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选读课:《唐宋词》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3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4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6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8.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9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范仲淹《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1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11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12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13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苏轼《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14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15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晏殊《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16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绿叶眉。
(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17画舫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
(欧阳迥《南乡子》画舫停桡)18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19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20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沟)21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
(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22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23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2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宋词实训报告总结
本次唐诗宋词实训旨在深入研究和掌握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提高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唐诗宋词的特点、风格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训过程中,我首先对唐诗宋词的发展背景进行了研究,了解了唐宋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为我后续对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然后,我对一些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技巧和诗词结构。
通过深入剖析,我逐渐领悟到唐诗宋词的艺术之美和丰富内涵。
在实践环节中,我通过背诵和模仿经典的唐诗宋词,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技巧。
我尝试运用古代诗词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并在实训的最后阶段完成了一些个人作品。
通过这次唐诗宋词实训,我收获了
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提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对唐宋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对唐诗宋词的理解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背诵和模仿古代诗词,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和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
创作能力的提高:在实践环节中,我通过模仿和创作,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我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唐宋词读书报告刚开始接触唐宋词是初中的时候,小学只学了些简单的唐诗,由此看来词是比诗难学的。
而在初中时也只是背背而已,并没有对词进行深入的了解。
到了高中做词鉴赏题材对词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感觉词是比诗美的,它由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更容易表达词人的心境。
词有两大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晏几道、李清照、秦观、姜夔等;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点绛唇》(蹴罢秋千),《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
柳永的代表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风细细),《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撒江天),《木兰花慢》(折桐花烂漫),《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晏殊的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踏莎行》(小径红稀),《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几道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蝶恋花》(梦入江南烟雨中),《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秦观的代表作品有《踏莎行》(雾失楼台),《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淮左名都)。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辛弃疾、苏轼等;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唐诗宋词研究报告一、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二、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1、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水诗分量最重。
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
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有关中唐诗的论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许总《唐诗体派论》;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2、专论中唐贬谪文学: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1、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自身的独特气象。
《唐宋词》读书报告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是我们灿烂的文化,它们是我们古代文人志士智慧的结晶,那些名句佳篇吸引着众多爱好文学的人,其中蕴含的无限韵味,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也深深的被这优美的文化吸引,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文化世界中,流连忘返。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其中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是李清照和柳永,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东坡和辛弃疾。
另外还有一些词人也很有名,如李煜、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黄庭坚、张元干、姜夔、朱淑真、吴文英等。
