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银耳液体菌种保存方法概述银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滋阴补肺、润燥止咳的功效。
在传统食品加工和药品制备中,银耳菌种被广泛应用。
为了方便保存、传播和繁殖银耳菌种,科学家们研究出了液体菌种保存的方法,本文将介绍液体菌种保存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1. 菌种培养在保存银耳液体菌种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菌种的培养。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菌种培养基:将淀粉、葡萄糖和酵母提取物按一定比例溶解在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琼脂,调整pH值为6-7。
2. 煮沸菌种培养基:将菌种培养基装入瓶中,用高压锅加热至沸腾,持续15-20分钟,以消毒培养基。
3. 培养基灭菌:将煮沸后的培养基放置在无菌条件下自然冷却至温热状态,然后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最后在80C高温条件下灭菌30分钟。
4. 接种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应根据菌种的发酵强度和菌种液体起始浓度来确定。
5.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菌种培养基放入恒温摇床中,温度控制在25-30,培养时间一般为3-5天,直至培养基中呈现白色乳状或黄色透明。
2. 菌种分装在菌种培养好后,需要将其分装到试管或培养瓶中,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无菌试管或培养瓶,并将其高压灭菌。
2. 使用无菌的移液器,将菌种移入试管或培养瓶中。
注意不要将菌液接触到试管或瓶壁以外的区域,以免污染。
3. 分装时需注意控制菌种的浓度,一般以每毫升10^6-10^7个孢子的浓度为宜。
4. 将分装好的试管或培养瓶标上菌种名称、保存日期和菌种特征等相关信息,便于日后使用和辨识。
3.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确保菌种质量和活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冷藏保存:将分装好的菌种置于4-10的冰箱内进行保存。
此方法适用于菌种保存时间较短的情况,一般保持1-2个月的活性。
2. 冷冻保存:将分装好的菌种放入-20以下的冷冻器内进行保存。
此方法适用于菌种保存时间较长的情况,可以保持6个月以上的活性。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制作
2009—5-5 8:23:26
在无菌的条件下把菌种投放到培养基里。
安装通气管后用输氧机给培养基输入氧气。
把培养基放置在摇床机上进行振荡培养.
食用菌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整齐一致、接种方便、发酵快、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生产方式一般可分为电磁搅拌法、摇瓶机法、简易深层发酵(吹氧)法、发酵罐法。
据省农科院食用菌站工作人员介绍,摇瓶机法不仅接种简单,管理方便,而且生产量根据机器的设定而不同,投资20 00~3000元即可。
配制液体培养基先把马铃薯煮到熟而不烂时提取上清液,然后配制3%葡萄糖、1%玉米粉、0。
05%硫酸镁、0。
1%磷酸二氢钾,最后将马铃薯上清液和上述溶液及水混合即可。
液体培养基适用于多种食用菌菌种的培养.
