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模铸钢件的热裂及消除办法_张宜镇
- 格式:pdf
- 大小:176.87 KB
- 文档页数:2
分析铸造热裂缺陷形成的原因及改进对策铸造热裂缺陷是铸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缺陷形态,会对铸件的性能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制定改进对策。
本文将从铸造热裂缺陷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铸造工艺提升提供思路和指导。
一、铸造热裂缺陷的形成原因铸造热裂缺陷通常在铸件冷却过程中产生,以下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 温度梯度引起的应力集中铸件冷却过程中,由于各部分温度变化不一致,会导致内部产生温度梯度,从而引起局部局部应力集中。
当材料的强度无法承受这种应力时,就会发生热裂缺陷。
2. 晶粒的收缩行为铸件在凝固过程中,晶粒会出现收缩。
若凝固过程中晶粒收缩不一致,就会引起内部应力的不平衡,从而产生热裂。
3. 液态膨胀引起的应力铸造过程中,液态金属体积较大,当其冷却凝固时,体积会缩小,引起内部应力。
若应力超过材料的承载能力,就会发生热裂缺陷。
二、改进对策为了解决铸造热裂缺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对策:1. 优化铸造工艺参数通过调整铸造温度、冷却速度以及铸件尺寸等参数,使得整个铸造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减小温度梯度和晶粒收缩不一致性,从而减轻应力集中的程度,降低热裂的风险。
2. 控制液态膨胀行为合理控制铸造合金的成分,通过合金设计等方法来调整材料的液态膨胀行为。
降低材料在冷却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减少热裂的概率。
3. 采用合适的铸型材料选择合适的铸型材料也是防止铸造热裂缺陷的关键。
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热传导能力会影响铸件冷却的速度,因此在选择铸型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其导热性和热传导性能。
4. 进行合理的余热处理通过对已铸造完成的铸件进行合理的余热处理,使其内部温度均衡分布,减少应力集中和热裂的风险。
此外,适当的余热处理还能改善铸件的织构和力学性能。
5. 严格控制冷却速度合理控制冷却速度是防止铸造热裂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冷却介质的选择以及冷却方式的优化,可以实现对冷却速度的有效控制,降低热裂的风险。
在所有的铸造缺陷中,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铸造裂纹,按照其特征可将其分为热裂纹和冷裂纹,它们是不允许存在的缺陷。
(1)热裂纹热裂纹是铸件在凝固末期或凝固结束后不久,铸件尚处于强度和塑性都很低的高温阶段,形成温度在1250~1450°C,因铸件固态收缩受阻而引起的裂纹。
热裂纹的主要特征有:•在晶界萌生并沿晶界扩展,形状粗细不均匀、曲折不规则;∙通常呈龟裂的网状;•裂纹的表面呈氧化色,无金属光泽,铸钢件裂纹表面呈近似黑色;•裂纹末端圆钝,两侧有明显的氧化和脱碳,有时有明显的疏松、夹杂、孔洞等缺陷。
按照热裂纹在铸件中的形成位置,又可将其分为外裂纹和内裂纹。
•在铸件表面可以看到的热裂纹为外裂纹,外裂纹常产生在铸件的拐角或局部凝固缓慢、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位置,其特征是:表面宽,心部窄,呈撕裂状,有时断口会贯穿整个铸件断面。
•内裂纹一般发生在铸件内部最后凝固的部位,其特征是:形状不规则,裂纹面常伴有树枝晶。
通常情况下,内裂纹不会延伸到铸件表面,内裂纹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冒口切除后根部所显露的裂纹。
热裂纹的形成原因可归纳为:1.浇铸冷却过程中收缩应力过大;2.铸件在铸型中收缩受阻;3.铸件冷却不均匀;4.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几何尺寸突变;5.有害杂质在晶界富集;6.铸件表面与涂料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
(2)冷裂纹冷裂纹是铸件凝固结束后继续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因铸件局部受到的拉应力大于铸件本体的破断强度而引起的开裂。
