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论文消化科论文护理干预论文: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
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
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
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是临床常见急症,因此必须分秒必争、及时准确的进行急救,才能挽回患者生命。
在处理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严密观察病情,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以及进行各种止血措施等。
在急救和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6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急救措施2.1一般急救措施(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出现休克,则应采取休克体位或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
(2)立即给以鼻导管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3)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循医嘱检测血型和交叉配血,做好输血的准备。
(4)禁食,观察24小时出入量及血压、脉搏、神志、精神等变化,观察呕血及粪便量、颜色,有无肝昏迷先兆等,并制定好护理计划,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2积极补充血容量在检查血型和配血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常需在短时间内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配合医生迅速地实现扩容,及时地补液补血。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病例。
结果:9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愈92例,治愈出院4例,死亡2例。
结论:加强临床护理的可预测性,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以有效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指导,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护理干预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弥漫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肝细胞广泛性受损、变性、坏死、萎缩,并逐步被纤维组织代替,最后导致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肝脏变硬,形成肝硬化。
临床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所致的最为常见,血吸虫病、乙醇中毒、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的次之。
本病主要以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引起的相应症状为主要表现,晚期常有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表现在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节的形成,从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上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病变的晚期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肝昏迷、上消化道大出血、继发感染等,对身体的危害极大。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降低患者的临床护理问题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是护理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07年5月~2009年3月收入院的98例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护理干预,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龄55~78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者69例,初中以下者29例。
其中明确为肝炎后肝硬化76例,酒精性肝硬化22例。
出血量为150~1000ml不等。
小量出血40例(出血量1000ml)。
主要的诱因有,饮食不当,劳累,情绪激动,无诱因等,经积极抢救及护理治愈92例,占93.88%,治愈出院4例,占4.08%,死亡2例,占2.04%。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观察概述门脉高压症是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1902年首次从尸体病变中发现的疾病,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并发症。
门脉高压以肝脏血管阻力的增加,导致门静脉的压度升高,使门静脉系统的静脉压增高,进而引起门脉高压。
本文主要介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护理观察。
诱因分析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门脉高压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主要原因。
由于门脉静脉阻力增加,肝内脏血流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周围的静脉扩张,形成一些毛细血管,而此时由于上消化道的压力较大,这些毛细血管容易破裂,从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进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2. 细菌感染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肝脏异常血流导致腹水、肝性脑病和感染等并发症。
其中肝性脑病和感染均可导致消化道道出血。
因此,在门脉高压的治疗中应注意预防感染,并及时治疗感染。
3. 饮食不当消化不良、胃食管逆流、胃酸过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因此,在平时的饮食中应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不过饱过饥,避免饮用过度的碳酸饮料、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食品。
护理观察1. 其他疾病的治疗在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需要及时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和感染等,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在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应及时实施内镜下止血技术,如选用硬化剂、止血夹等处理方式,并积极防治复发出血。
3. 用药注意事项门脉高压症患者常常需要用到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调整大肠菌群药物、扩张静脉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等。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药物性肝病等。
4. 观察病情变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病情变化需要及时关注和观察,如上消化道出血有加剧的趋势、黄疸加重或情况恶化等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
还需每日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是其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应的护理观察工作,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
1. 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食管静脉曲张是慢性肝病晚期常见的病理改变,长期门脉高压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使得胃食管区内静脉曲张血管扩张迅速,形成隐性或显性的曲张血管。
而这些血管脆弱度高,容易因受到剧烈压力而破裂出血。
2. 药物因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由于疾病原因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部分药物可能对胃黏膜产生损害,增加胃黏膜出血的风险。
3. 饮食因素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脾脏过度肿大,脾功能亢进伴随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因此饮食因素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4. 饮酒肝脏是酒精的代谢器官,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脏损伤,诱发肝硬化,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5. 其他因素包括合并感染、体力活动过度、精神紧张等,也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二、护理观察及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出血量、出血颜色、出血频率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情况。
2. 保持患者的休息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充分休息,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和体力负担,降低肝脏、脾脏的负荷。
3. 管理服用药物护理人员应合理管理患者的用药情况,规范用药,避免因为药物原因导致胃黏膜损伤,增加出血风险。
4. 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胃黏膜保护药物、止血药物、胃镜下出血点止血等治疗措施。
5. 定期复查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相应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脏功能等检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患者的饮食和生活。
6. 情绪支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
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将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结局。
结果:观察组的出血时间、再出血复发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综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161-02肝硬化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而发展的疾病,而几乎所有的肝硬化最终都会导致门脉高压症[1]。
产生门脉高压是因为血流受阻,门静脉内的血流主要经过交通支逆流到达体循环系统,侧枝循环形成从而导致了静脉曲张症。
门脉高压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的出血,有研究表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占出血的80%,而门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出血占10%~60%[2]。
