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性肿瘤的病例汇报-方超
- 格式:ppt
- 大小:7.18 MB
- 文档页数:20
・误诊分析・CT检查肝腺瘤误诊4例报告(结合文献17例分析)叶彩儿 陈伟建 叶 民 董丽卿 肝腺瘤又称肝细胞腺瘤(Aden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肝良性肿瘤,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为加强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作者回顾性复习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例肝腺瘤及文献资料11例的术前CT影像学诊断,旨在探讨肝腺瘤误诊原因。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7至2002年有完整CT资料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肝腺瘤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5~47岁,平均36岁;复习文献资料11例[1~5],男8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3岁;本组与文献11例中,除1例患者曾有肝错构瘤及肝癌病史,1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他13例无肝炎或其他肝病史,除1例有口服避孕药史外,其余患者无口服避孕药或其他合成类激素药史;临床无特殊症状,8例为体检发现,7例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病史。
本组4例中,3例使用Si m ene Somat om p lus4螺旋CT,1例M arconiMX 8000多排CT扫描,本组4例均行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增强行动脉期加门脉期(25s、60s)扫描,另2例行动脉期、门脉期加延迟期(25s、60s、135s)扫描。
112 结果 本组4例及文献资料11例肝腺瘤均为单发肿块,类圆形或圆形,大小1.5~12c m,境界大多清楚,无肝硬化背景。
术前行CT检查均被误诊,8例误诊为肝癌(本组2例),其他分别误诊为血管瘤4例及局灶性结节增生(F NH)3例(本组各1例)。
本组病灶平扫时为低或略低密度,2例病灶与正常肝组织间有透亮环(假包膜),动态增强扫描发现: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2例动脉期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及延迟期则相对肝实质密度略低,其中1例中央有未被强化的更低密度区;1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而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更显著,内见未被强化的低密度区。
肝血管肉瘤治愈的案例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治愈的案例相对较少。
然而,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提供一些希望。
一个案例是上海的张先生,他被发现患有直径达35厘米的肝脏特大血管瘤,重达11斤。
这个肿瘤在三年内从无到有,迅速生长,占据了整个上腹,甚
至影响到盆腔。
由于肿瘤巨大,腹部明显隆起,触诊腹壁紧张。
然而,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嘉定院区)的医生们成功地摘除了这个巨大的血管瘤。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年仅22岁的小李(化名),他因右上腹剧烈疼痛被诊断
为右肝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右肝上长了个直径约13cm的肿块。
普外科刘德见主任医师、胡军副主任医师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小李2年前就因左侧乳腺血管肉瘤行手术切除治疗。
而肝脏上的病灶在9个月前只有9mm大小,但患者没有进一步检查治疗。
短短9个月时间,右肝肿块增大约14倍,不排除左侧乳腺血管肉瘤术后转移至右肝可能。
然而,医生们成
功地切除了右肝肿块,左肝代偿性增大。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尽管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仍有可能治愈。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案例都是个案,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肝脏良性肿瘤超声诊断摘要】目的讨论肝脏良性肿瘤超声诊断。
方法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多数肝脏血管瘤声像图表现较典型,诊断并不困难。
肝腺瘤超声表现无明显特征性。
一般表现为单发实性肿块,当与糖原累积症有关时,腺瘤可以表现为多发。
【关键词】肝脏良性肿瘤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病理及临床概要】肝脏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4%。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成年人多见,儿童罕见,女性多于男性。
大多数血管瘤体积小、无症状,常于体检或术中偶然发现;大者可出现肝大、肝区隐痛,偶尔破裂出血致急腹症或导致血小板减少引起紫癜。
肝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长期随访常常大小无明显变化。
有文献报道在怀孕或服用雌激素后血管瘤可变大,因此推测本病存在激素依赖可能。
肝血管瘤病理类型主要包括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肝血管瘤多数单发,约10%呈多发。
肝血管瘤切面多为海绵状,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组成,囊腔内充满血液。
镜下肿瘤由扩张的血窦或血管构成,内壁披覆扁平的内皮细胞,血腔之间为薄层的纤维组织,血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并出现纤维化、钙化。
【超声表现】1.二维超声(1)直接征象:肝血管瘤可单发或多发,小血管瘤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大血管瘤形态可不规则。
肝血管瘤回声表现多样化,可呈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等。
约70%的小血管瘤表现为高回声,病灶直径多<2 CM,边界清晰,无声晕,内部可见细小点状或筛网状暗区,后方回声无衰减;低回声型血管瘤外周有线状高回声包绕,内部可有小等号样血管断面回声,位于肿块周边时称为“周缘裂隙征”;等回声型血管瘤回声与肝组织类似,容易漏诊,但瘤体周围亦有包绕的线状高回声,可帮助鉴别;混合回声型血管瘤多见于体积较大者(>5 CM),边界欠清晰,内部可见高低混杂回声及不规则暗区,少数见钙化,此型常需与肝癌进行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如患者有脂肪肝背景,则血管瘤多表现为低回声。
肝脏常见良性肿块的CT诊断
王彩云
【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17)4
【摘要】@@ 从CT影像诊断的角度出发,肝脏良性肿块大致可分为实性和囊性两大类,病理上实性肿块基本上属肿瘤性;囊性肿块多为先天性、感染性或外伤性.许多囊性肿块的病理变化过程反映在CT上,表现为囊实性.
