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第九册教案第24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聋校数学教案标题:聋校数学教案教材: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目标:1.理解初中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和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一课:整数运算教学内容: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听力有障碍,可以通过图示、实物模型和手势交流的方式讲解运算的概念和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练习。
第二课:平方与开方教学内容:平方数、平方根等概念的引入和计算方法的讲解。
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平方与开方的概念,并进行计算练习。
第三课:代数式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以及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讲解方程的解法。
第四课:图形的认识与计算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并进行计算练习。
第五课:百分数与比例教学内容:百分数和比例的定义、计算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以及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六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并进行实例演示和练习。
第七课: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来引出统计和概率的概念,以及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评价方法:1.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个人能力。
2.组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3.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验和作业测验,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适应措施:1.提供图示和实物模型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聋校数学教案教案标题:聋校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聋校学生提高数学理解和解题能力。
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资源,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
2. 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 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认识和运算。
- 代数表达式的表示与计算。
-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
2. 几何与空间- 图形的认识与性质。
- 直角三角形、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计算。
- 平面图形的面积与体积计算。
3. 统计与概率- 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 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教学步骤:1. 导入与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实物等多种感官刺激来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分享与数学相关的经历或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参与度。
2. 知识讲解与示范:- 通过手语、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
- 结合示意图、多媒体工具等教学资源,清晰明了地介绍数学知识和概念。
3. 理解与巩固:- 通过示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技巧和解题方法。
- 配备辅助工具和教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器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练习与合作:-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
- 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
5. 拓展与应用:-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推理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应用到日常生活或实际情境中。
6. 总结与评价:- 结合示例和学生实际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使其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 多媒体教具和辅助工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器等。
3. 图片、示意图和实物等可视化资源。
第66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121页例5、例6,完成相应的“作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的第9~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比较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画有例6图的小黑板。
教学重点:比较大小。
(不同位数的小数)教学过程:一、复习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0.08○0.07 0.65○0.56 0.40○0.4……二、新授1、教学例5。
出示例5;比较2.35和2.41的大小。
教师;2.35元和2.41元,它们的整数部分是多少?表示多少?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哪一位?(十分位)3角和4角谁大?那么2.35和2.41元哪个大?教师板书;2.35元<2.41元最后指名学生复述一下思考的过程。
2、教学例6出示例6;比较0.07和0.059的大小。
(用小黑板出示例6的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整数部分开始比,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那一位……最后得到;百分位上的“7”和“5”各表示什么?谁大?指名学生回答后,用小黑板上的图来验证两个数的大小。
3、教师根据例5、例6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的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的数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就大……让学生齐读。
4、练习6.35○6.29 0.458○0.54指名学生做,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二十一的第9、10、11、12题。
其中第12题,教师先说明题意,再让填写,对个别进行辅导。
四、课堂小结(略)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9、10题。
教后感:小数的大小比较,不同位数的小数大小比较,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根据小数的性质在末尾添“0”该成小数位数相同的,就容易比较了。
另外比较时强调联系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高位到低位逐位进行比较。
通过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能掌握,但还需要多练习。
第50课时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第10~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十六第10题。
学生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求“这四个年纪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参加”也就是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用所有年级的人数和除以年级数。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最后集体订正。
二、做练习十六的第11题。
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求平均每组糊纸盒多少个也就是求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批改。
四、做练习十六第13、14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做练习十六的第15题。
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下家里的用水情况,然后自己计算出每月的平均用水量,填写统计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2节《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切线的判定方法、性质定理以及切线长定理。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函数图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解析几何和高中数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图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切线,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切线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
3.培养学生运用切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方法、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
2.教学难点:切线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和理解切线。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和实例讲解,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切线长定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加深对切线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切线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圆的切线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切线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切线的判定方法,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切线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一些切线的判定问题,加深对切线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第62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第112~113页的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教师分步出示各题,让学生逐题回答。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小数可以分成两面三刀部分:小数的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提问: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提问: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哪上最大?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和千分之几等的数要写在整数右边第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2、教学小数的读法。
(1)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要读出几个零。
(2)练习。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然后写出其余两个。
(2)练习。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6、7题。
2、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3、做练习二十的第9题。
4、做练习二十的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6、7、10题教后感:小数的意义和写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小数,因此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由于已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小数我特注意和分数的联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着重讲清十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两位小数表示,以及千分之几。
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第68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5~126页例1,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3○0.3 0.0009○0.9 0.2○0.002
教师:3到0.3,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变化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师利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目:
0.004米=()毫米
0.04米=()毫米
0.4米=()毫米
4米=()毫米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填写,其余的在自己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引导学
生进行比较。
第二个式子和第一个比较有什么变化?
第三个式子和第一个比较有什么变化?
第四个式子和第一个比较有什么变化?
经过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原来的数扩大的变化规律(用小黑板出示)并让学生齐读。
2、练习
做第125页“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问学生答。
3、教师再引导学生把第三、第二、第一的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子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让学生齐读。
4、做第126页“做一做”习题
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完成。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2、3题。
四、作业。
第65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第119~120页上的例3、例4,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把一个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小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教师讲解0、70后,让学生化简105、0900,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
做120页上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3、教师小结。
4、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
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
把0、2改成是三位小数的根据是什么?怎样改/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2=0、200
其余两个教师指导学生改写。
5、练习。
做120页上“做一做”的第2小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6、7题。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完成练习六的第3~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让学生分别计算,看一看哪个同学做得快。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例6(1)2×43
让学生联系复习题,怎样算简便。
多让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板书:
102×3
=(100+2)×3
=100×3+2×3
=4386
教师小结。
2.出示例6(2):计算9×37+9×63
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简便后教师概括: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
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3~8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练习六的第4、5、8题。
第24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整除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完成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整除,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弄清整除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让学生做。教师小结:这是上节课应用乘法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
求未知数的因数,被除数和除数。
二. 新授。
1.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算出每一组的得数。
2. 教学整除。
教师引导学生看第一组题目,提问: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都是
不为0的整数,它们的的耳熟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3.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第二组题目中,都是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
得到整数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让学生回答: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4. 练习。
做47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 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1~5题。
四. 课堂总结。
五. 作业。
练习八的第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