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散文阅读】《“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精神贵族钱钟书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精神贵族”钱钟书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9月至1980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
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
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
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
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
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
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琴南先生阅读答案对于阅读理解题型答题过程中,很多同学总是找不到点,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林琴南先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雪林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终究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时机。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助,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回忆钱钟书先⽣阅读答案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学研究家。
钱钟书的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边上》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回忆钱钟书先⽣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回忆钱钟书先⽣阅读材料 我最初知道钱钟书的名字⼤约是在1947年。
记得当时⾃⼰去西单商场书肆闲逛,见到开明书店印⾏的⼀本讲⽂论的书,书名叫《谈艺录》。
初读之后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作者学问的渊博,在古⽂与好⼏种外⽂中任意驰骋,左右逢源。
这令我对作者钱钟书很好奇,因为⼀般使⽤⽂⾔写书的⼈多半不长于西⽂,⽽专攻西学的⼈通常不会⽤⽂⾔著书⽴说。
能够兼备这两种能⼒的⼈实在是少⽽⼜少。
1950年,我听清华外语系学⽣说钱先⽣讲课如何精彩,于是转投清华外语系三年级。
虽被录取,但终因舍不得离开北⼤燕⼘荪教授⽽未去清华报到。
未曾听过钱先⽣讲课,也算是⼀件憾事。
1952年,北⼤、清华、燕⼤有⼀部分外语系毕业⽣于暑假后临时调到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作,我被分配到笔译处。
当时许多英语专家如朱光潜、钱钟书、许国璋、萧乾、卞之琳、杨宪益、李赋宁、杨周翰等⼈也来此担任翻译⼯作。
朱光潜和钱钟书分别是英译中、中译英的最后定稿⼈。
记得⼀天下午,当时有些专家正在为⼀个定冠词是否该⽤⽽难以决定,碰巧钱先⽣(此时只有四⼗多岁)精神奕奕⾛了进来,只听他说了⼀句“怎么不能⽤”,全室的⼈顿时鸦雀⽆声,不再议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家对钱先⽣学识的信赖。
这是我第⼀次近距离地看到钱先⽣本⼈。
时光⼀晃便到了六⼗年代。
⼤约在1964年,我去东城乾⾯胡同看望卞之琳先⽣,不巧卞先⽣下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去了。
于是我便打听到钱先⽣的住所,冒昧登门拜访。
在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前,我请教了很多问题。
我当时正在翻译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
当我提到该书的书名时,他不加思索即刻⽤英⽂解释说:“What it includes and what it excludes.”⼀下⼦就把Scope和limits两个词的涵义点活了。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é,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é’。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1。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Polysemy,manifold meaning)2,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3。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
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paiono discordanti e incompatibili e contraddittorie ):译者得矫揉造作(ora il traduttore necessariamente affetta ),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inaffettato ,naturale o spontaneo )的风格4。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Entweder der Uebersetzer lässt den Schriftsteller mö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Leser ihm entgegen,oder er lässt den Leser mö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Schriftsteller ihm entgegen )5。
《[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 钱钟书经典语录》摘要:过去盛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表现同样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中国旧诗和旧画同属于“南宗”,钱先生的希望是,对于这个“批评史里的事实,首先需要承认,其次还等待着解释――真正的、不是装模作样的解释,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已经采用了钱先生的这个学术创见,在“修辞”部分列有“通感”一条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旧文四篇》一书,这是钱钟书先生从自己发表过的文章里,选了四篇,合成的一个集子。
这个集子总共还不到一百页,可是,你读完之后,就会觉得它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因为它蕴含着作者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
第一篇《中国诗和中国画》,澄清了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
过去盛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表现同样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中国旧诗和旧画同属于“南宗”。
钱先生广征博引,令人信服地指明这种看法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自然是“南宗文人画”,其艺术理想是“简约”,以最省略的笔墨获取最深远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
在旧诗流派中,与这种画风最相一致的是“神韵派”的诗风,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就是神韵诗的大师。
然而,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并未象南宗画在旧画传统里那样占统治地位,旧诗传统是以杜甫为正宗、为代表的。
王维坐着旧画传统里的第一把交椅,而杜甫坐着旧诗传统里的第一把交椅。
所以,钱先生说,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有不同的标准,评画时赏识所谓“虚”以及相联系的风格,而评诗时却赏识“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的文艺批评家都比较强调诗画的共同点,中外都是如此。
莱辛的《拉奥孔》之所以成为一部不朽的美学名著就在于它强调诗画的各自特点,辨清诗画的界限。
当然,钱先生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并不是诗画的界限问题,而是中国旧诗和旧画的鉴赏和评判问题,旨在揭示中国旧诗和旧画在批评标准上有分歧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钱钟书评林纾译作之我见——兼谈《林纾的翻译》
李少鹏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1
【摘要】世人多斥林译之讹,指其译文不依原著、肆其雌黄、随意增改,纰缪甚多,以“信、达、雅”权之者众.钱钟书不讳林译之谬,亦不遮其光芒,谓其讹可一分为二:讹之妙处虽损原意却能开民智、通中西,变一时风气,促文化交流;讹之陋处使文章失韵味、损灵气,读之如口嚼白蜡,佶屈聱牙,化珠玉为厌物.讹错,译家避之而恐不及,钱钟书何以扬其讹错,赞其功德?章句儒但见毫末之疵,钱先生察其觉世之功.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李少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余光中《翻译与创作》节选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节选英译 [J], 张栋;
2.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 [J], 陈逸
3.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J], 薛蓉蓉
4.翻译技巧视角下解读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 [J], 韦雪华
5.从翻译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看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兼谈严复与林纾的翻译[J], 苑浣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著导读《围城》阅读练习及答案【作家介绍】钱钟书( 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1910 年生于江苏无锡书香世家。
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3 年毕业,赴上海光彩大学执教。
1935 年,先生与杨绛先生结婚,而后同赴英伦留学。
两年此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
以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 年,被清华大学例外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室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写。
在后来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接踵第一版,在学术界惹起巨大反应。
1949 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 年调到文学研究所,此间达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 年,文化大革命迸发,先生遇到冲击。
1979 年,《管锥编》、《旧文四篇》第一版。
1984 年《谈艺录》(补订本)第一版;次年,《七缀集》第一版。
1998 年 12 月 19 日,去世于北京。
【作品介绍】《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到的嘲讽小说。
动笔于1944年,结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强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累积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虑付诸笔端。
作者在《围城》第一版的前言里曾自述创作企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参照小说内容,能够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全书共九章。
经过主人公路遭受,《围城》以喜剧性的嘲讽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徘徊和空虚。