【总页数】3页(P366-368)
【作者】王彩云
【作者单位】包头市蒙中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卵巢良性肿块的CT诊断 [J], 赵培民
2.肺内常见良性肿块CT诊断分析:附35例报告 [J], 高焰;李绍林
3.婴幼儿肝脏肿块的CT诊断价值 [J], 吕京光
4.6例肝脏结节/肿块型淋巴瘤患者的CT诊断及鉴别 [J], 杜晓峰;马周鹏;林观生;何辉;唐亚荣;吴建明
5.肝脏良性富血供肿瘤的CT诊断效果观察 [J], 程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目的探究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肝脏脂肪瘤1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因病区肿瘤内含有特殊性脂肪,因此CT表现典型。
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对肝脏脂肪瘤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确诊。
结论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在临床少较为少见,应用CT检查有助于提高检查诊断,利于术前定性诊断,对疑难不典型病变,可增强扫描、动态扫描加以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CT;诊断;鉴别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是临床较为罕见的良性肝脏肿瘤,常表现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混有间叶组织肝脏脂肪瘤,该症因临床无显著症状,且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漏诊,不利于临床诊断[1]。
手术病理检查是确诊该症的有效方法,但患者依从性较差,且该方法耗时耗力,不能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对早期诊断该症由一定的临床价值,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资料,现将CT诊断及鉴别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6~80岁,平均年龄(41.6±2.3)岁。
有2例患者肝区有轻微不适,其余1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表现。
既往无肝病史,且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AFP、HBsAg均呈阴性。
3例经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病变,CT复检发现肝脏脂肪瘤1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
排除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
1.2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16层螺旋CT机,扫描前口服5%泛影葡胺400~500 mL可有效充盈上腹部肠胃,扫描范围:于膈顶至扫完肝脏;扫描条件:120~130 kV,220~270 MAS;扫描层厚6 mm,层间距6 mm;窗宽:250 HU,窗位50 HU;薄层重建1.5 mm,同时结合多方位重组进行观察。
肝脏良性肿瘤一、发病率临床上肝脏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少见,约占肝脏肿瘤的10%~14%,有些种类还甚为罕见。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以及肝脏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的发现率也逐渐升高。
我院自1960年至1997年的37年间各种肝脏手术7575例中,肝癌5531例,肝血管瘤1120例,肝腺瘤9例,炎性假瘤25例,此外还有肝错构瘤、畸胎瘤、脂肪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尤其是近年来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的发现率明显升高。
二、肝脏良性肿瘤与肝癌的鉴别要点肝脏良性肿瘤多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临床确诊比较困难,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显得非常重要,临床上经常遇到将肝癌误诊为良性肿瘤而延误治疗的病例,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对肝癌发生的背景了解不清,没有重视HBV阳性、肝硬化等肝病背景在诊断中的意义。
有一病人有乙肝史10余年,B超检查肝硬化、肝右叶有一1×1cm相对低回声区,AFP阴性,CT也发现肝右叶有一小占位性病变,诊断为“炎性假瘤”。
病人未定期复查,10个月后因肝区胀痛,去医院复查发现肿瘤长到10×10cm,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已无手术机会。
②检查不全面、仔细,仅凭某一项检查结果就得出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
有一病人在外院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一3×3cm相对强回声肿块,B超医生在未全面了解病史的情况下得出了“肝血管瘤”的诊断,临床医生也未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半年后病人感觉肝区胀痛去医院复查,发现肝占位已长到8×9cm,进一步检查AFP阳性,CT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③影像科医生经验不足,对一些表现较特殊的肝脏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导致误诊。
有一病人有肝炎史10余年,体检时CT发现肝右叶有一2×3cm肿块,增强扫描有一过性充填,MR检查T2加权为中等偏高信号,AFP阴性,诊断为“肝血管瘤”,但是在B超每个月的复查中均发现肿瘤在增大,8个月后重新复查CT及MR,肿瘤长到6×7cm,才考虑为恶性肿瘤。
肝脏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FNH(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的肝脏肿瘤样病变,1958年被Edmonson 首先命名,1975年被WHO承认采纳,以中青年女性多见,与口服避孕药无明确关系。
