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结构赏析.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26 KB
- 文档页数:3
《安塞腰鼓》课文研读赏析《安塞腰鼓》课文研读赏析篇1一、品位语句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提示:“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提示: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提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提示: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
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二、排比和反复1、排比:把内容紧密相关、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
《安塞腰鼓》结构赏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入选教材以来,一直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
这不仅是因为安塞腰鼓作为“天下第一鼓”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更在于作家刘成章的生花妙笔。
气势威猛、磅礴的安塞腰鼓,在作家的笔下,仿佛是掀起在黄土高原上的狂飘,让读者震撼,让世人瞩目。
《安塞腰鼓》何以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力呢?目前的探究大多是从遣词造句方面着眼,对谋篇布局方面则关注较少、较粗。
特别是对主体部分的行文思路,《教师教学用书》、相关的评论文章及课例,几乎都没有涉及。
笔者以为,如何谋篇布局,是文本言语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安塞腰鼓》创作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
单看全文整体结构,它与我们平常所见的以观看表演为内容的同类文章并无多少区别,也可依据时问划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大部分,也是正面描写表演本身和侧面描写观众反应相结合。
然而,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安塞腰鼓》开头写表演前和结尾写表演后不只是为文章结构完整而写,还在于有意点染出“静”,以反衬腰鼓捶起来时鼓手的活力和鼓声的闹、猛、响。
据常识,表演之前的现场观众云集,不大可能会是静的。
但作者却将目光聚焦于鼓手及腰鼓,营造出一个狂舞、狂响之前的安静氛围。
鼓手沉静,腰鼓也静。
风吹动高粱叶子,吹动他们的衣衫,愈发衬出了“火山喷发”之前的宁静。
作者的心也静,凝神谛听,静待震天的巨响骤然发出。
末尾之静,则是持续的巨响突然中比的一瞬问所特有的感觉。
那一声鸡啼,衬出的是世界的寂静,而这寂静又进一步衬托了刚刚结束的腰鼓声之响。
再看又会发现,开头、结尾也并非只以“静”突出主体部分鼓手的活力和安塞腰鼓的闹、猛、响,它还以干净洗练反衬了主体部分的浓墨重彩。
本文开篇没有介绍铺陈,没有吊人胃口,开门见山便直写已做好充分准备的鼓手,暗示表演即将在这瞬间开始!这干净利落的风格与同一单元的《观舞记》迥异。
《观舞记》中,冰心发挥女作家细腻多情的特长,一开头就用了一大串优美的语句来表达观舞后的惊喜、激动,极尽赞美之词,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才肯缓缓拉开舞台的序幕。
《安塞腰鼓》的建筑美与音乐美赏析从中国古代的建筑来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风格。
而在电影《安塞腰鼓》中,我认为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便是其中的建筑。
安塞腰鼓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
它更是一场集舞蹈、武术等多项民间技艺与体育动作为一体的民间大型表演活动,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和黄河儿女热爱生活的火热激情。
那么如何去欣赏一场由表演者演绎的民间艺术呢?从美学角度看,民间艺术属于“意象”美学,即意境之美。
它具有虚实结合,自然流畅,委婉含蓄,余味无穷等艺术特点。
音乐美是指文学艺术的特殊性质,包括音乐和舞蹈两大门类,其中的乐律美是指语言的节奏、旋律的组合规律;音韵美是指音的长短、高低、轻重以及连续排列组合形成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旋律;形态美是指音乐构成的各种音的组合关系,即各音高之间的距离与强弱。
而建筑也可以通过它的形态、空间的处理、造型等因素来反映这种形态美。
另外,在欣赏建筑艺术时应注意建筑所选用的材料与色彩,通过对比或色调的协调,在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主体建筑,再通过光线,透视等手法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丰富,给人带来美好的想象。
因此,要想深入地了解一件作品就要全面地去欣赏。
一般来说,表演艺术是具有综合性、抽象性、概括性等艺术特征。
而建筑艺术又称空间艺术,是指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包括平面布置、立面构图、比例尺度等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工艺美,材料美,环境美等,不仅是建筑单体设计,而且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那么该如何才能欣赏一场民间艺术呢?要是你也对《安塞腰鼓》这部电影感兴趣,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心灵去进一步的接近民间艺术,在体会意象美、音乐美的同时也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
