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_张维平
- 格式:pdf
- 大小:184.87 KB
- 文档页数:4
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作者:马淑裴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06期[ 摘要 ]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改善,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少数民族院校引入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民族意识,创造性地探索民族院校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化教学实践。
小组工作模式提高了学生对教育锻炼模式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民族活动的积极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 关键词 ]小组工作;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3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自身需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之外,高校还应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层面,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加强民族意识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感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使之更好地投入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
此外,报告还指出高校大学生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及实践路径探索与发展亟需提升,现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教学形式简单,内容死板,成效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入手,对团体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的引入进行了研究,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区意识,探索大学生民族社区意识形成的教育实践新途径。
1 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1.1 小组工作介入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民族高校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院校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建+”引领民族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章飚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9期摘要: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构建“思想引导、学习辅导、能力指导、文化教导、生活督导”共五大方面的培养体系,贯穿“启蒙期、培养期、提高期、先锋期”共四个时期的教育阶段,形成“党建+”引领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格局。
关键词:党建+;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体系;教育阶段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9.0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桥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推动者,对于保持校园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发挥巨大且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学生因独特的身心特点和民族文化是高校大学生特殊而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要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高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重点是抓住少数民族学生这个少数关键,以此为主要矛盾,通过“党建+”模式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路径,构建全面育人大格局,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
1 “党建+”引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现况1.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相对较慢一是在控量提质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发展党员各阶段的数量和质量皆显不足,培养与发展工作相对滞后。
二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入党,此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起点相对较低,若着重强调学习成绩,客观地使少数民族学生失去了许多机会。
三是民主推荐方式尚待优化,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多数学生表现出不善交往的问题,在民主推荐阶段常因缺乏群众基础,难以被推选。
1.2 少数民族学生党建教育模式和内容缺乏指向性一是发展党员缺少指向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培养教育制度,更多的是直接套用发展普通学生党员的固有模式。
二是在党课或形势政策课等教学中授课缺乏针对性,授课教师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要、文化背景以及身心特点。
新时代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思考及对策作者:龙金智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10期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受各种思潮的影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更加趋于多元化、呈现波动性,高校统战工作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党外知识分子是国家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做好高校统战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明确了高校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阐述了高校统战工作的新特点,分析了高校统战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做好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统战工作,把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级统战部门应认真履行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职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进一步凝心聚力,发挥统战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1]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新时代高校的统战工作,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特点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师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直接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其政治信仰、思想品德、钻研精神、专业技能、一言一行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同时,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世界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着最为深刻的变化,面临极大的挑战。
“协同一心”构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支撑体系【摘要】新疆地区有着复杂的民族结构,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学业支撑不足的问题。
建立一个协同一心的支撑体系至关重要。
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生支持体系,提供精准帮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加强团队合作,不同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共同服务少数民族学生。
强化文化认同也是关键,让学生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业中取得成功。
通过共同努力构筑支撑体系,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教育公平。
协同一心的理念将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关爱,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协同一心、学业支撑体系、精准帮扶、团队合作、文化认同、学生发展、支持体系构建、教育公平、学习成绩提升1. 引言1.1 背景教育公平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距离、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绩,实现教育公平,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致力于构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支撑体系,通过协同一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助力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支撑体系,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助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意义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语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建立一个完善的学业支撑体系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这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种帮助,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公平的体现。
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
他们往往处于经济困难、文化差异明显、教育资源不足等多重不利环境下,容易陷入学习困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301期2009·1(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表述,也是包括机关、企业、学校、新型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准确定位、明确工作目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等重要职责,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的重要体现。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支部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培养更多具有崇高信仰的新生力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1.高校学生党支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宗旨和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
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
”高校是培养掌握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创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摇篮,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学生党支部植根于高校基层,贴近学生,有利于“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支部成员只要真心实意和学生交朋友,倾听学生的呼声,关心学生的疾苦,想学生之所难,谋学生之所需,满腔热情地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难,自然会赢得同学的信赖和拥护,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
“德育为先”理念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开展措施分析摘要: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创新知识、传播知识与服务社会等。
高校党建在围绕“德育为先”开展工作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在“德育为先”的理念下,把高校德育的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德育为先;高校党建;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26-02民族地区高校与其他地区的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主要是以少数民族为主。
民族地区的高校既承担着优秀合格人才的培养使命,而且也担负着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优秀人才,所以,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重视与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而且也要将其列入学校党委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高校围绕“德育为先”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虽然对德育工作也比较重视,但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多元化的发展充斥着人们复杂的思想,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则更是遇到了新的挑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也迫在眉睫,更重要的难点就是“德育为先”的落实。
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虽然都知道要把这项精神贯穿于各个方面,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高校中有很多教职工尚未对“德育为先”这项战略有深刻的了解,有的也只是听说过,有的也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理念,但却不知如何落实等等。
由于我国的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而党委的领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高校的各项工作开展,特别是党建工作,要围绕“德育为先”的理念进行开展。
为了使每个大学生的德智体美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德育为先”理念下开展的高校党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党员的党性建设不足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学生党员是其主体,也是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如果加强了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则党员队伍的积极性、先进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立足新时代建设新载体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作者:张兴海来源:《新长征》 2017年第12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首要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作为大学党委,要切实把学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学校开花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再次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性的工程,强调要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新要求,新梦想,高校党委应该在“双一流”建设中谋求大发展,在新征程中发挥大作用,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载体,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科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党建工作“三服务三提升”工程,即学校党建工作走进师生,服务学校内涵发展,走进社区(乡镇),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和文化提升,走进医药企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升全校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思想水平。
“三服务三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学校内涵建设,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党建工作精细化、项目化入手,其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是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实现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职能作用。
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赵志军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19
【摘要】民族高校担当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干部和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学生素质备受社会关注.在少数民族大学素质中思想政治觉悟和修养关乎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该着重实际党员培养效果,党建工作的创新要不断完善党员学生的管理,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党员的榜样和模范作用,为党和国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人才.