摇瓶振荡培养液体培养基配制好后,装入容量为500毫升的三角烧瓶中,每瓶装入100毫升,并加入1~15粒小玻璃珠,瓶口用棉塞、牛皮纸密封,在1.5千克/平方厘米压强下灭菌30分钟。
然后投入一块约2平方厘米的斜面菌种,于2 3℃~25℃下静置培养24小时。
待菌丝萌发时再放置在往复式摇床上振荡培养,振荡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振幅为6~10厘米。
摇床室的温度控制在24℃~2 5℃,培养时间因菌类不同而异,一般是5天左右。
将振荡好的培养基倒入大容器里,经过扩容后,在无菌条件下安装通气管,用输氧机通入适量氧气后培养48小
时.培养结束的标准:培养液清澈透明,其中悬浮着大量小菌丝球,并伴有各种菇类特有的香味。
培养好的液体菌种应放入培养箱中保存。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丝接种与培养方法食用菌是一类味美、营养丰富的食材,在日常饮食中广受欢迎。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菌丝接种与培养方法成为了食用菌栽培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栽培中常用的菌丝接种与培养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一、菌丝接种方法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菌丝接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决定着后期生长和产量的好坏。
菌丝接种方法主要包括菌种接种和液体培养接种两种。
1. 菌种接种菌种接种是将已经培养好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质中,以促进菌丝的发育和繁殖。
常用的菌种接种方法有点状接种法、线状接种法和块状接种法。
点状接种法:利用无菌棉签取少量菌丝,沾取后均匀地点在培养基表面,然后将培养基盖好,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环境条件较为复杂的食用菌。
线状接种法:将菌种以直线的形式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表面,注意保持线条的匀称和整齐。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有明显的线状生长特性的食用菌。
块状接种法:将菌种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表面,以形成一个均匀的菌块。
此方法适用于一些菌丝生长速度较慢的食用菌。
2. 液体培养接种液体培养接种是将菌种培养在含有营养液的液体培养基中,以培育出大量的菌丝。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细菌数量较少、生长速度慢的食用菌。
二、培养方法菌丝接种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进行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发育。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固态培养和液态培养两种。
1. 固态培养固态培养是将菌株接种在固态培养基的表面,并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让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常用的固态培养基有玉米粉基质、麦麸基质等。
固态培养方法适用于一些菌丝形态清晰、比较容易生长的食用菌。
2. 液态培养液态培养是将菌株接种在含有营养液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摇瓶培养或搅拌培养的方式,促进菌丝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液态培养基有菜汤基质、葡萄糖基质等。
液态培养方法适用于一些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繁茂的食用菌。
三、菌丝培养条件的控制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食用菌产物,需要控制菌丝培养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与应用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5期1食用菌产业发展演变食用菌栽培起始于800多年前浙江省庆元县“剁花法”原生态栽培,当时菌种靠食用菌成熟后的孢子随空气流动进行传播,其“林-菇共育系统”2022年11月4日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名录。
到后来发展到“段木栽培”、“代料栽培”,就开始应用培养基培养固体菌种接种到段木上或栽培料上进行栽培,进一步提升了食用菌栽培效益和效率。
随着食用菌需求量的增加,食用菌栽培从小规模种植发展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食用菌菌种也随之从最早的孢子自然传播方式上升到固体菌种接种,进而发展到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节省了菌种培养时间和空间,提高了食用菌栽培效率和效益。
本文主要介绍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与应用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2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对比优势液体菌种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利用生物发酵培育出来的食用菌菌种。
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具有三大优势:2.1液体菌种培养原材料成本低2.1.1原材料成本低液体菌种培养基主要原料为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相对固体菌种原料,价格较低且容易采购,如玉米淀粉,生产范围广,随处都可以就地取材,不单价格廉价而且质量稳定,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培养基营养质量,培养优质菌种,降低接种时菌种的营养风险。
