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进展_明惠青
- 格式:pdf
- 大小:712.84 KB
- 文档页数:5
微生物对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不断升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因此,研究大气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机理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而微生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降解体系,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微生物对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一、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应用现状大气中的微生物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个种类。
这些微生物对于大气的生物降解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多种手段获得了大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组成以及其对大气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等方面的结论。
其中,微生物生物降解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大气有机污染物,同时具备准确性、经济效益高、环保、节能等众多优点。
二、微生物对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主要分为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和物理降解三种。
而其中,生物降解常常被认为是最为有效和环保的方法之一。
微生物能够对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气溶胶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降解形式。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降解机理包括吸附、生物膜、酶解等多种形式,不同细菌和真菌对具体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不同。
比如,细菌可以通过C1代谢途径降解甲醇、甲烷等VOCs,而真菌则主要降解芳香族化合物。
三、微生物的应用前景及挑战虽然微生物降解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其应用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微生物菌群对于不同的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不同,难以实现对针对性强的大气污染物的有效降解。
其次,大气环境条件变化频繁,微生物菌群生长与代谢需要对大气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不同的大气环境下生物降解效率会有所不同。
此外,还需要对微生物选择、生物体系构建以及微生物的运输和释放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总之,微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方法,虽然仍面临着挑战,但其应用前景广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微生物降解技术一定会在大气污染物的清理和环境治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在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佚名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6
【总页数】1页(P988-988)
【关键词】北京大学;复合污染;大气;光化学反应机理;OH自由基;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论文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3;G649.281
【相关文献】
1.白春礼副院长当选亚太材料学会副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化学研究所有机纳米粒子的光学特异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大气物理研究所获IT业国际大奖/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J],
2.生态环境中心"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获"CAIA"奖一等奖/高能物理研究所发现一新共振态/固体物理研究所在"KDP"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昆明植物研究所抗SARS化合物X-61研究取得新进展/周口店遗址附近发现"田园洞人"化石/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离子液体研究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微生物研究领域获突破/上海分院封松林、徐军获第四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物理研究所全固态高功率宽调谐蓝光源的研制获重要进展/物理研究所提出一种新的量子点形成机制/物理研究所在SiC单晶生长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 [J],
3.荡涤尘埃濯碧空--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J],
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趋化素样因子1的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J],
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课题组在白血病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J], 吕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物技术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
作为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环保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被应用于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前景。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技术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生物吸附技术生物吸附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吸附物质的特性,将有害物质从大气中吸附到生物体表面或内部进行去除的技术。
例如:利用菌类生长在生物膜或生物滤板上,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吸附作用来去除大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嗅味物质。
2.生物除臭技术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和代谢产物,降解有机物质并转化为较低的水溶性化合物和微生物细胞质又被生物体突触附着于细胞表面的物质吸附和分解为无臭的而技术。
例如:利用特殊的微生物种类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堆场气体处理,有效降低污染物滋生和蔓延,实现臭气的有效清除。
3.生物氧化技术生物氧化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内的氧化酶催化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氧化处理和排放。
例如:利用生物滤池和生物反应器来去除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影响生物体的生物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还需深入研究。
2.生物技术的适用范围有限,需要结合其他环保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3.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有适宜的操作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方案:1.加强生物机理研究,对生物体的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化学反应进行深入探究。
2.结合其他环保技术,如化学技术和物理技术,实现环保技术的立体化、多层次的污染治理模式。
3.针对应用环境,提供适宜的生物条件和生物质能的供应。
大气微生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气污染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影响。
然而,在论及空气质量问题时,很少有人提及大气微生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然而,大气微生物在维持空气质量和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气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大气微生物是一类在大气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大气层,包括空气气流和飞沫传播。
研究发现,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首先,大气微生物的存在能够影响空气质量。
