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t03 比较优势来源之一:要素禀赋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50
要素禀赋的名词解释英文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
在经济学中,要素禀赋被视为决定国际贸易模式和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这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产品上具有差异化的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特定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更多或更高质量的相应生产要素。
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其对外经济活动的特定方式。
例如,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可能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一个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可能会更倾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要素禀赋的核心概念可以用英文表达为:"Factor Endowment",它是由两个关键词组成的。
首先,"factor"指的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
其次,"endowment"则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要素禀赋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大卫·理查兹(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当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时,它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这种分工和贸易的方式受到国家要素禀赋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的优势之一是它可以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通过了解自身的要素禀赋,一个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并在世界经济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然而,要素禀赋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已经变得越来越可替代,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得要素禀赋对比较优势的解释力有限。
此外,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政策干预来改变自己的要素禀赋,例如通过教育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力质量,以获取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1、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在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分析和阐述比较优势学说之前,首先做出了一下一些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2)实行自由贸易(3)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4)生产成本不变(5)不存在运输成本(6)充分就业,劳动力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7)商品交换采用无物交换方式按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的观点,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占有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广泛的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因而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要素禀赋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俄原理。
其主要特点是产业区位论。
俄林认为区际和国际贸易是区际和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区际和国际分工又是产业区位的反映。
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1)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工资、利息和地租,而工资、利息和地租构成任何商品生产的成本。
(2)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差异。
(4)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在于,各国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使世界产量大幅度增加。
(6)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趋势。
3、相同点:(1)两者都是从各国的生产要素角度来考虑问题的;(2)两者都属于比较利益学说的范畴;(3)两个学说的都主张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对于自己国家有较大利益的产品,同时去进口那些在国内生产处于劣势的商品,从而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4)他们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贸易;(5)它们都认为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国家的财富,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篇一: 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整理日期:2003-4-5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
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1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
这种假定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1.假定只有2个国家、2种商品、2种生产要素。
这一假设目的是为了便于用平面图说明理论。
2.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这一假设主要是为了便于考察要素禀赋,从而考察要素价格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
3.假定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假定两国在2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
即增加某商品的资本和劳动使用量,将会使该产品产量以相同比例增加,意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利益。
5.假定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尽管是自由贸易,两国仍然继续生产2种产品,亦即无一国是小国。
6.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则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
7.在两国的2种商品、2种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是完全的。
这是指市场上无人能够购买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产要素而影响市场价格。
也指买卖双方都能掌握相等的交易资料。
8.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的。
这是指在一国内部,劳动和资本能够自由地从某些低收入地区、行业流向高收入地区、行业,直至各地区、各行业的同种要素报酬相同,这种流动才会停止。
H-O-S:(H-O-S)或称HOS定理。
但是萨缪尔森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在特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
这通常被称为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
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
在图1中,XX′、YY′是两条价值均为1美元的X、Y商品的等产量曲线。
但图中的两条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往常有所不同,XX′、YY′曲线所分别代表的X、Y的产出水平X0和Y0满足以下条件:Px·X0=Py·Y0=$1(1)要素价格这里我们称这两条特殊的等产量曲线称为X、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完全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
图1中还有一条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 isocost),其方程为:1=w·L+r·K(2)这条等成本直线在横坐标轴上的截距等于劳动价格的倒数——1/w,在纵坐标上的截距等于资本价格的倒数——1/r。
在图1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均衡条件下的要素价格水平:画一条与X和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都相切的切线,那么该切线就是单位等成本直线,它在横坐标轴与纵坐标轴上的截距的倒数,分别对应于劳动、资本的均衡价格。
在自由贸易下,X、Y两种产品无论在A国还是B国价格都是相同的,另外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也完全相同,所以两国相应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也完全相同,从而两国在均衡时的单位成本曲线也完全相当。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模式、比较优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本章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假设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具体地说,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组合不同,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也不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并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贸易而发生变化。
这主要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要素禀赋具有惯性,即要素的组合方式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二是要素禀赋差异不受贸易限制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可以自由进行,不会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和关税壁垒的限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引发不同的国际贸易模式。
具体而言,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而土地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更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则更可能由资本禀赋丰富的国家出口。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
根据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不同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而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则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增长。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比较优势的产生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例如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政治和制度因素等。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主要由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以及技术水平决定。
以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详细解析。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欧林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以国家的要素禀赋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
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而劳动力禀赋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技能水平等。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的要素禀赋会影响其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
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商品,通过出口这些商品获取外汇。
例如,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
劳动力禀赋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口多、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例如,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技术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
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在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主要存在两种模式:比较优势和相对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它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比较优势模式。
相对要素禀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特定的产业。
例如,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石油工业,而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要素禀赋理相关概念: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
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
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
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
什么是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是?
什么是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放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求。
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理论解释的。
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此使得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较成本,这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要素禀赋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要素禀赋理论同以往的贸易理论相比.它更接近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且至今对各国的外贸政策都有一定的影响。
它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根,因此被称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创立者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Hohher)和俄林(B. Ohlin )。
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人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堪本观点。
后来,他的学生俄林接受并发展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 nterregional &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形成完整的要素禀赋理论体系.并因此获1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一俄理论(H-O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禀赋比率理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包括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理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