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滩涂贝类增养殖
- 格式:ppt
- 大小:117.47 MB
- 文档页数:137
第一章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分为哪七个纲?贝类学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
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贝类分为七大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2、瓣鳃纲主要特征?腹足纲主要特征?瓣鳃纲主要特征:•(1)外套腔发达,内有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两侧对称,有2个两壳,又名双壳类.•(3)头部退化,没有头部,故名“无头类”,无口腔、颚片、齿舌等。
•(4)足位于身体腹侧,侧扁呈斧头状,故又称斧足类.•(5)神经系统较简单,但已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有脑、脏、足神经节3对神经节,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腹足纲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所以亦称“螺类”。
•(3)身体不对称,头部发达,通常对称,头上有口、眼及一对或2对触角,口内有颚片、齿舌。
•(4)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5)心脏位于身体的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6)大多数水生,少数陆生,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3、贝壳各纲贝壳的个数形状?•无板纲无贝壳,但身体表面有发达的角质层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鳞片保护。
•单板纲具1个帽状贝壳。
•瓣鳃纲具2个瓣状贝壳。
•多板纲具8块板状贝壳。
•腹足纲绝大多数具1个螺旋形贝壳。
•掘足纲具1个牛角状或象牙状贝壳。
•头足纲多数退化为内壳,有的完全退化,仅鹦鹉螺具有1个外壳。
4、贝壳的主要成分?分为哪三层?分别由外套膜的哪部分分泌形成?•贝壳的成分主要是CaCo3,占95%,还有少量Mg、Fe、有机物、磷酸钙、硫酸钙、硅酸钙和氧化物等。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贝类增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贝类增养殖技术主要包括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养成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以下是对贝类增养殖技术的总结:一、苗种繁育贝类苗种繁育是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贝类苗种繁育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人工采苗: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人工采集贝类附着的藻类或贝壳,培育成苗种。
2. 半人工采苗:在人工采苗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繁殖,提高苗种产量。
3. 人工育苗:利用人工控制的水质、温度、光照等条件,使贝类在短时间内完成繁殖过程,培育成苗种。
二、中间培育贝类苗种中间培育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重要环节。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满足贝类生长需求。
2. 饲料投喂: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合理投喂新鲜、营养丰富的饲料。
3. 氧气供应:保证水体中氧气充足,避免贝类因缺氧而死亡。
4.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贝类病害,确保苗种健康生长。
三、养成管理贝类养成管理是贝类增养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场地选择: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如滩涂、浅海等。
2. 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贝类生长。
3. 饲料投喂: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投喂饲料。
4.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满足贝类生长需求。
5.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贝类病害,确保贝类健康生长。
四、病害防治贝类病害防治是贝类增养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预防为主:加强养殖场地的消毒,避免病原体滋生。
2. 及时发现:定期检查贝类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针对性治疗:根据病害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疫苗接种:对易感贝类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总之,贝类增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贝类增养殖技术,提高贝类产量和品质,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滩涂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滩涂是一种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潜力。
滩涂养殖是一种独特的养殖方式,本文将介绍滩涂养殖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实施养殖计划。
正文:引言:滩涂,指位于海洋和内陆之间的浅水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滩涂地形特殊,具有海、陆交界区的特点,是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化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栖息地。