研究表明,大气中的微生物可以在空气中的颗粒物表面附着并沉降到地表,这对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的降解和净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大气微生物还能够参与大气化学反应,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其次,大气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大气微生物是许多过敏原和致病微生物的携带者。
它们可以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导致过敏反应或感染疾病。
此外,大气微生物还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和废物降解,提高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
然而,大气微生物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未知。
尽管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我们对大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影响机制等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对大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重视大气微生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系统的复杂性,设计和改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大气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物技术和工程应用,以解决大气污染和健康问题。
总之,大气微生物不仅是大气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大气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其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这些细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PM2.5、PM10的研究现状和控制措施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现状1. 监测和数据分析:我国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监测网,对PM2.5和PM10进行了系统的监测。
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可对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来源和成分分析:通过对PM2.5和PM10的来源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研究表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是污染源的重要贡献者。
此外,大气中的硝酸盐、硫酸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也是构成PM2.5和PM10的重要成分。
3. 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研究: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对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
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差异明显,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4. 健康效应研究:PM2.5和PM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和PM10可导致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在研究中,需要关注人群的易感性、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参数,以准确评估健康风险。
二、控制措施1. 政策和法规: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和法规,对大气污染进行了严格限制。
比如,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研项目,研发了一系列治理技术和装备。
比如,燃料改造、高效过滤器等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以及空气净化器、防雾霾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大气环境中微小颗粒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大气微小颗粒物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小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通常被称为 PM2.5。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的来源、成分和变化规律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气微小颗粒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微小颗粒物的来源微小颗粒物的来源很广泛,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城市建筑、农业活动、燃煤和木材燃烧等。
这些源头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通过化学反应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最终形成PM2.5。
近年来,为了深入了解微小颗粒物的来源和成分,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观测和模拟模型研究。
例如,利用同步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燃料喷射和燃烧过程中的颗粒物产生和演化过程。
此外,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复杂的城市气象背景下,模拟微小颗粒物的传输和转化过程,对微小颗粒物的来源和分布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微小颗粒物的成分微小颗粒物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包括有机物、无机盐和金属元素等。
这些成分的来源不同,环境条件也不同,因此微小颗粒物的成分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部分金属元素和有机物质可以引起神经毒性和致癌等影响,而其他成分则可能会导致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
因此,研究微小颗粒物的成分对于深入了解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机制十分重要。
最近,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微小颗粒物的成分分析提供了更加高精度的手段。
例如,利用多种谱学技术组合的手段,可以对部分微小颗粒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非常精细的分析。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微小颗粒物的来源和影响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微小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微小颗粒物的变化规律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涉及到微小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的传输、变化和沉降等过程。
其中,微小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对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估、健康影响预警和大气污染控制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微生物研究及其在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其中,大气微生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子,它们不仅影响着空气质量,而且还能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研究大气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一、大气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大气微生物是指在大气层中存在并参与大气化学和生态循环的微生物类型,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它们主要存在于大气边界层、云雾水滴、降水、土壤、植被表面等。
这些微生物借助空气流动和水分的传递进行迁移和传播。
大气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大气层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微生物种类,其中典型的空气细菌包括 Bacillus、Staphylococcus、Streptococcus和Pseudomonas等。
真菌在大气中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未解析的微型真菌和霉菌等。
病毒是最小的微生物类型,主要存在于降水和云雾水滴中。
此外,大气微生物的分布还与温度、湿度、静电场、风力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二、大气微生物的环境效应大气微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大气微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着影响。
