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释道与企业管理

儒释道与企业管理

儒释道与企业管理
儒释道与企业管理

儒释道与企业管理

李海彬

一、中西文化与企业管理概述

1、中西管理比较

西方讲术,针对性恶,强调堵截;中方讲道,相信性善,侧重疏导;现代讲本,以人为本,堵疏结合

2、传统文化精髓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

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貌似人而己。——憨山德清

3、三教管理智慧

厚德载物: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

道法自然: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

明心见性: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

4、东方管理六原则

善恶之辩中“人性本善”的原则:东方人强调人性本善,西方人强调人性本恶。在管理中注重培养“化性复性”的自觉力,提高管理者“返身

而诚”的自我提升能力。

人我之辩中“人我合一”的原则:东方人是集体主义者,西方则是个人主义者。在现代管理中注意培养“强行恕道”的理解力,打造企业的“团

队精神”,构建东方的企业伦理。

义利之辩中“道义惟上”的原则:利己主义一直是被中国正统文化所批判的,而“合理的利己主义”则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在现代管理中培养

“士魂商才”的定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欲理之辩中“以理制欲”的原则:中国正统反对纵欲主义,这和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张扬欲望传统是不同的。在现代管理中培养“在欲而无欲,居

尘不染尘”“不使可欲”的自制力。

有无之辩中“尚无贵空”的原则:道家“尚无”;佛家“贵空”;无+空=禅宗。在现代管理中培养“知有守无”的智慧力。

生死之辩中“德性不朽”的原则:基督教佛教“向死而生”,“灵魂不灭”。在现代管理中生成“以德配天”的人格魅力。

二、儒家企业管理智慧--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创始人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提倡

“仁爱”,主张“德治”。此后的孟子则提倡“仁政”和“王道”。西汉武帝接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孔孟之道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企管模式:以仁为原则的经管思想;以义为特征的经管手段;以礼为基础的经管特色;以智为动力的经管韬略;以信为核心的经管目标;

仁者爱人--企管根本: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即所谓仁爱、仁义、仁政等。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

仁的学说反对管理生活中的苛,宣扬人类之爱的管理思想。他用爱人观念加强血缘联系,消除内部冲突,同时也有差等地把

爱人观念按宗法模式扩展到整个社会。

能群善分--角色定位:群分:管理须能群善分;守分:定位比能力重要;差等:君臣父子的实质;尊亲:君臣父子的名分;思考:经理何以手忙

脚乱?

克己复礼--企管核心:周公之礼:区分等级,确保秩序;孔子之礼:角色定位,强调和谐;荀子之礼:重礼隆法,强调服从。

中庸之道--企管艺术: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

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

执两用中--动态平衡:虞舜:治国方略;孔子:人格理想;子思:思维方式;程朱:存在方式;

忠恕之道--企业伦理:忠道:不自欺也不欺人;恕道:人同心与心同理;

赦过举才--用人之道:有司:领导要做好表率;赦过:用人不求全责备;贤才:任人唯贤也唯亲;思考:小庙可请大和尚;

礼让好学--企业愿景: 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礼让:提倡做君子之争;亲亲:和谐人际的营造;共赢:和而不同谋合作

突破局限--其命维新:尚德:轻力轻智也轻利;营销:战略决策无中庸;管理:突破家族的局限;损益:创新才能求发展;和谐:儒商的企业理想

家族制三大弊端:组织机制的障碍;人力资源的限制;决策程序的瓶颈

三、道家企业管理智慧--上善若水

知雄守雌--文化起源:母系:道家思想的起源;贵雌:道家思想的底色;消极:道家思想的局限;

无为而治--治理之要:有为:积极有为不妄为;无为:无为方能无不为;无为:不违背企管规律;实践:企业家的加减法;减法:有些事情不必要;

谦虚:清空归零之妙诀;

无为自化--制度重要:制度:提倡制度化管理;标准:制定严格的规章;保障:不因人亡而政息;

举重若轻--殊途同归:烹调:如何炸好小黄鱼;火候:在根本上做文章;认定:小改变与小调整;权变:基本制度不能变;规律:领导应崇尚规律;

用人:切记不可多翻弄;经营:项目选择亦无为;思考:朝令夕改最忌讳;

上善若水--柔性管理:尚水:水是智慧的象征;行止:行当行与止当止;特性:适应性与应变性;结果:水流千遭归大海;堵疏:疏比堵更加重要;

善柔:女性管理的优势

少私寡欲--价值取向:欲望:人之大患在有身;寡欲:身重于物泊名利;知足:吃亏是福知足

乐;态度:得失损益等闲看;多少:少则得与多则惑;

思考:怎样才叫懂得工作?

