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中医药疗法;活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
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黄连、黄芩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
笔者跟随导师金国梁教授门诊抄方年余,屡见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获良效,现摘录两则典型病例以飨读者。
1病例一丁某某,男,41岁。
2008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不适年余,时伴隐痛,多方求诊,未能获全效。
3个月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返流性食管炎。
现症:胃脘隐痛、胀滞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时嗳气,二便可,舌红苔薄略黄,脉弦细。
诊为痞证,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治宜寒温并用,清胃健脾,理气止痛,降逆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川朴9g,太子参20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壳15g,沉香曲15g,白术15g,北沙参30g,乌药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胃胀明显减轻,食欲渐复,无胃痛,惟暖气时发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剂,诸症告愈。
按:该患者虽然有胃脘隐痛的表现,但是仍以胀滞不舒为甚,故不诊为胃痛。
初诊,针对本例痛证,于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盖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46·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高立平 应婉嫄关键词:胃脘痛;半夏泻心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33,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46-02作者简介:高立平,男,中医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 (杭州 311115) ;应婉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
1 典型病例例1:姚某,女,42岁,2017年11月13日初诊。
上腹部胀痛4个月。
患者4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食后益甚,食欲不振,口气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夜间休息时症状加重,上腹剑突下按之感舒适。
大便日1次。
舌苔黄腻,脉滑。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六神曲、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蒲公英30 g,吴茱萸3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1日二诊:患者上腹疼痛显著减轻,口气好转,胃纳转佳,但腹胀仍较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
上方去蒲公英,加用藿香、厚朴、海螵蛸各15 g,加强化湿下气,制酸除痞之力。
7剂。
11月29日三诊:患者纳差、腹胀、舌苔黄腻等诸证皆减,效不更方,守方7剂巩固疗效。
3月后随访症状未反复。
按:患者初诊剑突下胀痛,口中浊气,舌苔黄腻,脉滑,提示痰湿内热阻于中焦脾胃,湿困脾土,脾脏运化、升清功能失常。
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疏解少阳之气,加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泄湿热,炒白芍柔肝止痛,六神曲、枳壳、陈皮消食行气通滞。
例2:陈某,女,45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
上腹疼痛2月余。
患者胃纳可,上腹胀痛。
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查体:腹软,剑突下及右上腹压之疼痛。
舌红苔白,脉弦。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海螵蛸、瓦楞子、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
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天地不交,阴阳不交,因此不难看出,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脾胃病如何由否转泰呢?这个具体的过程,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已给我们一个答案。
《伤寒论》太阳篇中痞证就提到一个“心下”,称之“心下痞”。
这个心下不是指五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正好是脾胃所居。
“泻心汤”实言其通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
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就如上述一个否卦。
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是由否转泰之方。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之为悖。
那么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其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了,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的思想,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逆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剂量掌握要灵活仲景《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是仲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中的经典名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组成。
其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分享如下。
一、对半夏泻心汤方剂的理解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精妙,用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半夏辛温,散结消痞,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全方配伍,使寒热得除,脾胃调和,升降复常,痞满自消。
从病机上看,半夏泻心汤主要针对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这种痞证表现为心下痞满,但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等。
在临床中,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出现类似的病机,从而可以应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二、临床应用案例案例一:患者_____,女,35 岁。
因胃脘痞满、嗳气、食欲不振2 个月来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时有嗳气,食欲不佳,进食后症状加重,大便溏薄,日行 2-3 次。
