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第八单元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87.42 KB
- 文档页数:16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八【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玩得高兴的事。
3.明确并掌握默读课文的方法。
4.认识和“目”有关的字。
5.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给词语分类。
6.读背名人警句。
【学习重难点】1.重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把自己玩得高兴的一件事写下来,表达出当时的快乐心情。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请教)一、谈话导入,引出“请教”。
1.生活中,当你们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时,会怎么办?2.板书“请教”。
3.请教别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别看它简单,其实大有学问。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请教中的学问。
二、示例引路,明白“请教”。
1.播放录像:星期天,一学生骑车去朋友家,半路上向一位老大爷问路。
他没有下车,径直骑到老大爷身边大声问:“去李林家怎么走?”老大爷装着没有听见,继续在路边干活。
2.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板书。
(用语礼貌表示诚意)三、模拟情境,学习“请教”。
1.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情境。
2.同桌合作,选择一个进行表演。
3.学生上台表演。
4.师生结合请教的注意点进行评议。
四、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请教别人时应注意些什么?2.学生交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那次玩得真高兴)一、谈话导入。
你平时喜欢玩些什么?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高兴、印象特别深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玩得高兴的事。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在自己经历的事情中,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特别高兴的说一说。
2.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
(1)游戏娱乐活动,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扔沙包、跳绳……(2)同家人去玩,如:和爸爸去钓鱼、一家人去动物园玩……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指导。
教师在习作内容上给予指导。
初二英语第八单元教案模板初二英语第八单元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新目标英语八班级上册第8单元,教材以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 为中心话题,围围着描述“过去发生的状况”开放,学习和运用一般过去时态的一般疑询问句Did you go/see /buy…? Were there any…?询询问过去的大事,让同学学会谈论和共享过去发生的大事。
本课教学内容与同学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易于引发同学运用简洁的英语进行交际和沟通。
在学习活动中,同学通过交换对过去发生的状况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增进情意。
Section A的要紧学习内容是:复习一般过去时态和动词的规章与不规章变化,学习一般过去时态的两种一般疑询问句: Did you…? Were there any …?教材支配了许多听,讲,读,写的任务活动,我将灵敏运用这些活动,将其中的一些活动进行变化或整合,如:1c,2c和3c的Pairwork活动内容相像,我将把2c和3c整合成一个Interview(采访)的任务活动。
(二)教学目标依照《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第八单元的教材内容,我按语言学问、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1、学问目标:单词:学习把握词汇aquarium,, gift shop, seal, shark, hang out等。
功能:描述过去发生的状况语言结构:规章动词和不规章动词的一般过去式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询问句句型: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 I did. No, I didn’t. I went to the aquarium. Were there any seals? Yes, there were. No, there weren’t any sharks.I saw some sharps/ I went to the aquarium.2、语言技能:听:能识不不同句式的语调,并能依照语调变化,推断句子意义的变化;能听知道本课学习活动中的询问题,做出较得体的回答。
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连加教学内容教材75~76页能够用不同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会进行连加计算教学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个数相加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连加计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尝试计算三个数相加、认识连加算式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不同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会进行连加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了解连加的意义。
难点:会进行连加计算。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师:快看!动物王国要举行长跑比赛(课件出示教材75页情景图)。
你们瞧,长颈鹿、驯鹿、梅花鹿都来参加选拔。
你们喜欢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吗?(生:喜欢)今天我们跟着它们一起学习用连加解决问题。
(板书:连加)设计意图: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入,再配以生动的画面,能够促使孩子们趣味盎然地走进课堂,参与学习。
二、探求新知---连加。
(一)“一共有多少只鹿”。
师:观察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图中有3只长颈鹿。
生2:图中有5只驯鹿。
生3:图中有7只梅花鹿。
(教师适时板书对应的数字)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鹿王想知道参加选拔的一共有多少只鹿?你能帮助它算出来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好办法的。
试一试!(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思考并书写算式,然后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全班汇报)师:哪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结果分享给大家?生1:我先算出3只长颈鹿和5只驯鹿的数量和,即3+5=8;再和7只梅花鹿的数量合在一起,即8+7=15;所以一共有15只鹿。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算式)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先求出3只长颈鹿和7只梅花鹿的数量和,即3+7=10;再和5只驯鹿的数量合在一起,即10+5=15;所以一共有15只鹿。
第八单元教案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这三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介绍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本单元重点:(1)通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这三篇文章都明确了作者在读书中悟出的道理。
如《古人谈读书》的三篇文章都介绍了名人自己悟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忆读书》中,通过介绍自己读书的过程,悟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我的“长生果”》中,通过介绍自己读书和写作的经历,悟出写作的道理。
(2)学习在阅读时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5古人谈读书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课标要求: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平凡的事物感受美。