因为该疾病发病比较急,病情比较危险,如果不及时给予抢救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随着近年来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干预在治疗作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使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负担是我们本次探究的重点。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基础资料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体检、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等确诊为门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将以上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32~62岁,平均年龄(43.5±3.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31~60岁,平均年龄(41.0±1.8)岁。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分析论文[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宣教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将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分析,从中取得了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自2002年5月止2006年3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6岁~84岁。
肝硬化6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消化性溃疡16例,消化系肿瘤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经过治疗护理,治愈69例,好转18例,自动出院3例,转外科手术2例,病情恶化及死亡4例。
2临床观察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
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一般≤38.5℃,持续数日或数周,原因系出血后分解产物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引起发热,若体温≥38.5℃,应考虑出血后诱发感染,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不升则应考虑再出血。
2.2观察呕血、便血性质和量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
2.3观察尿量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所以应正确观察24h出入量。
护理干预措施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72 例,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并与仅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结果干预组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再出血复发率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增强预见性意识,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出血的反复性及出血死亡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分析肝硬化最终几乎都会引起门静脉高压症( PHT)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1]。
本研究针对该并发症起病急、出血量大、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26~71岁;病程3~15年;出血原因:饮食不足导致出血37例,精神刺激导致出血14例,过度劳累导致出血9例,用药不当导致出血7例,急性感染出血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 (P>0. 05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而干预组则在上述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心理干预: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程长,病情反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常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负性心理。
这些不良心理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致使门脉压力升高,导致再出血的因素上升[2]。
针对这些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护士应耐心主动与患者交流,在给患者清除血迹等护理中,边操作边安慰,进行解释、安慰持性治疗方法使患者很快消除恐惧心理,安静接受治疗。
123634 临床医学论文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探析【摘要】目的探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xx年1月――20xx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B组患者精心护理干预措施。
分析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A组患者死亡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5.00%;B组患者中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满意度为46.67%,B组患者满意度为76.66%。
B组患者满意度更高,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26文章编号:1004-7484(20xx年1月――20xx年5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患者,经诊断后均符合肝硬化相关标准。
患者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4-51岁,平均年龄(41.8±6.4)岁。
按住院治疗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A、B两组患者同样的禁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给予B组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其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以及预防并发症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死亡例数等进行统计,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χ±s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并发症发生率A组患者死亡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5.00%。
B组患者中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直肠、胰、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病变出血。
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行出血行胃炎和胃癌引起出血是该病的主要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可使血压迅速下降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较严重的疾病。
临床工作中,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精心护理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本文总结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27-01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48例,年龄l5~76岁;女26例,年龄37~70岁。
消化道溃疡出血32例,胃溃疡出血2例。
诊断依据:(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例出血的原发病,如消化道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及应激性病变等;(2)大便潜血试验阳性;(3)胃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
1.2 结果。
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及护理,痊愈58例,好转l6例,4例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转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
2 护理2.1 密切观察病情:入院后立即行心电监护,每15~30min检测记录l次生命体征。
如果发现患者盎.压下降,脉雁差变小:心类变快,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患者通常在出血后24 h出现低热,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 d恢复正常。
若体温≥38.5℃,则提示合并感染,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若果发现患者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冰冷、尿量少于30ml/h,提示休克症状,应加快输液速度,加强保暖措施。
患者有呕吐前兆时,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抬高下肢。
出现喘憋等呼吸困难症状时,用负压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
2.2 补充血容量: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1条给予1hm药1h血,常用奥美拉唑、奥立宁或立止血等药物,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以达到止血目的;另一条用于补液、扩容。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16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观察组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改善预后,降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肝硬化;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为临床较为常见慢性肝病,其主要由多种或一种病因长期作用,进而对肝脏形成弥漫性损害,导致该症。
研究发现[1],我国肝硬化患者中,多数为肝炎后形成。
该症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较高,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综合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16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36-72岁,平均(48.6±3.4)岁,原发病病程6个月-4年,平均(2.1±0.7)年,肝硬化类型:42例为乙肝后肝硬化,38例为丙肝后肝硬化。
对照组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34-70岁,平均(48.2±3.1)岁,原发病病程6个月-3年,平均(1.8±0.75)年,肝硬化类型:45例为乙肝后肝硬化,35例为丙肝后肝硬化。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