自胜者强--个人修养:力强:战胜自己最强大;自胜:胜人修养的前提;荣辱:定力修养试金石;智明:了解自己最聪明;简约:做简约化的领导;

不言:不言之教的威力;甘后:功遂身退的伟大;谦虚:善下是一种美德;

物壮则老--长远之道:不道:离开道物壮则老;壮老:物极必反的含义;起始:千里之行足下始;难易:万事图难于其易;慎入:企业应不入险地;

低调:企业应低调从容;体检:企业应随时病病;思考:慎终如始无败事

四、佛家企业管理智慧--明心见性

宗教的定义:伏尔泰:骗子傻子;色诺芬尼:自我偶像;马克思:精神鸦片;实质:安心即宅;中西区别:宗教与信教;宗教要素:主义所仪情;

基本教义--四圣真谛: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八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

集谛:揭示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三毒”:贪(物质上的无止境追求)、嗔(心理上的不平衡)、痴(不明事理的

妄想)。其后果是导致死后灵魂在“六道(天界、人间、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中轮回。

灭谛:提出根绝人生苦恼的办法-“三学”:戒(诸恶莫作为戒,用戒律防贪)、定(自净其意为定,也称禅定:外离相为

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谓之禅定。用禅定化嗔)、慧(诸善奉行名为慧,用智慧解痴);

道谛:提出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五戒:不杀生而护生,自然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富贵;不淫邪而尊重,自然和谐;不妄语而守信,自然誉好;不吸毒而

正常,自然健康;

基本教义—普渡众生: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印度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义。观音的宏愿:“人世间有苦难,就誓不成佛”

地藏王的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禅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现代管理中

指向与他人关系的觉悟力:缘的力量。

基本教义—因果报应:乾隆“一心一意大慈悲,无染无着;千手千眼观自在,有因有缘。”(五台山菩萨顶)罗兰:“每一句刻毒的话都是一只回头

箭。”佛祖口头禅“三世轮回是因果”,“怕因不怕果”。但是,中国人更看重现世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

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这是管理中指向

为人处世的觉悟力:报的力量。

基本教义—六度修行:“布施”度悭贪—发财之道;“持戒”度毁犯—平安之道;“忍辱”度嗔恨—做人之道;“精进”度懈怠—成功之道;“智慧

度愚痴—明理之道;“禅定”度散乱—安心之道

智灯永耀: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

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

——《达摩破相论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石,按照过去人们通常的理解是道家以哲学为主,儒家以思想为主,而释家则以宗教为主。还有一种理解是儒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道家与释家都称为宗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认识不到位。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广义而又很难表述的问题,但又是每个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尤其是我们正面对着曹雪芹的这部绝世经典,如果对哲学定义都含糊不清的话,那就很难从根本上去解读《红楼梦》的整个哲学体系。 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之后,哲学也就随之产生了,但那不过是一种自发的、零星的、朦胧的哲学思维而已,而哲学成为一种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载体问世,最早的要算是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在易经里也包含了很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学理念,孔子的《论语》也是这样,但都不象《道德经》那样成为专门的哲学理论体系。不过在当时还没有人提出“哲学”这个词汇和概念,只是被世人当作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来加以膜拜。 “哲学”这一词汇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文里,当时的意思是“爱智慧”。根据这一概念,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哲学应该就是一门研究智慧的学问。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伯拉图,他对哲学的经典注解就是:“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有神才配拥有它,我们人类只能是爱智慧。”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话:“哲学几乎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2003年5月给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学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 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 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对什么是哲学,阐明了自己的理解和描述,但总是让人

