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7
一、商品价值(W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3、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1、如何转化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022年5月21日20:35(2)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盖了3、利润率(P')(1)定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2016考研政治考点: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条件和影响因素,需要考生多加留意。
在学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时,提醒各位考生注意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搞懂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不难理解。
下面,文都网校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有关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知识,请大家注意考研政治考点。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关于资本主义工资最容易考本质和表现。
考生往往是学得挺明白的,但是到做题就做错。
所以要理解,之后再做题巩固就好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再深入地讲一下。
工人的工资是在工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支付给工人的,尤其是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更是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其实,如果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就应包括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也应包括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显然,资本家不会把工人的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都给工人,那样资本家无所得。
所以,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工人的部分劳动所得,不是全部。
工资仅仅是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工资本质上是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1.利润和利润率首先要理解利润是怎么来的。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因为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所以,在资本家眼里,剩余价值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利润。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掩盖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1.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答: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只有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才是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不可知论.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及其关系答: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4。
实践的特点及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答:⑴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⑵从实践中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答:⑴规律(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1)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的作用;2)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事物的普遍联系答: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7.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答:①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心得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③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答:一、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2)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⑵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得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互相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