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
《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可见很早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注意到了治未病的问题。
后世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及;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内涵是指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通过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该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更加全面的健康观念,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内涵是指在一个人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确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生等方式,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个理论的提出,起源于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观察和研究,认为人体在其中一种自然的、整体性的平衡状态下,是自愈和自我调节能力的。
对人体的良好调适,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状态,并避免诸多疾病的发生。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治未病”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转变了对健康的认识和态度。
传统的医学观念多是以治疗、医治为核心,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而“治未病”理论的强调,使人们从被动治疗疾病转向积极预防疾病,更全面、更健康地关注自己身体的状况。
这种健康观念的转变,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平时的饮食起居、调节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从而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困扰。
其次,“治未病”理论的实践,也是一种健康素养的表现。
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快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处于压力之下,身体亚健康、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治未病”的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这包括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和休息的时间,调节心态和情绪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会。
再次,“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可以减轻医疗资源压力。
如今,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很多病人排队等待治疗,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
而通过“治未病”的实施,人们更健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就会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此外,由于“治未病”重视整体的健康,包括心理、情绪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支出、节约医疗成本,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节约了资源。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论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健康管理模式。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疾病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社区健康管理中,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社区健康管理的实践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优势理论,它强调的是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望闻问切中医“治未病”理论倡导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生活习惯,从而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
2. 调理防病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要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通过调整饮食、睡眠和情绪等方面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身体,使之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医风医德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医生要以医风医德为核心,真心诚意地对待患者,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社区健康管理的实践社区健康管理是指针对社区居民进行的健康管理活动,目的是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社区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个体化健康管理等内容。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居民群体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在实践中,社区健康管理的主要难点是如何提高健康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如何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全程健康管理。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首先,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了预防和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内部的功能充分发挥。
中医认为,人体有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因此,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能有效抵御各种病理侵害。
治未病思想提醒人们,在患病之前,要注重保持身心健康,改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思想引导人们重视健康的维护和自身的养生,倡导从生活方式上预防疾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其次,中医治未病思想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等,这些概念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描述和体现。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和因果关系密切相关,只有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中医注重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个体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有所不同。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引导人们尊重自然,调整与自然界的关系,以获得身心的健康。
另外,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中医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整体性和个性化治疗,注重对疾病的分析和辨证施治。
中医谈到疾病,并非仅仅局限于人体器官的病损或病症,更关注人体背后的整体状态和生活方式。
中医师悟出的治疗经验都是来自世世代代的智慧积累,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最后,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西方医学中,“治未病”与“预防”常常并列。
中医强调的疾病防控是现代公共卫生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早期干预,追求健康”的观念。
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由医学行业向保健行业、早期预防与干预转变,而这恰恰符合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为传统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强调了预防和健康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关注健康保持和自身养生,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调整与自然界的关系,以获得身心的健康。
黄帝内经养⽣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养⽣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是故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调神⼤论》)本条原⽂是说,疾病的关键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明的医⽣“上⼯”“上医”“良医”他们不主张治疗已病,却⾮常重视预防未病,这就如同治理国家⼀样,不要等到出了动乱再去治理,⽽是在动乱之前就考虑防备,预防重于治理。
所以,假如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动乱之后才去平定,这就好像是⼝渴了才去掘井,发⽣战争之后才去铸造兵器,那就太晚,太迟了!“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防病养⽣谋略,后世多有发挥,其既是养⽣保健的原则,亦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介绍“治未病”的内涵与应⽤:1.“治未病”的内涵《内经》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后世对此多有发挥,⽬前⼀般认为“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与“瘥后防复”三个⽅⾯,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养⽣保健的真谛。
⾸先,“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患病之前采⽤预防的⽅法从⽽避免疾病的发⽣,适⽤于未病的健康⼈群与亚健康状态的⼈群。
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锻炼⾝体。
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包括环境因素、⼯作压⼒、⼈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抗病能⼒、健康意识、不良⽣活⽅式、感情挫折等。
增强健康意识,积极⾏动,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作,可以提⾼机体抗病能⼒,防⽌病邪侵袭。
其次,“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当机体已经处于疾病状态时,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防⽌疾病转变殃及其他未病脏腑或危及⽣命。
《黄帝⼋⼗⼀难经》即《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令得受肝之邪,故⽈治未病焉。
”未病早防为上策,已病早治为中策,以败为戒为下策。
因此,东汉史学家荀悦《申鉴杂⾔》说:“先其未然谓之防,发⽽⽌之谓之救,⾏⽽责之谓之戒。
中医治未病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XXX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成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其重视,并经由过程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施展,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肉体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舒畅,如许就能到达补养真气的目标。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天气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历久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经验交流116 2015年16期“不治已病治未病”祝茜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摘要:“治未病”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延长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笔者就“治未病”的意义,内涵及四种方法做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治未病”;养生;《黄帝内经》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6-0116-011 “治未病”的意义“治未病”的意义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时摄生之理。
