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复习纲要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复习纲要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复习纲要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复习纲要

战前部分(1618—1945)

1、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后确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2、FaGuo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3、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4、俾斯麦外交体系形成与解体?

5、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后果?

6、试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矛盾?

7、简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8、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意义?

9、试述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0、试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

11、简述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

12、试述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

1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经过及意义?

14、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15、雅尔塔会议及相关一些国际会议盟国对战后世界格局作出了怎样的安排?

战后部分(1945—1991)

1、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

3、“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4、试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5、试论美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

6、试论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7、试论北约的成立及其战略演变

8、试论战后初期苏东政策、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

9、试析社会主义阵营诞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

10、试析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11、试论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2、试论印巴分治的原因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13、试析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14、试论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

15、试论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16、试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调整

17、试论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建立

18、试论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19、试论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地位与作用

20、试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1、试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2、试论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发展阶段

23、试论苏伊士运河事件及其对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

24、试论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其影响

25、试论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26、试论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发展及与美国的关系

27、试论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28、试析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

29、试论东西方缓和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30、试论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及其应用

31、试论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与南北关系

32、试论20世纪70年代日本“多边自主外交”

33、试析里根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34、试论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35、试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产生的背景、实施及影响

36、试论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37、试论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38、试论德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39、试论苏联解体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 对应学生用书P094 练真题 1.(2019·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 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 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 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 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二、简答题 1、试述美国70年代初期战略收缩的表现 在尼克松的指导下美国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修改,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并调整了外交战略,积极推行多级军事外交,同时结束了越南战争。有四项原则:①遇到战略和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2、试述70年代初期东西方缓和的背景和表现 背景:美国内外处于困境,需对其战略进行调整 表现:①尼克松对苏联的缓和政策;②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提出“和平纲领”; ③美苏首脑进行的四次会谈;④《美苏贸易协定》的签署;⑤美苏进行关于限制战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答案(完整版)附上一年试题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 赵一曼 冯玉祥 杨靖宇 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答: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方面: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结构方面:实行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思想文化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简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的主要表现? 答: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3、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客观上对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开办了新式学堂,派遣了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传播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及价值观念的转变。 4、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其自身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为: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不敢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必须采取革命手段。 5、简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试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觉醒的。答:(1)“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任。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早期维新派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虽都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编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西方史学家习惯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据此回答:1-6题 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是() A.地处大西洋沿岸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最早进行新航路开 辟 D.资本主义最早萌芽 2.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 是 () ①大西洋②印度 洋③北冰洋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3.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反映实质 是 () A.资本主义的国际 性 B.资本主义的区域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上文的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 富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国家

C.流向了罗马教 廷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5.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业,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劳务市场已饱满,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6.工业革命前的早期殖民的目的 是 () A.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进行资本的原始积 累 D.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据此回答7-11题 7.工业革命后同工业革命前相比殖民扩张导致的影响不同的 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客观上给被殖民地区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列强在全球扩张的原因主要 是 () A.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 展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以“贸易自由”为旗号,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其根本原因是() A.英国成为殖民大 国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一、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答:1、新文化运动正处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充分地显露出来。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产生了怀疑,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2、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同时,十月革命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3、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更大的力量,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二、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 答:1、在近代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无法走通,而只能走革命的道路;2、近代中国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为了打倒他们只能依靠亿万民众的力量;3、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4、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一出世就是要走一条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群众运动革命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有着列宁式的政党形式,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有纪律的政党,从而能够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任务;5、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期间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答: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独立的实现,为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实现现代化,但中国近代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在中国行不通,为实现工业化,必须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具备: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答: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和中华民主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 五、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和目的? 答: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目的:不是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他们的殖民主义利益,为了他们自己的本国的利益。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心得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极其艰难处境? 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到了多方面的阻碍: 首先,是外国资本的压迫;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八、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22题)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3.(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9题)1945年12月美国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美国“不再妥协”开始的标志是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发表“铁幕”演说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5.(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0题)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 6.(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阻止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8.(2011年9月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18题)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正确的图示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9.(2012年6月福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下列史实中,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组成部分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太平洋战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7题)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一道“柏林墙”,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如果以柏林墙为题,写一篇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论文,论文反映的主题肯定不能包括() A.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B.国际局势的紧张与缓和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近代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有答案)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近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精华汇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②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4.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①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②评价:具有两面性。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 5. 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历史地位: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6.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7.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作用:一.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二.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三.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8.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政变。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大众。这些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封建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变法的举措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廉洁;取消旗人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2.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3.注重农业发展,建立新式农场4.修铁路,办学堂,设立商会的组织5.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1.裁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2.采用西式兵制,习洋枪文化教育方面:1.创设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2.提倡西学,废除八股等3.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4.奖励新著,奖励创办办刊等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9.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并没有从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8.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2、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 4、门罗主义 5、雅尔塔会议 6、开罗宣言 二、分析题 1、结合19世纪法俄德三国关系的有关史实,分析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并就据此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3、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世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世人之一。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战备时间,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支配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欧洲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导火线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车阶段。 4、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主要有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瑞在美洲压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繁育原则。 5、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联军已经收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来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6、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对日作战,并就战后适宜进行磋商,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了开罗会议。并发布了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 二、分析题: 1、答:19世纪上半期:法俄矛盾。拿破仑帝国崛起,不断对外用兵,多次打败俄国等组成的“反法同盟”,普照鲁士一度被迫与法结盟;1812年俄崮打退拿破仑的进攻,随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拿破仑帝国灭亡。19世纪中期,俄国又同英法为争夺巴尔T进行J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这一阶段法俄矛盾是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中期:法德矛盾。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争夺欧洲霸权,阴挠德意志统一,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力图复仇,而德国极力削弱法国。同时俄国企图将巴尔干攫为己有,法俄同德国矿后尖锐起来。为了对付德国,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德国则结合奥意组成“三国同盟”。矛盾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山东省聊城市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2题)“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2.(2011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20题)“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9月15日电:普京在给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10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联考8题)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0

外交学院 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 (1999年~2010年)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0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中导条约、伊朗门事件、勃兰特委员会、日美安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二、简答(40分):1、评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 三、论述(80分): 1、论述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论述冷战时期美国各位总统的均势战略以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结果。 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族主义 2.非政府组织 3.政治决策 4.政治信念 5.政治沟通 二、简答题(30分)1.简述政府与政党、政府与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 2.简述政治冲突发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30分)从政治发展的内容上,论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6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 托马斯.阿奎那 2. 国际社会说3. 霍布斯文化4. 无政府性 二、简答题(15分): 简述多边主义的定义与含义。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摩根索与沃尔兹的权力政治观的异同。 ---------------------------------------------------------------------------- 2009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8分/个)--40分 1、诺维科夫报告 2、哈尔斯坦主义 3、《洛美协定》 4、中东“六五”战争 5、东盟 (二)、简答(20分/个)--40分 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战后国际核裁军的重大成果 (三)、论述(40分+30分/个)--70分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2、戴高乐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2009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政治关系 2.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

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题 一、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运动和发起阶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 太平天国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3)直接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难。 (4)主观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 二、太平天国制度建设的两大方案及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一)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三)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四)没能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一)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二)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没能付诸实施。 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五)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首先,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其次,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再次,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最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客观原因:敌人(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强大。 教训:天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 兴办洋务事业之目的 1.压内——镇压农民起义 2.防外——加强海防、边防 3.固体——发展本集团的政、经、军实力 五、洋务事业的主要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一)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二)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三)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