例如,云雾水滴中存在的大气微生物可以影响云雾形成和降水的分布,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此外,大气微生物还可以吸附和转化空气中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从而影响大气化学反应和气候变化。
其次,大气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微生物可以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
同时,微生物还可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和生物通量等重要生态过程。
最后,大气微生物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例如,大气中存在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此外,大气中存在的病毒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如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三、大气微生物在环境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大气微生物在环境变化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其中,细颗粒物(PM)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
在PM中,PM2.5和PM10是最具关注度的两个指标。
本文将就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研究现状方面,我国对于PM2.5、PM10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通过重点城市、地区的监测,对PM2.5、PM10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来源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揭示了PM2.5、PM10的形成机理和组成特点。
研究表明,固定污染源(如工业排放)和移动污染源(如汽车尾气)是PM2.5、PM10的主要来源。
此外,大量证据显示,PM2.5、PM10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等。
然而,我国大气环境中PM2.5、PM10的浓度仍然偏高,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密集地区和车辆拥堵地区。
因此,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针对PM2.5、PM10的控制,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
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罚款和整改。
其次,推行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煤改气”、“煤改电”,减少燃煤和燃油的使用,降低固定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强化对车辆尾气的治理。
此外,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开展煤烟治理、尾气处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排放标准和治理效果。
在控制措施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要建立更加精准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污染源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
同时,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实现实时监测和联网监测。
此外,还需要继续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PM2.5、PM10来源和组成特征的研究。
通过建立完善的模型和机制,更好地揭示PM2.5、PM10的来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
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降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大气降尘对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以及地表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气降尘研究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大气降尘的来源和成分分析取得了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大气降尘样品以及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大气降尘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大气降尘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和人为活动排放,其中包括尘土颗粒、污染物气溶胶等。
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以及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大气降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大气沉降物对土壤质量、水体负荷以及植被生长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大气降尘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此外,大气降尘中的养分也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并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发现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气降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大气降尘中存在的微粒物质和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大气降尘中的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最具危害性的颗粒物,其对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大气降尘中的细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控制大气降尘对于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未来的展望,大气降尘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大气降尘的形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模型研究来揭示其内在规律。
其次,大气降尘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方面,需要关注不同生境下大气降尘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大气降尘与其它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北京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及粒谱特征北京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及粒谱特征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气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雾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而大气颗粒物中的微生物气溶胶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源,其浓度和粒谱特征对雾霾形成和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北京地区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及粒谱特征,以期深入了解其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雾霾天气中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是一个关键参数,对评估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集大气颗粒物样本,并利用生物学技术对样本中的微生物气溶胶进行定量分析,可得到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数据。
研究发现,北京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较高,其中细菌、真菌和病毒均可检测到。
尤其是在近地面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更为显著。
这些微生物气溶胶会随着霾滞留在空气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风险。
三、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特征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特征是影响其传播和沉降的重要因素。
通过采样并利用仪器分析,可以获取雾霾天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数据。
研究表明,在雾霾天气中,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主要集中在0.5-5微米之间。