【总页数】2页(P158,157)
【作者】赵志军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组织部,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J], 徐静;孟琳;胡峡
2.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普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之三[J], 郭伟
3.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J], 王逢云;王志锋
4.“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考——基于“新余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调查问卷”的分析 [J], 徐湘蓉;刘星;
5.“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考——基于“新余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调查问卷”的分析 [J], 徐湘蓉;刘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2.28•【文号】教党[2017]8号•【施行日期】2017.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教党[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现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2月28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合格、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合格、共产党员行为和作风合格、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合格(以下简称“四个合格”)的目标要求,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法规,结合高等学校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组织领导1.领导体制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健全,责任明晰。
学校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学生工作(研究生工作)、宣传、共青团、党校、教务、人事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党组织负责实施、学生党支部具体落实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对本校学生党建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其他党委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分管部门和联系院(系)学生党建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院(系)党组织对院(系)学生党建工作负主体责任,院(系)党组织书记负主要领导责任,副书记负直接领导责任。
2.工作机制校、院(系)党组织将学生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收稿日期:2009-04-16作者简介:张维平(1950-),男,青海湟中人,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研究。
民族高校从建校起就发挥着高等教育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功能。
由于其地处我国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织、多宗教并存的省份。
其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稳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民族高校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民族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摇篮;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的重要基地,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局面、维护民族地区稳定方面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
一、从战略方法的角度,坚持统筹兼顾,准确把握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战略是研究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的战略思维是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否顺应时代潮流,驾驭复杂形势,抓住机遇,从而获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对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决定意义,自觉运用战略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认识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张维平(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摘要:本文运用统筹兼顾这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对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民族高校;统筹兼顾;学生党建中图分类号:G758.4∶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9)03-0133-04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Based on the View of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Taking al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ZHANG Wei-pingAbstract :Based on the view of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 taking al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gave the factors in exterior surroundings affecting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th explorative thinking.Key words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 taking al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第20卷第3期2009年7月VOL.20NO.3Jul .2009民族教育研究133工作面临的战略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作为一个掌握高深知识、高新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现代化生产力中的关键性要素;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主导力量;他们作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先锋队,必将成为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的主创群体;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施者和创造者,必将成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而在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一般为65%-70%。
他们是未来民族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进一步突出民族高等教育的地位,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进步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第二、充分把握社会环境条件变化对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的挑战。
高校是实现执政党扩大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阵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大学时代是人生一个特定的阶段,是青年学生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进入大学,大学生们离开家庭生活,卸下高考的重担,开始参与社会和团体生活,有足够的自由处置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开始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系统性的接受专业教育,建立知识基础,有机会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转折时期,他们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心理智能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我意识加强,心理品质已全面而完整的发展起来,个性逐渐形成和定型化,但由于他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完全成熟,”[1]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会表现出幼稚或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和困惑。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强核心继承者的重任。
高校人群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工作是高校党建的工作核心。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差异性等明显增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新课题。
1.不断加快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对民族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冲击。
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网络己经成为民族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其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民族高校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和交往方式,进而给党建工作带来了难度。
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容易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阅历浅、分辨是非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产生更多的困惑,对民族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错综复杂、是非交织的深刻影响,对党组织在青年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逐渐深入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给民族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
首先,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民族高校学生党组织的作用发挥途径和组织设置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素质拓展的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界限逐渐模糊,素质教育的可评估和可量化要求也给学生党组织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明确民族高校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完善其工作机制成为当前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的推进,扩大了大学生在课程和公寓选择上的自主权,改变了以往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教育、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大学生组织形式和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的分布状况和集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以院系为依托的学生党建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3.改革开放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成长中的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价值取向更趋务实,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更加强烈。
我国加入WTO ,这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成长创业的舞台。
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趋激烈与错综复杂,一些不良文化思潮,特别是国外分裂势力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一部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侵蚀和冲击。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城乡差距、大学生择业问题等等。
这些暂时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上党组织的形象,同时这些问题也进入了民族高校的校园。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民民族教育研究张维平: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134族高校的指导地位,掌握教育引导的主动权,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其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导的民族理念,增强其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这些都是民族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的特殊要求。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思想特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他们共同热爱祖国,拥护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向上、要求进步、勤奋好学、渴望成才、关心集体、遵纪守法。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积极稳定,思想主流与发展趋势是向上的。
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其思想和心理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他们多数来自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落后,社会环境封闭,入校前和外界接触较少。
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识,他们希望得到其他民族师生的尊重和理解,但有时因为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差异,不能进行良好的交流。
还有的学生因文化基础差、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就要求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坚持统筹兼顾,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有效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一工作方法必须落实到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去。
第一、统筹推进民族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在民族高校学生中教育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
1.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
具体措施就是落实好“三早”工作,即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
要开辟途径,通过落实联系人、建立成长档案等等措施,有效做好大学一年级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启蒙教育。
2.要采取分层培养和教育。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都建立了党章学习小组、基层学院党校和学校党校三级分层培养的模式。
要让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学习,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明确新时期共产党员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