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21
生物小课堂微生物分为哪三型八大类(一)引言概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分为三型八大类,每一类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及各个分类的特点。
正文:一、原核细菌(细菌)类1. 革兰氏阳性菌- 特点:细胞壁由厚重的革兰氏阳性结构构成,呈紫色或深蓝色。
- 代表性菌种: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革兰氏阴性菌- 特点:细胞壁较薄,显示为红色或粉红色。
- 代表性菌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3. 放线菌- 特点:具有复杂的分支结构,形态类似细胞链。
- 代表性菌种:链霉菌、产霉菌等。
4. 厌氧菌- 特点:在无氧环境下生长繁殖。
- 代表性菌种:产气荚膜梭菌、泰特菌等。
5. 细菌类囊体病毒- 特点: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上的病毒。
- 代表性病毒:噬菌体、灵芝病毒等。
二、酵母菌类1. 酿酒酵母- 特点:产酒精和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酿酒业。
- 代表性菌种:啤酒酵母、葡萄酒酵母等。
2. 乳酸菌- 特点:产生乳酸,对食品发酵和保质期起着重要作用。
- 代表性菌种: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等。
3. 青霉菌- 特点:可以产生青霉素等抗生素。
- 代表性菌种:青霉菌、黄曲霉菌等。
4. 酵母菌- 特点: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参与食物发酵。
- 代表性菌种:面包酵母、快速酵母等。
5. 黏质菌- 特点:具有黏稠的胞质,通过孢子状体传播。
- 代表性菌种:纤维黏菌、皮黏菌等。
三、真菌类1. 子囊菌- 特点:子囊菌的孢子壁形成一个囊囊,胞子形成在囊内。
- 代表性菌种:小麦赤霉菌、秋季菌等。
2. 担子菌- 特点:担子菌的孢子形成在担子上,通过风吹散播。
- 代表性菌种:蘑菇、鸡腿菌等。
3. 无性菌- 特点:无性菌无性繁殖,没有真正的孢子形成。
- 代表性菌种:黑曲霉、霉菌等。
4. 梭菌- 特点:形状呈梭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 代表性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肠炎梭菌等。
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微生物指的是一种生物体,其体积非常小,无法被印刷成像字母或数字那样清晰的形状。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它们无论在单细胞的形态还是多细胞的形态上都呈现出了非常多样化的特征。
微生物形态的分类从微生物的形态上来看,微生物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1.球形微生物球形微生物是指那些可以长成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微生物,包括球菌、酵母菌等等。
球状微生物的特点是其生长速度比较快,且不需要大量的养分。
此外,球状微生物也很容易被识别和研究。
2.棒状微生物棒状微生物是指那些形状呈长条状或棍子状的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芽孢杆菌等等。
棒状微生物的特点是其形态比较直,且具有很强的移动性。
此外,棒状微生物也具有在环境变化中存活的强大适应力。
3.螺旋形微生物螺旋形微生物是指那些形状呈螺旋状或弧形的微生物,包括螺菌、螺旋体等等。
螺旋形微生物的特点是其歪曲的形态,且在微生物群体中占据很少的一部分。
4.分枝菌分枝菌是指那些形态呈分支状的微生物,包括拟杆菌、放线菌等等。
分枝菌的特点是其形状呈分枝状,且有着强烈的细胞黏附性以及生物活性,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分类按照生物学的方式通常被分为以下几类:1.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指那些丝状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包括了细菌和蓝藻菌等等。
原核生物是生物世界中最简单的生命形态之一,其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核糖体和胞器。
2.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指那些拥有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等完整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包括了原生生物、霉菌以及动物细胞等等。
真核生物细胞中拥有复杂的有机体,细胞内结构复杂,可以进行有限量的代际繁殖。
3.病毒病毒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微生物,其在生物学上没有一种明确的分类体系。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非常微小的粒子,其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4.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其细胞结构简单,但是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
真菌的分类比较广泛,有单细胞真菌,也有多细胞真菌,可以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等等。
微生物分类的方法
1.形态学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根据其核酸类型、壳体结构、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等特征分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古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形态如形状、排列方式(杆菌、球菌、螺旋菌等)、染色反应(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鞭毛结构以及特殊结构(芽孢、荚膜等)来初步分类。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根据孢子形态、菌丝构造、繁殖方式等进行区分。
2.生理生化特征:
-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例如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脂肪酸组成分析等,以确定微生物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并据此分类。
3.分子生物学方法:
-DNA-DNA杂交技术:比较不同微生物间全基因组或者特定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以此作为分类依据。
-16SrRNA基因测序:这是细菌和古菌分类的金标准,通过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类。
