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第三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

第四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各种新古典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相互需求论

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

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四、教学时数:4

新古典理论放弃了古典理论的基础,即决定商品价格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

主要内容: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机会成本不变与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论都成立,区别在于两种情形下,一国可否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

开放经济就是允许自由贸易,它将接受一种新的相对价格,调整封闭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进出口平衡,使本国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对一个国家的开放经济作了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或者说对比较成本论作了新古典解释。将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两个概念同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并给予李嘉图理论以第一个完整而简练的新古典解释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 Gottfried),时在1933年。这奠定了李嘉图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在剔除劳动价值论之外的李嘉图原有假定条件之上,设英格兰、葡萄牙两国倾其全部资源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与棉布,则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及其利得可以借助简单的几何图形予以说明。

一、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参见图1。

图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说明:如图A 所示,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S 1Y ’。封闭经济下英格兰倾其

全部资源,可以生产S 1的棉布,或者Y ’的葡萄酒;如果两种产品都生产,则其生产

组合须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其中S 0为多种选择之一种。在S 0点,其生产组合

为X 0单位的棉布加上Y 0单位的葡萄酒,这也代表了其国民所能达到的最大可能的消

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开放贸易之后,按照比较优势法则,英格兰将倾其全部资源生产棉布。它可以生产S 1的棉布,其中OX 1用于国内消费,X 1S 1用于出口,按照S 1C 1线段及其延长线所代表的国际交换比率,它可以进口OY 1的葡萄酒。结果,英格兰

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可以达到C 1点,明显高出

S 0点所代表的水平。至于英格

兰的贸易伙伴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则可以用图B 予以说明。非常清楚,与英格兰不同的是,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在纵坐标轴所代表的葡萄酒的生产上,因此开放贸易之后,它集中其全部资源用于葡萄酒的生产,其生产点自然在S 1点,但国民福利水平,

则可以达到较高的C l 点。

二、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参见图2。

图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说明:图2只给出两国贸易模型下之一国的贸易图。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表Y Y Y 1A 葡S Y Y B

酒’ Y Y Y

明,该国在生产棉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条直线P

0、P

1

之斜率分别代表两产品贸

易前后的交换比率(也是价格比率)。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凹向原点;开放贸易之前,其生产点与消费组合点同为S

;开放贸易之后,其生产点会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横轴移动。但由于越接近横轴,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越大,因此,它不可能像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那样实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不能将其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棉布,而必须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但它仍然可以通过出

口棉布进口葡萄酒,使本国国民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的C

1

点。这种不完全的国际分工依旧符合比较优势法则。

可见,即使在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机会成本递增之条件下,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成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假定条件下一国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一国可以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但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一国不能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它只能尽可能多地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一节相互需求论

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论证了自由贸易将给各国带来利益,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利益的范围及分配问题。约翰·穆勒运用国际需求方程式解释后,马歇尔提出供给曲线来精确分析。

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12-1873)是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到英国资本主义空前繁荣时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他在该书中提出的“国际交换条件”决定“国际价值”的学说,被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是一项“重大贡献”。相互需求论亦称国际价值论或国际方程式。

1.主要内容

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际交易比价界限内,两国间具体的商品交易比率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只有在相互需求均衡,一国输出商品数量恰好等于从另一国输入商品数量时所形成的交换比价才体现商品的国际价值。需求强度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小。

2.论证

(1)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限和下限所构成的区间。

要使两国间开展贸易,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交换比例,即通过这个交换比例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润,这个适当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确定的,其上限为10:20,下限为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