那么,不妨跟着我来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来看看艺术创作,安塞腰鼓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产物,本身就带有黄土高原的烙印,既然是民间艺术,当然少不了乡土气息,但正是因为没有被束缚住,所以显得更真切,更淳朴。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安塞腰鼓》课文赏析篇1一、品位语句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提示: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穿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提示:他们有着自然、安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提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暴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提示:当鼓声停顿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似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分,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比,是把构造一样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亲密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
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二、排比和反复1、排比:把内容严密相关、构造根本一样或相似、语气根本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安塞腰鼓原文及赏析《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接下来分享安塞腰鼓的课文原文及赏析。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8]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课文赏析1.《安塞腰鼓》的气势美《安塞腰鼓》全文气势恢弘,铿锵激越,表现出生命的奔腾升华,读后让人感到一股激情充溢于心中。
《安塞腰鼓》的气势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造成。
(1)选用音节高亮的词语所谓音节高亮的词语,是指那些音节紧凑、音调高亢的词语。
将这样的词语进行有机排列,可以产生一种激情奔涌的气势。
试看一段: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短短的一段中运用了“痛苦”“欢乐”“追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系列音节高昂、发音响亮的词语,将安塞腰鼓舞的刚健和迅疾表现得酣畅淋漓,与全文激越奔放的思想内容谐调一致,读来让人情绪激越,回肠荡气。
(2)运用整齐有力的句式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④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例②前边连用了“……搏击着”这一偏正式短语,后边用了三个“……你”动宾式短语,简洁有力地渲染出后生们动作的迅疾有力以及他们的表演给人的心灵和情感带来的强烈震撼。
例③运用排比短句,表现出腰鼓的气势磅礴、节奏铿锵,充满了旋律之美。
例④连续运用反复,如大河波涛,一波连一波,将舞姿的奇妙变幻和虎虎生机写得有声有色,让人于眼花缭乱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强烈律动。
(3)运用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气势美。
例如:⑤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安塞腰鼓的课文赏析安塞腰鼓并没有写成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大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赞颂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的课文赏析,欢迎来参考!安塞腰鼓课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你,烧灼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
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安塞腰鼓一、章节划分《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主要写鼓响之前,后生们的样子,以及他们内心的期待和激动。
这一部分通过描绘后生们的形象,为接下来的腰鼓表演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5至27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详细描述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过程。
这部分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小段落,包括5至13自然段写安塞腰鼓的激昂和宏伟场面,14至17自然段写安塞腰鼓的雄壮声响,18至22自然段写击鼓的后生的激情,以及23至27自然段写奇丽的舞姿。
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安塞腰鼓粗犷、豪迈与火烈的特点,以及后生们的英勇和活力。
第三部分(28至30自然段)主要写鼓声停息之后给人的感受,以及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这一部分通过描绘鼓声停息后的寂静和人们的反思,进一步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安塞腰鼓》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和后生们的英勇形象。
二、文章赏析《安塞腰鼓》是一篇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迈性格和坚韧精神。
以下是对该文的赏析:文章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的细致描写,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腰鼓表演的激烈和震撼。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观众反应的描写,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侧面描写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等,使得文章语言生动有力,节奏鲜明。
