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单元测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487.00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地球中的海洋植物的作用有( )。
A .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稳B .吸收大气中的氧气C .为大气层提供热量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保证地球上有( )。
A .足量的二氧化碳 B .适量的液态水 C .频繁发生的地震 3.关于垃圾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随处乱倒 B .要分类处理 C .只要烧完就可以了 4.“珍惜用水,人人有责”,下面用水行为不可取的是( )。
A .开小的水流洗手 B .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滴灌技术 C .用大桶水泡澡 5.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下面与人类活动无关的是( )。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 C .太阳电磁风暴 6.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水污染 B .土壤污染 C .前面两者都是 7.人们一般会把( )扔进有毒有害垃圾箱。
A .烂果皮 B .生锈的铁钉 C .废日光灯管 8.下面哪种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 )。
A .回收塑料瓶 B .把垃圾倒入下水道 C .重新利用塑料袋 9.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最为典型的是( )。
A .雾霾 B .沙尘暴 C .大雾 10.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容易产生的后果是( )。
……○……装…………11.( )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A .使用一次性用品 B .选择精美包装物品 C .重新使用 D .以上都不对 12.某村村委想利用村中的湿地开发乡村旅游,拟定了“摄生基地、休闲农庄、村庄酒店、采摘篱园、生态渔村”等项目,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那么在开发的过程中,你觉得最需要关注的是( )。
A .光污染 B .大气污染 C .水与土壤污染 二、判断题 13.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 14.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氧气含量增多。
( ) 15.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种植瓜果以供人们食用。
人教九上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潜水员在水下作业,需要呼吸富氧空气。
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普通空气中的含量,富氧空气中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以是()A.1:5 B.21:79C.1:2 D.以上都有可能2.化学革命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的一场深刻的化学学科的变革。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见图)。
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实验都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两个实验中,曲颈甑内汞的表面都变为黑色C.波义耳的实验中,金属加热后质量增加,该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D.拉瓦锡的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3.镁粉在焰火、闪光粉、鞭炮中是不可少的原料。
工业上制造镁粉是将镁蒸气在某种气体中冷却,有下列气体: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氩气、④氢气、⑤氮气,其中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下列不影响该项检测结果的是()A.用氢气作燃料B.露天焚烧垃圾C.汽车排放尾气D.用煤作燃料5.2022 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B.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增加C.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D.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6.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B.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C.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D.镁+氧气氧化镁7.下列四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氧化汞汞+氧气②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③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④木炭+氧气二氧化碳.A.①B.③④C.③D.④8.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3Fe+2O2Fe3O4B.2HgO 2Hg+O2↑C.C+2CuO 2Cu+CO2↑D.2HCl+CuO═CuCl2+H2O9.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B.碳酸氢铵→水+二氧化碳+氨气C.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D.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10.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B.碳酸→二氧化碳+水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D.镁+氧气→氧化镁二.多选题(共5小题)11.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以下对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评价较恰当的是()A.反应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药品消耗少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C.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反应容器中没有水,玻璃仪器不会炸裂,实验更安全12.遭遇雾霾天气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适当开窗通风B.外出戴活性炭口罩C.尽量减少外出活动D.冬季长跑照常举行13.保护环境,保持空气清洁的有效措施()A.植树造林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C.减少城市人口D.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的管理14.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B.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C.水氢气+氧气D.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15.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A.氨气+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铵B.水氢气+氧气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D.镁+氧气氧化镁三.填空题(共5小题)16.某校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设立机动车低排放控制区的通告,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直接改变大气的( )A.组成成分和含量B.运动速度C.垂直分层D.臭氧含量3.机动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 )A.增强B.减弱C.保持不变D.改变方向奥地利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约39千米高空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左右成功落地。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太空5.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2018年12月13日,国外某公司的“太空船2号”飞行器成功飞至海拔约80千米的“太空边界”。