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型痞证,治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2g,黄芩 10g,干姜 6g,人参 10g,炙甘草 6g,黄连 6g,大枣 5 枚,茯苓15g,白术 10g。
服药 7 剂后,患者胃脘痞满明显减轻,嗳气减少,食欲好转,大便成形。
守方继服 14 剂,诸症悉除。
案例二:患者_____,男,48 岁。
因反复胃脘疼痛 3 年,加重 1 周就诊。
患者3 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疼痛,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时有发作。
1 周前因饮酒后胃脘疼痛加重,伴烧心、反酸、口苦,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示:胃溃疡。
中医辨证为胃热脾寒型痞证,治以清热和胃,温脾散寒。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5g,黄芩12g,干姜 9g,人参 10g,炙甘草 9g,黄连 9g,大枣 6 枚,吴茱萸 3g,煅瓦楞子 30g。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柯新桥(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518131)关键词:慢性胃肠病;半夏泻心汤;病案;专家经验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704(2014)11-0048-00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颇有疗效。
现不揣粗陋,拟从方药组成、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略述心得如下。
1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及《伤寒论》中,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大枣、党参、甘草、干姜等七位药物组成。
笔者每以此方为主,并加经验方“三元胶囊”(玄胡、乌贼骨、三七)组方:半夏10g,干姜5-10g,黄芩10g,黄连5-10g,大枣5枚,党参15-20g,甘草5g,玄胡30g,乌贼骨30g,三七10g。
此为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基本方,并可随症加减变化。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结,黄芩、黄连清热利湿,党参、甘草、大枣健脾补虚,复脾胃升降之机,玄胡行气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三七活血化瘀。
半夏与黄芩、黄连为伍,清化痰热而不嫌其温燥,半夏与干姜为伍,更增其降逆止呕之用。
诸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同施,相辅相成,于是中气得复,气机得以升降,诸症自可渐除。
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所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即是谓此而言。
其中“三元胶囊”亦系调治脾胃病之有效经验方,曾经过大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单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两方联用临床疗效可有显著提高。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本方尤其注重辨证,同时注意结合“病”的不同而加减用药。
如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者,本方加鱼腥草、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杀灭HP之功效;慢性溃疡病加白芍、白芨收敛止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加丹参、三棱、莪术、川芎、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胆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陈、枳壳、溪黄草祛湿利胆降胃;胃食管反流病加沉香、槟榔、广木香和胃降逆;功能性消化不良加炒二芽、山楂消食导滞;慢性结肠炎加葛根、秦皮清热祛湿,乌梅涩肠止泻;肿瘤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加山慈菇、守宫、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舌苔黄腻加藿香、佩兰、苡仁祛湿化浊;上消化道出血则加生大黄凉血止血,白及敛疮止血等等。
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展开全文2018-11-30 07:20 阅读:12 来源:爱爱医作者:wubaying 责任编辑:点滴管[导读]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书中“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方作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脾胃疾病,欲全面了解、用活本方,首先要对脾胃的生理病理作深一步的理解。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书中“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方作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脾胃疾病,欲全面了解、用活本方,首先要对脾胃的生理病理作深一步的理解。
1,脾胃生理病理,是运用本方的基础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脾气的上升依赖脾中阳气;胃主受纳,其气主降,胃气的下降依赖胃中之阴,脾升胃降是脾胃生理功能的集中体现。
脾胃升降协调,要倚肝胆疏泄有度,肝胆互为表里,肝主升胆主降,共同发挥疏泄作用,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故可促使脾胃中焦气机斡旋通畅,它们共同参与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脾胃的病理表现为气机升降异常,该升不升,应降不降,或升者反降,降者反升,而出现脾胃升降异常表现。
脾升异常表现为:①清阳升举不足,可出现头目不利、面色晄白等;②痞塞于中,而出现脘腹痞满、饮食减退等;③脾气不升下陷,则出现下利清谷,脏器下垂等。
胃降异常表现为:①胃浊气上逆,则出现头晕、呕恶、嗳腐吞酸等;②胃不降浊,中焦痞满,可表现胃脘痞胀或疼痛、嘈杂不适等;③胃降太过,会出现多饮多食,泄泻、消瘦。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痞塞于中,会出现脘腹痞满,呕吐恶心,肠鸣腹泻症状,仲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治疗,这是常法。
但临床上,单纯脾胃升降失常的患者少见,多影响到肝胆气机疏泄,导致肝胆犯胃而出现反酸、嗳气,脾气转输津液不利,胃气通降失常而出现大便干。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在临床实践中,半夏泻心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在治疗多种病症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应用半夏泻心汤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
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
在临床应用中,我发现半夏泻心汤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