大同湖管理区阳小美
【摘要】随着胃镜检查的推广,门脉高压性胃病已被确认为引发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大原因,且越来越受到视。
本文从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几个关键的护理环节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以预防出血,降低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干预。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为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非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也占很大比例,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与胃底食管静脉
曲张破裂出血同为肝硬化出血的两大重要原因[1]。
PHG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黏膜非炎症性病变,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2],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状是胃出血,其发生率高,据报道,可占肝硬化出血的30%以上[3],临床表现以黑便为主、可伴呕血,如并发大出血则可引起休克、诱发肝昏迷、加重腹水,甚至危及肝硬化患者生命。
由于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更容易导致出血的发生,并常有明显诱因,如饮食不当,用药不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劳累,情绪激动[4],因此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诱发出血的相关因素,从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几个关键的护理环节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出血和大出血的发生,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一、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进餐要有规律性,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促进胃酸分泌的规律性,减少胃粘膜损伤,进食注意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酶的分泌,减轻胃黏膜的负担。
2、监督患者戒除不良饮食嗜好。
为避免胃黏膜因饮食直接刺激加重损伤,应避免食用腌制、辛辣、粗糙、生冷、过烫、过硬、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及油炸、烟熏、烧烤类食物;少食含淀粉过多的食物如土豆、芋头、红薯、粉丝、粉条等;饮酒是PHG严重程度及并发出血的重要因素[5],应劝导饮酒者戒酒,并帮助患者制定戒酒计划,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对病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有吸烟嗜好患者劝其戒烟;戒除饮浓茶、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的习惯。
3、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食物。
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食用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烹制方法以蒸、煮、炖为主;平时可多食南瓜、鸡蛋、牛奶、豆浆、米汤、藕粉、粥类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食物。
二、生活护理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督促患者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的锻炼身体。
三、心理护理肝硬化及PHG为慢性病,病程迁延反复。
由于对预后的担忧,患者常常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
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会病人自我放松,克服紧张、焦虑、易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及平和的心理状态。
鼓励患者培养生活兴趣,如读书看报,,听音乐,养花等,对生活竖立信心。
让患者了解PHG相关知识和并发出血时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各种治疗,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
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使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关心、支持、鼓励和安慰患者,通过与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心理应激的调节。
四、用药护理正确指导患者服用治疗药物,如常规的保肝药、降门脉压力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预防出血。
告知患者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避免乱用、滥用此类药物。
尤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宜饭后服,并同时服用减少胃损害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减少对胃黏膜损进一步损坏。
五、病情监测PHG除了乏力,食欲减退等肝病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侯群,包括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暖气、呃逆、纳差、恶心或呕吐,容易被肝硬化本身的临床表现所掩盖。
其首发症状常常为出血,呕血多
为暗红色,大便呈柏油样便,出血一般较小,也可发生突然大量呕血和黑便,也可表现为慢性隐匿性出血[6]。
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正确判断潜在出血或出血的发生。
PHG合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及在EVL治疗后,发生出血机率较高,因此要指导病人做好自我监护,学会识别潜在出血或出血的表现,避免慢性长期少量失血而引起贫血。
由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规律性[7],5:00~6:00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1高峰期,16:00~17:00为第2高峰期,23:00为第3高峰期,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出血规律,加强高峰期病情监测,并做好大出血抢救的各种准备。
让患者了解其病情严重程度,对出院患者应告知在出院后定期随访检查,常规做胃镜检查有助于及时了解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参考文献:
1.董青,任建林.门脉高压性胃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21): 2610-2614.
2.温晓哗,李雪飞,张丽娜.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4): 338-339.、
3.唐建荣,师秀梅. 54例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11): 58-59.
4.童利珍.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胃出血的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22): 3259-3259.
5.张凤玉,陆敏,巴善铎.门脉高压症所致门脉高压性胃病119例分析[J].新疆医学, 2004, 34(6): 77-78
6.王红,方兴国,牟海军,等.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出血的临床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5, 28(5):
436-437.
7.李晓荣,丁玉,张瑞玲.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厂
矿医学, 2004, 6(17): 511-511.
高级技师专业论文
题目: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姓名阳小美
职业高级公共营养师
身份证号422426************
鉴定等级国家一级
单位大同湖管理区
二○一二年十月十日
工作总结
大同湖管理区阳小美
自参加护理工作以来,我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认真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现述职报告如下:
一、尽职尽责,搞好护理工作。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经过多年的护理工作实践,我越来越感觉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着装整洁大方,用语文明规范,态度和蔼,礼貌待患。
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和操作规程,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千方百计减少病人的痛苦,安安全全做好自己的工作。
无论是职工家属,还是地方患者,我都坚持视病人如亲人,做到态度好、话语亲、动作柔,耐心回答病人及其家属关于病情的咨询,以及家庭治疗、保健方面的注意事项等,没有发生一起与病人的言语冲突,没有发生一起因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问题引发的纠纷,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二、发挥作用,做好帮带工作。
对于病人来说,护理工作不是一个护士能够主管负责的,而是一个需要团队轮值配合的工作。
近年来,医院为护理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工作中,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优势,主动搞好帮带工作,为年轻护士讲解业务技术、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知识,解决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落实护理措施,帮助年轻护士尽快成长,为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不断学习,提高思想业务水平。
十几年来,我始终通过报刊、电视、参加政治学习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习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和规章制度,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端正了服务态度,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自觉维护医院良好形象的积极性。
同时,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并坚持自学了相关的业务书籍,通过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较好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修养和业务能力,适应了不断提高的医疗专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病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牢固树立“为病人服务、树医院形象”的思想,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履尽职责,为提升社区医务人员整体形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