”中医“治未病”提出了自己的“防微杜渐”的养生观。
《内径》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养生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锤”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2 “治未病”的内涵中医学于“治未病”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运用养生保健方法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保持健康。
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当人体出现一些偏离健康的迹象、征兆,但还达不到疾病的标准时,要及时调理,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疾病。
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当人体患有疾病后,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径,以防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变,使病情更为严重,或累及更多的脏腑。
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当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保健手段,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1]3 “治未病”四法中医“治未病”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治未病”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 "治未病 "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致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所以, “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拥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备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发源与临床意义《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向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 的观点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 :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 心热病者颜先赤 , 脾热病者鼻先赤 ,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 赤色者刺之 , 名曰治未病。
”此“病未” , 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于无症状或症状尚少、的段。
种潜病可展成某种拥有明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此,“治未病” , 是指通必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展 , 进而使种潜病向健康方向化 , 属于疾病初期治的范。
于《灵枢·逆》 : “上工 ,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 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 , 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 , 不治已病。
”此“治未病”医生的治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 要想成一名高妙的医生 , 要善于防疾病 , 防患于已然。
合代医学的理 , 合各家法 , 能够将人群的健康状分三种:一是健康 , 未病 , 即人体于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 ; 二是欲病未病 , 即体内病理信息匿存在的段 , 或已拥有少量预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 , 但尚不足以断某种疾病 ;三是已病未 , 即人体某一器出了明病 , 依据疾病的律及腑之的生理、病理关系 , 病邪可能入其余腑 , 但病邪尚限制在某一腑未生的状。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就是健康未病态;二就是欲病未病态;三就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与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就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
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与体征的疾病。
因而,这“治未病”,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与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就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就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就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她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就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医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就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就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
这就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就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这就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第十篇“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
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与内容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在她们的著作中可以见到“治未病”的理论与应用。
可见古人对于“治未病”思想之重视。
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她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就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就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就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
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如:“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与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张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范。
近年来,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实践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与“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三点意见。
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与社会效益。
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医疗服务方面则就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
我们瞧到无论就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就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就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一级预防就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也就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在“治未病”原则指导下,它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
但就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瞧,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
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虚弱,而就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五禽戏图帛画华佗曾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编成“五禽戏”,作为自己与弟子锻炼身体的方法。
亚健康的概念最早就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 an 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她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等。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虚弱,而就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第一状态”与患病者“第二状态”所占比例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7亿人,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70%以上处于亚健康。
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
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卫生组织对1万名年轻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最低年龄为20岁,80%低于30岁,“30岁的身体60岁的血管”。
上海5年间脂肪肝增加了50倍,低龄化趋势严重。
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就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与功能紊乱所致。
患者自觉头昏、头重、胸闷、乏力、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多眠、心悸、虚汗、大便失调、小便清长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
亚健康往往就是人体自我感觉上的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
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就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位;二就是饮食不合理;三就是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差;四就是起居生活不规律。
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与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
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
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现代医学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的刺激,如长期的高度紧张、心理压力、抑郁、低沉、悲哀等的持续作用。
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变主要就是情绪异常,首先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之后出现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与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即指思想上安定清净,使真气与顺,精神内守,无从得病。
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强化修养,树立正确的疾病观,这样不但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加强锻炼强调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恰当的锻炼可使机体的气血周流,关节滑利,耳聪目明,情志畅达,对于抵御病邪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