例如,慢性胃炎患者常常表现为胃脘痞满、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仔细的辨证,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寒热错杂、脾胃失和的情况,我会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加减治疗。
对于痞满较重者,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痞;反酸明显的,加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止痛;若有胃痛,加延胡索、白芍缓急止痛。
曾有一位患者,长期饱受慢性胃炎的困扰。
他胃脘部胀满不适,时有隐痛,口苦,口臭,大便不成形,舌苔黄腻。
经过辨证,我认为其属于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遂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中以半夏泻心汤原方为基础,加了枳实、厚朴、白术、茯苓。
患者服用一周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口苦、口臭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两周后,诸症皆消。
除了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有胃脘疼痛、嘈杂、烧心等症状。
对于寒热错杂型的溃疡病患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半夏泻心汤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恶心等症状,且病情反复。
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半夏泻心汤调和肠胃,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然而,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准确的辨证至关重要。
需要仔细分辨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判断是否属于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灵活用药。
此外,用药的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痛经验总结【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在胃痛(SC)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88例SC患者为对象,应用中医汤药内服后,分析临床效果。
结果:通过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患者均恢复健康,痊愈率85(96.60%),3例无效患者调整方药后恢复健康。
结论:半夏泻心汤可用于胃痛患者的治疗,但需搭配其他药材加味,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胃痛;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病案分析;临床疗效长期饮食不调、黑白颠倒等生活习惯,会导致胃溃疡、胃炎等肠胃疾病的发生,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朝着胃痛(SC)方向发展。
SC患者经胃镜检查,能够看到胃黏膜溃烂情况,反映到身体上即表现为胃部疼痛[1]。
胃痛发生后伴随食欲消减、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用药治疗,才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使其恢复正常进食。
中医认为横逆犯胃、肝气不畅是导致胃痛的主要病机,久病之后经络淤堵,机体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胃部失调导致消化不良,胃脘部疼痛。
针对本病的病机,治疗应以开结散痞、舒肝和胃为主要原则,加快机体气血流动,快速缓解SC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胃黏膜修复速度加快[2]。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痛的效果良好,在方药基础上加味可有效兼顾各种类型的胃痛患者,用药具有全面性,为进一步分析此方药的临床效果,现以88例患者为对象,展开报道。
1 临床资料选取对象:88例胃脘痛患者,时间:2021年2月-2022年3月。
男性45例,女性4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8岁,均值(46.25±1.24)岁,胃脘痛病因:浅表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20例,合并胃溃疡20例,合并胆汁反流20例。
患者经过胃镜检查确诊,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胃脘痛症状。
纳入标准:①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痛的患者;②患者知晓此次报道,签署同意书;③伴随不同程度的反酸、烧心、呕吐等症状;④患者精神状态正常;⑤无先天性疾病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③合并冠心病、先心病的患者;④精神分裂、抑郁症患者;⑤无法配合后期随访的患者。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中经典的和解剂之一。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
其方证特点多为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从病机上看,乃是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在临床应用中,半夏泻心汤的适用范围颇为广泛。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常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曾有一位患者,因长期胃脘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前来就诊。
其症状表现为胃脘痞满,时有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黄腻。
综合其脉象和其他症状,辨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证,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
患者服药数剂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食欲渐增,大便逐渐成形。
在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半夏泻心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此时运用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往往能使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调整。
记得有一位年轻的上班族,由于工作紧张,经常饮食不规律,出现了腹胀、肠鸣、矢气多、大便不调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辨证,给予半夏泻心汤化裁。
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胃肠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不仅如此,半夏泻心汤对于一些慢性胆囊炎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满,伴有口苦、恶心、纳差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多为肝胆郁热,兼脾胃不和。
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清肝胆之热,调脾胃之气,可使症状缓解。