冷裂纹的主要特征有:L总是发生在承受拉应力的部位,特别是铸件形状、尺寸发生变化的应力集中部位;2.裂纹宽度均匀、细长,呈直线或折线状,穿晶扩展;3.裂纹面比较洁净、平整、细腻,有金属光泽或呈轻度氧化色;4.裂纹末端尖锐,裂纹两侧基本无氧化和脱碳,显微组织与基体的基本相同。
冷裂纹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铸件结构系统设计不合理,铸件壁厚不均匀会导致铸造应力,有时会产生冷裂纹,刚性结构的铸件,由于其结构的阻碍,温度降低导致的收缩应力容易使铸件产生冷裂纹,薄壁大芯、壁薄均匀的铸件非常容易产生冷裂纹;2.浇冒口系统设计不合理,对于壁厚不均匀的铸件,如果内浇口设置在铸件的厚壁部分时,将使铸件厚壁部分的冷却速度更加缓慢,导致或加剧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的差别,增大了铸造热应力,容易使铸件产生冷裂纹,浇冒口位置设计不当时,也会直接阻碍铸件收缩,使铸件容易产生冷裂纹;3.型砂或型芯的强度太高,高温退让性差,或舂砂过紧,使铸件收缩受到阻碍,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导致铸件产生冷裂纹;4.钢的化学成分不合格,有害元素磷含量过高,使钢的冷脆性增加,容易产生冷裂纹5.铸件开箱过早,落砂温度过高,或者在清砂时受到碰撞、挤压等都会引起铸件的开裂。
在生产铸件前总是满怀期待,希望能够一次成型,减少废品率,但往往会事与愿违,生产的铸件出现裂纹,甚至开裂,让不少铸造人叹息,那铸件裂纹是怎么形成的?又应该怎么防止呢?铸件裂痕主要分为两类,热裂和冷裂!热裂热裂是裂纹外形弯弯曲曲,断口很不规则呈藕断丝连状,而且表面较宽,越到里面越窄,属热裂其机理是:钢水注入型腔后开始冷凝,当结晶骨架已经形成并开始线收缩后,由于此时内部钢水并未完成凝固成固态使收缩受阻,铸件中就会产生应力或塑性变形,当它们超过在此高温下的材质强度极限时,铸件就会开裂。
热裂纹的形貌和特征热裂纹是铸件在凝固末期或凝固后不久尚处于强度和塑性很低状态下,因铸件固态收缩受阻而引起的裂纹。
热裂纹是铸钢件、可锻铸铁件和某些轻合金铸件生产中常见的铸造缺陷之一。
热裂纹在晶界萌生并沿晶界扩展,其形状粗细不均,曲折而不规则。
裂纹的表面呈氧化色,无金属光泽。
铸钢件裂纹表面近似黑色,而铝合金则呈暗灰色。
外裂纹肉眼可见,可根据外形和断口特征与冷裂区分。
热裂纹又可分为外裂纹和内裂纹。
在铸件表面可以看到的热裂纹称为外裂纹。
外裂纹常产生在铸件的拐角处、截面厚度急剧变化处或局部疑固缓慢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地方。
其特征是表面宽内部窄,呈撕裂状。
有时断口会贯穿整个铸件断面。
热裂纹的另一特征是裂纹沿晶粒边界分布。
内裂纹一般发生在铸件内部最后凝固的部位裂纹形状很不规则,断面常伴有树枝晶,通常情况下,内裂纹不会延伸到铸件表面。
热裂纹形成的原因形成热裂纹的理论原因和实际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铸件的凝固方式和凝固时期铸件的热应力和收缩应力。
液体金属浇入到铸型后,热量散失主要是通过型壁,所以,凝固总是从铸件表面开始。
当凝固后期出现大量的枝晶并搭接成完整的骨架时,固态收缩开始产生。
但此时枝晶之间还存在一层尚未凝固舶液体金属薄膜(液膜),如果铸件收缩不受任何阻碍,那么枝晶骨架可以自由收缩,不受力的作用。
当枝晶骨架的收缩受到砂型或砂芯等的阻碍时,不能自由收缩就会产生拉应力。
铸造裂纹的处理方法我折腾了好久铸造裂纹这事,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跟你说啊,一开始面对铸造裂纹,我真是瞎摸索。
就像在黑暗里走路,完全不知道方向。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看能不能直接补一下那些裂纹。
我就找了些类似焊接的材料,想把裂纹给补上。
结果呢,大错特错。
因为铸造件里面的应力问题没解决,补了这头,那头又开始裂了,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完全失败。
后来我就想啊,这裂纹是不是因为铸造过程中的冷却不均匀呢?于是我就开始调整冷却的方式。
我试着让铸造件各个部分冷却的速度尽量接近。
就好比做饭的时候,不能有的地方火大,有的地方火小,那样饭肯定做不好,铸造件也同理。
我还对原材料进行了更严格的筛选。
之前就是随便拿来就用,后来发现有些原材料里面本身就有小的瑕疵,这就容易导致最后的铸造件出现裂纹。
就像盖房子,要是砖块的质量不好,房子肯定不牢固对吧。
还有啊,在铸造的模具方面,我也下了功夫。