-基因组学分析: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比对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实现更精细的分类。
4.生态分布与功能特性: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存策略及所起的生态功能也是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微藻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生物界中最重要的生物群体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生物的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细胞结构: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和微藻。
2. 遗传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还可以根据代谢产物类型、酶系统等遗传特征进行分类。
3. 生理特点:微生物的生理特点包括生长速度、营养需求、抵抗力等。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微生物分为不同种属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4. 生物分类: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属于原生生物门、真菌界、细菌界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微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些自养型微生物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
3. 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发酵剂和食品添加剂等。
4. 微生物在医疗保健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抗生素的制造和应用等。
总之,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群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微生物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
它们具有以下的特征:1. 细菌(Bacteria):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呈球形、杆状、螺旋状等多样化,大小仅为几微米。
细菌具有细胞壁,内部则包含细胞质、核糖体和染色体等结构。
细菌不具备真正的细胞核,其基因组不包裹在核膜中,而是浸于细胞质中。
细菌可以根据需氧性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其中一部分的细菌能够利用光合作用进行独立自主的生存。
2. 真菌(Fungi):真菌是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一类生物体。
它们通常由菌丝形态构成,菌丝之间可以通过分生孢子繁殖。
真菌具有分为子实体,可分为子实体菌与子实体霉。
子实体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而子实体霉则包括了蘑菇和伞菌、露菌等。
与细菌不同,真菌的细胞壁透性较低,它的生长速度比较缓慢。
3.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只能在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组成,没有细胞质或细胞核。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其当作自己的"工厂"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从而进行繁殖。
病毒不能自主进行新陈代谢,需要依靠它们所寄生的细胞来提供能量和资源。
4. 原生动物(Protozoa):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异养生物,它们属于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原生动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养分,例如摄食、吸收或囊泡摄取等。
它们具有细胞膜、细胞核以及其他细胞器官,包括细胞质、线粒体和食品囊泡。
原生动物的形态多样,包括虫状、杆状、球状等。
5. 藻类(Algae):藻类包括多种单细胞或多细胞植物,通常以光合作用为能源来生存。
藻类的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叶绿体和核,它们还具有细胞壁来提供支持和保护。
藻类形态多样,包括单细胞的球形藻、多细胞的海藻以及链状藻等。
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细菌参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循环过程,包括氮循环和碳循环等。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微生物是指能够在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体积中独立生活的微小生物体。
它们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多种类型。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细胞类型和结构特点,可以将微生物分为以下几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其细胞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并且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快速繁殖。
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动植物体中,有的有益于人类,有的可以引起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细胞通常是多细胞的,以菌丝为主要构造,菌丝可以穿透并吸收有机物质,从而提供营养。
真菌可以分为霉菌、酵母菌等不同群体,有些可以产生有机酸、发酵物等对人类生活有益,也有些可以引发感染或致病。
3. 病毒: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一般都非常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动物以及植物,引起一系列疾病。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了单细胞的动物,如阿米巴和锡伯氏菌等。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有些是自由生活的,有些是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