这种粒径范围的微生物气溶胶易于悬浮在空气中,并且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
这也是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微生物气溶胶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气溶胶的存在和浓度变化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微生物气溶胶中的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生物活性对气溶胶进行转化,从而对大气化学反应造成影响。
其次,微生物气溶胶中的病毒和细菌可以引发呼吸道感染和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儿童更加敏感。
此外,一些微生物气溶胶还会通过沉积在冰雪等表面上,影响到地表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
珠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研究进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对该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地区大气颗粒物具有区域性污染特征.不同采样点不同时间离子浓度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形成和转化与大气化学过程有关.OC中的烷烃和多环芳烃多存在于细粒子中,并且二次OC含量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点源的排放、城市建设、机动车尾气等.
作者:刘燕贺克斌时宗波陈雁菊解明曙作者单位:刘燕(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4)
贺克斌,时宗波,陈雁菊(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4)
解明曙(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环境保护科学ISTIC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6 32(5) 分类号:X5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珠江三角洲地区 PM10 PM2.5。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国也开始加快对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研发。
本文旨在探讨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大气污染现状目前,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中的各类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也不断上升。
同时,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全球有超过90%的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区域。
其中,中国是全球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为减轻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各国开始加速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可以去除燃煤或燃油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技术。
其中,最为常见的脱硫剂是石灰石和石膏。
国内外学者针对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辐射的石膏水化催化反应,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对烟气中二氧化硫的高效脱除。
2、除尘技术除尘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物。
目前,常见的除尘技术主要分为静电除尘、过滤除尘和惯性除尘。
除尘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提高除尘效率和降低能耗。
比如,美国洛杉矶市一家环保公司研发的多功能除尘设备采用多种除尘技术,不仅可以高效地去除工业废气中的粉尘,同时还能够去除有毒有害气体。
3、脱硝技术脱硝技术是一种用于去除工业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技术。
常见的脱硝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氨水喷射法等。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脱硝技术上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基于纳米硫化锰的脱硝材料,在脱硝效率和耐高温性方面均优于传统脱硝剂。
4、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光催化作用去除空气中污染物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纳米和光催化材料的不断发展,光催化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大气中微生物的研究及其意义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发展,人类对大气中微生物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微生物是一大类生命形式,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
在大气中,它们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对人们的健康,农业,气候和环境都产生影响。
本文将阐述大气中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一、大气中微生物的特征在大气中,微生物通常存在于颗粒物或水滴的表面,被称为大气生物气溶胶。
其尺寸一般为0.1微米到10微米之间,体积较小而同时又能携带着大量的气味、颜色和纹理等物质的特性使之具有广泛的分布性。
大气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和分布与生物群落、天气和气候因素有关。
此外,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主要受人们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大气中微生物的研究现状1. 样品获取大气中微生物的样品获取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关键点之一。
如何收集样品才能更准确和完整地描述微生物的组成和环境分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样品获取一般有少量抽滤、湿集和干集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少量抽滤法。
由于收集样品的方法不同,从而会对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分类对大气生物气溶胶生物群落的分类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分图谱研究,通过分析大气中微生物分类图谱,可以获得其物种组成和丰度信息。
第二层次为功能性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类群在其中的代谢、生态和适应等特性。
3. 功能研究根据大气生物气溶胶微生物群落的发现和分析结果,对其有机质降解、重金属吸附和多环芳烃转化等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同时,研究发现大气中的微生物会释放一些气体,包括挥发性有机物 (VOCs) 等。
这与大气化学、气象和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4. 安全研究由于在大气中存在的一些病原体可能对公共卫生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对安全问题的剖析是当前大气中微生物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具体而言,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削弱和转化作用可能会导致某些细菌病原体进一步的散播和污染,需要高度关注和研究。
大气PM2.5暴露致呼吸道微生态失衡对呼吸系统损伤相关研究进展肖纯凌(沈阳医学院,辽宁省环境污染与微生态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PM2.5及其化学组分可通过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引发和加重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通过分析不同空气污染条件下PM2.5的特性及其组成、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对动物暴露模型、东北地区冬季供暖期青年人群呼吸道菌群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可能引起口咽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并可能与肺功能损害有关。
本研究针对大气PM2.5暴露致呼吸道微生态失衡对呼吸道损伤的影响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修订细颗粒物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及针对性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保障居民的健康。