2.1.2贮藏空间小以杏鲍菇为例,液体菌种一般0.1 L就可以接种1个菌包,菌种贮存用空间较小,与固体菌种相比,可以节省菌种贮存空间,降低生产成本。
2.1.3生长快、培养时间短液体菌种从试管种(母种)到栽培种的培养时间一般只需要7~10 d,既缩短了菌种的培养时间,为食用菌栽培生产留足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菌种培养人工成本。
2.2液体菌种培养期间生长快液体菌种从试管种取出到三角瓶中培养最多只需要7 h就可以转入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在发酵罐中正常情况一般只需要8~9 d,最多10 d就完全可以接入栽培料;与固体菌种相比,可以节省20 d左右的培养时间[1]。
食用菌类菌丝体培养与营养成分分析一、食用菌类简介食用菌类是指人类食用并具有营养价值的真菌,包括大型子囊菌类、小型子囊菌类、担子菌类、伞菌类、耳朵菌类以及真菌藻等。
二、菌丝体培养技术食用菌类的培养及生产,主要依赖于其菌丝体的生产与培养。
当前,主要采用的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固体培养等。
1.液体培养液体培养是指通过在无菌培养基中悬浮生长发育良好的食用菌菌丝体。
这种培养方法具有成本低、培养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优点,适合规模化生产。
2.半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是指将菌种接于一定含水的富含营养物的菌床上进行生长。
这种培养方法具有培养效率高、口感好等优点,主要适用于小规模或家庭自制的生产。
3.固体培养固体培养是指将质地较为坚硬的培养基,如木质、秸秆、废纸等,经过消毒处理后,加入相应的生长基质,将菌种分布于其表面,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生长。
固体培养适用于生长不易、菌丝体生长需要自身分泌的降解酶分解有机物的食用菌品种。
三、食用菌类营养成分分析食用菌类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多醣、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下面将分别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详细分析。
1.蛋白质食用菌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与不同品种、不同生物阶段有关。
以平菇为例,其干重中蛋白质含量可达25%以上。
此外,食用菌类蛋白质组成中还极为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如亮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等。
2.多醣食用菌类中含有多种多糖,包括β-葡聚糖、α-葡聚糖、木质素、壳多糖等。
这些多醣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等作用。
3.维生素食用菌类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D等。
其中,以杏鲍菇为例,其维生素B1、B2、B6含量分别为0.09、0.33、1.68 mg/100g,远高于普通蔬菜的含量。
4.矿物质食用菌类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如钙、铜、钾、镁等。
其中,以铜元素含量而言,食用菌类明显高于一般蔬菜,其铜含量的高低与种类及生长条件有关。
液体菌种的制作及使用方法液体菌种的制作及使用方法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食用菌制种方法在传统固体制作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其中液体菌种的制作便是其中之一。
液体发酵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之一,起源于美国。
它是指在生化反应器中,模仿自然界将食药用菌在生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糖类、有机和无机含有氮素的化合物、无机盐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作为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进行菌丝大量培养繁殖的过程。
工业化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即为发酵生产,亦称深层培养或沉没培养。
液体菌种由于具有生产规模化、控制自动化、生长无菌化、发菌高速化的生产应用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种源条件,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已被业内人士所看好。
液体菌种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而成的菌种。
近年来,国内外正积极研究液体菌种的培养与利用。
与固体菌种相比,它具有菌种生产周期短、菌龄整齐一致、接种方便、接于固体菌料发酵快、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等优点,因而受到了广大栽培者的欢迎。
目前我国已能进行深层发酵的食用菌有:香菇、平菇、凤尾菇、美味侧耳、鲍鱼菇、金针菇、黑木耳、猴头、草菇、蜜环菌、茯苓、滑菇和冬虫夏草等。
一、液体菌种的培养方法常见的有采用摇床来生产的摇瓶培养法和采用发酵罐来生产的深层培养法。
若少量生产,可以用摇瓶培养法。
深层培养需要一整套工业发酵设备,如锅炉、空气压缩机、空气净化系统、发酵罐等,故投资大,只适用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
而摇瓶培养投资少,设备技术简单,适合一般菌种厂生产使用。
本节主要介绍摇瓶培养的技术方法。
1、食用菌液体发酵的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的组成均为天然有机物。
合成培养基则是采用—些已知化学成分的营养物质作培养基。
在生产上,还根据工艺将培养基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
但无论如何划分,每一种培养基的组成中都离不开碳、氮、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生长素等。
如何利用高效摇瓶进行食用菌液体菌种的
培养?