原生动物在食物链的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的特点除了不同种类微生物有着自己的特点之外,微生物整体上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 微小:微生物的细胞体积非常小,通常只有几微米甚至更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多样性:微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按照现有分类标准,已知的微生物大约有几千万种,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详细的研究。
3. 高适应性:微生物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各种温度、酸碱度、盐度等条件下。
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重要性: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了物质的循环与转化,以及土壤的肥沃、水质的净化等过程。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则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微藻等。
对于微生物的分类,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类方法。
下面将介绍这些分类方法的主要内容。
1.形态学分类:这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细菌的形状,可以将其分为球形细菌(如链球菌)、杆状细菌(如大肠杆菌)和螺旋细菌(如梅毒螺旋体)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殖特征进行分类。
3.生态学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可以将其分为土壤微生物(如放线菌)、水体微生物(如蓝藻)和肠道微生物(如乳酸菌)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其分为分解者、产生者和共生微生物等。
4.分子生物学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和分子结构进行分类。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测定微生物的DNA序列,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的遗传关系和相似性,从而将其分类到不同的系统发生树分支上。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如PCR和基因测序,快速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除了以上分类方法外,还有一些更细致和专业的分类方法,比如对特定微生物群体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
例如,对细菌进行分类可以使用质谱分析技术,对真菌进行分类可以使用菌株的生长特性和生殖结构等特征。
总的来说,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微生物世界的深入了解,我们对微生物的分类将更加准确和精细,为微生物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生物小课堂微生物分为哪三型八大类(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着重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微生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本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微生物的分类,将其分为三个型和八大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征。
正文:一、根据形态与结构来分类1. 球菌型:包括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 杆菌型:包括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等。
3. 弯曲菌型:包括弯曲菌、钩端螺旋体等。
二、根据营养方式来分类1. 光合型:包括蓝藻、光合细菌等。
2. 化能型:包括厌氧细菌、嗜热菌等。
3. 混合型:同时具备光合和化能特性的细菌。
三、根据细胞结构来分类1. 真细菌:包括真菌、蓝藻菌等。
2. 原核细菌:包括细菌、放线菌等。
3. 细胞核生物: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
四、根据生态类型来分类1. 水生微生物:包括水中细菌、水中藻类等。
2. 土壤微生物:包括土壤中细菌、土壤真菌等。
3. 空气微生物:包括空气中细菌、空气中真菌等。
4. 生物体内微生物:包括人体中细菌、动物体内微生物等。
5. 工业微生物:包括酿酒菌、乳酸菌等。
五、根据功能来分类1. 分解微生物:包括分解细菌、分解真菌等。
2. 发酵微生物:包括发酵细菌、发酵真菌等。
3. 固氮微生物:包括固氮细菌、固氮真菌等。
4. 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包括产生抗生素的细菌、产生抗生素的真菌等。
5. 有益微生物:包括乳酸菌、益生菌等。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在分类上有着多样性,根据形态与结构、营养方式、细胞结构、生态类型和功能来划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环境的稳定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对于发展微生物学领域和应用微生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非细胞型:病毒细胞型: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等,(无明显核,也无核膜、核仁。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有明显核,有核膜、核仁。
)第1节:细菌Bacteria是微生物一大类群,主要研究对象。
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um左右,1000倍以上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状。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一)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 (Bacterium):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统称,一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 (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与螺旋体Spirochaeta 区别:螺旋体无鞭毛。
细菌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异常形态一般,幼龄,生长条件适宜,形状正常、整齐。
老龄,不正常,异常形态。
畸形: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
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