[关键词]PM2.5;呼吸道微生态失衡;呼吸系统损伤[中图分类号]R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44(2019)02-0097-05doi:10.16753/ki.1008-2344.2019.02.00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tract microecological imbalance caused by atmosphericPM2.5exposure on respiratory system damageXIAO Chunling(Shenyang Medical College,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Microecology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110034,China)[Abstract]PM2.5and its chemical components can cause and aggravate different respiratory diseases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damage.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M2.5and its components,the types and amounts of microorganisms under different air pollution conditions,and studying the animal exposure model and the respiratory tract microbiome of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winter heating period in Northeast China,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ir pollution may cause the imbalance of the oropharyngeal microbiome and damage the lung function in young people.This study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respiratory system damage caused by atmospheric PM2.5exposure,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evising the standard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respiratory diseases,and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Key words]PM2.5;respiratory tract microecological imbalance;respiratory system damage目前,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大气污染物导致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发,不仅影响交通运输,还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大气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在逐渐加重。
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单一物种角度下,我们对于大气中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
微生物是大气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存在,它们对于空气质量的维持和改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是从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多样性、生命周期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入手,包括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物地理学行为以及影响因素,以此来了解微生物是如何适应和维持大气环境的稳定。
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环境因素一直是研究对象的关键点。
大气环境中的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数量、种类以及分布范围受到空气质量、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微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间接的也导致了大气微生物在区域或季节层面上发生了改变大气微生物对于环境的响应能力较强,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气象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同时,不同的微生物对于不同的环境因素反应也是不同的。
例如,一些较小的、较轻的微生物很容易随着氛围大气中的风力传播,而一些较为大型和较为重的微生物则会受到本地环境条件的限制,而选择在特定区域内繁殖。
同时,在大气微生物的研究中,也需要考虑到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大气环境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对于稳定和维持大气环境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微生物群落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对其他微生物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是一些微生物之间的竞争。
例如,大气中的微生物中细菌的存在,可以促进霉菌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而细菌也可以通过对环境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来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构建。
同时,大气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
一些区域的大气微生物比其他地区的多,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些地区的环境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污染。
以PM2.5为例,空气中这种细颗粒物质往往会吸附大气微生物,使得微生物能够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
大气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大气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除了常见的颗粒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污染物,微生物污染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大气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本文将对大气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特征与生态风险进行分析。
由于微生物具有高度适应和生物可塑性,它们能够在大气中广泛存在。
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壤、水体和植物等,而人类和动物排放的呼吸道微生物也可能成为大气环境中的潜在污染源。
大气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以细菌、真菌和病毒为主,其中细菌是大气中最常见的微生物。
大气中微生物的传播可以通过颗粒物携带和气溶胶形式进行。
颗粒物是微生物在大气中存在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和超细颗粒物(PM0.1)。
这些微粒不仅能够在大气中长距离传播,还能够在地表附着并进一步传播到水体和植物上。
气溶胶形式的微生物则通过空气传播,对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高。
微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微生物在大气中沉降到土壤和水体中后,可能引起土壤和水体中本来不应存在的物种增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其次,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对植物健康产生影响。
大气中的微生物可以附着在植物表面或进入植物内部,引起植物疾病和死亡,从而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呼吸系统疾病甚至传染病。
针对大气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生态风险,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
首先,加强大气微生物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污染水平和趋势,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农业和工业污染治理,减少土壤和水体中微生物源的输入,降低污染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健康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微生物污染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大气微粒物质的来源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研究大气微粒物质,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着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通常被称为PM2.5。
这些微粒物质来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燃煤等。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但PM2.5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
