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三年级科学下《三 温度和水的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公开课PPT课件_21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温度物体的冷热水准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讲授新课
1、如果有两杯水,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你能分辨出来吗?
2、如果有四杯水,你能用手指分辨出杯内水的冷热吗?
观察温度计
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的。
... ... ...
怎样准确读温度
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
2、液面静止后,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3、屏住呼吸读数。
课堂练习
1、物体的冷热水准叫(),通常用()来表示。
2、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来测量。
3、温度计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4、37℃读作(),0℃读作(),-5℃读作()。
5、49摄氏度写作(),零下36摄氏度写作()。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温度计的液柱会()。
... ... ...
练习:
1.温度是表示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用的是______温度,它把1标准大气压下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
3.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
温度计的使用
1.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泡入液中,不碰壁底)
3.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待稳读书,液中平视)。
一、教材简析《测量水的温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二课内容。
从单元安排上来看,本课处在承接和过渡位置:学生在第一课已经理解和了解了温度计的构造、用处的基础上,本课借助测量水温,实践和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从而加深对温度计的理解,起到承前的作用。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学习用水温计对3种不同温度的水实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理解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该活动以水温降低为线索,将水内在的能量变化以温度变化的形式显现出来,理解到水温降低的过程中,热量在减少;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教师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这个活动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接触过玻棒温度计,也对玻棒温度计很感兴趣,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时是不规范的,如将温度计立在杯子底部或拿出来读数,视线在任意位置实行读数等。
学生已知热的水温度高,冷的水温度低,但尚无法将温度的变化与热量的变化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水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化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2)放在桌子上的热水,热水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桌子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1)根据不同的测温对象,选择使用相对应的温度计。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重难点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教材分析: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测量温度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紧接表现人们根据不同需求设计的不同温度计,理解各种温度计的测量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时要让学生思考,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
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实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考虑到整堂课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我只让学生实行自来水温度的测量。
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表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大大加深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温度计的印象。
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十分考验学生耐心的活动。
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理解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持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在课的最后,应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去尝试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能够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摄氏度〕一、教课内容: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1课?温度与温度计?。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水平,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丈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涨和降落来丈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1、察看和研究作为丈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结构。
2、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
感情、态度、价值观:理解丈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恪守这些规定。
【教课要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课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课准备】体温计、气温计、水温计、热水、冷水。
三、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在上课以前,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个魔术。
伽利略温度计雏形展现:液体热胀一、魔术表演,引冷缩的性质。
入课题2.你们知道这里有什么神秘嘛?想不想知道设么在起作用?摸一摸两桶水的不一样,其实:物体的冷热水平就是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温度3.摄氏度怎样规定?〔视屏表现〕4.比较四桶水的〔板书:学生活动设计企图1、学生回复经过直观形象的伽利略温度计的雏形,让孩子感知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问学习温度计工作原理打下伏笔。
学生感知两桶水冷热让孩子经过实践,剖析得出:感觉是不可以正确感知温度,并引出温度计的学习。
观看视屏,学习摄氏度的规定3.比较水的冷热并剖析得悉:感觉冷热二、察看温度计 1.师:感觉不可以正确感知温度,那我们怎么知道详细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呢?〔板书:温度计〕2.师:见过温度计吗?在哪里见过?今日老师就带来一支温度计,你们想看吗?那看看它有什么特色?这温度计看起来稳固吗?假如老师给你们用,你觉得该注意什么呢?师:没错,在用温度计时必定要小心拿放,提防破碎假如温度计的管子破碎了,要立刻告诉老是不可以正确感知温度。
生:回复:用温度计生:像玻璃棒;透明轻拿轻放;捏牢不掉低等。
此刻就来察看一种:实验室里的生:按要求小组内水温计活动.出示察看温度计的活动内容.温度计的结构。
.巡视,指导学生2.温度计表面上6.小结:温度计的有什么信息。
【教案背景】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
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
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
为了观察这一变化,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
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教材分析】《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
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对“水哪里去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空气中的水”这三部分的的探究、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水和水蒸气是如何互相转化的这个物质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教材分析 1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奇于霜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2.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或固态)……本课协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理解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
所以,本课是这个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学情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水结成冰又融化;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了冰也会变干等。
所以,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加上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等知识,这是学生探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重要基础。
但是,因为受知识、水平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实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理解上升为科学概念并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实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有。
水在自然界持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动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思考相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个现象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持续变化的。
温度物体的冷热水平叫温度,往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讲解新课
1、假如有两杯水,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你能分辨出来吗?
