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x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3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RL/WI010共19页编制/日期:杨清松 2018-1-18审核/日期:批准/日期:版本号: 1.00受控状态:发放代码:xxxxxx机械制造有限公司ChongQing RuiLi Machinery Co., Ltd.二○一八年二月一日生效修改控制页目录一、目的 (3)二、参考文件 (3)三、术语 (3)四、测量系统分析 (3)(一)分析的原则 (3)(二)稳定性分析 (4)(三)偏倚分析 (4)(四)线性分析 (6)(五)双性(GRR或R&R)分析 (8)(六)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 (16)一、目的为公司各类简单的计量型、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指导。
二、参考文件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三、术语1、测量系统误差模型:本作业指导书采用的误差模型为S.W.I.P.E模型,该模型指出测量系统变差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标准(Standard)、零件(Work)、仪器(I)、人员/程序(Person/Procedure)、环境(E)2、测量系统: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3、分辨力: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测量解析度、刻度限制、或最小可检出的单位。
与最小可读单位研究,即通常所说的最小刻度值,但当仪器刻度较粗略时,允许将最小刻度值估读为原来的一半作为仪器的可视分辨力。
4、重复性:当测量条件已被确定和定义——在确定的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者、环境和假设之下,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差。
5、再现性:传统上将再现性称为“评价人之间”的变差(AV)。
指的是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但对于操作者不是变差的主要原因的测量过程,上述说法是不正确的。
ASTM的定义为:现现性是指测量的系统之间或条件之间的平均值变差。
它不但包括评价人的变差,同时还可能包括:量具、试验室及环境的不同,除此之外,还包括重复性。
仪器仪表检定作业指导书第一篇:仪器仪表检定作业指导书一、引言仪器仪表检定是指通过对各种类型的仪器仪表进行检验和测量,以确定其精度和准确性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检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仪器仪表在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本指导书旨在对仪器仪表检定作业进行详细的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检定的结果准确可靠。
二、检定作业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检定作业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2.准确性:检定结果必须具有可靠的准确性,确保被检定仪器仪表的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3.可重复性:检定作业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即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检定,结果应保持一致性。
4.法律合规性:检定应符合国家关于仪器仪表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检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检定作业的准备工作1.检定设备的准备:检定作业前,应确保检定所需的设备、仪器和试样等准备充分,以满足检定的需要。
2.环境条件的准备:检定作业应在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检定方案的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仪器仪表,应制定相应的检定方案,明确检定的目的、方法、步骤和标准等内容。
四、检定作业的实施步骤1.检定前的准备:根据检定方案,按要求对被检定仪器仪表进行预热、校准和调试等准备工作。
2.检定过程的实施:按照检定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际的检定操作,记录所需的数据和结果等信息。
3.检定后的处理:对检定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仪器仪表的准确性和合格性,并将检定结果记录和保存。
五、检定作业的质量控制1.仪器仪表的校准和维护:对检定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对从事仪器仪表检定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检定能力和水平。
3.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检定作业的规范和程序等,确保检定作业的质量可控。
※※目錄※※1.目的: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的五个特性进行分析,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适用的所有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测量分析。
3.职责:3.1品质部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分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偏倚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标准值)的差值。
4.2稳定性(飘移)。
稳定性事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侧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3线性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变差。
4.4重复性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准备:5.1确定测量过程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a)控制计划有要求的工序所使用测量仪器:b)有SPC控制要求的过程,特别是有关键/特殊特性的产品及过程:c)新产品、新过程:d)新增的测量仪器:e)已经作过测量系统分析,重新修理后:5.2公司按GB/T10012标准要求,建立公司计量管理体系,确保建立的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5.3品质部对测量仪器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校准和调整,除使测量仪器的偏倚、稳定性、线性等符合规定要求之外,还应确认以下条件:a)确定量具检验的零件质量特性为技术型数据还是计量性数据。
针对批量生产(一般≥300件)的零件,其统计特性为计量型数据的采用R&R分析,针对计数型数据采用小样法分析。
b)确定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是由变差的普通原因引起的,而不是特殊原因引起的(可采取SPC技术)。
5.4操作步骤和方法5.4.1确定产品的特殊特性和关键特性和质量特性值和对应的测量仪器。
公司MSA作业指导书1、目的: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满足测量要求。
1.2对新进或维修后的测量设备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
1.3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测量系统再现性和重复性,作为判定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检、是否可供使用、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失准及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和频率。
2、适用范围2.1适用于公司测量系统的分析。