例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与生命共舞--《安塞腰鼓》赏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有人说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兴琴的摇篮;乌逢船、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滋养二胡的磁场;而红高梁,大风起会的黄土地天生就是唢呐、锣鼓的世界。
陕西这地方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豪气冲天的。
发表在2002年第五期的《北京文学》上的《鼓神》同《安塞腰鼓》一样都歌颂了人类那激荡磅礴的生命力。
如果说《安塞腰鼓》是通过一群茂腾工的后生来展现陕北人的生命与活力,那《鼓神》则是通过一个蕃光头来展示蕴藏在陕西人骨子里那激荡的生命力的。
看他“瘦弱又邋,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笼在袖筒中。
”正是这样一个表面萎蔫,缺乏精气神儿的人却带给读者震憾。
当他站到鼓前“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一鼓豪气。
”当双槌推在手中时,“他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着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
”在他敲击鼓声时“已不再是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时人借鼓势,鼓借人力,此时的鼓已并非一般意义的了,它是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而人已经不是一般概念上的“人”了,它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载体,力量的载体,这里鼓人合一,人与生命合一,人与力量合一。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人在其中。
而他,这个人群的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这生命活力的宣泄与喷薄充分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为生命的含义。
如果说《安塞腰鼓》还在太容易把握其脉络的话,那《鼓神》中“我”的见闻和感受则成了全文的线索,“我”是一个“债务缠身”“惶可怜”不敢归乡的游子,正是在亲眼目睹了这样酣畅淋漓,生命喷薄的锣鼓表演后,身上的生命意识、生命力被唤醒,被激发,才意识到“生命中原本没有卑微和可怜”,那又何必在意人生的坎坷,在面对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又何必躲躲闪闪,于是“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这哪里是回家过年,这分明是“我”身上生命活力的喷发。
《安塞腰鼓》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著名的《安塞腰鼓》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19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9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1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茂腾腾一词使人不禁联想起这群后生生龙活虎的样子,本句虽然只是一个静态描写的陈述句,可是用了这个词却使人能在静中见动,增大语言想象空间与张力)2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从来不曾响过这些词语带我们走入一个沉静的场面,同时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都是静态描写,为下文腰鼓打起来之后的动态情景做了有力铺垫与对比)5 看!6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些词语呈现一个递进式的结构,不能随意变更,同时也是后生们的打鼓状态越来越深入其中,发狠的捶打鼓面,打着腰鼓陶醉其中忘却了一切,仿佛天地间只有腰鼓,只有打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排比句的运用渲染了后生们打鼓时的火烈状态,读起来气势磅礴,也只有运用这样的句式才能写尽安塞腰鼓的壮美。
同时这些小句又都是比喻句,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可见鼓点之猛烈;流苏像旋风一样飞扬,可见动作之迅捷;脚步像乱蛙一样蹦跳,可见舞步之灵动;瞳仁儿像火花一样闪烁,可见舞者精神之热烈;风姿像斗虎一样强健,可见腰鼓打起来虎虎生威。
《安塞腰鼓》赏析(3篇)一、《安塞腰鼓》赏析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二、《安塞腰鼓》赏析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赏析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告—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结合。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兩粱。
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
鼓也一样,“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
作者用比喻和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反复和排比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
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简单重复”。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调。