我一开始用的模具表面特别粗糙,后来我把模具打磨得很光滑,就像给东西包上了一层很柔顺的丝绸一样。
这样一来,铸造出来的工件表面就更顺滑,出现裂纹的几率也降低了很多。
另外我还尝试了控制铸造的温度。
不过这个度不太好把握。
我不太确定到底多少度是最合适的。
但是我知道,温度如果波动太大,像坐过山车一样,就很容易产生裂纹。
我就在一定范围内慢慢地调整,试了好多次。
我也失败过不少次。
有一回我以为找到了完美的解决办法,把好几个方法综合起来用,可最后还是出现了裂纹。
当时可把我愁坏了,就感觉自己是在迷宫里转圈,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总的来说呢,处理铸造裂纹得从原材料、冷却、模具、温度等多方面下手。
这每一个环节就像是一环扣一环的锁链,一个地方没做好,就可能出现裂纹。
还得不断地去尝试去发现问题,有时候可能就是那么一个小细节没注意到,就导致整个铸造失败。
不过只要不断摸索,总能把这裂纹的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好。
铸钢件热裂的产生和防止摘要分析了熔模铸钢件热裂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论述了防止热裂的工艺措施,并介绍了自割内浇口转移热裂及其设计方法。
关键词:熔模铸造铸钢热裂热裂是熔模铸钢件常见的缺陷之一。
随着熔模铸造的发展,复杂件、薄壁件越来越多,型壳的强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熔模铸钢件中热裂缺陷的比例也随之上升。
如何防止热裂成了熔模铸造技术工作人员关心和棘手的问题。
1 热裂产生的原因当铸件某个部位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材质的强度极限时,铸件该部位将会产生裂纹。
铸件的裂纹分为热裂和冷裂两类。
如果裂纹是在凝固过程中形成,则此裂纹称为热裂。
热裂的裂口断面呈氧化色,裂口粗糙,其微观组织为晶间断裂。
如果裂纹是在铸件完全凝固后形成的,则此裂纹称为冷裂。
铸件在凝固时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当此收缩受铸型的阻碍或受铸件其余部分的牵制,则会产生应力。
而铸件材质在凝固阶段的强度极限极低,因此应力很可能达到或超过其强度极限而使铸件局部产生裂纹。
如果裂纹是在凝固前期形成,而此时仍存在着较大比例的液相且具有良好的流动充填性,则裂纹被液相焊合。
但当裂纹在凝固后期形成(一般指固相率>0.7),此时固相骨架已经比较致密,所残余的液相难以充填弥合裂纹,则裂纹将会进一步发展并残留下来,热裂形成点大致在固相线附近。
热裂往往产生在铸件“弱点”部位,所谓“弱点”即铸件凝固过程中结壳最薄部位。
这些“弱点”通常是铸件壁连接的内角或浇注系统引入部位等一些局部过热部位。
热裂的产生过程大致如下:铸件凝固初期,在其平面和圆柱表面部位以及外圆角部位凝固结壳而具有了一定强度和刚度。
之后在内圆角部位也凝固结壳而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
同时结壳因凝固冷却而产生收缩,此时结壳将受到与其相连的铸型型壁的阻碍而产生应力,特别是铸件的突起部位。
随着凝固的进行,结壳增厚,浇注金属的比强度增大,结壳的总强度也增大。
但是由于铸型型壳受热产生膨胀、烧结而使铸件的收缩受阻增大,引起了凝固结壳中应力增大。
分析铸造热裂缺陷形成的机理及改进措施铸造热裂缺陷是铸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缺陷,它对铸件的质量和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铸造热裂缺陷形成的机理,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铸件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铸造热裂缺陷的机理分析铸造热裂缺陷的形成主要与铸造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应力积累有关。
具体的机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温度梯度引起的热应力在铸造过程中,液态金属流注入型腔中后,由于型腔的温度梯度不均匀,会导致金属在冷却过程中产生温度梯度,从而引起不均匀的热收缩和热应力的积累。
当应力达到材料的承载极限时,就会发生裂纹的形成。
2. 金属的热固性和热收缩不匹配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和热收缩系数,当金属与型腔或其他部件接触时,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收缩不匹配,也会导致热应力的产生。
