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基于疾病的分类
- 格式:pptx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31
《疼痛诊疗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747006《瘗痛诊疗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I.痿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和阐述疼痛及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及诊断与处理的一门学科。
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
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的改变。
3.触诱发痛:是指在慢性疼痛的情况下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
4.外周敏化:组织损伤和持续性炎症是非常强烈和长期的有害刺激,一定强度的刺激在长期传入后增强了对疼痛通路的反应性,此现象称外周敏化,其构成了神经性“记忆和学习”的主要形式。
5.中枢敏化:是中枢神经系统在痛觉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可艱性变化。
可塑性是不同环境刺激引起神经系统调整其功能的能力。
神经元胞膜兴奋性与突触效能的增加以及抑制作用的降低,导致伤害感受性通路神经元和环路功能的增强从而引起中枢敏化。
6.视觉模拟■表VAS:通常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粗直线,左端写“无痛”右端写“剧痛”。
被测者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标记,测量左端至标记点距离即为评分。
7.三叉神经病: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疼痛,或伴有同侧面肌痉O8.神经病理性疼痛: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如神经系统损伤受压,缺血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分型:①周围神经性疼痛;②中枢性疼痛;③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
9.痛觉过敏」是指伤害性感受器阈值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增强。
10.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疱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皮肤感染,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皮肤疱疹并伴严重疼痛。
II.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和损伤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12.不通则病:指某种或某些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使经络脏腑之气机痹阻,血脉瘀滞不通引起疼痛之症。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疼痛学(中级358)专业知识复习试卷及答案解析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关于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位于大脑皮层下方B. 是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所在部位C. 是躯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D. 损伤后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答案:A解析:A. 丘脑位于大脑皮层下方,内、外侧膝状体之间,是感觉的高级中枢,故A选项正确。
B. 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主要位于脊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而不是丘脑,故B选项错误。
C. 躯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而不是丘脑,故C选项错误。
D. 内囊损伤后可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即“三偏”症状,这是内囊部位病变的典型表现,与丘脑损伤的表现不符,故D选项错误。
2、下列哪项不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A. 粪-口途径B. 呼吸道飞沫C. 母婴传播D. 血液传播答案:D解析:A.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感染者粪便中排出的病毒污染了食物或水源,再被健康人摄入而感染,故A选项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B. 脊髓灰质炎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尤其是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被健康人吸入后感染,故B选项也是其传播途径。
C. 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在孕期或分娩时将病毒传播给胎儿,虽然脊髓灰质炎病毒不是典型的母婴传播病毒,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母亲在孕期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仍有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故C选项可视为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D. 脊髓灰质炎病毒不通过血液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故D选项不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3、以下哪项不属于疼痛的三级阶梯治疗方案?A. 非阿片类镇痛药B. 弱阿片类镇痛药C. 强阿片类镇痛药D. 化疗药物答案:D解析:疼痛的三级阶梯治疗方案是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旨在通过不同强度的药物来满足不同程度的疼痛需求。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一种由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的疼痛症状。
与其他类型的疼痛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是一种慢性的、持续存在的疼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疼痛通常由神经系统病变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如神经损伤、神经炎、神经传导障碍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多样,可出现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背部、脚部、手臂等。
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刺痛、电击样的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或针刺感。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导致疲劳和情绪低落。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常常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神经损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带状疱疹、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病因可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纤维的过度兴奋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
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疼痛信号的异常增加和传递,从而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出现。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通常是基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和体征检查。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与其他类型的疼痛有较大差异,因此药物治疗往往不够有效。
常常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以评估患者神经系统的状况。
药物治疗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包括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局部麻醉药等。
镇痛药主要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如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消炎药等。
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则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来减轻疼痛感。
局部麻醉药常用于局部神经阻断治疗,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缓解疼痛。
