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各种调整系数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5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房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依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按表A.1.1划分。
表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说说“荷载及分项系数调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第263号公告:《建筑结构可靠性统一标准》(GB50068-2018),自2019年4月1日起实施.新版可靠性标准最大的变化,主要是对荷载(作用)分项系数的调整.取消了以永久作用起控制作用时分项系数1.35的规定;永久作用分项系数由1.2调整到1.3;可变作用分项系数由1.4调整到1.5;不少同行疑惑,《可靠性标准》改了,其他规范要不要跟着一起改?第1.0.5条,给出了指引性的规定:制定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应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基本原则,并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但第1.0.6条又规定:建筑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这其实就有点矛盾了,《高规》和《抗规》没有同步调整的当下,我们该如何执行呢?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我们就从逻辑上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建筑结构可靠性统一标准》属于通用标准,是其他标准制定的依据,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抗规》和《高规》与《统一标准》出现矛盾,是应该按更新的通用标准来执行的.对上面这点,绝大多数工程师是没有疑义的.大家争执的点是在操作层面.有些人把永久作用理解为恒载,把可变作用理解为活载,认为只在极限承载力设计时,才考虑1.3和1.5的分项系数调整,其他统统不管.这就有点狭隘了.结合与多个专家的沟通,目前个人观点倾向如下:计算刚重比采用的重力荷载设计值,分项系数调整为1.3和1.5;计算轴压比采用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项系数应由1.2调整为1.3;风荷载分项系数由1.4调整为1.5;地震作用分项系数仍为1.3;上述观点主要基于如下逻辑:尽量保持分项系数的系统性和一致性;把风荷载当做可变作用;有人会说,地震作用也是可变作用.严格来说,确实如此.在《统一标准》名词解释中可以看到:可变作用是指,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不计的作用.所以说,风荷载和地震作用都属于可变作用.但是,在名词解释中,规范先说了可变作用,紧接着又讲了地震作用.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地震作用是独立于规范规定的可变作用的.按照这个观点,“以前规范的通用做法,风荷载和活载分项系数一致,而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和活载不同”,在逻辑上就统一了.我看到不少人分析分项系数调整对高层建筑造价的影响.其实,不用细算,都知道影响不大.粗略估算,对计算控制的部位(比如梁、楼板支座等),配筋增加8%,对构造控制的部位(比如一级抗震的墙、柱等),配筋可能不增加或增加幅度小于8%.我们知道,当D大于2.8倍L时,1.35D+1.2L起控制作用;将这个荷载组合替换为1.3D+1.5L,其放大作用小于8%.另外,竖向构件的轴压比增加幅度为8%,比如,按旧标准,计算轴压比为0.70,采用新标准后,轴压比约为0.758;但轴压比超限小于0.1,很容易通过规范措施处理.大家对新标准调整的普遍解读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相应的结构安全度也跟着提高,所以荷载分项系数调大了.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就说说之前事故频发的地下室楼盖(《无梁楼盖事故频发启示录》),楼板等效厚度按0.45m,覆土1.5m,活载3.5kpa;按1.35D+0.98L的组合,其荷载效应为59.73kPa;按1.3D+1.5L的组合,其荷载效应为59.46kPa.你看,在这个案例中,按照新的统一标准,安全度与先前相当或者略有降低.再看新版统一标准条文说明.根据这个说明,荷载分项系数由1.2+1.4调整为1.3+1.5,材料分项系数由1.2调整为1.1,安全度维持不变.但是,采用1.3+1.5+1.1的系数,与国际标准靠近,所以推荐采用这套系数.有人可能看出来了,现行规范中,我们钢筋的材料分项系数不是1.2啊,本来就是1.1呀.是的.所以,上述调整相当于只调大了荷载分项系数,并未调小材料分项系数,安全度应该提高了.按照这个逻辑,结构构件的可靠指标应该随之变大.事实是,新版统一标准仍维持了旧版标准的可靠指标.对普通结构工程师来说,实际工作中,对可靠指标这个参数接触得比较少,我们就不细究了.总结一下,新版可靠性标准调整荷载分项系数后,结构安全度提高了吗?大部分情况下确实是提高了一点点,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对常见的恒载、活载,其随机性较小,按照目前的规范,假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位(不漏项),根本不差这么点安全度.如果设计考虑不到位,或者施工不规范,这点安全度多半是鸡肋.个人认为,如果真要提高结构安全度,应该在地震作用方面着手.尤其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口密集,产业聚集,如果出现较大震害,损失非常严重.另外,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结构的(振动、风振)舒适度倒是应该仔细考虑,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的规范和标准相对粗糙.。
房屋建筑结构的作用分项系数1. 引言房屋建筑结构的作用分项系数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用于考虑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系数。
它们是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参数,对于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房屋建筑结构的作用分项系数进行详细介绍:荷载作用、分项系数的定义、常见的分项系数、分项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分项系数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等。
2. 荷载作用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荷载作用,包括自重荷载、活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这些荷载作用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分项系数来进行合理的考虑和计算。
•自重荷载:指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包括结构、墙体、地板、屋面等的重量。
在计算自重荷载时,常用的分项系数为1.0,表示自重荷载的作用不需要进行放大或缩小。
•活载:指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临时荷载,如人员、家具、设备等。
在计算活载时,常用的分项系数为1.4,表示活载的作用需要进行放大,以考虑临时荷载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风荷载:指建筑物受到风力作用产生的荷载。
在计算风荷载时,常用的分项系数为1.4,表示风荷载的作用需要进行放大,以考虑风力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地震荷载:指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产生的荷载。
在计算地震荷载时,常用的分项系数为1.5,表示地震荷载的作用需要进行放大,以考虑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3. 分项系数的定义分项系数是用来调整荷载作用的大小,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它是根据荷载作用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进行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分项系数大于1.0。
分项系数的定义如下:•荷载分项系数:用于调整不同荷载作用的大小,以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材料分项系数:用于调整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以考虑材料的不均匀性和不确定性。
•结构分项系数:用于调整结构的形式和布局,以考虑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4. 常见的分项系数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分项系数有荷载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结构分项系数。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变作用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荷载调整系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保障公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其中可变作用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荷载调整系数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其意义、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1. 可变作用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可变作用是指在结构使用年限内发生频繁变化的外部荷载,例如交通荷载、环境荷载等。
