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毒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40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就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就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就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与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就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与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就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与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中药的毒理学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正因为中草药以及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因此中草药的毒理学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一、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意义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对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其安全性,避免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可以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成分达到临床需要。
最后,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也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
二、中草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毒性特点,可以将中草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主要指中草药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明显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亚急性毒性是指中草药在较长时间内引起的中毒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慢性毒性则指长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潜在毒副作用,如导致肝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
三、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化学分析等。
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小鼠或大鼠灌胃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以评估其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细胞实验是通过将中药提取物加入特定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旺盛程度以及是否产生毒副作用。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其毒性。
四、中草药的毒性规避策略为了降低中草药的毒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规避策略。
首先,通过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或降低毒性物质的含量。
其次,对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临床应用中草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中草药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中草药毒理学是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应加强中草药和中药复方中有毒成分的筛查和鉴定,探索中草药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一、中药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除病邪,通过调节平衡来调整阴阳失调,调和气血运行,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气血盈畅,达到病去人安的目的。
(一)扶正祛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扶正即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补益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其扶正作用的药理基础之一,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甘草、党参、枸杞子、熟地、鹿茸、天冬等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当归、淫羊藿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冬虫夏草、白芍、白术、黄芪、女贞子、人参、当归、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参附汤等,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补益药能通过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影响免疫功能。
如人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淫羊藿、冬虫夏草、人参、黄芪、补骨脂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中药作用的方式(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
用附子、干姜(1:1)组成温阳药,党参、黄芪(1:1)组成补气药。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多有抗惊厥、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
中药毒理学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对人体可能发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
机制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经皮肤、粘膜和各种生物膜进入靶部位,在体内分布,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物质,与体内靶分子发生反应而引起生物体危害的过程。
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或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
大毒有毒小毒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出现快,反应程度严重的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
使用剂量较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出现较快,反应程度较严重的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南星等。
使用剂量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积蓄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
依赖性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使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性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如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若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又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罂粟壳、麻黄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依赖。
1)品种:如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
2)产地:3)炮制: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
4)制剂:如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易挥发;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因此细辛的散剂毒性较大,而煎剂较为安全。
对中药毒理的认识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草药或中药方剂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和药理基础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机理和中药治疗途径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的概念、中药毒性反应、中毒机理以及中药的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1. 中药毒理的概念中药毒理是药物毒性学中的一个专题,其研究对象是中草药或中药方剂,主要研究其毒性反应、中毒机理、毒物学特性和药理学基础等。
中药毒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以及中药的安全使用。
2. 中药毒性反应中药毒性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意外效应。
