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7.49 KB
- 文档页数: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手功能丧失。
至今SHS无特异性疗法,而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中医药治疗进展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2% ~74.1%[1]。
根据临床表现,SHS可分3期:Ⅰ期表现为手部肿胀,色泽改变,肩、手部有疼痛性运动障碍;Ⅱ期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减轻,肿胀和色泽改变部分减轻或完全消失,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表现为手和肩部呈营养不良性改变,肌肉萎缩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挛缩[2]。
SHS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X线上有广泛的骨腐蚀,手功能丧失[3]。
至今 SHS 无特异性疗法,而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现将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针灸治疗1.1针刺治疗结合艾慈灸治疗吴雪梅[4]等采用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SHS,针灸组用针刺加艾慈灸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方法:⑴针刺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肩贞、臂臑、臑会、曲池、合谷、条口(均取患侧),每日1次,留针30min,10次为l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于每个疗程结束进行 VAS 积分评定。
3个疗程结束总结疗效。
⑵艾慈灸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肩贞。
操作:在每次针刺治疗结束,选取上述穴位,艾慈灸(舒适型)进行穴位贴敷,约10h取下。
l0次为l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3个疗程结束总结疗效。
疗程均为30天。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 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 年)(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 1~3 月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 489 —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认识脑卒中就是我们日常说到的中风,分为脑梗死与脑出血,那什么是脑梗死与脑出血呢?将人体的血管比作水渠,脑梗死就像水渠堵塞以后,土地会干旱,周围的脑组织就会坏死;脑出血则像水渠决堤,并淹没了大地。
中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即使经过治疗后幸存下来,仍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中重级残疾占据40%,可见中风的危害!那么患有中风病该如何治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吧!1、中风一定会有后遗症吗?其实并不然,一方面要看中风的部位在何处,比如中风部位处于大脑的非功能区或者面积相对较小,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可以痊愈,不会出现后遗症。
另一方面要看发病后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比如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在3~4小时内就到院治疗,经过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后,患者的各项功能可得到有效恢复;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会遗留后遗症,甚至可能会死亡。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有何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西医能够有效诊断脑梗死,联合中医理论知识,更能够提高诊断效果,明确诊断辨证要点,实现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的全面结合。
对于药物治疗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实现协同治疗,有效减缓患者的不良反应,使得作用靶点增加,作用时间延长,有效强化治疗效果。
西医治疗联合中成药也可起到良好效果,许多医生在临床治疗时,会选择携带便捷、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治疗的时效。
3、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有哪些?(1)醒神开窍法针灸疗法如果患者中风后,出现健忘、焦虑等后遗症时,可选择百会、四神聪、安眠、风府、神庭、印堂、头维等督脉、膀胱经、胆经的腧穴,具有醒神益智、协调阴阳的良好疗效,如果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在治疗时可选择体针治疗,选择手足阳明经、足太阳、少阳经的腧穴,比如肩髃、手三里、阳陵泉、外关、足三里、昆仑等,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良好作用。
患者言语不利,可选择通络解喑的针法,穴位以通里、廉泉等为主。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优势。
方法:将30例中风肩手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中医传统针刺方法组, B组为西医作业康复治疗组,C 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时间为28天,治疗前后统计结果。
结果: C组在疼痛量表评分、改良的Fugl-Meyer评分以及ADL量表评分等方面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症具有更好的疗效,可以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的肢体康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肩手综合症;临床研究肩手综合征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初期为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肿胀,特别是手背部皮温升高,手的颜色呈紫色或桔红色,手部活动受限等,后期常出现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
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从而大大减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出现血管运动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②患肢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尤其是掌屈位;③患肢活动不充分;④患肢输液时液体渗入手部组织内。
以上因素导致患肢局部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肢体肿胀,手部皮肤温度升高,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临床上对肩手综合征亦尚无特效治法,但近年来中医药结合康复疗法在肩手综合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很大地减低了病人的残疾程度。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对比治疗的30例肩手综合症患者,临床疗效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住院及门诊筛选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中医传统针刺治疗组A组,西医作业康复治疗组B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
入组前三组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中风诊断标准[1];②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③病情处于I期;④病程为1-6个月;⑤年龄在50~70岁。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与效果研究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中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使得脑细胞出现缺氧、损伤甚至死亡。
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上,中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西医药物和手术,然而,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与效果。
中医学历史悠久,对中风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痰火内蕴”、“血瘀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舒肝活血、清热化痰的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桃红四物汤经常被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这种中药汤剂由桃仁、红花、川芎和当归等草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的治疗中。