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则是指结构在设计之初被规定的使用寿命。
可变作用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主要考虑了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荷载的影响,因此对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荷载调整系数的意义和应用荷载调整系数是为了考虑结构在使用寿命内承受可变作用荷载的影响而设置的参数,其大小通常由设计规范或相关技术指南给出。
荷载调整系数的大小反映了结构在使用寿命内对可变作用荷载所做的合适考虑。
合理设置荷载调整系数对于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荷载调整系数要求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荷载调整系数的要求通常会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使用环境和设计要求进行具体规定。
对于不同等级的高速公路桥梁,其荷载调整系数的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结构在使用寿命内能够承受各种可变作用荷载的影响,同时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荷载调整系数的个人理解个人认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荷载调整系数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结构的使用环境、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
要根据结构类型和使用寿命合理设置荷载调整系数,以确保结构在使用寿命内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
也需要不断对荷载调整系数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需求和技术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对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可变作用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荷载调整系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合理设置荷载调整系数对于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并不断进行技术研究和应用改进,以推动公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提升。
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①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调整:《抗规》5.2.5条,《高规》4.3.12条: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②框架-剪力墙地震剪力调整:《抗规》6.2.13条、《高规》8.1.4条规定,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一剪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剪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③边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抗规》5.2.3条规定,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连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④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抗规》3.4.4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高规》3.5.8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⑤转换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增大:《高规》10.2.4条规定,转换梁在特一级和一、二级抗震设计时,其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别放大1.9、1.6、1.3倍。
⑥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增大:《抗规》6.2.10条,《高规》10.2.11条,地震产生的轴力考虑增大系数。
二、设计内力调整①梁(连梁)设计剪力调整:《抗规》6.2.4条;《高规》6.2.5、7.2.21条②柱设计内力调整:《抗规》6.2.2条—强柱弱梁;6.2.3条—底层柱下端弯矩放大;6.2.5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强剪弱弯;6.2.10条—框支柱内力调整;6.2.6条—角柱弯矩剪力的再次调整;《高规》6.2.1条—强柱弱梁;6.2.2条—底层柱下端弯矩放大;6.2.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强剪弱弯;10.2.17条—框支柱内力调整;6.2.4条—角柱弯矩剪力的再次调整;③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抗规》6.2.7条—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双肢剪力墙;6.2.8条—底部加强部位;高规《高规》7.2.6条—底部加强部位;7.2.5条—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7.2.2条3款—短肢剪力墙;7.2.4条—双肢剪力墙;10.2.18条—部分框支剪力墙的落地剪力墙;。
可变荷载调整系数
可变荷载调整系数是指为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荷载进行调整,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设计荷载进行适当的增减。
可变荷载调整系数是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调整系数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可变荷载调整系数需要根据结构的用途、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结构形式、设计标准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在地震区域,地震荷载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和所在地区地震活动的历史进行适当的调整;在风力荷载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区域风速以及结构的height-velocity ratio等因素进行调整。
结构的安全性是可变荷载调整系数的首要考虑因素。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极限状态和使用状态,尽可能减小荷载调整系数。
同时,经济性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减小荷载调整系数可以减少涉及的材料和成本,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可变荷载调整系数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孰重孰轻、何去何从,需要结构设计师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合理的可变荷载调整系数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指导原则,为结构设计带来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八个比值及调整方法高层结构设计的控制参数(比值)及调整方法(转自user的博客)2008-11-13 14:37高层结构设计的控制参数及调整方法本文在笔者《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的基础上编写,编写中针对原文中的一些错误及不足之处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
高层结构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对一些目标参数的控制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轴压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轴压比,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见抗规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轴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轴压比过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相应墙、柱的截面面积。