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綷,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前提和坚实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语段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一、《安塞腰鼓》赏析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二、《安塞腰鼓》赏析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教学结构艺术赏析——以郑桂华为例摘要:语文的教学结构存在于每一堂语文课堂上,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语文教学结构的掌握我还是不久以前因为郑桂华老师的一堂课才有的意识,不得不说郑老师对一些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语文教学结构艺术的重要性其实不比知识点的讲解少多少,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则是用事实在向我们讲解教学的结构艺术。
关键词:教学结构艺术郑桂华安塞腰鼓对于《安塞腰鼓》的印象,早已说不上深刻或是空白,只是依稀的记得那曾经在脑海中存在过独具特色的人和鼓。
更具体点儿可能就是铿锵有力的步伐和节奏激昂的鼓声吧。
很有幸,能再一次在课堂上来领略《安塞腰鼓》的魅力——观看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
在此之前,我也一直在想语文的课堂应在是怎样的,语文的文本应该怎样展示给学生,语文要带给学生们什么······总感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又复杂,似清晰但又模糊。
但在看了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之后,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之所以对郑老师这堂课有如此大的感受,开始只是因为这堂课给人很真实很亲切的感受,有一种“哦!这才是语文课!”的恍然之悟。
但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一种语文结构的艺术之美,这种美给了语文一种灵性,这种灵性直逼人心,给人以震撼和惊叹。
郑老师的这堂课犹如一泓清泉注入到语文教学的田园里,使其又开出绚烂之花。
一预设与生成郑老师在上《安塞腰鼓》一课时,先布置了预习任务。
所以在上课之后郑老师就先问学生们是怎样预习的,学生的回答是找出生词和标出节号。
在回答的基础上郑老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找出的生词,这明显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
当问到朗读时,发现只有少数同学读过课文,因此郑老师根据《安塞腰鼓》一文的特点,让学生观看了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们从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来谈谈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在视频放完之后,同学们就谈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野气”,有的说“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有的说“气势雄壮,场面壮观”等等。
《安塞腰鼓》结构赏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入选教材以来,一直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
这不仅是因为安塞腰鼓作为“天下第一鼓”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更在于作家刘成章的生花妙笔。
气势威猛、磅礴的安塞腰鼓,在作家的笔下,仿佛是掀起在黄土高原上的狂飘,让读者震撼,让世人瞩目。
《安塞腰鼓》何以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力呢?目前的探究大多是从遣词造句方面着眼,对谋篇布局方面则关注较少、较粗。
特别是对主体部分的行文思路,《教师教学用书》、相关的评论文章及课例,几乎都没有涉及。
笔者以为,如何谋篇布局,是文本言语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安塞腰鼓》创作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
单看全文整体结构,它与我们平常所见的以观看表演为内容的同类文章并无多少区别,也可依据时问划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大部分,也是正面描写表演本身和侧面描写观众反应相结合。
然而,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安塞腰鼓》开头写表演前和结尾写表演后不只是为文章结构完整而写,还在于有意点染出“静”,以反衬腰鼓捶起来时鼓手的活力和鼓声的闹、猛、响。
据常识,表演之前的现场观众云集,不大可能会是静的。
但作者却将目光聚焦于鼓手及腰鼓,营造出一个狂舞、狂响之前的安静氛围。
鼓手沉静,腰鼓也静。
风吹动高粱叶子,吹动他们的衣衫,愈发衬出了“火山喷发”之前的宁静。
作者的心也静,凝神谛听,静待震天的巨响骤然发出。
末尾之静,则是持续的巨响突然中比的一瞬问所特有的感觉。
那一声鸡啼,衬出的是世界的寂静,而这寂静又进一步衬托了刚刚结束的腰鼓声之响。
再看又会发现,开头、结尾也并非只以“静”突出主体部分鼓手的活力和安塞腰鼓的闹、猛、响,它还以干净洗练反衬了主体部分的浓墨重彩。
本文开篇没有介绍铺陈,没有吊人胃口,开门见山便直写已做好充分准备的鼓手,暗示表演即将在这瞬间开始!这干净利落的风格与同一单元的《观舞记》迥异。
《观舞记》中,冰心发挥女作家细腻多情的特长,一开头就用了一大串优美的语句来表达观舞后的惊喜、激动,极尽赞美之词,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才肯缓缓拉开舞台的序幕。
为等待这一刻,读者简直望眼欲穿!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安塞腰鼓》的这份干脆爽快或许是更合意的吧,这也正合了陕北人的粗犷直率及安塞腰鼓的雄健豪放。
对于看惯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类娇羞、含蓄之美的江南人,这该是别样的一种美吧!文末,也仅是用三言两语道出安塞腰鼓结束瞬间人的奇妙感觉,没有评论,没有补充。
仿佛是为了把所有的能量都释放在主体部分,把所有的光彩都绽放在主体部分,开头、
结尾竟这样简洁,恰似憨厚朴实的陕北人,他们不习惯夸耀自己,人们只有在他们的狂舞和腰鼓的巨响中才会认识到他们内在蕴含着的力和美!大约正是这种让艺术本身说话、把评说权交给读者的朴实和坦诚,才使作者全力以赴投入欣赏美和创造美成为可能,美才在这里达到极致!