2、假如有四杯水,你能用手指分辨出杯内水的冷热吗?
察看温度计
温度计主假如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局部构成的。
.........
如何正确读温度
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
2、液面静止后,视野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3、屏住呼吸读数。
讲堂练习
1、物体的冷热水平叫〔〕,往常用〔〕来表示。
2、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来丈量。
3、温度计主假如由〔〕、〔〕、〔〕三局部构成的。
4、37℃读作〔〕,0℃读作〔〕,-5℃读作〔〕。
5、49摄氏度写作〔〕,零下36摄氏度写作〔〕。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温度计的液柱会〔〕。
.........
练习:
1.温度是表示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________的性质来丈量
温度的,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纳的是______温度,它把1标准大气压下______
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
3.体温计的丈量范围是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
温度计的使用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所有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遇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泡入液中,不碰钉子底〕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固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持续留在液体中,视野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
表面相平.〔待稳念书,液中平视〕。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42—44页
【教学背景】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度来标志。
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孩子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
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仅仅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冷多少或热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
【学情分析】
孩子们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孩子估计极少。
本课学习时,对很多学孩子们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
所以,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特别是准确识读零下温度,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水准,物体的温度能够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热或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每组一根温度计;装不同温度水的水杯四只
教师:课件温度计模型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验,感知温度
问题导入: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炎热的夏季,穿着帅气的短衫和漂亮的连衣裙,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常理。
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穿着,是在适合什么的变化呢?
是的,天气的变化无常,那么天气的变化又在导致着什么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温度(板书)
1.分组实验,感知温度。
(1)同学们,刚才有同学说到,随着天气的变化,空气会变得冷或热,那么,水有没有冷和热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亲自感受一下,比较一下两杯水的冷热水准。
那么,冷水和热水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
(2)感知四杯水的温度(1号凉水,2、3号温水,4号热水)
请大家完成下列活动:先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我们再来试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然后同时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谈话启发,引出另一新知:同样的四杯水,因为实验顺序的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用触觉感知到的冷热水准即温度可靠吗?有什麽办法能够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水准即温度呢?
教师板书: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二、引导观察,理解温度计
1、分组分层实行观察,理解温度构造
(1)出示温度计,观察了解它的构造。
在观察的时候,注意要轻拿轻放,不要摔坏。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大家?
(2)着重引导玻璃泡的作用。
预设:学生汇报交流:手捂住玻璃泡时,液面上升;放到冷水中,液面下降。
时引导学生:液体热胀冷缩原理)
(3)出示问题:现在谁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你手中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
②温度计上的每一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③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三、师生互动,读写温度
1、观录相,感知温度读与写。
出示天气预报资料,让学生听播报,感知温度的读和写。
2、重点讲解,归纳读写方法。
以冰点、沸水温度为例,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比较归纳小结温度的读写方法,重点强调零下温度的读与写。
3、游戏反馈,巩固温度读写。
模仿游戏我是小小播音员,学生巩固温度读法;教师出示温度计模型,指导学生在温度计上认读温度,巩固温度写法。
4、自学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记录并交流。
师小结:在温度计上,读零上温度时,从零开始从下往上读;读零下温度时,从零开始从上往下读。
写法教学,教师板书,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预设: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仰视、俯视、平视、从嘴里呼出了热气。
请一位同学上台,教师演示量身高的实验。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观察温度计和量身高的原理一样,视线与液面应持平。
拿温度计读数时,不要对着玻璃泡哈热气。
四、知识拓展,畅谈收获
1、知识拓展,理解更多温度计。
课件出示小资料: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2、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课后分小组用温度计去测量室内外的温度,把遇到的问题和发现记录下来,课下请教老师或同学,共同解决。
五、板书设计:
温度和温度计
单位:℃摄氏度物体的冷热水准
读作:0摄氏度写作:0℃
读作:100摄氏度写作:100℃读作:零下25摄氏度写作:—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