曾治疗过一位慢性胆囊炎患者,其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口苦咽干,胃脘痞满,大便不畅。
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入郁金、鸡内金、枳实等药物,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复查胆囊炎症也有所改善。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需要准确辨证,把握其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的病机关键。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心悸;痞证;失眠;汗证;咳嗽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
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
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
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其应用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只要符合“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邪(热)阻滞”的发病机制,无论哪个系统的病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
笔者临证使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兹举验案4则。
1 心悸案例1:患者,女,56岁,工人,2005年4月13日初诊。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心电图示:室性早搏。
西医予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刻下:心悸时作,伴胸闷憋气,常太息,头晕,眠差,多梦易醒,口苦口粘,体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可,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心率76次/min,律齐。
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
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的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我呀,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方剂,就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宝藏。
其中,半夏泻心汤算是我特别有感触的一个。
说起我第一次接触半夏泻心汤,那还是在一个颇为偶然的情况下。
当时,我的一位朋友小李,被肠胃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他老是觉得肚子胀胀的,吃点东西就不消化,还经常打嗝、反酸,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我看着他那难受的样子,心里也着急,就想着能不能从中医的角度帮他找找办法。
我仔细地询问了他的症状,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发现他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半夏泻心汤。
这半夏泻心汤呢,主要是用来调和寒热、消痞散结的,对于像小李这种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失和的情况,说不定能有效果。
于是,我就给他开了这个方子。
方子里面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
这几味药相互配合,可谓是精妙绝伦。
小李拿着我开的方子去抓了药,回来就按照医嘱开始服用。
刚开始的那几天,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他心里有点犯嘀咕,我也跟着有点紧张,生怕这方子不对症。
可没想到,到了第四天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那声音听起来都兴奋了不少,说自己的肚子胀好多了,打嗝和反酸的情况也减轻了。
我这心里呀,别提多高兴了。
又叮嘱他继续服药,注意饮食,别吃那些辛辣油腻的东西。
就这样,小李连着吃了一个星期的药,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从那以后,我对半夏泻心汤就更加重视了,也在更多的病例中尝试运用它。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阿姨。
她总是说自己嘴里发苦,胃口也不好,还经常觉得恶心想吐。
我看她面色微黄,精神不振,一问才知道,她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吃了不少西药也不见好。
我寻思着,这说不定也是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导致的。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经过多次的应用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
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
其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表现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准确辨证是关键。
痞证的形成,多因邪气内陷,与中焦脾胃之气相互交结,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而半夏泻心汤所适用的痞证,往往既有热象,如舌苔黄腻、口苦、心烦等,又有寒象,如腹部畏寒、大便溏薄等。
同时,还常伴有脾胃运化失司的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症状特点,才能判断为半夏泻心汤证。
曾有一位患者,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已有数月,伴有食欲不振、口苦、嗳气,大便时干时稀。
观其舌苔,黄白相间而腻,脉象弦滑。
综合分析,此为寒热错杂、脾胃失和所致的痞证,遂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清热,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
患者服用数剂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逐渐正常。
在用药剂量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一般来说,半夏、黄芩、干姜、黄连的用量可在 9 15 克之间,人参可用党参替代,用量在 10 15 克,炙甘草 6 9 克,大枣 3 5 枚。
对于热象明显者,可适当增加黄芩、黄连的用量;寒象重者,则加大半夏、干姜的用量。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缓急等因素。
此外,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应用也十分重要。
若胃脘疼痛明显,可加白芍、延胡索以缓急止痛;若腹胀严重,可加厚朴、枳实以行气消胀;若反酸烧心,可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在加减用药时,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切不可盲目堆砌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嘱咐患者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同时,要注意情志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体会发表时间:2012-02-09T14:24:34.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1期供稿作者:崔艳东万军鸽[导读] 患者李某,男,48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