当然,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妙处还不比这些,细细读来,这朴素之中又何尝缺少了美丽呢!开头虽同样是交代地点、人物、事件,却没有平常所见的那种逐一道来的机械呆板,我们所见到的竟是一幅画,一幅存在于天地之问的巨画:画面的主体是鼓手—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背景是典型的陕北环境—一片高粱地。
多好的一个创意!简短的起笔充满活力,鼓手们的生气和力量似乎已升腾在天地之间,让读者的眼光一下子凝聚到了表演现场。
一片高粱地,让我们得到这样的信息: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故乡!只有在黄土高原上,只有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安塞腰鼓才得以展现出它最自由最奔放的一面!下文不是写到连四周的山崖都变成了牛皮鼓面了吗?这样强盛的气势怕是没有任何屋顶、围墙受得住吧,也没有任何人工的舞台承载得起吧!结尾呢,响到极处而顿时寂静的感觉已经够让人恍恍惚惚了,最妙的是捕捉到一声邈远的鸡啼。
习惯于巨响的耳朵适应不了巨响的骤然消失,回到现实世界仍感觉恍如梦中,直等到一声邈远的鸡啼传来,才将自己从沉醉中拉回现实,神志方才清醒过来,才明白自己刚才是沉醉了……鼓声之响,艺术感染力之强,尽在表演结束瞬问观众这种奇妙有趣的感觉之中!这样的开头、结尾,让主体部分生色又不喧宾夺主,它的美在于清丽脱俗吧!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个把安塞腰鼓展示得酣畅淋漓的主体部分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安塞腰鼓,其文化底蕴可谓精深丰富,大到历史发展、表演形式、程式、习俗等,小到动作、角色、队形等,无一不是大有讲究。
一篇小小的散文,面对庞杂的材料,该怎么选择内容、安排结构呢?读作者精心打造的这个部分,结构上的第一印象是不枝不蔓、紧凑集中。
诸多材料与视角中,作者撇开了大处,也撇开了细枝末节,只紧紧抓住它威猛的气势来表现。
不单如此,作者还作了进一步的过滤。
通常,以观看表演为内容的文章都会写现场观众的反应来渲染气氛,侧面反映表演者的技艺水平。
比如叶君健的《看戏》,就写了看戏前、中、后的现场,既写演员也写观众,既赞美艺术家技艺的高超,也表现人民对艺术家的热爱。
而本文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魅力为目的,作者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对安塞腰鼓的欣赏之中,他的眼里、心里只有作为艺术的安塞腰鼓,他的笔触全部指向安塞腰鼓以及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官体验、心理感受。
这时,现场的观众早已被作者挡在视听之外,甚至连自身也悄悄隐身文后,唯恐惊扰了这世问至美的艺术。
正因为目标集中了,内容单纯了,浓墨重
彩描绘表演过程的文字在安塞腰鼓强大气势的裹挟之卜,才更显得势如破竹,一泻万丈,惊心动魄。
然而,最显作者功力的还不在此。
我们知道,安塞腰鼓表演过程中内容、形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写作起来不像戏剧那样有剧情、场次的变化可作为行文顺序,因此结构上很容易写成横向铺陈的静态、平面的表演场景。
可是在作家刘成章笔下,它分明是纵向行进的动态的有层次感的完整表演过程。
这部分,感叹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四次,可据此分为五个层次。
一是安塞腰鼓捶起来的最初瞬问,强大的冲击力迸发出来,观众顿时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赶忙调动感官捕捉,终于辨明,“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听着这样的鼓声,人不由自主地热血奔涌,心跳加剧,精神振奋。
空气立即变燥热,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世界立即变得亢奋,这些环境变化折射出的正是人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鼓声中,人的情感思绪也顿时变得激越豪壮。
这是从视听、联想等方面进行的对现场的多角度整体感知。
二是观察点从鼓手、鼓声拓展至场外,作者注意到,安塞腰鼓的震撼力之强,竟然让四野的山崖和自己的心也与之共鸣。
三是目光又回到表演现场,这时最初的纷乱、紧张已过去,观众终于可以从容地欣赏局部了。
所见乃是鼓手搏击着的胳膊、腿、全身。
速度之快,力度之强,幅度之大,太令人惊异了!打量着眼前的鼓手,不禁发出疑问:这活力和能量究竟来自哪里?目光穿透鼓手的衣着,穿透躯体的表层,看到了消化着的红豆角角老南瓜,猛然问醒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鼓与人与土地,原是一体的呀!这是深层透视,在探寻力量的源泉。
四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收起敏锐探求的眼光,满怀着身为陕北人的自豪感尽情地欣赏起鼓手们的舞姿,渐入佳境。
这为进入高潮作好了铺垫。
五是高潮阶段。
在愈来愈烈的鼓点中,在旋转、翻飞的舞姿中,在美好的艺术境界中,鼓与人、人与人完全融为了一体。
由整体感知到局部欣赏、联想、赞叹,最后完全融入其中,作者以一个观众的观察顺序、心理体验来巧妙地组织行文,展现了一个美妙无比的完整的艺术欣赏过程,使读者如同亲历。
读完全文,“凤头、猪肚、豹尾”的六字评价忽然涌上心头。
“凤头、猪肚、豹尾”是传统文章审美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强调文章开头要亮丽,中问要充实,收尾要有力。
独立地看三个部分,想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已称得上是合乎这一审美要求的典范之作了吧!但《安塞腰鼓》并不比于此,合起来看全文的整体结构,它的三个部分之问更是结合完美,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