(二)细菌大小如何测量:显微测微尺球菌直径0.5-1um,杆菌直径0.5-1u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um,长1-50um;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细胞重量10-13-10-12g ,每g细菌含1-10万亿个细菌。
二、细菌细胞结构研究细菌细胞结构是分子生物学重要内容之一,有了电子显微镜才有可能。
其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每个细胞都有,如细胞壁、膜、核。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不是每个都有,如鞭毛、荚膜、芽孢。
(一)基本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简述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
根据其形态、生活方式、代谢特点和遗传特征等不同方面,微生物可以被分类为以下几类:
1. 细菌(Bacteria):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其中一部分细菌有荚膜。
细菌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染色性质、代谢特征和生活环境等进行分类。
2. 真菌(Fungi):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生物,包括了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质。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传播,具有吸收性营养。
3. 藻类(Algae):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具有类似植物的特征,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和营养方式进行分类。
4.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具有遗传物质(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的壳中。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微生物的分类,如原生动物、古菌等。
这些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生活方式和遗传特征等不同特点而被归为不同的类别。
微生物分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功能,进而对其进行研究和利用。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微生物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是对其进行科学归纳和命名的方法,以便于研究和交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命名规则,以及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的分类原则微生物的分类是基于其形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的。
下面将介绍三个常用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1. 形态分类法形态分类法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仅限于通过直接观察和测量微生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如细胞形态、胞壁结构等。
常见的形态分类方法有鉴定微生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
2. 生理分类法生理分类法是以微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化学代谢为基础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物的利用方式、产生特定产品的能力、对气体需求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根据其细胞的染色结果和细胞壁结构。
3.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是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核酸序列、拷贝数和基因型等遗传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微生物的亲缘关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有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等。
二、微生物的命名法微生物的命名法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命名的规则,包括属名和种名的命名规则。
下面将介绍微生物的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和命名规则。
1. 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微生物的命名法遵循国际野生菌学和细菌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制定的规则。
该委员会根据科学共识和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命名法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微生物的命名规范和稳定。
2. 种名的命名规则微生物的种名是由属名和种加词(trivial epithet)组成。
种加词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特征的词汇,通常用拉丁文或其它国际科学语言表示。
种名应尽量与已有的命名规则保持一致,既要具有描述特征的准确性,又要易于记忆和使用。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种生物,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生物。
虽然微生物很小,但是它们却有着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作用。
有些微生物可以帮助人类进行食品加工,如酸奶、豆浆等;有些微生物可以帮助人类保持健康,如益生菌;而另一些微生物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病毒、细菌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一、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的形态有很多种,例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其形态与大小可能会因微生物本身的种类和不同的生长条件而有所差异。
1. 球形微生物球形微生物也称为球菌,最常见的例子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它们的形态为球状,直径在0.5微米到2微米之间。
球菌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形成链状或团状。
2. 杆形微生物杆形微生物也称杆菌,是由长条状细胞构成的微生物。