然而,中医治疗中风的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有些人认为中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恢复,而其他人则认为中医疗法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并不能替代西医的药物和手术。
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真正效果,许多研究已经展开。
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进行的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该研究选择了130名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接受了针灸、中药熏蒸等中医疗法,并辅以西医药物治疗;西医治疗组仅接受了西医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和中风后遗症改善方面表现出了显著优势。
这一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此外,另一项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效果。
这项研究选择了150名中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
与常规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恢复期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抑郁和焦虑程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善。
这一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疗效。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中风,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往往给患者留下各种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中风后遗症的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中风后遗症则是指中风发病后遗留下来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恢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心理障碍等。
这些后遗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二、中医康复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目的。
例如,补阳还五汤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天麻钩藤饮则适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曲池、风池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电针、艾灸等方法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针灸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患者的肢体和穴位,以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
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疲劳感。
4、中医功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功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平衡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西医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西医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分析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计算机抽签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应用西药脑蛋白水解物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应用中西医辩证分型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辩证分型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中风后遗症;疗效大部分中风患者均伴有较为严重后遗症,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运动失调等,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
由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单一的疗法往往很难获得理想的疗效,如果临床可以正确辩证论治,则患者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感觉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获得了更明显的改善,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一步探析中西医结合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计算机抽签法进行平均分组。
观察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女性患者。
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35±6.31)岁。
其中,风痰阻络型者12例,肝阳上亢型者11例,气虚血瘀型者15例,肝肾阴虚型者8例。
对照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
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2.81±5.29)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尤为显著。
1.2方法1.2.1对照组46例患者应用脑蛋白水解物进行西医治疗。
脑蛋白水解物(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药物剂量为60 mg,溶于25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1个疗程的时间为10 d。
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1. 什么是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指一组以肩关节疼痛、僵硬、肌肉无力和手部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肩关节的退行性病变、肌肉损伤、神经损伤等。
肩手综合征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2. 中医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中医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受阻、瘀血堆积等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目标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养脏腑,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
3. 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常用方法3.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作用于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肩井穴、天宗穴、偏历穴等。
3.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肩手综合征采用口服药物的方式,通过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改善肩关节周围的微循环,减轻疼痛和肌肉无力感。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桑寄生、红花等。
3.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按摩、推拿肩颈部、腰椎、手部等相关穴位,来改善气血循环,舒缓疲劳,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感。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居家使用。
3.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利用艾绒的温热刺激作用来治疗肩手综合征。
艾灸可以通过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来缓解疼痛和改善症状。
艾灸的方法包括刺痛和非刺痛两种。
4. 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注意事项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中医师进行治疗,确保治疗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