滩涂因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特质,成为了养殖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滩涂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养殖计划。
一、滩涂养殖的方法1. 选址:在滩涂养殖前,首先需要进行选址工作。
选择具有营养丰富的水质和适宜生物生长的区域,并关注当地政府的开发规划和环保要求。
2. 给排水:滩涂养殖区域的水文条件复杂,养殖者需要合理设计给排水系统,确保养殖区域的通水通畅,并定期清理水道,保持水流的流动性。
3. 养殖物种选择:滩涂适宜养殖的物种众多,如藻类、贝类、海螺等。
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进行种养。
4. 人工饲养:养殖者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养殖动物的习性和生长规律,制定适当的饲养方案,并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二、滩涂养殖的注意事项1. 环境保护:滩涂生态脆弱,养殖者在开展养殖计划时必须遵守环保法规,避免污染滩涂环境。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恢复滩涂自然生态系统。
2. 水质管理:滩涂养殖区水质变化较大,养殖者需要定期监测和处理水质,避免因水质污染导致养殖物种的疾病和大面积死亡。
3. 疾病防控:滩涂养殖物种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因素的威胁,养殖者需密切关注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疫病防控,并遵循医学兽药使用规范。
4. 市场需求:在滩涂养殖过程中,养殖者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确保养殖产物的销售。
结论:滩涂养殖作为一种特殊的养殖方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本文从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对滩涂养殖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了解滩涂养殖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养殖计划,为滩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贝类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贝类作为一种优质海产品,其养殖方式和注意事项对于贝类养殖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贝类养殖的常用方法,并详细说明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养殖者实现稳定高产。
正文:一、贝类养殖的常用方法1. 海滩撒播法:这是贝类最常见的自然养殖方式之一。
养殖者将成熟的贝类母贝打入海滩,并留意排除外来捕食者,等待幼苗自行孵化。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但产量相对较低且无法控制。
2. 水池养殖法:这是贝类养殖者常用的人工养殖方式。
养殖者们构建饲养池,可以通过控制水质、温度和食物来提高贝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这种方法需要额外投入一定资金,但效果更可控。
3. 包装冷冻法:这是一种在贝类育苗期间使用的方法。
养殖者将贝类母贝捕获,包装冷冻后运输到养殖场。
在养殖场中,母贝解冻并自然产出幼苗。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贝类的品种和数量。
二、贝类养殖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贝类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者应选择清澈、富含营养物质的海域或养殖池。
水温对贝类生长也有较大影响,养殖者需要确保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2. 合理投喂和管理:贝类的食物以浮游生物为主,养殖者在投喂时要控制食物的量,以免过度投喂造成浑浊水质和生长不良。
此外,定期清理池塘或放置过滤网等也是必要的管理措施。
3. 防范外来捕食者和病害:贝类养殖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外来捕食者如螃蟹和鱼类等,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捕食造成巨大损失。
同时,贝类易受到某些病害的侵害,养殖者需进行防治,以保持养殖稳定。
4. 定期收获和交流合作:贝类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养殖者应根据贝类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收获时间,避免资源浪费和贝类生长不全。
交流合作也是重要的,养殖者可与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和资源互助,共同提高养殖效益。
结论:贝类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养殖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选取适合的养殖方法、注意环境、投喂管理、防范捕食者和病害、定期收获和与同行合作,都能帮助养殖者实现贝类的稳定高产,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辽宁省主要滩涂贝类增养殖现状及建议
辽宁省是我国滩涂贝类增养殖的重要产地之一。
目前,辽宁省的滩涂贝类增养殖发展较为成熟,主要种类包括蛤蜊、扇贝、蚬子等。
以下是辽宁省主要滩涂贝类增养殖的现状及建议:
1. 现状:辽宁省滩涂贝类增养殖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养殖区域采用了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如潮间带养殖、盐田养殖等,以保证贝类的生长发育。
同时,养殖户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2. 建议:
a. 加强科研支撑:加大科研力度,研发适应辽宁省滩涂环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贝类增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b. 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加强滩涂贝类增养殖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养殖区域的环境质量和贝类产品的安全卫生。
