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专题风险社会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29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1.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2.在贝克(UlrichBeck)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3.风险社会是指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4.一般来讲,所谓风险社会,即是指由于某些局部或是突发事件可能导致或引发的社会灾难.风险与社会政策1风险社会的风险管理理念现代社会是日益复杂化的“风险社会”5.因此,一些学者又把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34在“风险社会”中,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进行调适6.在这样的社会,新的需要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国外有些学者也把当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满足需要的方法引出新的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更多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本文旨在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现状、评价以及未来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风险社会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背景;其次,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包括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成果及不足;接着,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探讨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案例;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引言风险社会理论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的是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的来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因此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展开,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该理论的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的是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风险和科技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风险的涌现,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包括对风险感知、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现有的文献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方面,而对于风险的动态变化和系统性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尽管风险社会理论的是全球性风险,但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缺乏全球性的视角。
在应对策略方面,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于制度和政策层面,而对于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应对策略研究相对较少。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和评价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传统风险,也包括科技发展、全球化等新型风险。
这些风险的来源复杂,影响广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风险社会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1、风险的类型:风险社会理论将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种类型。
外部风险是指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内部风险则是指来自系统内部的确定性,如工业事故、食品添加剂等。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接着阐述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对中国社会治理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
最后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出路,并进行结论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影响,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困境、出路、启示、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风险社会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金融风险等,这些风险不再受局限于特定群体或地区,而是全球化的。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风险问题也层出不穷,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也面临种种问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社会治理体系亟需创新。
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政府职能重叠、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度不高等,导致治理效果不佳,信任危机加剧。
探讨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对于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结合中国社会治理现状,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并寻找解决之道,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通过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旨在详细揭示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并通过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寻找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出路。
第五讲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生)第一篇:第五讲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生)第五讲贝克一、贝克其人及其主要著作1、个人简介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德国社会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社会学杂志百年访问教授。
贝克1944年5月15日出生于斯武普斯克市的波美拉尼亚镇[④]。
1966年,贝克进入弗赖堡大学(Freiburg)学习法律,但在第二学期,他就转到慕尼黑大学(Universität München)主修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
1972年,贝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并留校任职。
1979年,晋升为讲师。
1979年—1981年,贝克担任明斯特大学(Münster)教授,1981年—1992年,担任班贝格(Bamberg)大学教授。
自1992年起,贝克开始在慕尼黑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并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9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聘请贝克为英国社会学杂志百年访问教授。
1980年以来,贝克一直担任《社会世界》(Soziale Welt)杂志的编辑。
目前发表文章150多篇,著有多本著作。
1995年至1997年,贝克曾担任德国未来委员会的委员[⑤]。
1999年至2006年,贝克担任的德国研究协会(DFG)自反性现代化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贝克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和荣誉,如1997年,获得慕尼黑市文化荣誉奖,1999年,获德—英论坛奖,2006年和2007年,贝克分别被意大利的马利拉塔大学和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
2、代表著作《风险社会》、《什么是全球化》、《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批判性争论》、《个体化—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及其社会和政治后果》、《全球的美国—全球化的文化后果》等等。
二、风险社会理论贝克(U.Beck)是一位特别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的《风险社会》一书于1986年在德国出版,接着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他又于1999年出版了另一本英文版论著《世界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理论与自然灾害管理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日益增多,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在面对这一挑战的同时,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策略。
风险社会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它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已经转变为风险社会,风险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只带来好处,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和灾难。
而自然灾害作为风险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风险,其管理和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管理需要从传统的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危机管理主要关注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而忽视了对潜在风险的提前预警和风险的防范。
而风险管理则将灾害复发的可能性和潜在的损失作为重点,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制定综合应对和减灾措施。
自然灾害的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
首先,政府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救助工作。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其次,科技进步也对自然灾害管理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地震预警系统、气象监测设备、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和救援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例如,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意识也对自然灾害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的采取,直接关系到灾害的影响程度。
因此,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有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