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柳永的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望海潮》等,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就拿李清照来说,她前期的作品体现这她少女时代的快乐无忧的生活,自由自在的心态,而在后期,她的作品充满了悲伤。
苏轼和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中,苏轼的代表作有《江城子》、《赤壁赋》、《念奴娇》等,辛弃疾的代表作有《青玉案》、《渔家傲》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来说,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唐宋词读书报告尊敬的老师:我在最近的这段时间里,认真学习了唐宋词,并为此撰写了一份读书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我会分享我对唐宋词的一些见解和心得,希望老师能够指点我的不足,让我在将来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
首先,我认为唐宋词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学价值。
唐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文化、艺术和诗歌的黄金时代。
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创造了许多优美、独特的诗歌形式,其中就包括唐宋词。
唐宋词不仅在形式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词歌中的音乐性、美感和情感体现为传统中华文化的典范,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唐宋词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学的情感力量。
这是因为词歌作为一种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文学形式,特别注重对情感和情感生活的描写。
唐宋词的词人们用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个人对生活、爱情、自然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共鸣。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一首感叹世间美好事物瞬间逝去的词歌。
其清新脱俗、缤纷多彩的描绘方式,让词歌充满了生命和情感力量。
最后,唐宋词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在我学习唐宋词时,我不仅看到了它的文学和情感价值,也学到了如何欣赏和赏析它们。
唐宋词在词牌、韵脚等方面的构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读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构成要素来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词歌的美。
另外,唐宋词的文化内涵、思想意义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了解的。
总而言之,唐宋词在我看来是一种最具文学、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学习和欣赏唐宋词的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培养了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欣赏唐宋词,我可以在文学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示。
感谢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此致敬礼!XXX。
浅析唐宋词中的听雨印象——唐宋词读书报告班级:动医093 姓名:刘培辰学号:17109305宋人吴聿《观林诗话》日:“余家有听雨轩,尝集古人名句。
杜牧之云‘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竹声’;贾岛云‘宿客不来过夜半,独闻山雨到来时’;欧阳文忠公‘芳丛绿叶聊须种.犹得潇潇听雨声’;王荆公‘深炷炉香闭斋阁,卧听檐雨泻高秋’;东坡‘一听南堂新瓦声,似闻东坞小荷香’:陈无己云‘一枕雨窗深闭阁,卧听丛竹雨来时’;赵德邻日‘卧听檐雨作宫商’,尤为工也。
”而我认为,唐宋词中的“听雨”较唐宋诗中的更具魅力。
1.听雨词中的相思、思乡印象“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聂为南宋长安名妓,善词.为礼部属官李之问侍妾。
词抒发相思、孤寂与愁苦之情。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万俟咏《长相思·雨》)仍写闺妇空房独听相思雨,“窗外芭蕉窗里灯”。
“空阶滴到明”,便是视觉与听觉的特写意象。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
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
数点相和。
更着芭蕉细雨。
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王沂孙《扫花游·秋思》)词人老迈、病怀、归梦阻,而边鸿孤唳、砌蛩私语、芭蕉细雨。
老耳难禁,夜深尤苦。
鸟鸣、虫吟与雨声,写尽游子思乡愁苦。
温庭筠《更漏子》亦以夜深人静的梧桐雨表游子漂泊与思乡情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纬。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周紫芝《鹧鸪天》)“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柳永《浪淘沙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唐多令》)周紫芝、柳永、吴文英分别用“梧桐叶上三更雨”、“闻空阶夜雨频滴”、“芭蕉不雨也飕飕”的凄凉音响,表露别后的孤寂、“久作天涯客”的感伤与游子对秋声的敏感。
中国的婉约与豪放《唐宋词》读书报告词,通常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
两者俱有各自的代表词人以及流传于世、为后人称颂的伟大作品,可说是各领风骚。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软媚”、“绸缪宛转”、“曲折委婉”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
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由明人张綖提出。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婉约派有四大旗帜,分别为“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
柳永是中国北宋词人。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
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
宋词研究报告【一】词源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从音乐方面说,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
从文学方面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
燕乐的兴盛是词体产生的必要前提,词体的成立则是乐曲流行的必然结果。
经过过三个时间:一,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新的音乐时代,也开始了词曲的孕育创造期。
宋刘梁陈世有新声,但属于清商乐系统。
追溯词的起源不能超越隋代。
二,日见繁富与新声竟作的燕乐乐曲,为词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
唐教坊曲是盛唐乐的总汇,中晚唐俗乐大盛,曲调繁衍。
但要注意乐曲发展为词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三,适应社会需要与乐曲要求,长短句曲子词逐渐发展起来,最终取代唐声诗,成为一种与古、近体诗并行的新诗体。
【二】词体词上承诗,下衍曲。
三者源流相继,而界域判然。
词体的特点部分由诗体演化而来,但更主要是的是诗乐相生的性质所决定的。
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
作词与作诗不同,除了有自度曲先撰词再上谱的之外,一般都须先按律制谱,尔后配词。
“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
所以我们把作词叫作“填词”。
填词用的谱有两类。
一类是音谱。
谱以纪声,词以示例。
一为词谱,分调选词,作为词声律定格。
【三】词调一.词调的来源(1)来自民间同前代乐府一样,唐宋词也有不少来自民间。
唐宋词所取民间曲并非一般民歌。
民间曲是对民歌经过选择、加工后定型下来的。
它比一般民歌运用得更广泛。
宋民间曲子创作也很盛。
柳永《乐章集》中的新调,有些就是市井曲子。
(2)来自边地或外域唐代大量传入中土的西域音乐,被称为胡部。
在初期,往往还用原曲名。
后来有些改为汉名。
教坊曲中的胡部曲就有作词调的,如《婆罗门》。