液体菌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振荡培养和发酵罐培养两类。
振荡培养又称为高效摇瓶培养,是利用机械振荡,使培养液振动而达到通气的目的,是将斜面试管菌种接种到培养液中,置摇床上振荡培养。
高效摇瓶培养的工艺流程为:制备培养基一分装一灭菌一冷却一接种一摇床培养一一级液体菌种一二级液体菌种。
经高效摇瓶培养的菌丝体一般呈球状、絮状等多种形态,培养液呈黏稠状或清液状,有或无清香味及其他异味。
菌液中因有菌体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呈不同的颜色。
采用高效摇瓶培养液体菌种时,可采用往复式摇床或者旋转式摇床。
往复式摇床的往复频率一般在80~140r/min,冲程一般为5~14cm,在频率过快、冲程过大或瓶内液体过多时,振荡使液体容易溅到瓶口纱布上而造成污染。
旋转式摇床的偏心距一般为3~6cm,旋转次数为60~300r/min,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加工安装要求比往复式摇床高,造价也较贵,但是氧的传递好、功率消耗低,培养基一般不会溅到棉塞上。
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摇床及振荡速度。
以上是利用高效摇瓶进行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的要点,高效摇瓶除了用于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培养外,还可用于全时悬浮细胞培养,培养基制备或储存。
- 1 -。
浅谈食用菌类培育技术【摘要】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因其生产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经济效益突出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对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食用菌液体菌种技术的优势以及液体培养技术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作了综述。
【关键词】食用菌液体培养发展状况优势应用前景食用菌液体培养又称深层发酵或液体发酵。
主要原理是在发酵罐或三角瓶中加入液体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以增加培养基中溶氧含量,提供食用菌菌丝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同时加以搅拌或振荡,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等,使菌体在液体深处繁殖发育,获得大量的菌丝体或代谢产物。
目前,国外的食用菌深层发酵研究主要是获取风味物质(食品)和特殊代谢产物(医药、饲料),国内研究则集中在液体菌种的生产及提取代谢产物等[1,2]。
本文对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液体培养技术生产食用菌菌种的优势及其在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等加以介绍。
1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发展状况1.1食用菌液体培养法的起源与发展食用菌的液体发酵是在抗生素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7年美国的汉姆非特(humfeldh)首先提出了液体培养法生产蘑菇菌丝体。
1948~1954年他们选出了适合液体培养的蘑菇菌株。
1953年美国人布洛克博士(s.s.block)用废柑汁深层培养出了野生蘑菇。
1958年沙克斯(szuecsj)第1个在发酵罐内培养出羊肚菌菌丝球。
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0.5%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大量香菇菌丝体。
从此,食用菌的培植开始从农业生产跨入了工业生产的领域。
1.2我国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侧耳深层发酵。
到1963年,已经能进行羊肚菌的工业化商品生产。
从此,食用菌产品的获得开始由简单的农业种植而转入工业发酵生产。
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已能大规模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食用菌,主要研究单位有四川抗生素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上海新型发酵厂等。
食用菌液体发酵罐制种技术食用菌制种主要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制种方式。
液体制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方法。
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用工成本低、菌丝活力强、接种后萌发吃料快、菌种在培养基中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好、菌龄一致、出菇整齐、可缩短栽培时间等优点。
在对液体制种与固体制种经济效益分析比较中指出,液体菌种发育时间可以减少24d,接栽培袋菌丝满菌时间缩短约10d,污染率可以降低1.5%,成本利润率可提高42%。