这次成功试飞意味着亚轨道太空旅行成为可能。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飞船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B.递增→递减→递增C.递增→递减→不变D.递减→不变→递增7.对图中各层大气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增高B.①层复杂的天气利于航空飞行C.②层含有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D.③层中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9.造成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10.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实验探究某一地理现象。
第二单元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测试卷(一)试卷满分:40分考试时间:40分钟题号一二总分得分率得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2分)1.(★★)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2.(★★)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3.(★★)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弹夹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①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①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从导管逸出①乙同学可能插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4.(★★)下列实验装置中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B.C.D.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下图所示两个实验。
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①点燃酒精灯加入铜丝,可观察到铜丝有红色变成黑色;①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①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①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①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
地球宇宙的奇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几颗行星?A. 第一颗B. 第二颗C. 第三颗D. 第四颗2.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哪些气体组成?A. 氧气和氮气B. 二氧化碳和氧气C. 氦气和氖气D. 氙气和氪气3.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小时?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72小时4.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指什么?A.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B.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C. 地球绕月球转一圈的时间D. 月球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5. 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产生的?A. 地球的自转B. 地球的公转C. 地球内部的液态铁D. 太阳风6. 月球是地球的什么?A. 卫星B. 行星C. 恒星D. 彗星7. 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是什么?A. 氢B. 氦C. 氧D. 碳8. 黑洞是一种怎样的存在?A. 一个巨大的恒星B. 一个没有质量的区域C. 一个引力极强的区域D. 一个完全透明的区域9. 光年是测量什么的单位?A. 时间B. 距离C. 质量D. 能量10.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A. 由一个点爆炸扩张而来B. 由多个点同时爆炸扩张而来C. 由一个巨大的黑洞爆炸而来D. 由一个巨大的恒星爆炸而来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______和外层空间。
12.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_______,而公转则产生了四季变化。
13. 地球的磁场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_______对地球表面的直接辐射。
14.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_______,这些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15. 宇宙中存在一种叫做_______的现象,它是由星系间的引力作用引起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请简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17. 请解释什么是黑洞,并描述其特性。
18.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对现代宇宙学有何重要意义?四、论述题(共40分)19.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Ⅰ第二单元测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主要是( )A .① →② →③B .① →④ →②C .② →③ →④D .③ →② →④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废气和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A .气温高,气压高B .气温高,气压低C .气温低,气压低D .气温低,气压高4.为了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在( )A .甲处B .乙处C .丙处D .丁处 右图为“美国某城市等温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 点的风向为( )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6.下图中与M 、P 、N 一线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 .①B .②C .③D .④右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P 地的气候特点是( )A .温和湿润B .寒冷干燥C .高温多雨D .炎热干燥 8.Q 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A .暖湿的中纬西风B .干冷的中纬西风C .干冷的极地东风D .冷湿的极地东风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9~11题。
9.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热带草原气候D .热带沙漠气候10.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 B .南亚盛行东北风C .南亚盛行西南风D .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11.常年受④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下面四幅图中的()A .甲B .乙C .丙D .丁读“中纬度大陆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完成12—13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空气)测试卷B卷一、选择题(每题12 分,共12 分)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燃烧C.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D.二氧化碳有毒,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2、下列现象产生与空气中水蒸气有关的是()A.高原呼吸较困难B.饼干暴露变软C.澄清石灰水表面出现一层硬膜D.液化气燃烧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的操作是()①红磷过量.②装置尚未冷却便打开弹簧夹.③点燃药匙中的红磷,伸入瓶中太慢.④装置漏气.A.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4、.