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龙虎塘中学赵骏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对自然现

象的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注意点。

【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

2、讲、议结合,

【学习方法】

预习思考→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小结

【实验器材、药品】酒精灯、镊子、棉花、烧杯、蜡烛、煤、火柴头。

九年级化学上册6.1.2探索燃烧与灭火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6.1.2探索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知道易燃易爆的知识 2.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重点和难点:】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 (2); (3)。 、 新知新解: 【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看谁的方法最多,烧杯、水、湿抹布、剪刀、书本。 【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 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 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介绍易燃易爆的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2、安全常识: ) (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3、认识图标: 随堂练习: 1.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个条件相对应.

6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无答案)

第一节《燃烧和灭火》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氢气燃烧和爆炸实验探究,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2、通过对乙炔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教学重点 1、促进燃烧的方法。 2、引起爆炸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会解释一些日常常见现象。 四、教学过程 【视频】播放乙炔燃烧的视频,描述乙炔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时的现象,并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交流共享】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不充分燃烧有什么害处呢?我们应该怎样做? 【活动一】你能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吗,由此你能总结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 4、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发生燃烧,如果在纯氧气中加热铁丝,它就会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小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多识一点】碳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并书写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小明立即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帮妈妈检查煤气管道周围哪一个地方漏气,他这种做法对吗? 【活动二】介绍生活中见到的爆炸现象。思考爆炸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吗? 【视频】播放面粉爆炸和氢气爆炸的演示视频,讨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在什么条件下

就会发生爆炸?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试着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氢气爆炸的原因。 【小结】爆炸的条件: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②产生急速的燃烧③在有限的空间内④达到爆炸极限 【多识一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讨论】在生活中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爆炸的发生? 【知识拓展】认识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回顾与总结】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世纪金榜】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doc

初中化学【世纪金榜】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2题) 评卷人得分 1.认识各种图标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图标指的是( ) A.腐蚀品 B.有毒品 C.当心爆炸 D.禁止烟火 【答案】【解析】选D。本题考查与人身安全有关的图标认知,图中所示图标是禁止烟火。 难度:基础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2.“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解析】选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随意升高或降低,A、B错;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和煤的形状无关,C错。 难度:容易知识点:燃烧和灭火 3.“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有严格规定。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液化石油气 B.二氧化碳 C.汽油 D.面粉 【答案】【解析】选B。可燃气体和面粉、煤粉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不会爆炸。 【易错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常见的爆炸分为两种: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发生燃烧,放出热量没有及时扩散,使生成的气体物质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是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2)气体物质在有限的密闭容器内,因受热体积急剧膨胀引起的爆炸,这种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气锅炉爆炸等。

探索“燃烧和灭火”创新教学设计

探索“燃烧和灭火”创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2-08-21T08:45:50.06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红艳 [导读] 在化学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以凝练的图文传递学习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李红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呢?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心呢?”为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教师要以饱满的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在“燃烧和灭火”一节课中,我进行了创新教学设计探索。 一、导入新课的创新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课题的导入起着十分重要的环节。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最重要的是创设新的情景,将缺乏“人气”的教材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从社会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化学教育家徐光宪也说过:“学好化学的第一步是兴趣”,“玩、乐”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发现知识,在“乐”中明白问题。 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播放一首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然后同时表演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地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增添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手段,知识规律的得出主要以实验为前提,教材只有演示实验,而没有学生的探究实验。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1)增加实验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三个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 ①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②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纸条与裹在铁棒上的纸条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探究实验,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在分组实验③中,纸条的燃烧对比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将纸条缠绕在铁棒上,来做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个看似与化学课堂无关的动作,其实是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教育,注重知识的完整建构过程。 (2)增加实验2 探究灭火的原理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中明白各种灭火的原理。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三、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知识的形成、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有的实验也不够完善,我们在平时实验教学中也可进行一些创新,使之更完善,更便于我们的操作,更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对演示实验7—1燃烧的条件的改进,将教材P50图7—4燃烧的条件,改为将红磷和白磷分别密封在大试管中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一会儿会观察到,盛白磷的试管中产生白烟,而盛红磷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燃烧与物质的性质,即与可燃物的最低温度有关,这样操作,不仅可以缩短白磷燃烧的时间,还可避免空气污染。 将教材P50图7—5白磷在水下燃烧,改为将一只大试管竖直插入热水中罩住水下的白磷,用大试管中的空气排开白磷周围的水,使白磷与空气接触,一会儿我们就会看到试管内的白烟产生,说明白磷在水下燃烧,这样操作,可以省略氧气的发生装置,又防止通入空气或氧气时,白磷不易固定,还防止产物污染环境。 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化学而言,重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创新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四、板书的创新设计 在化学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以凝练的图文传递学习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一块优秀的板书不等于一节成功的化学课,但是精彩的化学课堂决不可以没有出色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我采用布阵式板书设计,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巧妙板书成“火”字形状。 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位学生都是小科学家。