液体菌种作为食用菌基料工厂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而现在食用菌产业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其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仍然以固体菌种为主,液体菌种的应用只有少数较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企业及少数栽培品种工厂化栽培中获得应用,液体菌种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液体菌种在制作过程中对设备、技术的要求较高,液体菌种发酵罐的操作技术流程复杂,增加了使用者的生产难度。
我们将对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罐的生产工艺、操作流程进行技术总结,为食用菌项目的液体菌种提供参考。
1、研发液体菌种发酵罐的构造液体菌种在发酵培养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属好氧性发酵。
满足于好氧性发酵的生化反应器主要有两大类即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和气流搅拌发酵罐。
前者利用通风装置和搅拌装置将氧溶入发酵液中,因机械搅拌剪切力而对菌丝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不适于栽培型菌种的应用。
而后者则利用外部供气装置将气体通入发酵罐内形成环流将氧溶入发酵液中,其特点是基质溶液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溶解氧速率和溶解氧效率、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操作。
而气流搅拌发酵罐的构造主要由电控系统、气体输送系统、发酵培养系统三部分组成。
由控制箱体、微型电脑、集成传感器、报警器、数码显示屏、控制开关等组成,可调控灭菌温度、时间、压力及培养温度等。
由无油隔膜泵、气水别离器、空气过滤器、滤芯、止回阀、压力表、硅胶管等组成,可为发酵罐提供纯洁、无菌的气源。
由发酵罐体、鼓泡器、加热管、进气阀、接种阀、冷却水进出孔、压力表、安全阀、排气阀、接种孔、视镜等组成,液体菌种的灭菌、接种、发酵培养都在发酵罐体内完成。
液体菌种的制作技术及其应用韩羽翔裴华海南医学院理学院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学院在食用菌生产中,成败的关键是菌种;生产中投资成本最大也是菌种。
菌种的纯度、活力、培育时间和抵抗杂菌的能力决定了生产的成败。
要实现高质量、工厂化、标准化、全年候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栽培效益,就必须解决目前菌种生产的落后方式。
食用菌液体菌种能替代传统菌种进行生产,而且能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易于实现工业化、标准化生产[4]。
本文就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技术做一综述。
1.液体菌种相对传统的固体菌种的优势所在液体菌种相对传统的固体菌种有诸多优势:菌种培养时间短,以平菇为例,1级~3级菌种的培养时间分别为7天、23天和25天,总计需要60天左右,液体菌种仅需10天左右,即使将设备排空后的清洗、检修等包括在内,也不会超过15天;污染易被检出,液体菌种培养期间设备完全处于密封状态,一旦发生污染,其气味,色泽都会发生变化,生产期间易被检出,所以相对固体菌种而言发生污染和隐性污染的概率更低,产出的菌种纯度更高;由于液体菌种培养时间短,菌龄高度一致,播种后菌种萌发一致,不存在“老幼不齐”的现象;液体菌种接于固体料上定植快,液体菌种具有流动性、易分散、菌丝片断多、菌丝活力强等特点,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后, 分布于整个培养基表面。
因此,菌丝萌发快, 吃料也快,萌发点多, 分散度也较大, 菌丝在培养料中呈立体生长模式。
研究表明,在适宜的温度下, 500ml 的原种瓶装干料150g, 接入液体菌种后5~18天菌丝可长满瓶, 比接固体菌种可提前天5 ~7 天。
另外,在高温制种季节, 用液体菌种接入瓶装料其污染率可控制在1%以下, 接入袋装料其污染率可控制在4%以下;有研究表明使用食用菌液体菌种跟传统的固体菌种相比,用液体菌种栽培的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是常规栽培的4倍多, 差异极为显著。
综上各个优点液体菌种更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使用食用菌液体菌种也易于实现食用菌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和从试管→瓶子→小袋→大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一条新型的食用菌菌种生产工艺。
液体菌种摇瓶振荡培养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培养液配制好后,装入500mL容量的三角烧瓶中,每瓶装量为100mL,并加工0~15粒小玻璃珠,加棉塞后再包扎牛皮纸封口,在1.5kg/cm2压力下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到30℃以下时,接入一块约2平方厘米的斜面菌种,于23℃~25℃下静置培养48小时,再置往复式摇床上振荡培养,振荡频率为80~100次/分,振幅6cm~10cm。
如果用旋转式摇床,振荡频率为200~220转/分。
摇床室温控制在24℃~25℃,培养时间因菌类不同而异,一般是在7天左右。
培养结束的标准是:培养液清澈透明,液中悬浮着大量小菌丝球,并伴有******菇类特有的香味。
一、液体菌种的检验方法对液体菌种进行检验可采用感官检查和取样测验相结合的方法。
1. 感官检查可采用“看、旋、嗅”的步骤进行检查。
看:将样品静置桌上观察。
一看菌液颜色和透明度,正常发酵醪液呈黄色或黄褐色,清澈透明,菌丝颜色因菌种而异,老化后颜色变深;染杂菌的醪液则混浊不透明。
二看菌丝形态和大小,正常的菌丝大小一致,呈球状、片状、絮状或棒状,菌丝粗壮,线条分明;而染杂菌后,菌丝纤细,轮廓不清。