据传唐著名法曲《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据《婆罗门》加工而成的。
《苏幕遮》本是龟兹乐,《赞浦子》是吐蕃音乐。
词调中带“胡”字的往往都是胡部乐,如《胡捣练》《胡渭州》。
唐五代亦有以边地为名的曲调。
如《甘州》《梁州》《伊州》等。
南疆的曲调则称为蛮曲,著名的《菩萨蛮》就是开元、天宝年间从云南传入的缅甸乐曲。
唐宋词读书报告资环122 丁丹 13612201一、词的产生与发展(一)词的产生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
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二)词的发展词发展到宋代,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前人有“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认为北宋词尤争气骨,南宋词则专精声律。
由此将宋词划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1.北宋时期词的发展就北宋词而言,又可分三个时期:(1).由宋初一直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续“花间派”和南唐词而有变化;(2).由仁宗天圣、景佑开始,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柳永、苏轼、秦观等大词人,成为了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3).由哲宗末年到汴京沦陷以前,是北宋词的总结期。
在此时期出现了“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
此外,北宋灭亡前后的李清照等南渡词人的主张和作风,与北宋词的联系较为紧密。
2.南宋时期词的发展宋室南渡后,词坛的风气发生了变化。
南宋初期的词人作词,多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宏士气,这方面以辛弃疾成就最大。
辛弃疾把东坡词风带到南方并发扬光大,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此外,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朱敦儒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旷放的基础上形成了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有“朱希真体”,分别代表了当时宋词发展的两种走向。
南宋中后期,以姜夔为的开山大师的清雅词派兴起。
自此之后,从史达祖、吴文英到王沂孙、周密、张炎等,取径各异但都追求雅致,致力于人工雕琢以胜天巧,其锻炼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工整,但是缺乏鲜活灵气。
《唐宋词》读书报告
词,一种每个华夏儿女都不应陌生的诗体,一种随着燕乐广为流传的和乐歌诗。
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上概况词发展的大致过程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早产生于隋朝,在唐代,词进一步发展、繁荣,至宋代则达到顶峰状态。
词起源于民间,因此它并没有严格的格律,艺术上也有粗糙之处。
但是,正也是那份质朴,使它的语音清新、风格质朴。
词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有反映社会动荡、朝廷腐败的,有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的,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自然的神奇美丽的,也有描绘市民生活和男女之情的。
唐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朝代。
唐朝政局稳固,天下太平,促进了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南北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这为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于是便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诗人和优秀作品。
李白、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太白在《忆秦娥》中怀古伤今道:“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徐昌图在《临江仙》中抒发道:“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的离别相思之苦;韦庄在《归国谣》中叹道:“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词人们以其极富色彩的笔调,以其敏感的心去体会、感受,再以富有想象力的词句为我们后人展现出当时生活的一片片情景。
词至晚唐,进一步走向成熟。
晚唐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激化,
李唐王朝摇摇欲坠,人们消极颓唐,征歌逐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因此,那时词的主要题材由反映人民生活转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柔靡绮丽也成为其主要特色,而温庭筠、李煜便是晚唐词人的代表。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望江南》、《菩萨蛮》等,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在文学史上形成“诗庄词媚”,诗“言志”词“缘情”的传统。
而李煜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有满腔的哀怨要诉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等均反映了他无限的哀愁。
他的《相见欢》、《虞美人》等词均虽调短字少,但意蕴丰富,直捣人们心灵,使人自然结合自身经历而与之产生共鸣。
宋词
北宋初期,以晏殊、欧阳修为首的词人多以“聊陈薄技,以佐清欢”为目的,因此其作品多反映贵族闲适和伤感时的淡淡哀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柳永是北宋词坛的改革者,完成了由小令向长调的转变,为后人的词创作开辟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他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词也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一个转折。
但柳永的改革并没有突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而苏轼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最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庞大气势和澎湃意境;最爱《水调歌头〃中秋》中“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淡淡忧伤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腔报国热情;最爱《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伤与爱恋。
词从苏轼起,便有了婉约和豪放这两大派别。
辛弃疾是除苏轼外的另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亦是我们所熟悉并喜爱的作品。
李清照是我最爱的词人,她崇尚雅丽、情致,以婉约为宗,提出词“别是一家”,是一个工于写离愁别恨的闺阁词人。
其词有极言愁之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有写愁之密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
当然,还有周邦彦、秦观、柳永等也均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人生感悟
记得,王国维曾借用宋词中的三句句子来生动形象地比喻人生发展过程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个讲的是目标,无论你想做什么,一个正确的目标无疑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境界说的则是勤奋,是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三则是成功,成功其实往往是突然的、不经意间的。
成功其实是一种状态而非只是只是一个目的,是这种状态会自然地把人带向成功。
从唐宋词中,我学着去思考人生意义的存在,现代人在忙碌地追
求物质生活的同时逐渐丢失了太多,丢了作为人该有的一种气,丢了对人生的追求,最自然的感悟,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唐宋词让我懂了很多,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能提高自我修养与品味的一部宝典。
读唐宋词,读的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