杆菌有直杆菌、弯杆菌等不同的形态。
大多数杆菌的长度在1微米到10微米之间。
3. 螺旋形微生物螺旋形微生物也称螺旋菌,是由螺旋状细胞构成的微生物。
它们的形态通常呈螺旋状或螺旋螺纹状。
常见的例子包括钩端螺旋体和螺菌。
二、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分类较为复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这里我将介绍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根据生命方式和根据细胞结构和特征。
1. 根据生命方式分类根据生命方式,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中原核生物是指没有细胞核或其细胞核不包含染色体的生物,而真核生物则是指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的生物。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而真核生物则包括原生动物、真菌、原始藻类和动物-植物界。
2. 根据细胞结构和特征分类根据细胞结构和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它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通常只包括细胞壁、质膜和细胞质。
细菌可以根据其形态和结构进行分类。
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其结构相对较简单,只包括一个核酸和外壳。
病毒不能自主繁殖,必须寄生于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其细胞结构比细菌稍复杂,通常包括菌体、质膜和细胞壁。
比较八大微生物病毒:(非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球形、卵圆形、砖形、杆状、蝌蚪形.大小:个体非常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结构: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依壳、一些有囊膜和刺突)增殖方式:复制(吸附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于释放)培养特性:1、动物接种 2、禽胚培养 3、组织培养特性:1、干扰现象 2、干扰素(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细菌:形态:1、球菌:双球菌、锻球菌、四联球菌、八迭球菌2、杆菌3、螺形菌:弧形、螺菌结构: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芽孢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大小:体积小,常用光学显微观察培养特性: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半固体培养细菌生理:1、化学结构: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糖。
2、物理形状:半透性、渗透性3、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4、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温度、Ph、稳定渗透压、气体5、营养类型:自养、异养6、生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真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1、酵母菌:球形、卵形、椭圆形、腊肠形、圆筒形2、霉菌:菌丝、孢子大小:小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其他内含物增殖方式:无性和有性特性:1、分布广泛 2、不含叶绿素 3、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一般具有发达分枝的菌丝体 4、有边缘清楚的核膜包围着细胞核培养:分离培养、固体培养、液体培养放线菌:形态;分支丝状生活类型:腐生、寄生结构:单细胞、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增殖方式: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和横隔孢子特性:质地致密、干燥、多皱、小而不蔓延、不易挑起、表面有放射状沟状支原体:大小:可通过滤菌器形态:球形、扁圆形、玫瑰花形、丝状及至分枝状结构:质膜含固醇或脂聚糖、细胞质、有核糖体增殖方式:二分裂为主、也可以出牙增殖特性:1、无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2、可通过滤菌器3、胆固醇比较高4、特殊的顶端结构与致病有关5、在无生命培养基生长的最小的微生物6、培养虚加入10%——20%的血清7、菌落呈荷包样立克次氏体:形态:球杆状、杆状或丝状大小:一般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可通过瓷滤器结构:细胞壁其含肽聚糖和脂多糖,胞质内有核糖体增殖方式:只能在活的细胞的宿主内生长,以二分裂方式培养特性: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特点:1、细胞小,有细胞形态 2、有细胞壁、无鞭毛,呈革兰阴性反应(除羔虫病立克氏体外),效果不明显3、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一般是节肢动物4、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剂抵抗力差5、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金霉素),但磺胺类不敏感反而促进立克次氏体生长衣原体;形态:G——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具有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繁殖方式;有自己独特发育周期,二分裂繁殖,形成包涵体(发育周期:原体——吸附——胞吞——在吞噬体内形成始体——二分裂殖——形成包涵体——在胞涵体内成熟为原体——释放)培养特性:鸡胚、小鼠、细胞培养特点:1、抵抗里较弱,抗生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2、有DNA和RNA两种核酸3、自身无能量来源,严格细胞内寄生4、对消毒剂敏感5、耐低温螺旋体:形态:螺旋体状或波浪状圆柱形大小:极为悬殊结构:原生质粒、轴丝和外鞘增殖方式:有细胞壁、原始核(以二分裂方式)特性:1、轴丝的超微结构、化学组成以及着生方式均与鞭毛相似 2、螺旋体正是靠轴丝的旋转或收缩运动。
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微生物原生生物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界病毒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的相关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离不开以下三步:⑴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⑵测定一系列鉴定指标⑶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现代微生物分类方法的依据主要有:⑴核酸分析⑵DNA杂交试验⑶细胞壁成分分析⑷红外光谱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科与属之间可加“族”。
