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旅游资源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75
第八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概述1.旅游资源的概念根据2003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条件,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2.旅游资源的特征从上述旅游资源的概念可概括出其具有如下特征:(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旅游活动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非物质的;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尚未被开发利用的。
(2)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是旅游资源的核心特征。
(3)旅游资源能被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
3.旅游资源的分类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依据旅游资源现存状况、形态和特征进行划分,旅游资源被划分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从属性上来看,这8个主类旅游资源仍然是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前4个主类和后4个主类都分属人们已熟知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法概述1.旅游资源法的概念旅游资源法是指调整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旅游资源保护法的渊源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的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
其相关法律法规有:《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
第一章浙江旅游概述————————————————————————————————作者:————————————————————————————————日期:第1章第一章浙江旅游概述1.1 1.1 浙江来由及历史浙江因钱塘江(又名浙江)而得名。
它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北接江苏、上海,西连安徽、江西,南邻福建、东濒东海。
地理坐标南起北纬27°12′,北到北纬31°31′,西起东经118°01′,东至东经123°。
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海区面积22.2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486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40公里。
浙江素被称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丝茶之府,旅游之地”。
1.2 1.2 浙江地形及气候特点浙江地形的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
山地、丘陵占70.4%;平原、盆地占23.2%;河流、湖泊占6.4%。
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浙中金衢盆地、浙南山区、东部沿海平原和濒海岛屿。
浙江地势南高北低,山地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如下图所示。
浙江地形图1.3 1.3 浙江旅游资源浙江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八大主类、三十一个亚类,浙江省都有分布。
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6处;省级森林公园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4A级旅游区(点)38处。
浙江省旅游资源单体类型如下表所示。
浙江省旅游资源表地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全省40291553139610001077710691160杭州2781521371661640204114宁波1448613787125385103温州10814221929513567743嘉兴52526511965481124湖州1461001228985586115绍兴2331147382953180226金华3611211664911564054衢州3341271399266772119舟山2703820644955372台州501146133607667585丽水6291952129797982116106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以杭州西湖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各具特色的线路构成的旅游网络。
《旅游概论》章节复习题(1—3章)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名词解释享乐旅行:二、填空题1、旅游的产生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一个从()()()而()的过程。
2、旅游是在()中孕育又从()中分离出来的。
3、旅游源于()活动。
4、在农业生产方式发明以前,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们一直过着()生活,依靠()()()等集体劳动并共同分享劳动产品而延续生命。
这种生活方式又叫()生活。
5、“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
6、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而旅行时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行为。
7.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是对人类有自主意识的旅行()。
8.采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征是()。
9.旅游在()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10、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逐渐转化成商品,()应运而生,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和(),并促使有自觉目的意识的()的萌芽。
11、()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12、在()驱动下,商人们已“遍走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
13、()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14、“()”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15、旅游的产生源于()、()、()的成熟。
16、享乐旅行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特征的()活动。
17、享乐旅行或旅游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人类()的发展,尤其是()的发展和()的提高,并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
18、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皇宫中人所想的,和茅屋中人所想是不同”,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历史条件中,()条件起决定作用。
19、旅游时人类进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20、旅游产生的基础条件是()的发展、()的提高,以及()、()、()等的发展。
21、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和()成熟的结果。
22、旅游是超出()而具有()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三、问答题1、辨析“迁徙”和“旅行”。
2、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旅游是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第二节旅游的定义和内容一、名词解释1、旅游2、旅行3、游览二、填空题1、对异域的()的探索,对异地()的向往,以及获得()的感受、()的欲望,正是驱使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力。
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方案第一章:目的地概述 (3)1.1 目的地简介 (3)1.2 旅游资源分析 (3)1.2.1 自然旅游资源 (3)1.2.2 人文旅游资源 (3)1.2.3 民俗旅游资源 (3)1.3 特色文化介绍 (3)1.3.1 民间艺术 (3)1.3.2 民俗节庆 (3)1.3.3 地方美食 (3)第二章:行程安排 (4)2.1 行程总览 (4)2.2 行程具体安排 (4)2.3 行程亮点介绍 (5)第三章:交通安排 (5)3.1 出行方式选择 (5)3.2 交通工具预订 (5)3.3 行程中交通衔接 (6)第四章:住宿安排 (6)4.1 住宿标准选择 (6)4.2 住宿地点推荐 (6)4.3 酒店预订与确认 (7)第五章:餐饮安排 (7)5.1 餐饮特色推荐 (7)5.2 餐饮地点选择 (7)5.3 餐饮预订与确认 (7)第六章:景点游览 (8)6.1 景点介绍 (8)6.1.1 景点一:[景点名称] (8)6.1.2 景点二:[景点名称] (8)6.1.3 景点三:[景点名称] (8)6.2 游览路线规划 (8)6.2.1 第一天:[景点名称]游览 (8)6.2.2 第二天:[景点名称]游览 (8)6.2.3 第三天:[景点名称]游览 (8)6.3 景点游览注意事项 (9)6.3.1 游客需遵守景区规定,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
(9)6.3.2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遵守景区内的安全规定,注意个人安全,不攀爬禁止攀登的区域。
(9)6.3.3 游客应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损坏文物古迹,不干扰当地居民生活。
(9)6.3.4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保持安静,不喧哗,不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
(9)6.3.5 游客应随身携带身份证件,以备景区检查。
(9)6.3.6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应及时与导游或景区工作人员联系,寻求帮助。
(9)6.3.7 游客应提前了解景区的开放时间、门票价格等信息,以便合理安排游览时间。
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南第1章绪论 (4)1.1 旅游资源概述 (4)1.2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4)1.3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 (4)第2章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5)2.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5)2.2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5)2.3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5)第3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6)3.1 旅游市场概述 (6)3.1.1 旅游市场的分类 (6)3.1.2 旅游市场的特点 (6)3.2 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6)3.2.1 旅游市场调查方法 (7)3.2.2 旅游市场分析 (7)3.3 旅游市场预测与趋势分析 (7)3.3.1 旅游市场预测方法 (7)3.3.2 旅游市场趋势分析 (7)第4章旅游资源规划与设计 (7)4.1 旅游资源规划的原则与程序 (8)4.1.1 原则 (8)4.1.2 程序 (8)4.2 旅游资源空间布局设计 (8)4.2.1 设计原则 (8)4.2.2 设计内容 (9)4.3 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 (9)4.3.1 设计原则 (9)4.3.2 设计内容 (9)第5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9)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5.1.1 保障生物多样性 (10)5.1.2 维护生态平衡 (10)5.1.3 促进旅游资源持续利用 (10)5.2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10)5.2.1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10)5.2.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 (10)5.2.3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 (10)5.3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11)5.3.1 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1)5.3.2 优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1)5.3.3 提高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11)5.3.4 加强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 (11)第6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 (11)6.1 交通设施建设与优化 (11)6.1.1 完善交通网络布局 (11)6.1.2 提升旅游交通服务质量 (11)6.1.3 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1)6.2 住宿设施建设与提升 (12)6.2.1 优化住宿设施布局 (12)6.2.2 提升住宿服务质量 (12)6.2.3 发展绿色住宿设施 (12)6.3 其他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 (12)6.3.1 旅游餐饮设施建设 (12)6.3.2 旅游购物设施建设 (12)6.3.3 旅游娱乐设施建设 (12)6.3.4 旅游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12)6.3.5 旅游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12)第7章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与推广 (12)7.1 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 (13)7.1.1 分析旅游资源特色: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独特资源,明确旅游目的地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