三看上清液与沉淀的比例,菌丝体占比例越大越好,较好的液体菌种,在瓶中所占比例可达80%左右。
四看pH值指标是否变色,在培养液中加入甲基红或复合指标剂,经3~5天颜色改变,说明培养液pH值到达4.0左右,为发酵点;如果在24小时内即变色,说明因杂菌快速生长而使培养液酸度剧变。
五看有无酵母线,如果在培养液与空气交界处的瓶壁上有灰色条状附着物,说明为酵母菌污染所致,此称为酵母线。
旋:手提样品瓶轻轻旋转一下,观其菌丝体的特点。
醪液的粘稠度高,说明菌种性能好;稀薄者表明菌球少,不宜使用。
菌丝的悬浮力好,放置5分钟不沉淀,表明菌种生长力强;反之,如果菌丝极易沉淀,说明菌丝已老化或死亡。
再次观其菌丝状态,大小不一,毛刺明显,表明是供氧不足;如果菌球缩小且光滑,或菌丝纤细并有自溶现象,说明污染了杂菌。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培养基配方对香菇液体菌种生长的影响。
2. 确定适合香菇液体菌种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3. 优化香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
二、实验材料1. 供试菌株:香菇0912,由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食用菌研究室保藏。
2. 培养基配方:- 配方1:土豆200 g,KH2PO4 3 g,葡萄糖20 g,MgSO4 1.5 g,维生素B0.01 g- 配方2:土豆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KH2PO4 2 g,MgSO4 1 g- 配方3:土豆200 g,葡萄糖20 g,豆粕5 g,KH2PO4 2 g,MgSO4 1 g- 配方4:土豆200 g,葡萄糖20 g,玉米粉5 g,KH2PO4 2 g,MgSO4 1 g3. 培养设备:摇床、高压蒸汽灭菌器、三角瓶、无菌操作台等。
三、实验方法1. 液体培养基制备:按照配方称取各成分,溶解于1000 mL去离子水中,调节pH至6.0,分装于三角瓶中,121℃灭菌30分钟。
2. 接种:在无菌操作台中,用接种针将保藏的香菇0912菌种接种于各培养基中,接种量约为菌种总体积的10%。
3. 摇床培养:将接种后的三角瓶放入摇床中,设置转速为150 rpm,在25℃条件下培养。
4. 观察与记录:每隔24小时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生物量、菌丝生长速度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香菇液体菌种生长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来看,配方1的菌丝生物量最高,为1.828 g/100 mL,其次是配方2、配方3和配方4。
- 配方1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说明土豆、葡萄糖、KH2PO4、MgSO4和维生素B 对香菇液体菌种生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 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确定:- 综合考虑菌丝生物量和生长速度,确定配方1为最佳培养基配方。
3. 香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通过实验,确定香菇液体菌种培养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转速150 rpm,培养时间7天。
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制作方法一、概述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真菌。
通过液体菌种发酵培养基,可以有效地培养和繁殖食用菌菌种,为食用菌的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制作原料准备1. 鲜活食用菌菌种:可选择各种常见的食用菌,如蘑菇、香菇等。
2. 培养基原料:包括淀粉、葡萄糖、酵母粉、氨基酸等。
3. 辅助原料:如蒸馏水、矿物质溶液等。
三、制作步骤1. 菌种处理:将鲜活食用菌菌种进行处理,去除不完整或有病变的部分,并将其洗净备用。
2. 培养基准备:按照一定比例将淀粉、葡萄糖、酵母粉、氨基酸等原料混合均匀。
然后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培养基液体。
3. 培养基消毒:将制好的液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瓶中,用高压蒸汽进行消毒,确保无菌。
4. 菌种接种:将处理好的食用菌菌种均匀地接种到培养瓶中的培养基上。
5. 培养条件调控:将接种好的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6. 培养过程管理:定期观察培养瓶内的菌丝生长情况,注意消毒和通风,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7. 菌种提取:待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将其提取出来,作为食用菌的菌种,用于后续培养和生产。
四、注意事项1. 在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消毒条件,确保培养基和培养器具的无菌。
2. 培养箱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要根据不同食用菌的要求进行调控。
3. 培养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并记录菌丝的生长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食用菌菌种污染其他物品或环境。
5. 培养完毕后,要妥善保存食用菌菌种,以备后续使用。