儒释道文化对人生事业发展的启迪

我的儒释道文化与人生事业观 我的儒释道文化与人生事业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生命,我们总是希望在自己的岁月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事业,它会人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地更加绚烂。学习完这学期的儒释道文化与创业课程之后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通过接触灿烂儒释道文化,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这个宇宙的奥妙,这些对我将来的事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儒释道文化与创业基础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首先就是让我入何看待大道和宇宙的自然规律,其次是教会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论,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运用宇宙自然规律,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如何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人生价值。 首先是让我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儒释道文化。儒释道文化以宇宙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论与现在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到的结论惊人的相似,这完全打破了先前我对儒释道持有的玄幻、神学、不科学的看法。从水结晶实验到世界的奥秘,这些经过数以万计的科学精英研究的结果竟然在儒释道的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缩影。 无论是儒学、道家还是佛教大部分都教化人类与人为善。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与道:心善渊; 第1页共8 页

我的儒释道文化与人生事业观 与善仁·······”①而佛经中也说到:“所以众生。若干种心,如来 悉知·······”②,此两处都有对善良的教化,它们都在主张每个人做的好事会被上天知道,同样要是做的坏事也会被上天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面明镜,照射出我们的心灵的美与丑;同样今天我们种下的因在明天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结果,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平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概也就出自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吧。这些教化人性的言论本身没有错,但在课上看到伟大的科学实验水结晶之前,我们总认为这些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臣民思想巩固国家基础的工具。却不知这简短的汉字背后却蕴含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拿我们都熟知的水结晶来讲,从这些是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恰恰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这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真理使然。水结晶表明在接受到不同的心理暗示之后,微观下的水分子呈现不同的状态,美好与善良的心理作用下水分子的形状也会很漂亮,而接受到扭曲丑陋的心理作用后水分子也会呈现出残缺的形状,正不真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吗? 因此面对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我们再也无法用封建,过时,刻板的字眼来形容了,而是要心怀着敬仰与赞赏,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向着儒释道的指引方向前进,并且要潜心去学习钻研这些文化,最终能为我们所用,让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尺去指引生活与事业。其次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体,不禁让我们为之惊叹,试想是不是所以的人文方面的言论都可以用科学研究 的方法来论证,所有的科学结果也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文性质的结论 第2页共8 页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

用儒释道思想解人生万象

用儒释道思想解人生万象 儒释道思想的合和传承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昌盛不衰。通过理解运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结合道家的太极双鱼图和释家的佛教符合”卍”,我们能够解开宇宙人生的秘密。 太极双鱼图是有阴与阳,明与暗,空与色等相对的两极合和而成,并不断循环往复。根据佛教”卍”的形状结合现实世界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世界有五个相组成,四个不断变化旋转的相和一个居于中心的相,这四个可变相分别是:时间,空间,物性,能量。一个固定相是:心核。这和道家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有些相似。 对于这五个相分别给出的定义如下: 时间:心核自身运转的周期,及心核围绕或被围绕其他心核运转的周期。 空间:心核自身的形态,及心核与心核之间处于相对平衡位置的状态。 物性:心核自身的特性,及心核与心核相互作用产生的其他特性。 能量:心核得到,失去或保持自身状态的能力,及心核与心核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状态的能力。心核:是时间,空间,物性,能量的合和体,心核是宇宙存在的基本单元,即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如:地球,太阳,人,树,山,海,光,电,磁场,思想,意念等等。) 通过以上简单的定义,我把这五个相每个相分为两个极 时间:加快,减慢 空间:扩大,缩小 物性:吸引,发散 能量:聚合,释放 心核:聚合,发散 四个可变相都以固定相为基础,每个可变相都与另外三个变相相关联,其中任意一个可变相的发展会影响另外三个可变相发展,任何三个可变相可以确定第四个可变相。 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两个基本心核:聚合,发散。即两个相反的佛教符号 心核聚:“卍” 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当物性,时间,空间,能量同时达到平衡时,心核就停止继续聚合 心核散:“卐” 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当物性,时间,空间,能量同时达到平衡时,心核就停止继续发散 对于“聚”的心核来说,当物性吸引时,时间就会变快,空间就会缩小,能量就聚合。同样的道理,当空间,时间,能量其中的任意一相发生相应改变时,其他三个相也随之改变。 对于“散”的心核来说,当物性发散时,时间就会变慢,空间就会变大,能量就释放而减弱。同样的道理,当空间,时间,能量其中的任意一相发生相应改变时,其他三个相也随之改变。 根据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每个心核都可以同时代表心核聚和心核散。这样的话,一共有32个心核。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传统文化-儒释道英文版