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成水雾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5、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有关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中,镁带要经打磨,用坩埚钳夹持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要把红热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底部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并在通风厨内进行6、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点燃一氧化碳时,火焰呈蓝色,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在空气中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白烟8、氧气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气体,下列与氧气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细铁丝代替红磷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D.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负极产生氧气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B.氢气+氧气水C.氧化汞汞+氧气D.氢气+氧化铜铜+水10、下列实验的容器中,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11、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碳+氧气二氧化碳B.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C.氯酸钾氯化钾+氧气D.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12、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6 分)13、写出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没放棉花。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测试卷(B)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地球上能孕育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是因为有丰富的___________,保证动植物呼吸的___________和适宜生存的___________环境。
2.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我们还面临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农田滴灌是利用___________上的小孔,将少量水送到农作物的___________进行灌溉。
4.地球上的资源按照是否可再生,可以分为_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_资源。
二、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1.白色污染主要是指()。
A.废纸等白色垃圾B.塑料垃圾C.废旧电池2.雾霾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出行时戴口罩B.多开窗通风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3.下列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一组是()。
A.天然气、淡水B.太阳能、水能C.可燃冰、煤4.大气中()浓度的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5.“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可转两轮举四杵也。
”(宋·苏轼《游博罗香积寺》)文中记载古代人们合理利用了()。
A.水力资源B.风力资源C.矿产资源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B.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是能饮用的C.河流与湖泊与人们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7.下列方法最节约用水的是()。
A.洗碗时把碗放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B.洗碗时把水接在水池里然后再洗碗C.洗过脸的水用来搓抹布和冲洗厕所8.下列哪幅图是节约用水的标志?()。
A. B. C.9.下列能源中污染程度小且可以再生的是()。
A.煤B.石油C.风能10.下列不属于变废为宝的实例的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号填入下表中,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32分)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2. 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无气味B.常温下为气态C.能支持燃烧D.液氧为淡蓝色3.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A.矿泉水 B.洁净的空气 C.冰 D.加碘食盐4.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物质可能是A、木炭B、铁丝C、氢气D、硫粉5. 现行空气质量日报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A.二氧化氮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氮气6.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分离获得的是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 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 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7.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水氢气+氧气B.镁+氧气氧化镁C.氧化钙+ 水——→氢氧化钙D.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8. 雾霾天气与空气中PM2.5超标有关。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下列措施不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A.鼓励乘坐公交车出行 B.鼓励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C.鼓励用水力、风力发电 D.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9. 下列有关玻璃导气管的使用图示正确的是(省略夹持和加热装置)10.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11. 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3瓶无色气体的最简单的方法A.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B.用带火星的木条C.用燃着的木条D.用燃着的木条和澄清的石灰水12.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 C D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 .光照太强B .热量不足C .日温差较小D .年温差较小3.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 .增强地面辐射B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 .增强地面保温 读下图,回答4~5题。
4.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 地与b 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 )A .P a >P b ;T a >T bB .P a <P b ;T a <T bC .P a <P b ;T a >T bD .P a >P b ;T a <T b5.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 、d 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A .东风B .西北风C .南风D .西南风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6~7题。
6.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 ) A .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 B .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 C .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D .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7.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台风影响B .阴雨天气…○………………内………………○………………装………………○………………订………………○………………线………………○读赤道附近海域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8~9题。
大气环境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右图,正确反映伦敦、莫斯科、华盛顿、乌兰巴
托四个城市气压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①乌兰巴托②华盛顿③莫斯科④伦敦