除药物治疗外,物理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包括热疗、冷疗、电疗和物理康复等,可以通过改善神经血流和调节神经传导来缓解疼痛症状。
神经阻断治疗通过给予局部麻醉药或药物注射,以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
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来减轻疼痛,并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神经性病例疼痛或许是很多人并不认识的疾病,因为大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
神经病例性疼痛是和神经系统有联系的,并对对于治疗来说也是比较繁琐的。
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今天会在下面的资料里面作出相应的介绍,大家多了解一些疾病的知识,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保障。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顽固的病理性神经系统疾病。
其发病表现在面部的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突然出现的短暂的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前额、头皮、眼、鼻、唇、脸颊、上颌、下颌在内的面部神经痛,人称“天下第一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俗称“缠腰龙”,是典型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相比,其疼痛程度更剧
烈,治疗也更为棘手。
是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区疼痛及皮肤疱疹为特征的一种疼痛性疾病。
多发生在胸部,其次是颌面部,腰腿部也可累及。
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痛症之一。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越剧烈,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性越大。
★幻肢痛
幻肢痛又称肢幻觉痛,系指患者感到被切断的肢体仍在,且在该处发生疼痛。
疼痛多在断肢的远端出现,疼痛性质有多种,如电击样、切割样、撕裂样或烧伤样等。
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且呈发作性加重。
★臂丛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是指由颈5至胸1的神经前支组成的臂丛神经的各部受损时产生其支配范围内的疼痛的疾病。
以上就是和大家介绍的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知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这个疾病也是比较清楚的。
疾病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所以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不适的情况千万不要拖延病情,这样只会让自己的身体继续受到伤害。
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分类、诊断评估和管理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疼痛性神经病变、带状疱疹、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头部创伤或中风等。
定义和分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首次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由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或诱发的疼痛。
2008年被修改为:由影响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
2011年以来神经病理性疼痛被正式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
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现被称为第三种疼痛类型,包括纤维肌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和肠易激综合征。
2017年,IASP对慢性疼痛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现已纳入世卫组织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ICD-11)。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外周痛和中枢痛,包括9种情况,如神经原发性疼痛、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痛病变或脊髓损伤痛(图1)。
图1 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分类每种疾病都是更详细的内容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支持明确诊断的调查,包含疼痛严重程度、时间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代码。
这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与炎症有关)包括术后疼痛,急性坐骨神经痛,或急性带状疱疹,以及其他少见的情况,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COVID-19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在COVID-19大流行早期,除嗅觉和听力丧失外,还出现COVID-19相关的急性神经表现,包括癫痫、中风或脑炎。
尤其是在急性期,约70%的COVID-19感染者(包括轻度至中度病例)受到疼痛的影响,通常包括肌痛和头痛。
重症COVID-19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包括全身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通过神经侵犯造成的直接神经损伤,使人体缺失神经保护和神经免疫调节作用。
COVID-19的长期神经后遗症在非住院患者中也有提到,包括疼痛、偏头痛和认知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外周神经系统障碍、癫痫、锥体外系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西医诊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本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是由多种不同疾病和损害诱发的综合征,包含了一百多种临床疾病,一旦发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由于其病理机制复杂,患者因个人机体及其他因素影响发病机理更是复杂,在临床中经常出现诊断不明确、治疗不恰当、不充分等问题,患者不能明确知晓问题产生原因,对治疗依从性较差。
只有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分类、临床表现等有一个基本了解,知晓中西医诊疗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分类及主要症状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症状, 2008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提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为3.3%至8.2%,但其发病机制复杂,包含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如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异常、肿瘤、营养代谢异常等,不同疾病发病率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性的系统性研究。
按照其病因及病区可知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为普遍,一般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三叉神经痛等;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有脑卒中后疼痛、缺血性脊髓病疼痛、幻肢痛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程较为漫长,一般在三个月以上,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去除病因,疼痛症状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存在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感觉异常等表现,其中,痛觉过敏较为常见,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具体疼痛表现较为多样,包含电击样、烧灼样、针刺样及牵拉样等,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痛苦。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标准(1)病史显示存在因神经损害导致的感觉异常;(2)疼痛区域在神经解剖分布范围内;(3)至少有一次检查证明疼痛区域符合神经分布;(4)至少存在一项辅助检查证实患者存在神经损害。
以上四种皆包含在内,可确定为该病;包含三种,则说明有可能,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诊断;符合前两种,也说明有可能,需要再次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