上述分类单位中以“种”概念的界定最为关键。
种的概念:种是一个分类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在微生物分类学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来作为具体标本,这个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变种是对种的进一步细分的单元。
从自然界分离到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必须与已知的典型种所记载的特征完全符合,才能鉴别为同一个种。
有时分离到的纯种却有某一特征与典型菌种不相同,其余特征都相同,而且这一特征又是稳定的,我们称这一纯种为典型种的变种。
亚种与变种是近义词,两者经常混用。
有时我们将实验室获得的变异型称为亚种或小种。
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即同种微生物的每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
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作为分类鉴别的主要性状是相同的,但是非鉴别用的“小”性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生化性状,如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
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一旦某菌株发生自发突变或经诱变、杂交或其它方式发生遗传重组后,均应确定新的菌株名称。
单染正染色革兰染色法复染死菌芽孢染色法微生物染色法负染色荚膜染色法活菌用美蓝或TTC等作活菌染色细菌的相关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主要形态有球、杆、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工业发酵生产用的细菌大多数是杆菌。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拟核、内含物、中体、核糖体等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线毛、芽孢等特殊结构。
革兰染色法由丹麦医生革兰创立,是细菌细胞的复合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经乙醇处理不褪色,保持初染时深紫色的菌体,称为革兰染色阳性菌(GRAM+ 菌);经乙醇处理迅速脱去原色,而能染上沙黄颜色的菌体称为革兰染色阴性菌(GRAM- 菌)。
革兰染色机理: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内脂类含量较高,肽聚糖层较薄,用脂溶剂乙醇处理,会溶解脂类,造成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混合物被乙醇抽提出来,所以细胞被褪色;而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乙醇的脱水作用使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易褪色。
高等植物纤维素霉菌几丁质酵母甘露聚糖、葡聚糖细胞壁化学组成 N-乙酰葡萄糖胺肽聚糖 N-乙酰胞壁酸细菌短肽脂多糖、脂蛋白中体,也称间体,除细胞质膜外,许多细菌还具有其它的细胞内膜系统。
细胞膜内陷形成的一个或数个较大而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物,称为中体。
拟核或称细菌染色体。
许多细菌细胞内还存在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称为质粒。
质粒是环状分子,能自我复制。
质粒按功能分为:R因子、F因子、Col因子。
在细胞质膜内除核区以外的细胞物质均称为细胞质。
荚膜不是细菌的必要结构,没有荚膜的菌株照样能够正常生活。
产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呈粘液状,称为光滑型菌落(S-),不产荚膜的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为粗糙型菌落(R-)。
荚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细胞免受干燥影响,同时也是细胞外的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
当环境缺乏营养时,它可被细胞利用。
另外,荚膜能保护病原菌免遭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增强其致病能力。
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无性繁殖。
表现为细胞横分裂,称为裂殖。
菌落就是指单个细胞在有限的空间中发展成肉眼可见的细胞堆。
如果菌落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称为纯无性繁殖系,或称克隆。
挑取单菌落是一种常用的菌株纯化手段。
如果各菌落连成一片,则称为菌苔。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用接种针穿刺将菌种接入培养基的深层进行培养,可以鉴定细菌的运动特征。
若以明胶代替琼脂作为培养基的凝固剂,同样进行穿刺培养,可以鉴别菌株产蛋白酶的性能。
常见的细菌:⑴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其特点是易于在实验室操作,生长迅速,而且营养要求低。
它是第一个被发现存在有性生殖的细菌⑵枯草芽孢杆菌⑶北京棒状杆菌,这是我国谷氨酸发酵的主要菌种之一芽孢的概念: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因为细菌芽孢的形成都在细胞内,所以又称为内生孢子,以区别于放线菌、霉菌等形成的外生孢子。
细菌只有在营养耗尽、生长停滞的时期才形成芽孢;若在生长末期加入新鲜的营养物质,芽孢的形成即被抑制;因此芽孢形成的能量是由内源代谢提供的。
有一些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产生晶体状内含物,称为伴胞晶体。
伴胞晶体是一种毒蛋白。
细胞膜模型的相关概念:磷脂在水溶液中,极性头部朝外,疏水性尾部朝内。
细胞膜液体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细胞膜不是静态的,膜中的脂类和蛋白质能自由运动。
据目前所知,磷脂双分子通常呈液态,不同的镶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可在磷脂双分子层液体中作侧向运动,犹如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那样。
放线菌的相关概念: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
一方面,放线菌的细胞构造以及细胞壁化学组成与细菌相似,与细菌同属原核生物;另一方面,放线菌菌体呈纤细的菌丝,且分枝,又以外生孢子的形式繁殖,这些特征又与霉菌相似。
大多数放线菌生活方式为腐生,少数寄生。
大多数放线菌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仍属单细胞。
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
革兰阳性。
放线菌的菌丝分三种:⑴基内菌丝:又称为营养菌丝或初级菌丝体,它匍匐生长在培养基内,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一般无隔膜(诺卡菌除外)。