2.2按照顾客和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公司的测量系统进行相应的MSA分析。
3、术语:3.1计数型数据: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的定性数据,其结果可简单用“是/否”的形式记录。
如外观质量检验。
3.2计量型数据:定量的数据,可用测量值来表示。
如原铁水中C、Si含量、高度尺数据等。
4、公司内运用MSA的场所、评价方法:5、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订5.1 按照顾客和控制计划的要求确定需要进行MSA分析的具体测量系统。
5.2 根据测量系统的准确度要求和设备特点确定采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5.3 根据被测对象特性的重要性和结果特点,确定测量者的数量、样本数量和重复测量次数。
对于关键特性需要增加样本容量和重复测量次数,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置信水平。
对于尺寸、重量大等样件较小的,增加重复测量次数保证测量结果的置信水平。
5.4 选用日常生产时的测量人员参加测量和分析。
5.5 选取正常生产时的产品作为样件,以提高样件的代表性。
5.6 选取的量具的最小刻度超过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5.7 针对具体的分析项目规定操作程序,确定测量的特性。
5.8 测量分析的研究方式应:确保各次测量的数据独立性;测量读数的准确性;每个测量者用同样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测量;专人对测量过程进行监督。
6各种测量仪器的MSA运作流程:6.1重复性及再现性——均值极差法6.1.1术语6.1.1.1重复性——又称设备变差(EV),是指在固定的测量条件下,由一位测量者使用一种测量仪器,短期内连续多次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所获得的测量变差,它是系统内变差。
MSA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MSA作业提供详细的指导,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MSA(测量系统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进测量系统的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指导书将提供MSA作业的步骤和要求,以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按照标准格式完成任务。
二、任务背景我们的公司最近引入了新的测量系统,为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进行MSA分析。
该分析将涉及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评估。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将能够确定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进和优化测量过程。
三、任务目标本次MSA作业的目标是评估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提供改进建议。
具体目标如下:1. 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通过测量一组已知尺寸的零件,计算重复性指标并分析结果。
2. 评估测量系统的再现性:通过不同的操作员测量同一组已知尺寸的零件,计算再现性指标并分析结果。
3. 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测量同一组已知尺寸的零件,计算稳定性指标并分析结果。
4. 提供改进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供改进测量系统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
四、任务步骤1. 准备工作在开始MSA作业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定测量系统的测量范围和要求。
- 准备一组已知尺寸的零件,用于后续的测量。
- 确定测量系统的操作规程和要求。
- 确定测量系统的操作员,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2. 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
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使用测量系统测量一组已知尺寸的零件,记录每个测量结果。
-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重复性指标,如R&R值。
- 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是否满足要求。
3. 评估测量系统的再现性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评估测量系统的再现性。
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将同一组已知尺寸的零件交给不同的操作员进行测量,记录每个操作员的测量结果。
MSA作业指导书1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职责实验室负责测量系统分析,包括对再现性、重复性、稳定性、线性和偏倚的研究。
4工作程序4.1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4.1.1常规产品:每年年初制定《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实验室审核后并经副总经理批准后实行。
4.1.2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按APQP进程安排。
4.1.3顾客有要求时。
4.2测量分析的方法公司对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目前有6种(计量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计数:小样法)。
每次测量时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
4.3分析准备4.3.1样本:取已确定特性的10个样件,并编号;4.3.2操作人员:专业从事测量的人员2~3名。
编号为A、B、C;4.3.3已校准合格的量具。
4.4数据收集4.4.1操作人员A随机顺序测量10个样件,由另一人将结果填写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中。
B、C如上测量和记录。
4.4.2重复2次以上操作,各自随机顺序测量10个样件一次,结果填写在表中相应空格。
4.4.3各测量者的测量数据避免给测量者得知,避免造成测量结果互相影响。
4.5数据计算结果分析:经过计算得出该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R&R,并按通用经验规则判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可接受:a)当测量系统%R&R<10%时,表示测量系统可接受;b)当测量系统10%≤%R&R≤30%时,考虑到经济性,尚可使用;c)当测量系统%R&R≥30%时,表示该测量系统不符合要求,计量员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提出纠正措施,限期整改、验证和重新进行分析,直至符合要求。
d)当测量系统分析结果趋近于允许接收上限时,实验室应及时将测量结果通知相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
4.6计数型量具4.6.1把各个零件与某些指定限值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否则拒收;4.6.2选取10~20个零件进行,二位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评价人偏倚的方式两次测量所有零件,结果记录于计数型量具研究表格,符合规范限值的零件,记“OK”,不符合规范限值的零件,记“NG”。
篇一:测量仪器校准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用于校准玻璃量器、容量筒、坍落度测定仪、试模、碎(卵)石标准筛、砂浆分层度测定仪、混凝土贯入阻力仪、砂浆稠度测定仪、养护室等试验用仪器设备得校准以及工程施工现场使用得混凝土搅拌机自设加水装置、测深水铊、测深仪等设备得校准。
2. 职责2.1. 子公司计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校准计划得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2.2. 使用单位计量员负责组织试验人员或测量人员实施校准工作;试验站负责人或测量班班长对校准结果进行审核。
