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 格式:ppt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56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
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
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
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
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
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
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
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
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
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麻疹英文名称:measles定义:以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儿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中医辩证引起麻疹的病因为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麻疹病毒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表现为肺卫症状,类似感冒,此为疹前期。
脾主肌肉和四肢,麻毒邪入气分,皮疹出现全身达于四肢末端,属正气驱邪外泄,为出疹期。
疹透之后,邪随疹泄,热去津伤,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正气虚亏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顺,产生合并症。
如麻毒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则发为小儿肺炎;麻毒内炽,上攻咽喉,可发为喉痹;麻毒逆传心肝,则神识昏迷,惊厥谵妄等;麻毒内灼阳明,循经上炎,发为口疮;麻毒移于大肠,引起腹泻不止;热传营血,迫血妄行,则引起鼻窍出血等。
少数患儿因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出现内闭外脱的险证。
麻疹有顺证和逆证。
顺证麻疹按正常顺序透发,自初热、透疹直到收没,经过良好,麻疹红润,无合并证;逆证麻疹透发艰难,疹毒内闭,不能外透,或疹出不透,一出即收,或疹色稀疏淡白,或紫暗成片等,常发生合并症。
[编辑本段]病毒分析麻疹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被称为风疹。
在中医的术语中,麻疹通常被称为“痲疹”(ma zhen)或“麻模疹”(ma mo zhen)。
痲疹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表所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病因主要与邪气入侵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气候温暖、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气血运行畅通,身体与外界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时,它们会阻碍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病症的产生。
寒湿之邪是指湿气和寒气的结合体,它们可能来自于自然环境、饮食生活或他人传染。
当寒湿进入体内后,它们会阻碍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
这种积聚会导致人体出现症状,例如体温升高、喉咙发炎、皮肤疹子等。
在中医理论中,痲疹是一种外感病因引发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寒湿之邪入侵体表。
在传统中医诊断中,中医师会关注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指标来确定病因及其病程。
例如,舌苔会显示湿气的程度,脉象会反映气血运行是否正常。
根据这些指标,中医师选择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痲疹有“里外合治”的特点。
也就是说,中医治疗注重调理内外两个方面。
外治要通过推拿、艾灸等手段来促进气血运行,通过改善肌肤温度和湿气排出来缓解患者症状。
而内治则侧重于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以加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在中医的视角下,痲疹是一种与体内外湿气的不和谐相关的疾病。
人体湿气的增加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有关。
例如,大量的寒凉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除了对症治疗外,还会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和保持适度的运动,以调养体内的湿气。
总之,痲疹是一种由寒湿之邪入侵体表引起的传染病。
中医的名词解释为“痲疹”或“麻模疹”,与寒湿湿气的积聚有关。
中医治疗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调理身体,以达到湿气排除和气血平衡的目的。
此外,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情况。
这种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麻疹出院的标准
麻疹(Measle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出院标准主要依据病情轻重和恢复情况。
通常,医生会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1. 发热消退: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持续数天。
2. 皮疹消退:麻疹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皮疹,从头部开始向下蔓延至全身,然后逐渐消退。
皮疹完全消退,不留痕迹。
3. 全身症状改善:包括食欲恢复、精神状态好转、呼吸正常等。
4. 并发症控制:如出现肺炎、脑炎等并发症,需待相关并发症控制稳定后方可出院。
5. 连续数日核酸检测阴性:表明病毒已基本清除。
出院后,患者仍需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再次感染。
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确保病情稳定。
家长或监护人应监督儿童按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麻疹病毒感染。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出院标准请遵医嘱,根据主治医生的专业判断。
如有疑虑,请及时咨询医生。
1。
麻疹快速治疗方法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
然而,以下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
1. 休息:患者应该休息充足,避免过度劳累,以帮助身体抵抗病毒。
2. 控制体温:麻疹通常伴有发热,患者可以使用退烧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来控制体温。
3. 补充水分:麻疹会导致体内水分丢失增加,患者应该多喝水,补充水分。
4. 缓解症状:患者常常出现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止咳药、喉咙喷雾剂等缓解不适。
5. 加强抵抗力: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
6. 隔离:麻疹高度传染,患者应该在诊所或医院接受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请注意,以上方法并不能直接治愈麻疹,但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