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0.62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推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强化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作用,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
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以城带乡,着力改变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落后面貌,促进城乡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供给,推动新型消费。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
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打造服务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消费方式。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环保化。
遗产Heritage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1(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珍贵承载体,与旅游业密切相连。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承载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珍贵载体。
黄河流经甘肃省白银市258千米,总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千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白银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黄河石林、黄河水川大峡、乌金峡、红三峡、黑三峡是大自然给予白银的馈赠,鹯阴古城遗址、唐代柳州古城遗址、唐代迭烈寺遗址、明长城遗址、永泰龟城、西番窑、法泉寺石窟、五佛沿寺石窟、寺儿湾石窟等遗址遗迹,是先辈们留给白银的宝贵遗产。
白银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比如花会、灯会、年画等,这些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来白银游览观光。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这些努力取□李霞64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古迹古址得到了保护和修缮,保存了其历史原貌。
白银市依托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景泰宽沟堡遗址、景泰明长城、靖远钟鼓楼、索桥堡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址本体修缮项目。
旅游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旅游业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等。
各地的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游客数量稳步上升,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
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古浪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片充满着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的土地。
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迹。
本文将围绕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展开讲述,介绍古道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旅游价值。
一、历史渊源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起源于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浪县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心部位,连接着西域和中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贸易集散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文化资源。
古道沿途蜿蜒曲折,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道路崎岖险峻,蜿蜒曲折,是古代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
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以其艰险险峻、美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
二、文化特色1. 历史文化遗迹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沿途遗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戚城、宁县、麦积山石窟、平泉驿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兴盛,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在这些遗迹中,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古代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伟大壮丽。
2. 民俗风情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沿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里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节庆和民间艺术,如戏曲、舞蹈、乐器、织锦等,展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味。
3. 宗教文化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沿线遗留有大量的宗教文化遗迹,如佛塔、庙宇、寺院等。
这些遗迹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信仰的宗教文化,展现了各种宗教艺术的风采。
古浪县广泛的传教活动和多元的宗教信仰,使得这里的宗教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三、旅游价值古浪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古道沿线风光秀丽,自然风光优美壮观,适宜开展户外休闲活动和探险探幽之旅。
甘肃省夜间文化活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路径研究作者:李志鹏曹建军来源:《发展》2024年第04期近年来甘肃省各市州立足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夜间文化活动,使其成为繁荣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然而结合各市州夜间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较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文化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而言,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限制了甘肃省夜间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对策建议进而为促进甘肃省夜间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因而,借助文化创新赋能“夜经济”和“夜间文化活动”快速发展,是保证城市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关键内在动力。
[1]例如,以甘肃省会城市兰州为例,被誉为“丝路名城、黄河之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和商贸重镇。
但是,兰州的夜间文化活动未被完全开发,缺少丰富且多元化的“夜间经济”和“夜间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无法满足广大市民及来兰游客对兰州夜间文旅活动的消费需求。
因此,努力发展“夜间经济”和“夜间文化活动”是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实施“强省会”“强县域”战略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文化产业链的全线发展、拉动夜间经济消费增长、重塑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发展价值。
本文通过深入各市州实地调研和了解情况,首先,梳理各市州主要夜间文化活动的内容、推出的举措和成效;其次,就甘肃省发展夜间文化活动的价值和影响进行探讨,并且分析制约甘肃省夜间文化活动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进而为促进甘肃省夜间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甘肃省夜间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一)省内各市州的主要夜间文化活动概况(内容如下表所示)(二)省内各市州推进夜间文化活动的举措和成效第一,出台夜间文化活动发展的保障政策。
河西走廊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现状与创新策略作者:马婷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7期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文化和旅游元素融合发展的新产物,随着我国居民中等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提升,文化旅游产品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消费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
河西走廊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在甘肃省都具有优势,但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类型是资源依赖型,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趋势,对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创新研究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时代性。
引言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旅游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旅游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
在旅游业中融合文化产业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方式。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紧密联系和迅速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大产业,产业发展中,产品创新和发展无疑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旅游产品涵盖文化和旅游要素,并在两者的相互交融下形成独特的产品。
文化旅游包含旅游与文化这两个因素,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与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地区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河西走廊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具有优势,但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大发展的趋势,对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河西走廊文旅研究现状2018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合并,文化和旅游产业从机制上开启融合发展,我国学者也开展了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大量研究。
主要归纳为文化旅游概念和界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
文化和旅游的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各重点旅游目的地也有很多文旅结合模式的研究。
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作者:宋健兴来源:《发展》2024年第01期甘肃省历史悠久,特色文化资源丰饶,文化遗产资源各具特色,是中华医药发祥地、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并且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地热丰富,具有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先天优势。
文章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角度出发,概述了我国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及趋势,对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明晰产业空间发展布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优化产品供给,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引才引培力度,强化旅游宣传与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我国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现状文旅康养是以文化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
将文旅与康养融合,一方面能让文旅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康养产业也可以丰富文旅产业内涵,加快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田园、养老、文化、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链进化。
近年来,我国对文旅康养产业的培育和扶持不断推进,出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开展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通过创建示范基地或实践点,对产业发展进行规范引导。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目前我国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自然环境依托型、特色文化驱动型、医疗保健植入型、旅居养老带动型和体育运动助推型。
(一)地方实践经验201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率先提出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初步形成以田园乡村、养老度假、医疗康复、运动健身等为核心的康养旅游产业布局,建成一批国家级体育竞训基地,创办国内第一所康养学院,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十大避寒名城,入选“中国西部十大旅游康养目的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建设总体方案一、总体目标我们要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通道,推动甘肃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空间布局1.以兰州为中心,打造“一心四带”空间布局。
一心,即兰州核心区;四带,即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文化旅游带、兰州—白银—平凉—庆阳能源化工带、兰州—天水—平凉—庆阳生物医药带、兰州—定西—临夏—甘南绿色生态带。
2.推进兰州新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新区,发挥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引领作用。
三、产业发展1.文化旅游业:发挥甘肃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大对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地貌、天水麦积山等景区的保护力度,提升旅游品质。
2.能源化工产业:发挥甘肃能源资源优势,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加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力度,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3.生物医药产业:发挥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4.绿色生态产业:发挥甘肃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国家绿色生态产业基地。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四、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加快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枢纽。
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网络建设,提升甘肃对外互联互通水平。
2.信息:加快甘肃信息化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信息枢纽。
推进光纤网络、5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3.能源:加强甘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能源枢纽。
推进输电线路、油气管道等能源输送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五、开放合作1.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贸易往来、投资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发展。
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节点作用。
3.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