⑵气生菌丝:又称为二级菌丝体。
它是基内菌丝生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⑶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或产胞丝。
当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
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孢子。
放线菌的菌落由菌丝体组成。
所谓菌丝体,是由菌丝相互缠绕而形成的形态结构。
菌落特征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
放线菌菌落与细菌菌落不同之处是:它干燥,不透明,表面紧密丝绒状,上面有一层色泽鲜艳的干粉。
菌落与培养基紧密,难挑起,菌落正反面颜色常不同。
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无性孢子主要有分生孢子和孢子囊孢子。
放线菌也可借助人菌丝断片繁殖。
放线菌的孢子具有较强的耐干燥能力,但不耐高温。
绝大多数放线菌属于异养型。
大多数放线菌是好气的,只有某些种是微量好气菌和厌气菌,因此,工业化发酵生产抗生素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的通气量;温度对放线菌的生长亦有影响,大多数放线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3~37℃。
放线菌菌丝体比细菌营养体抗干燥能力强。
蓝细菌的相关概念:蓝细菌,原称蓝藻或蓝绿藻。
蓝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没有有丝分裂器,没有叶绿体,核糖体为70S,细胞壁与细菌的相似,由肽聚糖构成,因而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并含二氨基庚二酸,革兰阴性,因此现在将蓝细菌归属于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的细胞构造与革兰阴性菌极为相似,细胞壁的外层为脂多糖层,内层为肽聚糖层。
许多种类在细胞壁外,还有多糖类的荚膜物质。
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类囊体,数量很多。
蓝细菌的营养要求简单。
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
很多种蓝细菌具有固氮作用。
蓝细菌没有有性生殖,以裂殖为主,也可出芽生殖,极少数有孢子。
立克次体的相关概念: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又接近于细菌的原核微生物。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⑴立克次体的个体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⑵立克次体的细胞结构像细菌⑶立克次体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⑷立克次体以二等分分裂,即裂殖的方式繁殖⑸立克次体对热、干燥、光照、脱水及普通化学剂的抗性较差,但能耐低温。
对磺胺和抗生素敏感,但对干扰素不敏感,而细菌对干扰素敏感。
⑹有的立克次体不致病,而有的则会酿成严重疾病支原体的相关概念: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立克次体之间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⑴支原体是已知的可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⑵支原体突出特点是不具有细胞壁,只有细胞膜⑶典型的支原体菌落如“油煎蛋状”,中间密集、较厚,颜色较深,并陷入培养基,边缘平坦,较薄而且透明,颜色也较浅。
⑷支原体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⑸支原体的生长不受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环丝氨酸)的影响,但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例如土霉素、四环素)敏感。
对溶菌酶无反应,对干扰素不敏感。
支原体大多数腐生,极少数是致病菌。
衣原体的相关概念: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体和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特点如下:⑴衣原体的个体比立克次体稍小,但形态相似,球形⑵衣原体具有细胞壁,其中含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呈革兰阴性⑶细胞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⑷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发育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
它却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取ATP,这是它区别于立克次体的最显著特征。
⑸衣原体不耐热,但它耐低温,它对磺胺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酵母菌的相关概念:一般认为酵母菌具有以下特征:⑴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⑵多数以出芽方式繁殖,也有的可行裂殖或产子囊孢子⑶能发酵糖类而产能⑷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⑸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人们将来源于酵母菌或其它微生物的蛋白称为单细胞蛋白(SCP)。
人们常将酵母菌如酿酒酵母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菌。
近年来,巴斯德毕赤酵母成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表达系统。
酵母菌大多数是腐生型,少数是寄生型。
酵母菌为单细胞。
通常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有的酵母菌细胞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的细胞壁仍以狭小面积相连,呈藕节状,称为假丝酵母。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已接近于高等生物,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一个或多个液泡、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微体、微丝及内含物等。
此外,还有出芽痕、诞生痕。
酵母菌的细胞壁不如细菌细胞壁坚韧。
酵母菌的细胞质膜与细菌的细胞质膜基本相同,但有的酵母菌如酿酒酵母的细胞质膜中含有甾醇,尤其以麦角甾醇居多。
酵母菌具有用多孔核膜包裹着的细胞核。
在细胞分裂间期,核质内被碱性染料着色较淡的物质称为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形成能被深染的染色体。
它们都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液泡往往在细胞发育的中后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