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风燥型湿疹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和症状,中医会
采用不同的处方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1. 清热利湿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有水疱。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地肤子、苦参等。
2. 养血润燥方:适用于血虚风燥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等。
3. 祛风止痒方:适用于风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瘙痒、起风团。
常用
药物有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等。
4. 健脾化湿方: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湿疹,表现为皮肤肿胀、渗出、乏力。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等。
5. 滋阴降火方:适用于阴虚火旺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五
心烦热。
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地骨皮、麦冬等。
6.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瘀血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紫暗、疼痛、有瘀斑。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
7. 外用方剂:除了内服药物外,中医还常用一些外用方剂,如黄连膏、三黄洗剂等,直接涂抹于患处,以减轻症状。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可能
还会结合针灸、拔罐、艾灸等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病情恢复。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中医对肛门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肛门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的湿热、风邪、血虚等因素有关。
湿热下注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体内湿热蕴结,下注于肛门部位,就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渗出、糜烂,瘙痒剧烈。
患者可能还会有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往往红肿、灼热,触摸时有明显的湿感。
风邪侵袭也是引发肛门湿疹的一个因素。
风邪善行而数变,当风邪侵袭肛门肌肤,会导致瘙痒无度,且症状时轻时重,变化无常。
皮肤可能会出现干燥、脱屑等表现。
血虚风燥则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由于久病耗伤阴血,导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皮肤粗糙、肥厚、干燥,伴有剧烈的瘙痒,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患者常常面色无华,容易感到疲倦乏力。
在中医治疗肛门湿疹时,会根据具体的症状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湿热下注型的肛门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包含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利湿,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得以清除,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同时,还可以配合外用的中药洗剂,如苦参汤,以增强清热利湿、止痒的效果。
风邪侵袭型的肛门湿疹,治疗重在祛风止痒。
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加减,其中有荆芥、防风、蝉蜕、苦参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驱散风邪,缓解瘙痒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择薄荷脑洗剂等,以清凉止痒。
对于血虚风燥型的肛门湿疹,治疗则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加减,其中包含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血,润燥祛风,改善皮肤的干燥、瘙痒等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用润肤止痒的膏剂。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曲池等,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加减当归饮子方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目的:将加减当归饮子联合刺络拔罐法,应用于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治疗,观察其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和复发率等。
探讨这种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可行性和优势,为慢性湿疹找到更为简便、有效、安全的治疗途径。
方法: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三组: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组20例。
治疗组行刺络拔罐、加减当归饮子和依巴斯汀片口服的治疗方法;对照I组口服加减当归饮子和依巴斯汀片;对照Ⅱ组予依巴斯汀片。
三组均外用肤痔清软膏一日两次,并选择玉泽身体乳每天一次外涂作为辅助治疗。
疗程12周,每4周观察。
记录第4、8、12周末的皮损变化、疗效反应、瘙痒程度的变化、不良反应,以及疗程结束后的复发情况。
结果:(1)三组皮损积分、瘙痒程度在治疗前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
