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已经成为现实。
香港拥有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和高效的港口、机场等物流配套,华南地区则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
两地的经济合作可以互补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二、增加国际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经济中,维护自身利益需要联合行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是这种行动的一种形式。
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崛起,为了避免既得利益被其他国家侵蚀,也为了提高自身国际话语权,中国需要加强与周边经济体的联系。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强贸易往来和政治信任,提高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三、逐步增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区域一体化经验既丰富又独具特色。
近年来,中国在东北、西北、中部等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已经逐步加强,合作机制日渐完善。
例如,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改革开放,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融合逐渐落实。
逐步实现区域逐步的一体化,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的内部市场,还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不仅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
价值工程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现状及战略定位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Positioning at 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李晓Li Xiao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学校,哈尔滨150001)
(Heilongji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Harbin150001,China)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的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中国在此态势下顺应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潮流,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提出了相应的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实现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总体协调。
本文阐述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定位。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orldwide,there is a rapid development trend at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 reponses to this situation under the p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Trend and focuses on the market multiple stratege,the corresponding policys of trade,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re propose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mechanism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East Aisa region.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at the East Ais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me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positioning is proposed.
关键词:现状;战略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
Key words:present situation;strategy positioning;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04-01
1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崛起。
我国也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努力探索区域合作的模式,并逐步形成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
纵观历史,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根据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可以从中发现四个一体化的经济模式:第一,中日韩与东盟的双边合作;第二,东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三,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双边合作;第四,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机制。
当前我国采取了区域、次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经济合作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建构的情况来看,中国正立足于亚太的同时,构建自己的多元模式框架,实现由单一重心向多元中心发展的转变。
2当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战略上的内敛性。
区域经济合作近年呈加速发展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贸易与投资“内敛”趋势。
中国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周边优先、重要地区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着眼于全球市场发展多元化战略,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从而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布局的总体协调。
2.2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带有盲目性。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在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压力下被动应变的结果。
目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尽管在战术层面有考虑到“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整体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2.3传统的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规模效应有限。
当前我国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关系。
此外当前我国的产业通常成本递增快,合理经济规模小,无法形成一再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因此难以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
2.4中国与东盟的多边博弈性决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会繁冗复杂。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FTA对区域内成员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及与其覆盖的产品范围成正比,但区域合作的成员主体越多,谈判达成完全一致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
我国在与东盟的FTA谈判是在同时面对10个谈判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这就决定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会繁冗复杂。
如果我国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谈判策略,达成协定的可能性将会非常渺小。
3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定位
3.1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弹性。
中国应充分利用我国是东亚最大进口商的优势,主动与中东、中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有关合作伙伴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方法。
保证我国长期稳定的资源和能源供应,为我国生产的商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弹性。
3.2中国应力争东亚地区的领导权。
早在1962年日本学者就已提出了“雁型发展模式”,用以解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增长和贸易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此模式中,日本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该模式中的雁阵分工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分工。
该种分工具有“依附性分工”的特点即一种由底层向上层高度依附的寄生性分工,这就决定了处于高层分工国家的经济好坏将决定整个东亚地区发展的状况。
由先发优势的意义不难看出一旦中国认同该种区域内分工模式,就意味着失去先发优势。
因此,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加大与日本的差距,在战略选择上要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以及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3.3以加快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开展以我国为主导亚洲经济全面合作的格局。
中国应加快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并以此为起点全面开展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经济全面合作的格局构建基础条件,在完善紧密经贸安排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在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下实现“三通”,进而探讨两岸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方式方法。
力争在2011年左右,形成一个以中国为首能与美洲和欧洲相平衡的区域经贸合作板块。
3.4大力推进东亚经济合作。
东北亚区域作为东亚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其中区域内中、日、韩经济发达互补性,要积极促进在投资、技术、贸易等方面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或中韩、中日双边经济合作的正式磋商。
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为了加快这一协议的实质性进程,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协定形成牵制和互动效果,可同时推进与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主要成员的双边FTA磋商。
参考文献:
[1]王铮.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措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0-241,260.
[2]高振京力.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2):63-66.
[3]肖长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及战略深化[J].特区经济,2007(3).
[4]于培伟.关于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27):9-11.
[5]曹亮.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J].财贸经济,2007(3):24-28.
[6]冼国义.区域经济合作: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4(12):84-86.
[7]曹科伟.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探析[J].中国商界,2008(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