3. 校准用测量仪器与用具校准玻璃量器:架盘天平(称量1000g,精度1g)。
校准容量筒:台称(称量50kg或100kg,感量50g)、钢直尺(长500mm,分度值1mm)、玻璃板(尺寸以能盖住容量筒口为宜)。
校准坍落度测定仪:钢直尺,长300〜500mm,分度值0、5〜1mm。
校准试模:游标卡尺(长200mm或以上,分度值0、02mm)、钢直尺(长300mm,分度值0、5mm)钢角尺。
校准碎(卵)石标准筛:游标卡尺(200mm,分度值不小于0、02mm)。
校准砂浆分层度测定仪:游标卡尺(300mm,分度值不低于0、02mm)。
校准混凝土贯入阻力仪:游标卡尺(150mm,分度值不低于0、02mm)、200 x 200mn平板玻璃一块。
校准砂浆稠度仪:架盘天平(500g,精度1g)、钢直尺(300mm,精度1mm)。
校准混凝土搅拌机加水装置:台称、秒表(或带秒针得手表)、铁桶(或容器)。
校准养护室温度、相对湿度:干、湿温度计与时钟。
校准测深水铊、测深仪:钢卷尺(30m) 1 把。
校准用测量仪器需经确认合格。
4. 玻璃量器校准实施步骤4.1. 外观检查:目测检查玻璃量器有无损坏,就是否干净,刻度线就是否清淅。
4.2. 玻璃量器容积得校准:⑴记录校准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20 士/范围内)。
准备校准用得蒸馏水或食用自来水。
⑵量器称重;⑶将校准用水装入量器内至标称容积得刻线处,称重。
1、目的提供一种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方法,从而对必要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本公司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均能满足于正常的质量评定活动。
2、范围适用于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
3、职责品质部负责确定MSA项目,定义测量方法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
APQP小组负责协助质量管理员完成测量系统的分析和改进。
4、定义4.1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4.2测量系统:是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4.3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4.4稳定性: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4.5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4.6重复性:用一位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4.7再现性: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4.8零件间变差:是指包括测量系统变差在内的全部过程变差。
4.9评价人变差: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4.10总变差: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4.11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判断通过/不通过的装置。
5、工作程序5.1 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时机5.1.1新产品在生产初期,参见“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HNFH QP-08。
5.1.2控制计划中指定的检验项目每年需做MSA。
5.1.3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进行。
5.1.4测量系统不合格改善后需重新进行分析。
5.2测量设备的选择a) 有关人员在制定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时,应选择适宜的测量设备,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确保测量设备具有足够的分辩率,使用测量结果真实有效。
b) 选择测量设备时,建议其可视分辩率应不低于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即可取过程公差的十分之一,例如:特性的变差为0.1,测量设备应能读取0.01的变化),关键特性可按此规定选择合适精度的测量设备。
作业指导书:
版本: A/0分发号:
日期:
替代: 日期:
标题: 检测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作业指导书
发行:品质管理部
目录
1. 目的和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责任和权力
4. 工作流程描述
5. 相关文件和记录
1.目的和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旨在通过正确使用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工具,以分析出现在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存在的变差;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出的SC物性项目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的测量系统;
2.术语和定义
重复性:是由同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职责:
履行此作业指导书的职责在于所有需做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测量系统所涉及的人员.品质管理部负责此作业指导书的全面实施,负责保存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记录;.
4.工作程序:
每年年初,品质管理部负责依据控制计划编制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计划,采用测量系统分析形式执行;
品质管理部按年计划确定需研究的量具;
选用确定重复性和再现性用测量指南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进行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应选用极差法方法,一般不选用零件间变差;表格填写如下:
1处为产品号
2处为特性名称
3处为尺寸范围
4处为公差范围
5处为单位
6处为产品名称
7处为量具号
8处为量具名称
9处为量具的工程更改水平
10处为厂名
11处为协调人
12处为电话号码,即协调人的电话号码
13处为日期,即研究日期
23处为评价人姓名
4.3.1取得包含10个零件的一个样本,此样本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
4.3.2品质管理部指定评价人A,B和C此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量具的人中挑选;
4.3.3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一个丝筒10次,并将结果记录在12一行处,让评价人B,C同样测量这一个丝筒10次并互相不看对方的数据.并将结果分别填入17,22一行处.
当输入以上数据时,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R&R便会自动计算出结果.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接收准则:
4.5.1当%R&R低于10:测量系统可以接受.
4.5.2当%R&R介于10和30之间:此时,”breakpoint”24处的计算不适用,判断测量系接收与否,应由多功能小组根据测量系统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费用等决定.
4.5.3当%R&R大于30时,说明此量具有待改进,多功能小组明确问题并进行纠正.当量具需改进时,应可参考以下原因:
a如果重复性25处比再现性26处大,原因可能是:
—仪器需要维修
—量具应重新设计以提高刚度
—加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b如果再现性比重复性大,可能的原因有:
—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和读数
—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记录以硬拷贝的形式保存.
5.相关文件和记录
测量系统分析手册
重复性和再现性研究表格6.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