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14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3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2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 常见天气系统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2、锋面天气系统: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4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2、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响: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2山岳的形成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着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和“极光”现象;影响气候。
4.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2)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半球反之。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昼长不是直射当地时最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大气部分:1.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大气为红外线长波辐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②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1.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分别对应的时间•自转和公转的影响(白昼、黑夜、昼夜变化、季节变化)1.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各种坐标之间的转换1.4 地图和地图阅读•地图的定义和作用•地图的制图方法和种类(平面图、球面图、等面积图、等角图)•地图上的元素(图例、比例尺、方向、经纬网等)•地图阅读的基本技能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世界自然地理•大洲和洋洲(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地理位置和特点)•世界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地理位置、特点、对人类的影响)2.2 世界人文地理•世界主要宗教、语言和文化区域(地理位置、主要特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理位置、主要特征)第三章中国地理3.1 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线•中国的地形和地貌(地形类型、山脉、高原、平原、河流)•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气温、降水、资源类型等)3.2 中国的人文地理•中国的人口和分布(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地域特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民族、方言等)•中国的经济和地区差异(地区差异的原因、经济发展程度等)第四章地球环境与资源4.1 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污染现象和主要污染物•地球的全球变暖问题和影响4.2 地球的资源利用问题•地球的资源种类和分布•地球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的内容,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对照此提纲逐一复习每个章节。
复习时还应注意理清各章节概念、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便于融会贯通,增加应试成功的几率。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大气层以外的东西)天体相互绕质量、体积大的天体转(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的排列(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又可以分为三类(按质量、体积、距离划分):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烧木头灰烬多)】 ●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自身条件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而且地球自转的周期规律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③有液态水 2、外部条件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保证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太阳能够给地球一个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1、太阳的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气球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周期11年)、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提供水运动能量、提供大气能量、促进岩石产生风化2、 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活主要能源、提供转化矿物能源、提供转化光热资源1、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2、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4、影响气候,自然灾害的发生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1、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假想轴)①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站在北半球抬头仰望北极星,其角度为当地纬度)②地轴与赤道平行(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基本时间单位(4)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1. 物质与能源——地球的基础1.1 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三层结构、各层的特点和组成•地球的外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特征:地形、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1.2 大气与水圈•大气圈的结构和特征:大气层次、大气成分、大气循环•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气压、风、降水和气候带等•水圈的组成与运动: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等1.3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分类与特点: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中国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能源供给、能源消耗、能源与环境问题2.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的分类和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与促进2.2 人口与人类聚居•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城市与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人类聚居的区域特征:城市体系、人口聚集区、人口稀疏区等2.3 经济与城市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体系的结构与发展•农业与工业: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地理条件和特点3.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奥秘3.1 地震与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与震级:地震的原理、发生地和影响•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的类型、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活动性3.2 火山与火山地貌•火山的形成与喷发:火山的构造、火山爆发的类型和特点•火山地貌:火山锥体、火山口、火山岛等地貌特征3.3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防灾减灾工作:地质灾害预测、监测和紧急救援等工作4. 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认识世界的窗口4.1 地图符号与地图阅读•地图符号:地图上常见的符号、颜色、线型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地图阅读技巧:地图的缩放、方位、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与使用4.2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组成、功能与应用•遥感技术:遥感图像的获取、解译和应用4.3 测量与制图技术•测量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制图学的基本要素•测量技术的应用:GPS定位、测绘工程等以上提纲为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复习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1.1 地球的形状•说明地球的几何形状以及由经度和纬度构成的地球表面网格的作用;•理解地球的赤道、南北极、组成地球的各层。
1.1.2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由哪几层构成以及每一层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1.2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1.2.1 地球的自转和倾斜•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以及地球自转和白天、黑夜的关系;•理解地球公转和四季的关系。
1.2.2 地球公转和日照•了解地球公转和太阳光照角度的变化规律;•理解影响地球季节的因素。
1.3 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3.1 气候的基本元素•介绍气温、降水量、气压和湿度等气候要素。
1.3.2 气候类型和分布•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分布的影响;•理解气候因素在不同地区决定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2.社会经济发展2.1 人口与城市2.1.1 人口变化和城市化•了解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规律对于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发展趋势和影响。
2.1.2 城市系统和城市规模•了解城市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 农业与农村2.2.1 农业发展的特点•介绍农业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2.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措施。
2.2.3 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的基础和特点;•理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3 工业和城市2.3.1 工业的发展和变化•介绍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3.2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措施。
2.3.3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3.资源与环境3.1 资源的类型和分布3.1.1 自然资源•介绍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
3.1.2 人文资源•了解各种人文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
3.2 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3.2.1 能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21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⑵把握公转方向;⑶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的判断: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是否克服地球引力在太空中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 是否为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2.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3.人造天体在大气层外为天体,在大气层内和地表上不是天体。
二、太阳系1.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2. 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
②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③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太阳光照;(2)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③液态水。
原因分析: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间接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直接利用)。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因素: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 ②地形地势(海拔):大气厚度、大气密度 ③天气和气候:云量、日照时长 ④日照时间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1)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①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②晴天多,云雨天气少,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以下是高一地理的复习提纲:
1. 地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 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 地理学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 地图的基本要素与使用方法
2. 自然地理
-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
-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演化
- 地球表面的形成与变化
- 气候与气象
- 水文与水循环
- 地球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3. 人文地理
- 人口与人口分布
- 城市与城市化
- 农业与农村变迁
- 工业与工业化
- 交通与交通运输
- 旅游与旅游产业
-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
4. 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 城市环境与环境污染
- 水资源与水污染
-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5. 地理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与差异分析
- 地理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
- 地理变化与社会影响的研究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复习,可以加深对于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结合历年试题和模拟考试进行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最后,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三个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和重量
–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位置和构造
–地球的位置和运动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
3.地图的制作和应用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
–地图的分类和框架
–地图的应用和误差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
–气候要素和分类
–气候变化和预测
–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
2.水文
–水文循环和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水污染和治理
3.生物圈
–生态系统和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经济地理环境
1.人口与城市
–人口数量和分布
–人口变化和趋势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2.农业
–农业类型和特点
–农业生产和技术
–农业问题和发展
3.工业
–工业类型和特点
–工业生产和技术
–工业问题和发展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区域性质和特点
–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
–区域开发和利用
2.区域发展政策与规划
–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
–区域经济和人文特点
–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的区域发展和特点
–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约140亿×9.46×1012千米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亮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之间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表示太阳释放能量的物理量,为8.24J/(cm2·min)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发生在太阳外部不太阳活动太阳活动与地球11年)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15°/时。
地球表面除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1/2。
,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 轨道:是一个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 1 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1°,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 慢周期为1个恒星年,约为 365日6时9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带、南温带、南寒带五带 划分界线:极圈 、 回归线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 的高度角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 北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 2 (对应点选填右图)白昼越 长,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 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化。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 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 波):只能在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 地壳约千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氧、硅、铝;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固态 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幔 下地幔岩石圈: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 镍结构: 外核 呈液态 或 熔融 状态内核 呈固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 水、 大气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 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天然气三大圈层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磷灰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砂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质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巨大的裂谷、海洋。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海沟,岛弧。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动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紧实,抗侵蚀能力强,反而形成山地。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
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沙垄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性。
散射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⑤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风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情况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