c.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贝类养殖户参与合作社或联合体,提高养殖效益,推动滩涂贝类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d. 加强市场开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辽宁省滩涂贝类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滩涂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e.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对滩涂贝类增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扶持等政策措施。
以上建议旨在促进辽宁省滩涂贝类增养殖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养殖户的收益。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
李曰中;安永菊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1996(015)004
【摘要】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李曰中,安永菊,张家尤(营口市水产科学研
究所,115000)关键词: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开展滩涂贝类增养殖、合理利用和改造现有滩涂的使用面积,增加养殖品种,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目前发展海水养殖事业急不可待的研究课题。
...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李曰中;安永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
【相关文献】
1.发展滩涂贝类养殖构建环境友好海水健康养殖体系--大连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模式研究 [J], 张国范
2.滩涂贝类人工增养殖技术 [J], 苏亚云
3.敲响生物入侵警钟保护河口滩涂贝类资源——关于遏制大米草蔓延,保护滩涂贝
类资源的建议 [J], 杨建花;高小芹
4.柳叶湖商品鱼增养殖技术研究综合报告(摘要) [J], 涂福命;易季纯
5.中日鲑鱼类增养殖技术学术报告会将于北京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
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
4、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单体牡蛎: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无附着基的苗种,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
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
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
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降龙十八掌之贝类增养殖1.贝类生活环境:(在大题中会涉及到相关内容)1)环境因子分为两大类,生物因子(种间和种内关系)和非生物因子(即理化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底质、潮汐等等)。
[不同环境因子,即质的不同,对生物的影响不同;即使同一种因子,由于量的不同,或强度不同,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只有适宜的环境因子,适宜的强度,生物才能正常生存、生长,否则就难以适应,甚至死亡。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综合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对生物起作用。
] 2)因素:A:潮区B:底质C:温度D:盐度E:酸碱度(pH)F:溶解氧G:混浊度(水质)H:光照I:营养盐J:潮汐、水流等总结:不同种类的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类它们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当性也会改变;同一种类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也由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或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改变。
因此要有动态的观念对待环境与生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为的干予和驯化的作用2.贝类生活类型:游泳、浮游和底栖生活三种。
底栖生活又分为底上和底内两种。
底上生活又有自由匍匐、固着、附着三类;底内生活又分为埋栖和穴居等几种。
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匍匐、固着、附着、埋栖(包括穴居)等几种,而多数贝类的幼体有营浮游生活的幼虫期。
3.贝类摄食方式1)滤食——瓣鳃纲的种类大都是滤食方式,过程比较复杂,是在贝类的外套膜,鳃和唇瓣三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舐食——腹足纲的鲍等、多板纲的石鳖等都属于舐食食性。
3)捕食——头足纲的种类多属捕食食性。
食性1)滤食性2)草食性3)肉食性4)杂食性4.贝类的繁殖方式:性成熟年龄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的指标。
2)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3)性腺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分化期,成熟产卵期,耗尽期或休止期5)繁殖方式:A:卵生型——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生型。
滩涂贝类(缢蛏)精养高产技术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1995(000)010
【摘要】缢蛏是我省沿海滩涂的主要养殖贝类的传统养殖品种,也是为消费者所喜爱的水产品。
全省缢蛏的年养殖面积在20万亩,产量10多万吨。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差异。
单产高低非常悬殊,高的亩产达1000多公斤。
低的仅几百公斤。
1991—1992年我省实施了全国渔业“丰收计划”——“滩涂贝类(缢蛏)养殖高产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推广了蛏田建造、早放密养、涂间管理、防治敌害等技术。
