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 6 琵琶行并序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6课琵琶行并序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
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
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
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
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
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
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
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
而诗人白居易却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毋庸置疑,白居易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
[运用角度] “知音”“理解”“同情”等话题。
【课外运用】1.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
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
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6 琵琶行并序本课话题——知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同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两人堪称生命的知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肝胆相照,琴瑟和鸣,是闪电与雷鸣瞬间的交集,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一拍即合。
就像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雨水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
那时的你,那时的我,同在其中,天地共存,冥冥之中灵魂与灵魂融合了,灵魂与灵魂交织了。
宛如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意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之意。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高山流水”遂成为知己或知音的代名词。
2.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成了深厚友谊,成为知音。
这种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白居易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湓.浦( ) 铮.铮然( ) 倡.女( ) 贾.人( ) 悯.然( ) 迁谪.( ) 浔.阳( ) 荻.花( ) 管弦.( ) 霓.裳( ) 六幺.( ) 嘈.嘈( ) 幽咽.( ) 水浆迸.( ) 船舫.( ) 虾.蟆( ) 红绡.( ) 钿.头( ) 银篦.( ) 阑.干( ) 呕哑..( )( ) 嘲哳..( )( ) 【答案】 pén zhēnɡ chānɡ ɡǔ mǐn zhé xún dí xián ní yāocáo yè bèn ɡ fǎnɡ há xiāo diàn bì lán ōu yā zhāo zhā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为⎩⎨⎧委身为.贾人妇(动词,作为,做)因为.长句(动词,创作)为.君翻作(介词,替,给) (2)命⎩⎨⎧遂命.酒(动词,命令)命.曰(动词,命名,题名)(3)闻⎩⎨⎧忽闻.水上琵琶声(动词,听见)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 (4)举⎩⎪⎨⎪⎧举.酒欲饮无管弦(动词,端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推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动词,拿) (5)信⎩⎨⎧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的确、确实)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媒人) (6)故⎩⎪⎨⎪⎧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往、交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原本、本来) (7)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贬官、放逐)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 (8)言⎩⎨⎧感斯人言.(名词,话,说的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5)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秋古义:第二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B.⎩⎨⎧歌.以赠之 歌:歌唱老大..
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去来..
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弦弦掩抑..
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解析】 A 项,畅快/掩面哭泣;B 项,作歌/年纪大;C 项,字/走了以后。
【答案】 D
2.下列句子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导学号:39282013】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解析】 ②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④写琵琶女的身世。
【答案】 B
3.名句默写。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
(2)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答案】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嘈嘈切切错杂弹
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4~6题。
【导学号:39282014】4.对第2段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解析】B项,“广阔的想象空间”错。
【答案】 B
5.本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部分,描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船上听琵琶女演奏的人都被其高超的技艺感染,沉浸在这“余音绕梁”的境界,衬托出乐曲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