(2)皮损积分比较,第4周末,A、B组间无差异;A、C组,B、C组组间均有差异;第8周末,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皆有差异,且皮损的改善情况A组>B组>(C组;第12周末,A、B组间没有差异;A、C组,B、C组组间皆有差异(P<0.05)。
(3)疗效比较,在第4、8、12周末的观察结果均为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三组瘙痒情况比较,第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结果均为A 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
(5)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是A组2例,B、C组各1例。
(6)疗程结束随访,A组复发率低于B组,B组低于C组。
结论:加减当归饮子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具有一定疗效,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如下:1、湿热内蕴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较红、发病急、有糜烂渗出,患者舌质较红,舌苔较黄腻,脉弦滑有力,治疗可用龙胆泻肝汤和茵陈五苓散;2、脾虚湿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不红,糜烂渗出不严重,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可用健脾除湿药如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苔藓化改变,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可用润燥止痒胶囊或当归饮子。
患者经验:湿疹不抓很痒,抓了又严重反复,患了湿疹的我发现这样治疗才最有效。
我的调理:我做出的改变有哪些,首先,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上湿疹后已经损害了正常皮肤,若日常不注意卫生清洁,便会引发感染、化脓,使微生物侵入,加重病情,复发率更高。
其次就是合理作息,消除不良情绪,长期紧张、焦虑,可诱发湿疹,因此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最后就是注意饮食禁忌,应选择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应避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湿疹从最严重到痊愈用了三周,我的对抗湿疹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信心。
三周得湿疹让我体会到了患这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所经历的无助,失去信心,迷茫放弃;发这些就是为了鼓励朋友们,不要放弃,积极乐观的去对抗湿疹。
起初都不严重也没在意,后来逐渐加重,从严重到现在几乎消疹大概用了三周。
湿疹患湿疹后的碎碎念——听听我的湿疹治疗经验:我第一次长湿疹大概是在上高二那年才15岁。
那个时候只是在我的腰后面长了两个硬币大小的疹子,对称性的那种,一开始也没有发现只是觉得很痒,一直挠一直挠,让我朋友帮我看了一下发现结痂了,觉得有点奇奇怪怪,又没有受伤,为什么会有结痂呢?就去了学校附近的一个皮肤门诊去看一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在那个门诊的二楼,给我看病的医生办公室很昏暗,他让我走到那个窗户旁把那个衣服撩起来。
湿疹湿疹治疗经历分享:原来湿疹并不湿,反倒很干燥!1、确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2、从小就是过敏体质的我,自以为在过敏方面也是半个专家了。
血虚风燥湿疹中医治疗方法血虚风燥的湿疹是因为湿热处蕴耗伤阴血才会出现的。
那么血虚风燥湿疹中医治疗方法有什么呢?店铺给您找来了以下的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血虚病因: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
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血虚中药方:①桑椹50g,枸杞子20g。
水煎服。
②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
水煎服。
③人参6g,大枣10枚,水煎服。
治失血性贫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虚脱和身体虚弱。
④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 。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麦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汤,再煮鸡、鸭血汤,放调料。
用于缺铁性贫血阴虚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乌12g,黄精12g,灵磁石30g,代赭石30g,麦饭石30g,大枣5枚,水煎服。
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⑦黄芪30g,当归12g,水煎服。
用于气血两亏型的贫血。
湿疹治疗方法:湿疹的治疗有什么方法?目前西医对湿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治疗。
以内服抗组胺药物治疗为多。
外用药剂型依据临床皮损表现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若苔藓样变者多择泥膏、软膏、乳剂、涂膜剂、酊剂及硬膏等。
湿疹的治疗有什么方法?湿疹的治疗时应该重点注意几点:1.应尽可能地寻找患者发病或诱发加重的原因,详细了解病史,工作环境等,作过敏原检查。
2.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赵炳南全虫方辨治慢性湿疹全蝎9 g,皂角刺12 g,猪牙皂角6 g,刺蒺藜30 g,炒槐花20 g,威灵仙20 g,苦参6 g,黄柏15 g,白鲜皮15 g加减血虚风燥型:病程日久,皮损以干燥、增厚、粗糙、脱屑、苔藓样为主,剧烈瘙痒。
伴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
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基础方加当归2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增加养血活血之功。
瘙痒明显者,加地肤子30 g;皮损潮红灼热,渗液流汁,加苍术15 g;夜寐心烦,辗转难眠者,加莲子心10 g。
脾虚湿困型:湿疹反复发作,以丘疹、疱疹为主,或轻度糜烂渗液,纳差,怠倦少力,大便稀溏,舌质淡或伴齿痕,苔白腻,脉细弱。