中药毒性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过敏反应、肝脏损伤、肾脏损伤、心脑血管系统损伤等。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自身的毒性、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3. 中毒机理中毒机理是指中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药理学和病理学过程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过程。
中毒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为中药的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毒机理包括药物代谢、毒物靶标、细胞损伤和生化途径等方面。
4. 中药的安全应用中药的安全应用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药的安全性是指使用中药后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程度。
中药的安全应用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作用、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中药的安全应用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毒性研究和评估,建立中药的安全使用指南和标准,从而保证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和药理基础的学科。
中药毒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机理和中药的安全应用等。
了解中药毒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对于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药效毒理学是对中药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以及其毒理学特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成分与药性,还包括其内部致病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的药效和毒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中药药效毒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中药药效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物质。
中药的药效是指其能够对于人体产生的生物学反应。
中草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有效成分组合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
1. 中药药效的分类中药药效根据其影响机制和作用对象分为以下几种:(1)镇静类。
如黄连、黄柏等,具有镇静、抗惊厥、助眠等功效。
(2)健脾益气类。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除疲劳等功效。
(3)清热解毒类。
如野菊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退热解毒等功效。
(4)散结消肿类。
如丹参、络石藤等,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等功效。
2.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目前,常用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外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检测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体内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来确定中草药的药理效应。
(3)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药理的影响。
二、中药毒理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和药效多样等特点。
而且,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季节、生长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毒性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通常是由于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
(2)亚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长期接触或使用一些中草药将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其毒性较轻,没有急性毒性那么严重。
中药的毒理学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因的损伤等。
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
了解中药毒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中药。
四、中药毒性评价中药毒性评价是确保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中药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验方法、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制订出安全使用中药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毒理学:属中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是研究中药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
中药学:中药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范围物质及其制剂中药“毒”的含义: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副作用、过敏作用、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母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可控:选用正品药材、依法炮制、对症用药、合理配伍、掌握煎服方法毒理学包括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部分3R原则是减少,优化,替代特殊毒性实验:致癌实验,致突变实验,致畸实验致突变研究实验包括: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以DNA损伤为指标的实验一般毒性实验(3个):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局部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中药急性毒性是指在不同的给药途径条件下,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后,短期(最长到14天)内观察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常用方法包括 LD50测定法,最大耐受法和最大可给药测定法长期毒性实验:指在不同的给药途径条件下,长期,反复给予受试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后,长期内观察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特征。
常用动物是大鼠,Beagle(比特)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用到猴,但皮肤外用方药常用家兔和豚鼠局部毒性实验:观察受试药物(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是否对机体局部产生刺激性、溶血性、过敏性、光敏性等毒性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刺激试验,皮肤过敏性实验,溶血性实验,过敏性实验,光敏性实验致畸有(3个):半夏、朱砂、苦杏仁皮肤毒性(4个):巴豆、甘遂、斑蝥、白果致癌(5个):巴豆、甘遂、苦杏仁、雄黄、关木通致突变(5个):巴豆、关木通、苦杏仁、半夏、商陆生殖毒性(6):甘遂、半夏、朱砂、关木通、大黄、附子、雄黄中药靶器官毒性基础解毒途径附子(盐附子、白附子、黑须片)神经系统,心血官系统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二萜双酯型生物碱依法炮制-胆巴延长煎煮时间辩证用药-虚阴热证孕妇忌用合理配伍-甘草、大黄、生姜解毒控制剂量3-15g马钱子神经系统,心血官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马钱子碱,番木鳖碱(士的宁依法炮制-沙烫法减毒增效合理配伍控制剂量-0.1-0.2g 0.3-0.6g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病破伤风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孕妇斑蝥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斑蝥素斑蝥酸酐依法炮制控制剂量-0.03-0.06g严禁滥用和误用禁忌症-孕妇、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严重消化道溃疡、有学倾向者巴豆(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巴豆油巴豆毒素依法炮制-去油制成巴豆霜辩证用药合理配伍-不与牵牛子合用半夏神经系统肝肠肾脏生殖毒性(孕妇禁用)总有机酸总生物碱草酸钙生禁依法炮制-与白矾、生姜最有效辩证用药合理配伍控制剂量延长煎煮时间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朱砂(水飞法)胃肠肝肾脏,消化系统Hg2S汞离子依法炮制-水飞法控制剂量-0.1~0.5g合理配伍-反铝溴化物碘化物银杏(白果)肝肾白果酸氢化白果酸白果酚白果醇银杏毒等白果毒素控制剂量入汤 4.5-9g去皮去胚芽浸泡注意联合用药忌与西药麻醉剂、镇静止咳剂同用苦杏仁(炒制解毒)消化系统,脑,呼吸中枢苦杏仁苷依法炮制-加热煮熟控制剂量-04.5~9g合理配伍-不宜与收敛药合用雄黄(醋制解毒不能加热)遗传毒性肝肾,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As2O3As2S3依法炮制-水、醋、飞醋>水>干研选择正确剂型合理配伍-甘草大枣解毒控制剂量关木通肝、肾脏马兜铃酸|和|| 依法炮制配伍减毒-当归丹皮生地熟地大黄可碱毒合理制剂大黄肝肾黄昆>总鞣质>游离的黄昆辩证施治控制临床使用剂量和时间科学炮制配伍合理-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