3. 相变引起的应力集中在铸造过程中,液态金属在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如固态化、固相转变等。
这些相变对金属的体积变化和应力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当相变速率较快时,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从而形成裂纹。
二、改进措施为了减少铸造热裂缺陷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控制铸造温度和温度梯度合理控制铸造过程中的温度和温度梯度对于减少热应力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调整浇注温度、冷却速度等参数来控制温度梯度的变化,减少热应力的积累。
2. 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选择具有匹配热膨胀系数和热收缩系数的金属材料,可以减少热收缩不匹配引起的应力积累。
同时,还应选择具有较好耐热性能的材料,以降低温度梯度引起的热应力。
3. 优化铸造工艺合理设计铸造工艺,采用预热、降温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热应力的产生。
此外,还应注意避免温度梯度过大的情况,避免铸件过厚或形状复杂等导致热应力增加的问题。
4. 消除应力集中点铸造热裂缺陷的形成与应力集中有关,因此,要尽量消除或减少应力集中点。
对于已经存在的应力集中点,可以采取修补、改进设计等方式进行处理,以减少裂纹的产生。
铸件热裂纹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热裂纹常发⽣在铸件最后凝固并且容易产⽣应⼒集中的部位,如热节、拐⾓或靠近内浇⼝等处。
热裂纹分为内裂纹和外裂纹。
内裂纹产⽣在铸件内部最后凝固的地⽅,有时与晶间缩孔、缩松较难区别。
外裂纹在铸件的表⾯可以看见,其始于铸件的表⾯,由⼤到⼩逐渐向内部延伸,严重时裂纹将贯穿铸件的整个断⾯。
宏观裂纹:由于热裂纹是在⾼温下形成的,因此裂纹的表⾯与空⽓接触并被氧化⽽呈暗褐⾊甚宏观裂纹:⾄⿊⾊,同时热裂纹呈弯曲状⽽不规则。
微观裂纹:沿晶界发⽣与发展,热裂纹的两侧有脱碳层并且裂纹附近的晶粒粗⼤,并伴有魏⽒微观裂纹:组织热裂纹形成的温度范围熔模铸件的热裂纹到底是在什么温度下发⽣的,长期以来说法不⼀.到⽬前为⽌归纳起来仍有两种:其⼀,热裂纹是在凝固温度范围内但接近于固相线温度时形成的,此时合⾦处于固-液态;其⼆,热裂纹是在稍低于固相线温度时形成的,此时合⾦处于固态。
热裂纹的防⽌措施1.提⾼铸件在⾼温时的强度与塑性(1)合理选材选材是⼀项极为复杂的技术和经济问题。
所渭合理选材就是选⽤的材质应该同时满⾜铸件的使⽤性、⼯艺性和经济性。
对于铸件⽽⾔,主要是铸造⼯艺性(热裂性、流动性和收缩性等)。
如果该材质的铸造⼯艺性能不佳,热裂倾向性⼤,那么浇注出来的铸件产⽣热裂纹的废品率就⾼。
(2)保证熔炼质量在铸钢合⾦成分中,最有害的化学成分是硫。
当wS>0.03%,以O.05%的临界铝含量脱氧,硫化物以链状共晶形式分布时,塑性很低,易引起热裂纹。
在熔炼时,可以加⼊适量的强脱硫剂稀⼟元素,以减少合⾦中的含硫量。
只要稀⼟元素的加⼊⼯艺合理,其脱硫效果为40%~50%:并且稀⼟元素能细化晶粒,改变夹杂物的形态与分布,从⽽减轻了热裂纹的程度(指裂纹的⼤⼩与深浅)和降低了热裂纹的数量。
另外,分布于铸钢晶界的低熔点夹杂物将降低它的强度和塑性,并且随着夹杂物的增多,强度和塑性下降,促使形成热裂纹。
在熔炼时,应选⽤⼲净、清洁的炉料;采⽤合理的熔炼⼯艺,加强操作,才能保证熔炼质量。
铸钢件热裂纹的成因与对策分析摘要:铸钢件热裂纹会对铸钢件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而应对热裂纹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并选择高效可行的对策对热裂纹加以补救与预防,将铸钢件质量有效提高。
本文分析了热裂纹的形成机理,论述了铸钢件热裂纹的成因,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热裂纹;成因;铸钢件;对策引言:在凝固过程中,铸件极易存在热裂情况,进而导致铸造缺陷的存在,应选择恰当的策略加以补救。
如果热裂纹情况严重,会导致产品报废,进而对于铸造工作顺利进行带来严重影响。
因而应提高对热裂缝成因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分析与研究,探究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避免热裂纹的产生。