在乐清、三门两县10个乡镇二年共推广30720亩,总产缢蛏32558吨。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28
【相关文献】
1.滩涂贝类养殖及加工实用技术(一)——缢蛏的生活习性及苗种繁育 [J], 陈元璋
2.滩涂贝类养殖及加工实用技术(二)缢蛏的养成、采收及加工技术 [J], 张云飞;陈元璋
3.重金属对滩涂贝类缢蛏精子的毒性作用 [J], 刘广绪;吴洪喜;柴雪良;邵艳卿;刘伟成;林志华
4.缢蛏养殖技术之三缢蛏网围养殖技术 [J], 胡维央;纪文杰
5.关于缢蛏的养殖技术之一平涂缢蛏高产养殖试验 [J], 李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0农家之友 2019. 4牧海渔歌渔海观澜NONGJIAZHIYOU发挥应有的价值。
”抱着把技术和行业跨界整合的想法,沈杰在家乡创办了庆渔堂,就是希望用物联网科技唤醒沉睡的鱼塘。
“我是渔夫的儿子,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水变得更清,鱼的品质更好,乡亲们生活更轻松。
”在沈杰看来,中国的农民是最辛苦的,尤其是渔民,因为不得休息,通常脸色泛黄。
至今他还记得,6岁那年中秋节过后,看到整个鱼塘一大片死鱼漂浮在水面上,那触目惊心的场景。
“养鱼辛苦,利润却不高,动辄血本无归。
”沈杰说,传统渔业养殖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
背起背包重新上路,沈杰带领团队扎进村里,了解农户需求,在鱼塘里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检测水温、含氧量等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重构渔业养殖生态系统。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对每个鱼塘的24小时实时监控,掌握全天鱼塘溶氧量变化,什么时候氧气低了,平台还会自动做增氧处理,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养殖户。
”沈杰说。
此外,通过数据分析,这套系统还可实行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巡查、大数据鱼情分析、病虫害预警防治等功能。
目前,它的服务范围以南浔为中心,逐步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覆盖了50万亩的鱼塘养殖面积。
“传统露天鱼塘的养殖模式,除了辛苦,还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为此,沈杰研发的“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投入不高,但对改善鱼塘生态环境、提升鱼品质收效明显,当地渔民亩均可增收一万元以上。
“渔业只是一个试点,它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整个传统农业领域中去。
”沈杰告诉记者,“未来,我希望中国的农业,不再是父辈们含辛茹苦、低效高风险的作业,而是人工智能保障下的智慧化管理和品质保证。
” (施紫楠) 中国蛤蜊俗称:黄蚬子、飞蛤沙蛤,是辽宁省和山东省沿海的重要滩涂贝类。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中国蛤蜊太有“个性”,导致“跑滩”严重,相关增养殖技术也一直没有得到突破和解决,成为中国蛤蜊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日前,笔者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从2014年开始,海洋所与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中国蛤蜊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研发,中国蛤蜊的规模化养殖有望逐步实现。
滩涂贝类养殖生物科学B班张帆1050802047一.滩涂贝类的主要养殖方式目前我国滩涂贝类养殖主要有滩涂底播养殖和虾池养殖两种方法。
滩涂养殖主要是对已经具有资源的滩涂进行封养和管养以及适合贝类生长繁殖的滩涂进行移植。
滩涂养殖以缢蛏、毛蚶的养式也最为完善,分别建造蛏埕、蚶埕专门的小块滩涂进行农田作物似的养殖。
虾池养殖主要是利贝或鱼贝等的混养。
鱼虾的残饵及排出的粪便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使虾池内的浮游生物繁生,富的饵料;而贝类通过滤食,又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使两者在同一水体中互相促进,共同生长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养殖的主要问题是苗种的供给不足和养殖病害。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苗种价格也相应上升,过高的苗种价格限制了养殖规模的继续扩大。
同时养殖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死亡率非常高,有些滩涂甚至出现了绝产。
养殖风险加大,致使养殖者对滩涂养殖顾虑重重,不敢大规模投入。
养殖中的病害已成为滩涂养殖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养殖规模的扩大。
和N-苯基-2-萘胺,这是高等水生植物克藻的直接证据。
水生植物修复相对于其他修复技术方式有着自身的优点: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位点,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可处理多种污染物和多种环境;是一个自然过程,安全性更高;收获相对容易,而且有相当的种类可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
三.育苗研究现状目前我国主要养殖的滩涂贝类的人工育苗都取得了成功,一般有土池育苗和室内工厂化育苗两种方式。
幼虫培育是贝类人工育苗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也是决定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环节。
因此,幼虫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幼虫培养应主要从幼虫培养的密度、适宜的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水温、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原生动物侵害及细菌性疾病等方面考虑。
浮游幼虫的培养密度是否适宜,也会直接影响人工育苗的成败。
对于双壳类,其幼虫个体较小,因此,培养密度一般比较高,每毫升水体可含几个。
但对于腹足类,其幼虫个休一般比较大,初孵出的面盘幼虫常在200微米~300微米,因此,培养密度不能高,一般每毫升水体零点几个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