B.①伦敦②莫斯科③华盛顿④乌兰巴托
C.①乌兰巴托②莫斯科③华盛顿④伦敦
D.①伦敦②华盛顿③莫斯科④乌兰巴托
2.下列地方天气现象完全受副高活动影响的是
A.北方地区冬春季节频繁出现的沙尘暴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C.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D.东南沿海的台风
3.有关我国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高偏南,北涝南旱
B.我国仅沿海地区受台风袭击,内陆地区则不受其影响
C.我国南方地区的伏旱天气是长时间受单一的副高控制的结果
D.各种洪涝灾害的出现,都是锋面过境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区、商业文化区、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主要是一天24小时连续生产的钢铁厂、化工厂,读图回答4、5两题。
4.对住宅区环境状况的反映,符合事实的是
①夜间住宅区的大气污染要比白天严重
②白天住宅区的大气污染要比晚上严重
③随工厂的增多,一年中,阴雨天增多了
④随着工厂的增多,一年中,晴天的天数
增多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该城市属热带季风气候,试分析该城市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是
A.光化学烟雾B.臭氧空洞C.沙尘暴D.酸雨
6.当亚洲低压强盛时
A.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B.开普敦炎热干燥C.旧金山进入少雨季节D.我国盛行西北季风7.有关气候变暖将会造成的影响,错误的说法是
A.将会使海面升高,直接威胁沿海低地国家B.将改变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地区
C.高纬度地区将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D.温带地区将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
8.地球上的赤道地区并非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赤道并非太阳高度最大的地区B.赤道地区大气厚度大
C.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D.大气的密度大,大气的吸收作用强
9.下列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太平洋海域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B.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
C.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害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D.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10.上海某年8月8日的最高气温比8月9日的最高气温高出8ºC,其原因可能是A.9日有寒潮到达
B.9日有一高压系统控制上海,云量大,大气反射作用增强,近地面气温低
C.9日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阴雨连绵
D.9日受一台风系统的影响,出现阴雨天气
下图中左图表示某树木的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长的地区7月份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C。
回答11~13题。
11.植物的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右图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丙、甲、乙
12.该树生长的地点可能在
A.30°S,118°E B.23.5°N,130°E C.44°S,173°E D.30°N,118°E
13.该树生长的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D.温带草原带
14.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处是热带沙漠气候B.②处是热带草原气候
C.③处是热带沙漠气候D.④处是地中海气候
15.我国西北地区流传的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
吃西瓜”特征的气候是
A.海洋性气候B.大陆性气候C.干旱性气候D.湿润性气候
读下图,完成16~18题:
16.据图分析,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北美洲C.欧洲D.南美洲
17.CO2排放量的增多,会使全球气温显著升高。
如
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B.海水蒸发量加大,使全球海平面下降
C.两极冰雪大量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D.气压梯度力减小,大气环流削弱
18.我国C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的覆盖率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的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读右图,回答19、20题。
19.北美洲年日照时数最大的在
A.北美洲的西部B.美国的西南部
C.北美洲的热带地区D.五大湖周围地区
20.甲地日照时数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有暖流经过B.所处的纬度较高
C.全年盛行西风,降水较多D.全年在低气压的控制下
二、综合题
21.读“亚欧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气候类型是(只填气候类型代号,下同),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规律是终年盛行风的地区。
(2)B地的气候类型是,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成因是。
(3)C地气候类型除了分布在本大陆外,还分布在大陆的内陆地区。
(4)D地冬季,强大的高压与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的
(特点)的偏北风,常出现等灾害性天气。
22.右图为某种气候在南美洲局部地区的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区域气候名称是。
(2)在A区域,此气候的成因是,
与A区域成因相同的此气候分布区还有、
、等地。
(3)在B区域,此气候的成因是,与
B区域成因相同的此气候的分布区还
有、等地。
(4)C区域气候类型名称是,其
分布直达赤道附近的原因
是。
(5)在下图中,表示C区域气候气温及降水变化的是:23.读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图,已知太阳位于A点时,北京
时间是6:00。
回答。
(1)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2)该地所在的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是。
(3)此时,开普敦受(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4)被该地所在纬线经过、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岛屿
是。
24.读下图及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各地点的相关资料
(1)说明①、②说明两地年均温差异及①、
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分析④地降水量高于⑤地的原因。
(3)分析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
差异较大的原因。
第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大气环境)
DBCCD CDCCD CABAB BCDBC
21.(1)②西(2)①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3)北美(4)亚洲赤道低压寒冷干燥寒潮、暴风雪
22.(1)热带雨林(2)赤道低气压控制,常年盛行赤道气团,而形成终年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马孙平原(3)来自于暖流上空的信风带控制,形成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4)热带沙漠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5)B
23.(1)67°N,150°W (2)东北部工业区(或五大湖—宾夕法尼亚州)(3)中纬西风带(4)格陵兰岛
24.(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其地势高,故其年均温较后者为低;③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故降水量少于①地。
(2)④地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季风影响,可接受部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⑤位于内陆,水汽来源少,所以④地降水量远高于⑤地。
(3)⑥、⑦两地纬度及海拔高度均接近,故年均温接近。
但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量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