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实施灾害的风险共担和社会保障机制。
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在灾难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和保护。
CULTURE区域治理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央财经大学 陈楠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社会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这一发展进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预测,潜伏在人类社会当中,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他从风险社会概念、成因以及化解途径等多个方面着手分析,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潜藏危机,人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被唤醒,在面临风险时也不再是一昧的听从专家的意见,而是凭借自身的风险认知做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现代性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295-0002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难以预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无法预知当下所作出的决定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每一个计划、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人们可控的范围内做出的,但这些计划本身就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在其实施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也是人类无法预料的。
这些不确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在某些时刻就会引发各种风险。
因此,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思考,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理出不仅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各国执政者解决风险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何为风险社会?要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首先应该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
风险是一种放射现象,它完全脱离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类不会轻易的觉察感受到风险的到来,另外风险还包括来自空气、水、食品中的有毒物和污染物,以及由此对动植物和人所造成的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是系统性的,通常不可逆转,大多也不可见(王小钢,2007)。
正是由于风险的逐渐增多和分配,所以整个社会的风险处境形成了。
贝克从以下几个层面对风险概念进一步阐释: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一种非现实;当前行为的变化会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威胁;风险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当下生活是否可容忍相联系,它关涉到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构想;从人类行为自身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不能仅靠国家和政府来控制风险;当代的风险概念是涉及了知识和不意识以及无知识的某种特殊的综合;新产生的风险有可能既是地区性的又全球性的;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也不足以识别出风险讯号,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乌尔里希·贝克,2004:174-190)。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下,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风险来源和风险应对机制。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关注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风险的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
我们也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批评和争议进行评述,以期在全面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风险挑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风险社会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深入发展的多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发展,既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风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的初步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贝克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转变为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等新型风险。
这些新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后,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贝克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玛丽·道格拉斯等也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使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赵 延 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概念。
20 多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将着重讨论“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1 从“财富分配的社会”到“风险分配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或社会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才真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呢? 贝克回答说,虽然“风险”这个概念从人类文明发源时就已存在,但随着现代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具体说来,现代风险有以下一些比较独特的性质:不可感知性 现代风险不再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接风险,而是潜在的、无法感知的、建构的风险。
它们常常表现为一些完全超乎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它们造成的是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整体性 传统风险影响的主要是某些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而现代风险则是对人类整体的威胁。
如果说在面对传统的风险(如饥荒等) 时,有些社会群体尚可依靠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置身事外的话;那么面临着现代风险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哪个群体或个人可以幸免于难。
不确定性 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远远超出传统风险,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都很难充分把握现代风险。
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以科学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风险计算方法(如保险、保障等) 已变得不再适合。
建构性 现代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它对社会的刺激实际在于未来预期的风险,风险意识的核心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论文范文:社会学理论中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探索引言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的意义1、理论背景分析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的。
而在这之前,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工业社会引起的种种问题己引起人们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视,但在理论上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86年贝克《风险社会: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的出版,他首先提出“风险社会”这个概念,并对风险社会理论做了总体性论述。
恰逢同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它与“风险社会”联系在一起。
由此,有关风险与风险社会的议题才迅速跃入人们的视野。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海湾战争的爆发、英国疯牛病((BSE)的流行、亚洲金融危机、中国1998年大水灾、口蹄疫流行、"911”恐怖事件、SARS爆发等等,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印证了“风险社会”的存在。
于是,风险社会理论再度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
2、选题的依据毫无疑问,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反思现代性思想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
在此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作为西方反思现代性的一种后果也渐渐地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渗入。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正面临着简单现代化与反思现代化的双重境遇①,如何应对现代化本身带来的种种危机以及减少或缓解现代性风险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一,是我们如何理解西方提出的有关风险与风险社会的理论:他们所认识的现象是否是每个社会都具有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见解是否都适合每个社会的不同情况?如此等等,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我们应有的反馈(假设现代性风险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们就更有这个必要)。
因此,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探究势在必行。
这也是本文选题的重要依据和意义。
此外,本文选取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作为探索对象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吉登斯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社会学家,也是在世不多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理论家。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