崔艳东万军鸽(河南省叶县人民医院 467200)【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1-0012-02【关键词】调和肠胃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组方分析半夏泻心汤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12枚。
主要功用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辩证要点是:心下痞,胀满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淡苔白腻或者微黄,脉弦细数。
方中半夏辛温为君药,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为臣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除其满;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虚,为佐药;使药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和解之剂。
医案举例案1 慢性胃炎邓某,女,40岁,因“纳呆、上腹部胀满、嗳气伴轻微恶心1月余”于2009年7月12日就诊。
自述食后即胀,大便稀塘,不成型,口舌干燥。
患者间断口服“奥美拉唑、吗叮啉”,效果欠佳。
患者就诊时:面色微黄无华,舌淡苔白腻微黄,脉细无力。
行电子胃镜示:胃黏膜粗糙不平,可见点片状红斑、渗出。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中医药疗法;活用经方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
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黄连、黄芩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
笔者跟随导师金国梁教授门诊抄方年余,屡见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获良效,现摘录两则典型病例以飨读者。
1病例一
丁某某,男,41岁。
2008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不适年余,时伴隐痛,多方求诊,未能获全效。
3个月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返流性食管炎。
现症:胃脘隐痛、胀滞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时嗳气,二便可,舌红苔薄略黄,脉弦细。
诊为痞证,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治宜寒温并用,清胃健脾,理气止痛,降逆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川朴9g,太子参20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壳15g,沉香曲15g,白术15g,北沙参30g,乌药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胃胀明显减轻,食欲渐复,无胃痛,惟暖气时发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剂,诸症告愈。
按:该患者虽然有胃脘隐痛的表现,但是仍以胀滞不舒为甚,故不诊为胃痛。
初诊,针对本例痛证,于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盖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加用乌药、延胡以加强理气止痛。
二诊,痛证既去,遂去芍甘汤,加用叩仁、砂仁以开胃醒脾,使脾气升而胃气降。
最终达到胃脘得舒、嗳气得除的治疗目的。
2病例二
吴某某,女,50岁。
2008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胀滞不适数年,因症状较轻,且多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1周前上症再发,进食后明显,伴口苦、泛酸、善太息,口干欲饮、纳差、疲乏,舌红苔根略黄腻,脉濡。
镜下胃组织病理活检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
诊为痞证,证属脾胃亏虚、肝
气犯胃、寒热错杂。
治宜疏肝理气、健胃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太子参20g,半夏9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吴茱萸9g,佛手9g,炒枳壳15g,川朴9g,桑螵蛸20g,沉香曲15g,焦六曲15g,莱菔子20g,川石斛12g,炮山甲9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诸症明显缓解,仅食后略感胃胀,余无明显不适。
守方再投7剂。
1个月后电话随访,无诉不适。
按:该患者反复胃脘涨滞多年,按之柔软无疼痛,符合《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自濡”,病机关键为久病伤及脾胃,加之肝气横逆犯胃,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阻滞中焦。
故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加用佛手、炒枳壳、川朴、桑螵蛸等疏肝理气制酸,焦六曲、莱菔子等健胃消食,并投以石斛益胃阴,防香燥伤胃。
炮山甲功擅消肿散结、散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逆转肠化生的作用。
3体会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所记载的许多方剂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如若辨证得当,施之于临床,每能获良效。
活用经方的研究一直都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
3.1活用经方的前提——正确认识方证
《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汤方证为目。
汤方辨证以某一有效方剂对应一典型证侯,通过分析临床证侯,探索其病机及治疗法则,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
半夏泻心汤证对应的典型证侯为心下痞,兼呕,兼利。
临床应用不必诸证悉俱,关键黾要抓其病机,即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见呕,脾气下陷则见利。
治宜辛开苦降,升清而降浊,寒温并用,调阴而和阳。
3.2活用经方的关键——重方义面不拘泥具体方药
活用经方的思路有主证对应法,即“有是证便有是方”;病机求同法,体现异病同治的原则;治法类从法,如肿瘤治法中的清热解毒法,可用白虎汤;以及药理演绎法,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拆方分析。
上述诸法体现在选用经方上。
而当经方确定后,该如何运用?是不更动一味照原方使用(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所力倡),还是根据方义加减使用呢?笔者认为因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化,照搬照抄经方缺少变通,应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如用于“心下悸,欲得按者”的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二者合用辛甘合化,阳气乃生,使心阳得复,悸动自安。
原方仅两昧中药,恐药力有所不及,若加用薤白、附子等辛温通阳类药物,可与桂枝起相辅相成的效用。
同理加用黄芪、党参等可增强甘草益心气之功。
简言之,就是经方中的一药,代表的是同性质的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