该病多数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大多为体检偶然发现。
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灶较大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感或腹部包块,自发性破裂出血少见,现认为其病因是肝动静脉血管畸形、肝血流持续增加引起周围肝组织假瘤样增生。
病理:典型的FNH为分叶状肿块,以切面中央有星芒状疤痕为其病理特征,增生的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隔成结节状,结节内肝细胞形态正常,大小一致,无异形性,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窦状隙位于束状排列的肝细胞板之间,肝细胞板边缘有Kupffer细胞分布,个别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间隔内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并有炎症细胞浸润。
中央星状瘢痕是FNH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如能检测或者显示,则能准确诊断本病。
影像学表现:CT平扫时表现为孤立性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
当肿块呈等密度时,有时难以与正常肝组织区分,仅表现为肿瘤的占位效应,如肝脏的边缘膨隆、变形或肝脏血管移位等。
多数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瘢痕,此为FNH与其他富血供肿块的鉴别点。
CT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特点,动脉期可见肿块非瘢痕部分明显均匀快速的强化,病灶密度可以接近甚至高于腹主动脉,门脉期多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少数为略低密度。
病灶中心瘢痕在动脉期一般无强化,随着时间的延迟,中央瘢痕对比剂缓慢充填,在延迟期中央瘢痕多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少数情况下,中央瘢痕始终无强化,可能与瘢痕中增生的血管腔闭塞有关,在瘢痕中心或病灶外周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且在动脉期中常可以显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二、肝腺瘤 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肝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一个通常在有口服避孕药使用史的女病患身上被发现的不寻常的良性肿瘤,虽然肝腺瘤的明确的发病机制仍然是未知的,但是在用含雌激素的或雄激素的类固醇药物治疗的人群里其发病率,发病的病灶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地增加。
肝占位病变病历模板患者基本信息: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历摘要:11 主诉:上腹部不适及其他相关症状描述12 现病史:详细记录患者此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起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情况及伴随症状等13 既往史:包括患者以往所患疾病手术史预防接种史过敏史等14 个人史:生活习惯职业环境有无烟酒嗜好等可能影响肝脏健康的因素15 家族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161 一般情况: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162 皮肤黏膜:观察有无黄染出血点或瘀斑等异常表现163 淋巴结:检查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有无肿大164 胸部检查:心肺听诊心率心律肺部呼吸音等165 腹部检查:腹部视触叩听诊肝脾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等实验室检查:17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等172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等173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等174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等影像学检查:181 超声检查:肝脏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血流信号等182 CT 或 MRI: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数目血供情况等病理学检查:191 细胞学检查:通过穿刺抽取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192 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辅助检查:1101 心电图:排除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1102 胃镜肠镜:排除消化道疾病1103 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1111 治疗原则:根据病变性质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1112 具体治疗措施:药物名称用药途径剂量用法等1113 疗效评价: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1114 不良反应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出院情况:1121 病情稳定情况:患者出院时病情是否稳定生命体征是否正常1122 出院医嘱:继续用药注意事项随访安排等随访计划:1131 随访频率:出院后定期复查的时间安排1132 随访项目:需要复查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1133 特殊注意事项: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备注:1141 其他需要记录的信息:医生认为有必要记录的其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