轴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二、剪重比: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
见抗规5.2.5,高规3.3.1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水平地震剪力过小;但剪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但与规范限值相差不大(如剪重比达到规范限值的80%以上)时,可按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调整:1)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在SATWE的“地震信息”中的“周期折减系数”中适当减小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抗震等级和内力调整系数抗震等级和内力调整系数是在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中的两个重要参数。
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抵抗破坏的能力,内力调整系数则是用来修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结果,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受力性能。
抗震等级是一个用来衡量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等级指标。
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抗震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抗震等级要求最高,适用于重要特殊建设和特殊用途建筑;四级抗震等级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不涉及人命财产安全的临时建筑和非承重构件。
不同抗震等级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估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震等级,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运行。
内力调整系数是在抗震力计算中对内力进行修正的一个系数。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受到地震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和产生内力。
内力调整系数可以修正地震作用下内力的计算结果,使其更接近实际情况。
内力调整系数一般包括弯矩调整系数、剪力调整系数和轴力调整系数等。
这些系数的取值与结构类型、抗震等级、构件形式等有关。
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时,设计师需要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确定合适的内力调整系数,并将其应用于内力计算,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为了确定合适的抗震等级和内力调整系数,设计师需要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首先,需要了解建筑物的用途、重要性等级以及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合适的抗震等级,同时通过结构的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来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
最后,根据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适当的内力调整系数,并将其应用于内力计算中,得到最终的内力结果。
在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抗震等级和内力调整系数的正确选择对于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设计师应该充分理解相关规范的要求,掌握结构分析和计算的方法,结合具体工程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
程序总信息中各种调整系数取值全部数据采用新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选自《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朱炳寅编。
有自己的整理不算盗板吧?表一:注:此表是本人自己整理,括号内文字是本人自加,此注仅对表一。
表二:非抗震结构及抗震结构通用性的内力增大和调整表三:注:1.括号内数字用于角柱。
2.框支柱在转换层顶截面的内力放大系数是相对底层柱的放大.3. 框支柱、框支梁内力的放大仅是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单工况内力的放大。
*对于特一级和一级的剪力墙,其加强区的设计弯矩取底层墙底截面组合弯矩。
4.本表大致规律是四级抗震按其他部系数据调整,三级抗震系数为基础,其他在其上又乘系数。
5.上注只对表三,此表数据全来自《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P110-112,本人数便校对敬请放心使用,如对数据来因有疑问请查看本书。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一、引言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简称R值)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用于反映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抗震能力。
它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对R值的研究,逐渐对其本质及应用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调整方法等问题。
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定义与意义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R值是用来调整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参数与实际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其定义为设计地震力与结构的所能承受最大地震力的比值。
该系数的大小代表了结构抗震能力的强弱程度,较大的R值意味着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设计中,R 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抗震设计的可靠程度。
三、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影响因素1. 地震烈度参数:地震烈度参数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强弱程度,是确定地震力的重要指标。
地震烈度参数的不同取值将直接影响R值的大小,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必须准确确定地震烈度参数。
2. 结构类型与性质: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结构对地震荷载的响应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计算抗震力时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R值往往不同。
3. 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其所采用的抗震设计措施有关。
若结构采用了更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或使用了更具优势的结构材料,其抗震能力相对更强,R值会相应增大。
四、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计算方法1. 经验法:一些经验法则提供了快速估算R值的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基于结构类型、烈度参数和地震设防要求等因素,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设计。
然而,这些方法忽视了具体结构的特性,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谨慎使用。
2. 基于概率方法的统计分析:概率方法可通过对地震荷载和结构响应的概率性分析,得到更可靠的R值计算结果。
这种方法要求对结构系统和地震荷载的概率分布进行精确建模,计算量较大,适用于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高要求的工程。
程序总信息中各种调整系数取值表一
表二非抗震结构及抗震结构通用性的内力增大和调整
表三:
注:1.括号内数字用于角柱。
2.框支柱在转换层顶截面的内力放大系数是相对底层柱的放大.
3. 框支柱、框支梁内力的放大仅是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单工况内力的放大。
*对于特一级和一级的剪力墙,其加强区的设计弯矩取底层墙底截面组合弯矩。
4.本表大致规律是四级抗震按其他部系数据调整,三级抗震系数为基础,其他在其上又乘系数。
5.上注只对表三,此表数据全来自《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P110-112,本人数便校对敬请放心使用,如对数据来因有疑问请查看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