Explore the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ism (儒家; pinyin: Rújiā) is a Chinese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system developed from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Kǒng Fūzǐ, lit. "Master Kong", 551–478 BC). It is a complex system of moral, social,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and quasi-religious thought that has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East Asia. Main Figure Confucious Mencius Hsun Tzu Mencius' Mother Moving Three Times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and application?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言必信,行必果。 Keep what you say and carry out what you do.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摘要:本文阐述了汉字中传达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以及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義”字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禮”字是会意字。《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智,从“知”。“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 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惪(dé)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德”字,《说文》:德,升也。形声。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 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

浅谈儒释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浅谈儒释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总是看到那么多人匆匆忙忙,追逐着这个时代的脚步,也是,在这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 现代社会,在这个眼花缭乱的电子时代,发生变化的不只是人们的思想,还有源远流长的中 国文化。 所谓中国文化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可是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思想方面就有很大改变:不难发现,电脑手机的普遍造成了年轻人的好逸恶劳的堕落感,出现了“手机族”,“低头族”这样的新兴词语。而成年人更是奔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盘算着这个月的工资与开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还哪里有时间传承六艺文化、书法、棋、曲之类的。 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渠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以电视为例,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使电视频道增加。再如,在纸质媒体时代,由于印刷成本比较高,发表一篇小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网络平台能够为各种文学作品提供几乎无限的发表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纸质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市场份额将不断减少,实体书店有不少倒闭,电子书籍甚至要代替纸质书籍。 我一向奉承: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我认为建立自己对世对事的思想系统的指导性思想体系莫过于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首先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主要提倡人的自身修养,与身边人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在国际矛盾随时会一触即发的当代,在社会矛盾屡有发生的现代,在电子技术阻隔了亲友的距离,在在好逸恶劳的一代中,在社会关系复杂的现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当被遗忘。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它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因果循环。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人不应该是万物的主宰,你此生为人,是前世种下了善的因,所以此世对万物应慈悲为怀。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作恶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教育思想,并且在环境越来越差的现在,在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婪破化的千疮百孔的现在,在各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在,佛家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本来就是抽象的,无法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是仍能探索到它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坏的社会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起的后果。当今社会,很多官员也是因为不走群众路线,急功近利的追求政绩,所以常常折腾来折腾去,事情没办好,还捋老百姓坑了。所以”取天下常以无事,以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样的道理也应该作为官员们常常温习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

浅 论 儒 释 道 文 化

《浅论儒释道文化》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民族性格。儒、立人旁一个需字,意欲我们要做一个人们需要的人--儒弱而立。 释、佛(佛)立人旁一个弗字,弗是不,是要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佛光普照。 道、首(头)下一走字,意欲我们要用脑子走路,思想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 这三个字明分暗合,都是在讲如何做人.所以中华民族是最会做人的人,如何做人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根本。 一、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盘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二、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而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乃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之所在。 通观儒释道三教,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儒,智者往往信道,慧者往往崇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儒、释、道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1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释道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哲学 【前言】 “儒释道”一词是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滥觞于南梁,在元明清时期发扬,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的儒教,世界三道宗教之一的佛教和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演变创立的道教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圈与印度文化圈的初次融合。而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处于一个儒释道三源慢慢走向融合的特殊时期。再加之苏轼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促就了苏轼诗词中独特的三种思想的韵味。研究苏轼人生中的儒释道哲学,不仅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对这一家文豪的文风笔触有更深的理解,从大层面上更是对文化融合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中国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启示。 【关键词】儒家佛家道家苏轼文化融合 【正文】 一、作为治世之具的儒家 儒家作为统治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意愿。所以儒家所代表的“用世”、“建功立业”或是“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苏轼也毫不例外。 苏轼出生于儒学浓厚的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文风纵横恣肆,有汉唐之风,对苏轼从小寄予厚望,亲授史书,论古今成败,所以苏轼从小就有着高远的抱负。并且仁宗时代人才辈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普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自强的儒家用世的精神对苏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26岁便踏上仕途,一番豪言壮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2!”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人;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与忍人。”苏轼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儒家“入世”精神。 以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的前后赤壁赋来看,《前赤壁赋》中有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面上像是一首求取美人的缠绵悱恻的情曲,其实言下之意是指美人就是苏轼想要报效的朝廷,宛转地表达出自己身怀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的郁结。再如《后赤壁赋》中有写入睡的苏子梦中得见化作孤鹤的道士,在“不答”、“揖予”中表露了作者虽有着入世思想却在政治上屡屡失意,结尾一句南柯一梦“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更是将苏子的茫然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苏轼的诗词中,带有这种思想的诗句并不少见,都深深浸透着儒家的“用世”思想。“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3虽有自慰、超脱之意,但是包含着浓浓的伤感与无奈,壮志未酬引发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迷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都是心中仍然有着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表现。 二、作为修身之术的道家 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2《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念奴娇·赤壁怀古》 4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