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说“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入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析《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策略作者:崔璨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摘要:《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开创了一代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先河。
林纾也从此踏入翻译领地,翻译了大量西方小说,成为译界大师。
《巴黎茶花女遗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是由于译者灵活使用了增词、删减或改写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林纾;翻译策略;增词;删减;改写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54-02引言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之意自号冷红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在中国翻译史上,林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译作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至今依然为海内外所注目。
1897年3月,林纾爱妻去世,悲情难遣,在马尾偶遇从法国留学归来不久的同乡旧友王寿昌。
王谈及法国小仲马(Dumas,fils)的小说La Dame aux Camelias,提议与林合译此书,名为解林纾忧郁,实为向国人介绍一本好书。
感怀于故事中的悲壮缠绵情节,林纾欣然同意与王合译此书,并将译作取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以下称林译)。
该书1898首次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巴黎茶花女遗事》行世,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1]。
严复的一句“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2],更是形象地记载了该书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创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先河,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末士人的观念,“在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多数读者不懂外语,不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学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而且原作者和原作品在法国影响平平,该小说译作何以在中华土地上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细细深究,林纾通过灵活使用增词、删减、改写等翻译策略对原作所进行的创造性、艺术性加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中国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障碍,是该小说译作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2019届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模拟试题(一)(含解析)第Ι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
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一文,也大同小异。
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
只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
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
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然而,无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
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
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
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兼顾场面和情节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最初运用于杂剧的这一术语也在传奇中被普遍使用并且反过来影响到杂剧。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一代才子钱钟书记叙了钱钟书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和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材料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一代才子钱钟书记叙了钱钟书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和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材料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识韩荆州。
杨绛① 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
幸亏《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记录了很多钱钟书早年的资料,儿可当其自传来读。
不过这篇文章,也是杨绛应胡乔木之请而作的。
可钱钟书又怕〃以妻写夫,有吹捧之嫌〃,为避免不必要的非难,他特别在此文稿背面写了一个短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
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
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识1982年7月4日)。
“要在坊间②找钱钟书传记,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
台湾人氏汤晏,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1979年在美国初会钱钟书,后经常与之通信联络,遂成钱迷,并有意为钱立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代才子钱钟书》。
本传记论传主平生及其作品、学术成就,哀叹〃千古文章未尽才〃,自有一家观点。
但取材严谨,当是立传的首要原则。
作者对传主平生历史细节的求证、澄清,多有他与杨绛的通信辅助,并有详细的注释为印证、引申,充分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
书成之后,深得杨绦嘉言:〃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地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阅读附答案导语: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往往会占有很大的比例。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不懂外文的翻译家》的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阅读原文: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
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
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
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
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
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
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
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
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
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
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
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
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
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
钱钟书先生阅读答案【篇一:钱钟书“论快乐”阅读试题及答案】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予。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
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现,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予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郎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
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
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202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
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唐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
但林纾的古文,乃文言文中的杂体,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也是对的。
保持古文特色,大概在学术著作里不是问题,但这个理念用于文学翻译就成为问题。
林纾在实践中感到,恪守古文之道并不容易。
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
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
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避免。
周氏兄弟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
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
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美质。
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
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
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
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
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
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
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
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
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
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1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1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1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答案】
151.C
152.A
153.C
【解析】
151.试题分析:A项,“春风化人”错,为化境。
B项,“与原作品的距离”,而非“原作者”。
D项,“与目的相去甚远”错,不管是“媒”还是“诱”,翻译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交流。
152.试题分析:“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153.试题分析:“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表述自相矛盾。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B项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