通过上述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制作出适用于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能够为食用菌的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食用菌菌种的繁殖和生长。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合理的培养条件调控,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和菌种的活力。
同时,制作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五大优势
1、降低成本:
使用食用菌液体菌种,每袋菌种成本仅几分钱,只有固体菌种的五分之一,用液体菌种接种,固体菌种接种工作效率提高4—5倍;
2、提高纯度:
液体菌种在完全无菌的密封环境中快速萌发,动态培养,因而菌种纯度高,确保出菇健壮;
3、减少污染:
液体菌种萌发速度超过了杂菌滋长速度,杂菌几乎没有滋生的机会,因此克服了杂菌污染的技术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
4、快速萌发:
液体菌种具有流动渗透性,每个栽培袋接种的菌种内有熟以万计的鲜活菌球深度深入,因此接种后多点萌发,内外上下一起长,6—12小时菌丝萌发,15—20天可长满栽培袋,大多数品种十多天就可出菇;
5、效益显著:
采用液体菌种,由于菌丝生长旺盛,菌龄短,出菇齐,转潮快,质量与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赢得市场,赢得效益。
- 1 -。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制作步骤
一、液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0克蛋白胨10克硫酸镁
0.5克硫酸二氢钾1克水1000ml
二、液体培养基的制作步骤:
1、称量、溶解
按配方称量药品,将药品置于烧杯中加水,玻璃棒搅匀。
2、分装
分装三角瓶时避免培养液黏住瓶壁口,用漏斗进行分装,三角瓶装料系数60%。
3、加棉塞
棉塞大小,松紧度要适中,一般塞入3-4厘米。
4、装锅灭菌
塞好棉塞的三角瓶用双层报纸包扎好,装入灭菌锅,盖上报纸,排气后,待温度升至121℃开始计时,温度控制在121—123℃,维持50min。
5、烘棉塞
当压力降至0.05MPa时带压进入无菌室,当压力即将降至零时开始放气,打开锅盖拿出报纸,将锅盖嵌一小缝,以此来烘干棉塞,维持40—50min。
6、冷却
取出三角瓶放在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中,冷却后进行接种。
液体菌种生产与固体培养不同,是以液体做培养基,通过多级发酵培养得到菌液,发酵菌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丝体,
可直接做液体菌种。
目前,液体菌种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有:一是摇瓶培养工艺,即斜面母种→一级摇瓶种子→二级摇瓶种子→三级摇瓶种子;二是深层发酵罐培养工艺,即斜面母种→种子罐→发酵罐→液体菌种。
少量可用摇瓶震荡培养,大量的用发酵罐通气培养。
浅谈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
【摘要】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因其生产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经济效益突出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对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食用菌液体菌种技术的优势以及液体培养技术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作了综述。
【关键词】食用菌液体培养;发展状况;优势;应用前景
食用菌液体培养又称深层发酵或液体发酵。
主要原理是在发酵罐或三角瓶中加入液体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以增加培养基中溶氧含量,提供食用菌菌丝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同时加以搅拌或振荡,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等,使菌体在液体深处繁殖发育,获得大量的菌丝体或代谢产物。
1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发展状况
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侧耳深层发酵。
到1963年,已经能进行羊肚菌的工业化商品生产。
从此,食用菌产品的获得开始由简单的农业种植而转入工业发酵生产。
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已能大规模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食用菌,主要研究单位有四川抗生素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上海新型发酵厂等。
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用菌的生产,如灵芝、蜜环菌、银耳芽孢等菌类[3]。
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香菇、冬虫夏草、猴头、黑木耳等食用菌的液体发酵。
20世纪90年代,由于发现食用菌多糖有抗癌活性,使得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菌类(如云芝、灰树花等)引起了更多的关注,针对这些菌类的深层发酵培养技术
的研究也得到长足发展。
2液体培养技术制备食用菌菌种的优势