治以健脾利湿止痒,基础方中加入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15 g以补脾益气渗湿。
皮损肥厚粗糙,浸润明显者,加郁金15 g,地骨皮15 g。
病例:李某,女,46岁,于2014年6月16日初诊。
以全身多发皮疹伴瘙痒不适3年为主诉来诊。
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皮疹伴瘙痒,抓挠后有黄色液体渗出,曾在当地按“皮炎”服用扑尔敏及苯海拉明等药物治疗后好转,但很快复发,渐至全身,缠绵不愈。
1年前曾按“湿疹”住院治疗,使用激素药物半年,仍未治愈。
患者自觉皮疹处瘙痒难耐,心情烦躁,夜寐不安,纳食一般,小便利,大便干结。
查体腋下、肘部、腹部、双下肢皮肤粗糙,角化皮肤纹理增厚,呈深褐色,局部有明显抓痕血痂。
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属血虚风燥。
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为法治疗。
处方:全蝎9 g,皂角刺12 g,猪牙皂角6 g,刺蒺藜30 g,当归2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赤芍30 g,苦参6 g,黄柏15 g,白鲜皮15 g,地肤子30 g。
取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6月27日):经上诊后,患者瘙痒、心烦较前减轻,腹部、肘部皮损面变薄,仍有夜寐不安,守上方加莲子心10 g。
取15剂,水煎服,日1剂。
血虚风燥型湿疹
湿疹为常见皮肤病。
它是一种变态反应疾病。
古人称之为浸疮、旋耳疮、绣球风、癣等,其症状均为湿疹表现。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急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应内服药和外用药同用。
患湿疹病人可常食用有祛湿或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汤食用,或饮用青瓜、丝瓜汤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该病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湿疹表现以红斑、水泡、渗出、糜烂、瘙痒、丘疹为特点。
由于湿邪存在,故反复发作。
(1)湿热证:多见于急湿疹。
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抓破后流水,浸成,可结痂,伴口干少饮,小便色黄,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宜清热祛湿,可从下列方中选用:
①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
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
3克,水煎服。
③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苍耳子15克,水煎取药液洗患处。
④黄连10克,黄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0.5克,共为细末混合备用。
如皮肤糜烂流水则将药末撒在患处,流水不多或没破不流水时用香油调匀后外敷。
⑤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
⑥鲜马齿苋200克,水煎后取药液,湿敷患处。
对皮肤糜烂流黄水者用之。
(2)虚实夹杂证: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见于慢湿疹。
该证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滞,身倦乏力,苔腻,质淡嫩且胖,脉缓。
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可选用:
①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②松香、枯矾、雄黄、黄丹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将药粉用麻油调匀,外敷于患处。
药物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口服药物会对肠胃造成伤害,而外敷治疗又没有多大的效果。
其实想要解决血虚风燥
型湿疹需要由内而外的进行调理,芝元雪康组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芝元雪康组合能调理除见血虚的症状外,还见倦怠乏力,气短,纳少便溏等气虚的症状。
还能调理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精不足所致的血虚症或血虚所致的肾精不足症。
芝元雪康组合配方优,功效全。
辅以β-胡萝卜素、大枣等成分,使其在纠正贫血的同时还能促进机体造血功能,促进失血性贫血的迅速恢复,对改善营养性贫血也有显著效果。
此外,还可以采取针灸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加强效果:
1.针剂:取穴合谷、风池、血海;备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
施补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l疗程。
2.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肝、皮质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3.头针:取双侧感觉区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隔日针刺1次。
4.梅花针: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患处向心性轻巧叩刺,以少量出血为度,隔日1次。
以上针刺疗法有较为理想的止痒功效,适用于本证候以瘙痒为主
的病种。
5.灸法,取艾卷点燃直接灸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有祛风散寒,
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局限性皮肤肥厚者。
6.刺络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大椎穴,取三棱针点刺,并立即拔火罐,少量出血为度,隔日或3日1次,10次为1疗程。
适用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7.滚刺:先用75%酒精棉球或以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再用滚刺筒在病变部位进行推滚,推滚至皮损处全部少量渗血,揩干血液后,用伤湿止痛或橡皮膏外封,每隔5~7天推滚1次,7次为1疗程。
本疗法适用于慢性干燥、肥厚、粗糙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