燃烧与灭火知识点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温室气体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2=2CO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燃烧是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酸雨的危害:(1)腐蚀建筑物(2)影响水生物、动植物生长(3)污染江河湖泊(4)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等。 3、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防止酸雨的形成? (1)、减少煤中的含硫量,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厂排出的废气要处理;(3)、开发新能源;(4)、加强环境监测。…… 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SO2等;(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 (3)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队放到空气中; 5、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NO,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1)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2)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3)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料;(4)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5)开发新能源等。 6、乙醇的制取:高梁、玉米薯、类经过发酵,蒸馏可得乙醇俗名酒精。是一种清洁能源。 优点:(1)无污染(2)热效率高(3)节省汽油(4)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7、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优点:(1)燃烧效率高,;(2)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3)资源丰富。 8、新能源:(1)种类:如氢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2)开发新能源的作用:解决化石能源枯竭,减少环境污染。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徐磊盐城市第五中学 一、教材、学生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讲解启发与演示启发结合;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打火机、蜡烛、小木条、煤炭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学生

【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

九、课堂评价 本节课有如下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 1、创设情境,以魔术引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碰撞。 2、实验探究的设计,小组分组实验,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显示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燃烧与灭火知识点梳理

【知识与考点】 本单元中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中考探究题的热点之一,另外鉴别甲烷及甲烷的有关性质、化石燃料的组成也是中考的热点。本单元的中考命题热点还有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命题。 【典型题例】 例1:右图是探究物质燃烧 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 (2)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从对比实验中分析得到物质燃烧具备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是根据燃烧的条件而采取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等,只需满足其中一条即可。 答案 例2: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解析用嘴吹烛火时,空气流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冷空气包围了蜡烛火焰所在的位置,使环境温度低于石蜡的着火点,导致烛火熄灭。 答案:A 例3: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是。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 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甲中热水传热给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又与空气充分接触,热水可使白磷达到甚至超过40℃,所以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热水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使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然而热水中的白磷尽管温度高于40℃,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由上面分析容易知道,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③④,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②④。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而图乙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的产物溶于水中,因此,图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2)③④;②④(3)乙 【巩固练习】 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使火烧得更旺。 2.右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 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4.消防官兵扑灭了特大森林火灾。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B.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减少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唐官屯镇中学马悦 2017年11月7日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材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火的发现与利用引入,了解燃烧带给我们的利益和危害,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设置分组讨论实验有助于他们的直观性学习。并且在之前第六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这里可以理解应用。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2.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和规范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 功的喜悦。 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 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具、三只蜡烛、两个烧杯,火柴、酒精灯、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等。给学生的 实验用具准备了五组,每组有一个水槽、两支蜡烛、一 个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图片,将火的由来火的应用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在生活中火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接下来观看一些森林火灾、楼房起火和人们被火烧伤的图片使学生们体会火有时候也是无情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利用火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要懂得如何防火和灭火,由此引入课题的学习《燃烧和灭火》 二.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观看视频完成 要求了解实验用具、过程与说明的原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①铜片上只有白磷和红磷时,哪个会燃烧?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哪个会燃烧?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应该怎样做? 2、交流与讨论 分小组讨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第一节 探索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教法:引导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四、仪器、用品准备 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玻璃棒 用品:煤块、稀盐酸、纯碱、蜡烛、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1)多媒体展示:找去几幅有关燃烧的画面 请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有关事例,并引出燃烧的概念 问题1:在生活中,堆放钢材、棉纱的仓库,哪个贴有“严禁烟火”的标记?由此可知,燃烧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可燃物。 问题2:有可燃物一定会燃烧吗? 问题3: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2)活动与探究一:请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制定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案,结合生活实例及所学知识,分组搜寻证据。 (2)利用教师提供的化学用品实验验证: 实验一:用酒精灯分别加热小木条和玻璃棒,观察现象;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例如,硫、铁丝等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未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无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不能准确应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探究”增强创新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 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 价值 (3)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6 分20秒)