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方面,PM2.5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学术热点,本文将对大气微粒物质的来源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
一、大气微粒物质来源大气微粒物质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天然和人为的来源。
天然来源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和海洋盐雾等,人为来源则主要来自城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等。
A.天然来源火山喷发是天然源头之一,火山喷发的烟雾和灰尘会进入大气中,并分布在全球范围内。
如2010年爆发的冰岛厄云火山喷发,将大量灰尘和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欧洲和北美洲的空气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沙尘暴是另一种天然的污染源,沙尘暴季节一般在干旱和风力较大的春季和秋季。
在中国,沙尘暴主要来自蒙古、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荒漠。
沙尘暴中的颗粒物可在长距离飘荡后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空气质量。
B.人为来源城市机动车辆和工厂排放的废气是人为污染源的主要来源。
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有机物和颗粒物等,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工业燃料的燃烧也会增加PM2.5的含量。
C.其他来源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来源外,大气微粒物质的来源还有其他因素。
例如,烧烤、烤烟和木材燃烧等烹饪活动,也会产生PM2.5。
二、大气微粒物质的影响机理大气微粒物质对健康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机理是多方面的。
A.健康影响大气微粒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机理可以通过以下过程理解:PM2.5进入人体后,会引发炎症反应,造成细胞损伤和代谢紊乱等。
这些反应会导致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PM2.5会携带其他有毒物质如铅、镉、汞等进入人体,对健康的损害更为严重。
B.环境影响大气微粒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能见度、对植物成长影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等。
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进展明惠青(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110101)摘要: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气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近年SARA、禽流感、超级细菌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使人们在关注大气理化性质污染的同时也意识到微生物污染的严重性。
因此,对大气微生物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大气微生物是指大气中细菌、霉菌和放线菌等有生命的活体,主要来源于土壤、水体表面、动植物、人体以及生产活动、污水污物处理等。
大气中的微生物大多依附灰尘等气溶胶粒子而构成微生物气溶胶。
溶胶的粒径主要在0.25-30 μm间变化。
大气中的微生物数目、菌谱是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及其危害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等;大气微生物研究早在17世纪就开始进行,20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分子技术的出现,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大气微生物采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沉降法,是德国细菌学家Koch 于1881年建立的,它是利用空气微生物粒子的重力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所处区域的空气中微生物颗粒逐步沉降到有培养介质的平皿内的一种采样方法。
另一种是气流撞击法。
大气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主要有培养基方法和非培养基方法两种。
培养基法是传统的大气微生物检测方法,将采集的微生物经过培养繁殖生长成菌落后计数,然后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检测鉴定,确定为何种微生物;非培养基法,是在采样后不经过培养就进行计数、鉴定的方法。
非培养基法的发展使得大气中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鉴定。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同时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今后应加强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大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大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因子及影响途径,以及大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面了解大气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大气微生物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大气微生物的毒理学研究;微生物气溶胶感染途径及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大气微生物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气溶胶 评价指标1. 引言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气污染逐渐被大家认识。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大气颗粒物、化学污染物和大气微生物。
目前,国内环保系统大气污染关注的焦点是理化性质的污染,如,烟尘,粉尘,TSP,PMl0,S02,NO,光化学烟雾等等,对与人类与生俱来的大气微生物问题关注却较少[1]。
近年来,随着非典(SARS)、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乃至世界的传播和危害,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微生物所带来的污染,因此对大气微生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气微生物污染概念大气微生物是指空气中细菌、霉菌和放线菌等有生命的活体,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与空气污染,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2]。
大气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水体表面、动植物、人体以及生产活动、污水污物处理等[3]。
大气微生物污染是环境污染之一,是指大气中的微生物遇到适宜的生存条件大量繁殖,造成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数量骤增,使位于该区域免疫低下的人和其他生物因接触、呼吸、吸食而感染,进而造成疾病大面积传播,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产生极大的威胁。
大气中的微生物大多依附灰尘等气溶胶粒子而构成微生物气溶胶[4]。
溶胶的粒径主要在0.25-30 μm间变化;微生物气溶胶具有6大特性:来源的多相性、种类的多样性、活性的易变性、播散的三维性、沉积的再生性、感染的广泛性。
微生物气溶胶的活性从它形成的瞬间开始就处于一直变化的状态。
影响微生物气溶胶衰减和总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微生物的种类、气溶胶化前的悬浮机制以及各种环境因素[2]。
空气中的微生物数目、菌谱是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及其危害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等。
3.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概况3.1 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历史及现状大气微生物的研究可追溯到17世纪,20世纪以来,美国、法国、英国、印度、瑞典、日本等国都展开了研究。
1978年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大气微生物学会,1982年国际空气生物学协会、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等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大气生物学会议[5-6]。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也对大气微生物污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北京、天津、兰州、沈阳和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大气微生物污染的报道。
李界秋等对南宁市城区大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与评价[7]。
贾丽等对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大气微生物进行了时空分布及与人群活动关系的研究[8]。