学习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学习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2)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古诗。
【重点难点】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具准备】1、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乞巧》)明确单元导语要求1、第八组的整组课文都是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齐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预设:①民间故事可引发想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古诗两首》、《寓言两则》、《传统节日》和《语文园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单元的主题。
2. 新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5.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 主要内容:古诗两首、寓言两则、传统节日、语文园地3. 教学重点与难点:生字词、课文内容、朗读与表达、文学鉴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 针对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加强?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记字形。
通过教学掌握生字,新词。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本剧。
3、本单元以“智慧”为话题来组织材料。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融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
感受由智慧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注意培养学生联系上下问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文本的兴趣,通过多向互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教学总课时:12课时22竿上取物教学目标:1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2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 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
教学难点:写作上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用具:字卡、词典。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围绕课题,置疑导入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围绕课题让学生置疑: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打开书找找答案不吧!(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自由读课文两遍,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与同桌一起朗读课文一遍,注意纠正字音错误。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音、形、义、组词)。
4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疑难词语。
5小组合作互助释疑。
(可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6集体交流反馈。
7指名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8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9学生交流:作者写了徐文长小时侯的两件事。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体会方法之妙。
1自读1~5自然段,画出描写徐文长提水桶过河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读徐文长提水桶过河的语句,徐文长的方法和别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样?3学生找出不一样的地方,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反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书。
5徐文长解决问题的方法妙在哪里?6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第八单元单元教案————————————————————————————————作者:————————————————————————————————日期:第八单元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清明节的由来》《雪顿节上看赛牛》是精读课文,《东郭先生和狼》《快乐国奇遇记》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介绍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课文,其中有引人入胜的传说,有发人深省的寓言,还有生动风趣的童话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表达介子推的爱国思想和重耳的勤政清明。
《雪顿节上看赛牛》介绍了藏族人民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写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东郭先生和狼》是有一篇寓言改写的剧本,讲的是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只狼,狼得救后反而要吃东郭先生,老农设计打死狼的故事。
《快乐国奇遇记》是19世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创作的长篇童话。
本课选了主人公皮诺曹在快乐国的一次遭遇。
由于皮诺曹没有主见,经不起小灯芯的劝说,来到快乐国,经历了奇异的遭遇。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做到一边读一遍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把课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收集有关的资料。
29、清明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学会本课1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节的由来。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节的由来。
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课预习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座右铭、感人肺腑、狼吞虎咽、荒山野岭”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课外预习提纲:1、找出本课的生字宝宝,用自己最好的方法牢记这些生字。
2、找出本课的形近字、多音字。
3、文中我最受感动的句子是我想带着()的心情去读。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精选5篇)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3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
理解漫画大意。
2.通过为漫画配上适合的词语,使学生理解每幅漫画的意思,能讲一个完整的幽默故事。
3.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体会漫画带来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词卡、字卡、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字,学成语,看漫画,讲故事。
教学过程:一、学习一类字,认读二类字。
痴:书痴、痴狂、如醉如痴、痴心妄想。
偿:如愿以偿、偿还、赔偿、有偿。
贯:全神贯注、一贯。
二、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贯”的上半部分。
三、读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课后作业:写生字,写成语。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积累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一、完成课后读写词语习题。
二、读名言,理解其中深意,丰富学生积累。
三、拓展课堂知识,引入漫画新题材。
作业:正确书写生字;自主创作漫画。
书痴六幅漫画十二个成语三个一类字及扩词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2、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
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三、教学准备:投影、录音(一)谈话导入: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