2.1生产周期短
制备液体菌种一般只要5~7d,周期短,速度快。
而培养1瓶固体栽培菌种需要30d左右,仅发菌时间就比固体菌种减少了1/2以上。
此外,用液体菌种作为母种或原种来扩大培养原种或栽培种时,也要比采用固体菌种快得多。
一般液体种要比固体种提前成熟10~20d。
因为液体菌种有流动性,各个菌丝球和菌丝片断可以流散在不同的部位萌芽,发育点多,内外上下一起长,6~12h菌丝萌发,15~20d可长满栽培袋,大多数品种10多天就可出菇。
2.2菌龄一致
由于固体菌种是靠接种块上的菌丝体蔓延长成的,这样不仅培养菌种的速度慢,而且处在菌种瓶(袋)上部和下部的菌丝体菌龄差异较大,一般要差20~30d,往往当下部菌丝体刚长到瓶(袋)底时,处在接种处的上部菌丝体就接近老化。
而液体菌种则生长发育均匀一致,菌龄整齐,液体发酵5~7d时的菌丝体正值旺盛生长期,接种后萌发快,菌丝活力强,发育健壮。
用其拌料栽培,其菌丝生长速度较一致,现蕾及出菇时间一致,便于管理、采收与加工。
2.3接种简便
流质状态的液体菌种还便于接种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适合食用菌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并且液体菌种萌发速度超过了杂菌滋长速度,杂菌几乎没有滋生的机会,因
此克服了杂菌污染的技术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
2.4降低成本
采用三角瓶或发酵罐生产液体菌种,产量高,原料便宜,成本不到固体菌种的1/3。
同时,由于其生产周期短,不使用菌种瓶,可省去装瓶、挑弃污染瓶、接种、挖瓶等繁杂工艺,节省了劳力、电耗和空间。
2.5效益显著
液体菌种的生产厂房面积小,生产效率高,易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易于提取和精制[5],使得质量与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显著。
2.6液体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在生产上是可行的,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为食用菌的工业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由于液体菌种具有不便运输、保存等限制因素,可利用液体菌种作原种,扩繁成固体栽培种,可明显缩短制种周期。
这样既克服液体菌种的缺点,又能发挥其优势,虽然这样不能充分体现液体菌种的先进性,但这一途径比较适合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国情。
现在一些大型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正成为液体菌种推广的示范基地。
3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3.1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液体发酵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无论是蛋白质、氨基酸,还是维生素的含量,都类似于子实体。
目前食用菌液态发酵正在大量
研究开发中,由于用工业化液体发酵来生产食用菌蛋白质,要比饲养家禽或家畜来获取蛋白质的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
因此,食用菌的深层发酵在食品工业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将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所需的主要蛋白质的来源之一。
3.2生物医药产业上的应用
食用菌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多糖、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甾醇、酶、核酸、维生素、具抗生素作用的多种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具有对心血管、肝脏、神经系统、肾等人体器官的防病治病作用以及抗癌、消炎、抗衰老、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6,7]。
目前,许多液体发酵的食用菌菌丝体可用于制药,对于那些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不易形成子实体或者其菌丝体与子实体含相类似有效成分的覃菌,可以利用发酵产物代替子实体。
现在,我国市场上供应的食用真菌药物,如蜜环片、灵芝菌片、宁心宝胶囊等均已采用液体发酵菌丝体制造。
3.3其他行业上应用
液体发酵形成的菌丝体以及含有多种代谢产物的发酵液,是上等的饲料,一般作为蛋白质原料加入到饲料中,具有易吸收、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将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4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生物学、蕈菌学、发酵工艺学和工程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特别是发酵产物分离技术的发展,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在食品和医药等行业上的应用将更广泛、前景更宽
阔。
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在制备食用菌菌种上的突出优势使其将成为我国食用菌生产工厂化、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并将促使我国的食用菌发展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