赵吉等对呼和浩特市大气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6]。
郑芷青等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微生物与环境相关性进行了研究[9]。
王春华对东莞市5个不同公共场所的大气微生物进行监测,分析了大气微生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微生物菌群的特性[10]。
凌琪等对合肥城区空气中的真菌进行了监测,并分离到真菌35个属[11]。
周慧晶等对葫芦岛市区室内外空气微生物含量进行了测定。
孙丕喜等测定了银川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并分析了银川空气微生物含量的时空分布状态[12]。
龚一苑等对四川4 家三甲医院门诊大厅的空气微生物进行调查[13]。
3.2 国内外大气微生物研究成果国外对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类型、粒谱范围以及影响空气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目前,中国对空气微生物的研究多为调查研究,即在一定时间内对某种场所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了解微生物的浓度、种属等情况。
这些场所包括室内的和室外的。
室外的有:城市各功能区[14]、湖泊、海洋、校园、垃圾填埋场[15]、以及不同的风景区[16]等。
室内则有:医院[17]、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厂房、旅店、大型商场、图书馆、展览馆[18]、列车车厢等。
研究中采用的检测指标有:菌落总数、细菌总数、真菌总数,以及有针对性的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及微生物耐药情况等。
4.大气微生物研究方法4.1 大气微生物取样方法大气微生物取样有两种常用的方法,自然沉降法和气流撞击法。
自然沉降法以其采样简单易行、经济实用而被广泛应用。
但有的研究表明这种采样方法不能准确反映一定容量空气中的微生物数,也不宜测得微小颗粒上微生物数,同时易受气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的误差较大[19]。
气流撞击法能较准确地测知大气中微生的含量,一般认为撞击法能采集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生物的颗粒,并且不受环境气流的影响,采样量相对准确[20]。
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采样技术能保证微生物标本尽可能反映原始状态,又因空气微生物采样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所以用多种采样器及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测定比较科学。
4.2 大气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空气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培养基方法和非培养基方法。
培养基法是传统的空气微生物检测方法,将采集的微生物经过培养繁殖生长成菌落后计数,然后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检测鉴定,确定为何种微生物。
鉴定方法主要有:核酸分子杂交、16SrRNA序列分析、DNA的G+C含量分析、质谱、色谱分析、以及免疫学方法与光学技术相结合的全自动分析方法[21]。
培养基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只能够检测活的能够在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
环境中只有少部分微生物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培养基法只能检测到空气中的一小部分微生物[22]。
非培养基法,是在采样后不经过培养就进行计数、鉴定的方法。
主要有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和流通式血球计数等检验方法,以及PCR检测法。
PCR 检测法具有敏感性高、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能够检测出环境样品中绝大多数的微生物。
尤其是定量PCR(qPCR),不仅灵敏度高、检测快速,还可以实现对DNA 或RNA 的绝对定量分析。
1999 年Haug land 等第一次用qPCR检测了微生物气溶胶,证明qPCR可以快速定量空气中某种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23]。
最近几年qPCR在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中应用较多,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DNA芯片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等技术也在空气微生物研究中得到了应用[24-25]。
非培养基法的发展使得空气中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鉴定,还可以更好的掌握空气微生物的时空变化。
4.3 大气微生物污染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一般按照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推荐的大气微生物评价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而室外的大气微生物监测评价标准尚无统一的依据。
目前常用的是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推荐的大气微生物评价分级标准,但是这一标准有自己的缺点。
微生物总数这一指标,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要监测所有种类是一件是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所以不可能在基层单位作为一种评价指标进行应用。
另一种是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
生物多样性指数则是将微生物的多样性看作为环境的保护目标,既考虑到生物种群的丰富度,也考虑到均匀度,其灵敏度要明显高于大气微生物评价分级标准。
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的主要难点是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主要是区别不同的种类,不一定要确定为哪一种),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作保证[26]。
5.展望空气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其中的微生物关系到空气质量、人类健康和生态状况。
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亦会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不仅可以造成人类疾病,也可以使许多工业设备加速被腐蚀,食品变质,影响农作物产量。
目前,我国对大气微生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集中调查研究方面,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方面:首先,应该有更加先进、更加合理的联合空气微生物采样器,使采集到的实验标本更加接近原始状态;其次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实验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鉴定分离方法。
在以后的研究中,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空气微生物是未来发展趋势。
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将使空气微生物鉴定和研究更快捷、更精确和更具创新性。
研究内容方面:不能局限于微生物数量和总类的简单测定,应加强大气微生物的毒理学研究;微生物气溶胶感染途径及机理的研究;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大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大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因子及影响途径,以及大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面了解大气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大气微生物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1.史军致.浅谈全面深入开展大气微生物污染检测的必要性.山西能源与节能, 2010,60(3): 82—85.2.孙平勇,刘雄伦,刘金灵等.空气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336-340.3.Song L H, Song W M, Shi W,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atmosphere microbiological pollution on respiratory system amongchildren in Shanghai[J].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2000, 17(3):135-138.4.周慧晶,郭振江.近年葫芦岛市区空气微生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2):68-72 .5.谢淑敏.京津地区大气微生物本地研究.环境科学,1986,7(5):57~626.赵吉,张萱,王晓玲等.呼和浩特市大气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分布.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0-84.7.李界秋,沈方科,罗友新等.南宁市城区大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环境保护科学.2007,33(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