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总之,道家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但接着他又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各家则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而且还强调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由于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认为儒学"于道最为高"。(《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小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思想

小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思想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 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 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从中国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发展倾向来看,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而与此同时道家和佛家则一个以本土,一个以外传的姿态,与儒家 思想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在民间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三种思想,三种人生,追求的却是一种境界。即人与 自然和谐,构建社会和谐的大境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三足鼎立 正文: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 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 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 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而这三种并存 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几乎成为了人们思想行为的指路灯,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他是上至国家的象征——皇帝——支持,下至平民百姓也使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文化思想。他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用的什么高等的思想,而是贯彻整个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古代国家系统中都有统治者、支持统治者的中产者和被统治并且可能最终成为推翻统治者的阶级——市民阶级。儒家思想则以“礼”为原则,对市民阶级进行约束,这也就是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其被推翻之前可以说他的阶级构成是十分稳定的。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这三句话就是对应的古代中国的三个阶级。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拥有的是“知耻近乎勇”,他们作为统治者,理应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养成一种高贵的人格和一种高尚的气节;而中产阶级拥有的是“好学近乎知”,作为古老帝国的支持者,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谋策划,以自己的知识力量为国家服务;而即使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那些被统治者——他们拥

感悟三教思想

感悟三教思想 春风一过,万紫千红!即便你是如何的懒惰和封闭,花自然会开!虽不艳丽,但也会有淡淡清香,不会迷醉他人,却让自己也嗅出一丁点的味道。 2015年3月7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到黔西四中搞讲座——学科教学重在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这对于困惑于教学的我们,真的是雪中送炭。通过吕教授精彩的两小时讲演,无论是从工作上还是其它方面,使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感受和讲座内容作简单记录。 1.作为77岁高龄的老头,不是停下脚步享受也许已所剩无几的天伦日子,而是依旧奔赴于还需要他的每一角落,用自己的思想去引领一线教师的前行,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将自己毕生心血始终思考于如何培养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一直前行着......而我!三十不到却已感七十出头,精神焕发只是一个词语而已,不思进取,懒散缓慢倒是诠释在生活点滴之中。 2.上好一堂课的侧重点:重视情景导入数学学习。能用问题激活课堂(在这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住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重视从学生感受体验中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重视教学生辩证思考(给学生出错的机会,捕捉学生的错误想法,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出来)。

3.解决——如何创设和利用数学情景进行数学教学。怎样用问题激活课堂,如何科学提问。如何传输数学思想,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考,获得思维训练的体验。(围绕教学学生思考,即从知识的理解中传递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想方法,从解题实验实践的反思中,探索辩证的思想方法。教学生获得体验,即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内涵与逻辑网络的学习,重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讨论辩论中获得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体验。教学生表达,即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解题实验实践的反思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述自己的思考。)——吕传汉教授三教思想:教思考教表达教体验。 4.灵活应用“三教”教学方法:弘扬启发式教学,恰当引进探究式教学理念。用“三教”理念引领“情景问题教学”,用“情景问题”教学模式践行“三教”。 5.教师的成功=经验+反思。在教学中,要善于及时反思,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学习和创新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 精彩的时间总容易悄然溜走,漫长而短暂的两个小时就这样结束,他让我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原来是多么的粗超,肤浅得只会教会学生模仿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而巨人的思想也在这刻停留,飘扬在学校上空。而我!却不知能否卸下以往的装备拾起这他山之石前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