一、热裂纹的形成机理对于铸钢件而言,热裂纹以拉裂纹以及缩裂纹为主。
根据图1可知,缩裂纹通常存在于圆角R部分,在周围也会存在部分微小孔洞。
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情况,主要由于圆角部分一般为热节位置,热节需要更长的凝固时间,进而增加了该位置存在应力集中情况的可能性,并且未能通过钢液对圆角部分进行填充,进而导致缩裂纹的出现。
图1 缩裂纹的形成对于铸钢件而言,拉裂纹一般在具有相对较大壁厚差的部分。
在浇注钢液的过程中,表面部分会最先凝固,进一步形成凝固层。
凝固层强度会持续提高,且逐渐构建出枝晶骨架时,因温度相对较低,会导致骨架存在收缩情况,并且由于铸件有着相对较大的厚薄差值,难以确保各部分收缩的一致性[1]。
与此同时,由于型芯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在收缩时会形成一定的拉应力。
如果拉应力超过金属断裂强度的时候,就会导致拉裂纹的存在。
二、铸钢件热裂纹的成因铸钢件热裂纹通常在铸件凝固糊状部分,如果液体在即将凝固时会存在应力抵触以及收缩等情况,进而导致热裂纹的存在。
例如,某T型热节如图2所示,a部分为在型腔内浇注钢液时,由于钢液存在收缩与流动现象,进而导致氧化膜存在卷入以及折叠等情况。
b部分为基于高温条件下,因反应形成的气体,再加上夹杂因素而产生界面层。
c部分为凝固环节,因收缩问题导致微小变形,基于阻碍作用下产生的应力超过材料具体断裂强度的时候,会造成微裂纹。
大型铸钢件热裂阻止措施研究作者:杜宏伟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14期摘要:铸钢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材料,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
在机械行业中,大型铸钢件有重要用途,特别是一些军事行业。
然而,在铸造过程中,会产生热裂现象,进而使铸件报废。
因此,阻止热裂现象的研究是机械行业的头等事之一。
关键词:铸钢件;热裂;阻止措施;内应力近年来,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在铸钢方面的发展是很快的,很多新的钢种和新的冶炼技术的不断出现,铸造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就探索新的、好的方法去实现铸钢件的快速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大型铸钢件的一些缺陷上如热裂方面必须作出调整。
在铸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方法,做到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在世界制造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铸造是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注,压入或吸入铸型型腔,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与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成型方法。
铸造所获得的毛坯或零件即为铸件。
大型铸钢件是铸造的一种,其中,大型铸钢件缺陷的形成与铸件设计、型砂(包括涂料)、炼钢、造型、精整、补焊及热处理过程有关。
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形成缺陷,有的缺陷还不是一种原因形成的。
要消除或减少缺陷还必须综合治理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某些缺陷尚难完全避免。
当铸造内应力超过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时,铸件便会产生裂纹。
裂纹是严重的铸件缺陷,必须设法防止。
根据产生时温度的不同,裂纹可分为热裂和冷裂两种。
1 热裂热裂是凝固后期,高温下的金属强度很低,金属产生较大的线收缩,而受到铸型或型芯的阻碍,产生的机械应力超过该温度下金属的抗拉强度,便产生热裂。
其形状特征是:尺寸较短,缝隙较宽,形状曲折,缝内呈现严重的氧化色。
2 内应力铸造内应力主要是由于铸件在固态下的收缩受阻而引起的。
这些阻碍包括机械阻碍和热阻碍。
机械阻碍引起的内应力容易理解,如型芯、铸型或浇冒口等对铸件收缩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