鲁教版初中化学课标版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案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这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截然不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这样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会创新,缺乏学习兴趣。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情景设置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在学生可操作性的演示对比试验中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独立设计进行实验,交流归纳“灭火的原理”→学以

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火场自救知识,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届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变化——燃烧作为教学内容,编排上更贴近生活。既是对化学变化具体知识的学习归纳,又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细化完善和丰富。既是对之前学习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及用途的补充拓展,又为之后学习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同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知识向能力发展的桥梁。 学习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适当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体会团队协同配合的力量,感受自主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上采用科学探究地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消防知识。在学习中明白: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光明、温暖、文明、进步,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掌握燃烧的规律,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目的。 三.学情分析

最新燃烧与灭火练习题及答案

2013年燃烧和灭火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其中能够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一组现象是 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 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 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 ④图2水中白磷 燃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2、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3、下列图标中,在商场、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最常见的是( ) A . B . C . D . 4、下列着火情况下,相应灭火措施及其理由均正确的是 5、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6、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我们生存环境保护的是 A.鼓励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B.发展“低碳经济”,减小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 C.严禁焚烧桔杆,降低空气中PM2.5的浓度 D.用化工厂未“达标”排放的废水灌溉农田 7、“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8、某气体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气体组成中 A.一定含有碳和氢B.一定含有氢氧 C.一定含有碳氢和氧D.一定含有碳和氢,可能含有氧 9、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引起爆炸的 是() A.一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D.氢气和天然气 10、化学在能源、材料和环境等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甲烷和淀粉都属于有机物B.石油、乙醇和沼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C.合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是合成材料D.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利用都有利于保护环境 11、2013年初,北京等地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个别地区PM2.5指数一度逼近1000,出现“爆表”现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叫可入肺颗粒物,与肺癌、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下列对PM2.5的防治及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电动车,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量 B.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其颗粒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D.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因素 12、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基础测试(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提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 A.较高的温度B.充足的氧气 C.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氧气D.温度达到可让物的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3.某物质在空气中当温度低于150℃时不能燃烧,则它的着火点() A.高于150℃B.高于或等于150℃C.为150℃D.不低于150℃ 4.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着的木条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更旺后熄灭D.无明显变化 5.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烧饭时,有时锅底会有一层黑色粉末,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燃气公司未把一些固体杂质去除干净B.通气阀开得太大 C.通风孔太小,空气不足从而使燃气不能完全燃烧 D.通过调节点火开关的大小就可以改善 6.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 A.SO2和CO2B.CO2和CO C.CO D.SO2和CO 7.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8.集气瓶内充满某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空气中的一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一定是( ) A.二氧化碳B.氮气C.空气D.氮气或者二氧化碳 9.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是40℃)能够燃烧的是() A.白磷放在39℃的温水里B.白磷放在冷水里 C.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D.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并向白磷附近通氧气10.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这是因为( ) A.木材是可燃物B.散热快 C.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D.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 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 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1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此时 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小的颗粒等物质。 13.在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平置一块白瓷板,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蜡烛的而引起的。 三.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人教版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2、讲授新课 一、燃烧(板书) 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燃烧的条件 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C,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 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 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条件氧气(或空气)缺一不可 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于是他们就想能不能靠自己取火呢?后来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恩格斯对此有高度评价:“人类发明取火与直立行走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请你分析: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的原因。钻木取火:古人通过钻木摩擦生热使周围的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这样木柴便燃烧起来就有了钻木取火 燧石取火:古人通过互敲火石产生火花来点燃干树叶和木柴等!由于火花的温度达到了干树叶和木柴的着火点便燃烧起来这就是燧石取火! 判断: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那么相同物质的着火点就一定相同吗?并举例论证。 回答:正确,着火点是物理性质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木屑比较容易点燃而木条较难点燃,是因为木屑的反应程度更剧烈。 思考:反应程度与哪些方面有关? 回答: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与表面积、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对液、气燃料与火焰的接触面积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