•需要避免寒冷和湿气的侵袭,保持温暖环境,避免穿着过于单薄。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进行适当的运动,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5. 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评估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评估主要从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改善、肩颈活动度增加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常,治疗4-6周后应该能够明显感觉到症状的缓解和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肩手综合征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是以肩部疼痛、僵硬合并有同侧手部肿胀和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它长于中风发病后的1-3个月发生,在恢复期的发生率约为70%,早期患者可出现肩胛区持续性疼痛及活动受限,上肢外展外旋受限,继则出现腕关节肿胀,晚期可出现肌肉明显萎缩,甚至关节挛缩。
它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需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及治疗。
本病在中医上属于“痹症”、“偏枯”范围,大量文献表明,针灸对于促进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以其经济、便捷、副作用小的特点自古以来广受医家推崇。
病案举例:刘某,男,72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余”来诊。
患者1月前上山劳作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手无力握拳、握筷,伴口齿不清,饮水呛咳。
家属送至医院就诊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额顶颞叶低密度影。
考虑:急性脑梗死。
予西药对症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回家休养。
现患者左侧肢体遗留功能障碍,为求进一步康复,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规律服用降压药。
刻下:精神偏软,左侧肢体感乏力,行走不稳,左肩关节痛性受限,左肩关节外展、外旋不能,肩关节、腕关节疼痛,左手中度肿胀,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1期,左手1期,左下肢3期,纳寐一般,二便调。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肩痹-气虚血瘀中医治则:益气活血,通经止痛针灸治疗:选穴:选用肩髃、肩贞、肩髎、合谷、曲池、阿是穴。
上述穴位在常规消毒后采用毫针直刺,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行针1min,每次留针30min,每日一次。
疗效:4周后,患者左肩部下垂程度及活动时疼痛程度较前减轻,左手水肿较前消退,关节活动度较前增大,左侧肢体乏力感较前明显好转,疗效明显。
原有穴位不更改,在原行针手法基础上加用电针,采用疏密波,接电20分钟。
4周后,患者肩关节无明显下垂,关节活动时疼痛不明显,左手水肿基本消失。
诊治体会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类属于中医上“痹症”、“偏枯”范畴。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导致的早期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部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该病症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参差不齐。
本文旨在探讨循经远取动法在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XX名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循经远取动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活动关节等手段,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关节活动、拔伸等。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肩部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手部肿胀程度等。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活动度测量法进行评估。
1. 肩部疼痛程度经过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表明治疗效果显著。
2. 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得到显著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等动作的幅度均有所增加(P<0.05)。
3. 手部肿胀程度经过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患者的手部肿胀程度得到有效缓解。
治疗后患者的手部肿胀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四、讨论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
该方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活动关节等手段,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循经远取动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减轻手部肿胀等症状。
此外,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4T16:16:21.2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罗国晖
[导读]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
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
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并且结合循环、神经营养因子辅助改善等常规方法,同时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做好肢体位置摆放,防止患肢上肢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垂的状况,并且让腕关节保持背曲状态,同时进行促静脉回流处理[2];对患者进行向心性压缩缠扎,要结合小线绳从患侧肢体的末端向近端做相应的缠绕至指根,让后将其松开,反复进行;结合冷热交替法进行温水和热水的浸泡,每天三次;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不要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并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对肩关节的牵拉[3]。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益母草、薏苡仁、川木瓜分别30g、白芍、白芷和赤芍分别20g,红花、独活、羌活分别15g,胆南星10g,甘草、制半夏分别9g,细辛分别3g[4],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为患者的关节活动和疼痛情况均完全恢复正常,并且水肿完全消失,肌肉也无萎缩存在;显效为患者的水肿、疼痛均完全消失,但是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没有萎缩症状;有效为患者的水肿病症基本消失,同时疼痛有所缓解,其关节活动有轻度的首先,但是手部的肌肉萎缩不显著[5];无效则为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活动受限均未见任何改善。
治疗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比率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医上将其归于痹症,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将肩手综合征归于中风范畴。
中医认为中风后出现气血的运行不畅,并且经脉肌肉失去了相应的给养,气滞血瘀,同时风寒乘虚而入,导致静脉阻塞和气血梗阻,经脉失养导致。
但是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临床认为其发病发展是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涉及周围性神经、交感神经、神经源性炎症以及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
的病症,患肢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血管痉挛,局部营养出现障碍,从而出现肩关节及其周围的水肿、疼痛和刺激进一步导致脊髓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出现血管的运动异常[6]。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因此,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欢,张燕,黄婧. 针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8(34):173-174.
[2]邱志新,窦荣花,郝有志,郑建彪,庞伟,刘同龙.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的效果分析[J]. 陕西中医,2016,37(10):1323-1324.
[3]邱志新,窦荣花,郝有志,郑建彪,庞伟,刘同龙. 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6,11(09):1769-1772.
[4]邱志新,窦荣花,郝有志,郑建彪,庞伟,刘同龙. 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8):802-804.
[5]黄奏琴,裴建,王伟明,宋毅.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进展[J]. 天津中医药,2015,32(11):700-704.
[6]黄奏琴. 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中医防治疼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