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学科学(2022版)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认识(),树立(),崇尚(),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以()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3.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及所进行的评价活动。
5.过程性评价包括:(1)(2)(3)。
6.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让学生画或、观察等。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8.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二、单项选择。
1.科学课程设置()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A 10 B18 C 13 D 112.在指导学生学习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一核心概念时,可以采用以下()展示交流活动?A发布会B舞台表演C嘉年华D以上皆可3.关于评价建议中,非纸笔评价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
A科学探究能力B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C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D以上皆是4.2022版科学课标提出:应以()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A教师B学生C学困生D教师和学生5.2022版课标提出:应以()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A 探究实践B观察C项目研究D实验探究三、简答题。
1、科学课程理念是什么?2、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意义是什么?3、对于“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一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案例解析。
(共18分)一、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并回答问题:小佳将一株带根的君子兰放在盛有水的玻璃花盆中。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四大要素的表述: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探究核心):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③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④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蕃薯和萝卜是根,马铃薯和荸荠是茎。
从根和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分析。
3. 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一是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
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是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三是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实验、二、通过提问三、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总结四、试图解释五、展示资料六、鼓励提问七、鼓励验证八、赞赏特别办法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个基本要素。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星空最为壮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是辨认星座最容易的季节。
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也最醒目,它的右上方是金牛,左上方是双子,正上方是御夫,左下方是大犬与小犬,运气好的话,向右会看到狮子座。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根据对物体具有的一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观察和度量的结果,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科学素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好奇心、科学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终身学习2、科学素养的形成,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科学素养,多样的,教师,学生,家长3、课程标准,总目标,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4、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5、探究,探究6、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7、五,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8、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二、1、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教学建议(一)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二)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三)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六)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3、评价建议(一)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二)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三)灵活运用评价方法4、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小学科学课标考试及答案(一)一、新课程理论部分(20分)(一)、填空。
(16分,每空0.5分)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__________,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课程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__________。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__________观、__________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者;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__________者,也是新课程的__________者和__________者。
5、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课程__________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__________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具有__________的人。
(二)、简答4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二、专业知识部分(80分)(一)、填空(20分,每空1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
四年级的科学答案一、引言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对他们的认识世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四年级学生们提供一些常见科学问题的答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
二、科学与日常生活1. 为什么我们要洗手?洗手是为了保持我们的手部卫生,从而预防疾病的传播。
我们的手部往往接触到很多细菌和病毒,比如上厕所、接触脏物等。
如果不洗手,这些细菌和病毒会通过我们的手部进入我们的身体,引发疾病。
因此,经常洗手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2. 为什么吃水果对身体好?吃水果对身体好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和维持身体机能。
其次,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和预防便秘。
此外,水果还含有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身体细胞免受损害。
因此,均衡饮食中加入适量的水果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三、物质与变化1. 什么是固体?固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有序,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大。
常见的固体有金属、石头、木头等。
固体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的位移能力。
2. 什么是液体?液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但不如固体有序,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小。
常见的液体有水、果汁、牛奶等。
液体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大的分子间的位移能力。
四、植物与动物1. 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能量,在叶片的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首先,光能被吸收后,叶绿素中的电子被激发并传递给叶绿体内的其他分子。
然后,这些激发的电子和阳光提供的能量被用来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最后,葡萄糖可以被植物用来提供能量或合成其他有机物质。
2. 动物有哪些不同的身体特征?动物有很多不同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帮助它们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
2023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全面发展B. 科学探究C. 关注生活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项?A. 实践性B. 理论性C. 综合性D. 知识性3.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科学知识B. 科学探究C. 科学态度D. 科学应用4. 以下哪个不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领域?A. 物质科学B. 生命科学C. 地球与宇宙D. 科学与技术5.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 选拔优秀学生C. 检验教师教学水平D. 评估学校教学质量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发展、______、关注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实践性、______、综合性。
8.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______、科学应用。
9.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领域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______、科学技术。
10.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______。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2.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3.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知识的学习,忽略技能的培养。
()14. 小学科学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15.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素养。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7. 简述小学科学课程性质。
18. 简述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原则。
答案部分:一、选择题1. D2. A3. D4. D5. A二、填空题6. 科学探究7. 知识性8. 科学态度9. 地球与宇宙10. 促进教师教学改进三、判断题11. √12. √13. ×14. ×15. √四、简答题1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发展、科学探究、关注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一)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问答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当前我国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如何?3.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怎样?4.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5.社会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怎么样?6.什么是“教学大纲”?7.“教学大纲”的问题在哪里?8.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9.课程标准是怎样界定的?10.课程标准有什么功能?11.为什么说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弹性?12.课程标准的结构是怎样的?13.课程标准的陈述形式是什么?14.世界各地的科学课程标准有几种陈述形式?15.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16.为什么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17.怎样理解“科学素养”?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19.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20.“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21.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22.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23.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24.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25.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26.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27.课程标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2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29.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二、科学(3-6年级)课程目标问答30.什么是课程目标?31.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2.为什么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33.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是否包含“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34.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35.什么是科学探究?36.为什么分目标的第一部分就是科学探索?37.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8.什么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39.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是科学课的德育目标?为什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不用“德育目标”?40.科学教育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41.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42.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43.《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合作交流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吗?44.为什么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45.科学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三、科学(3-6年级)内容标准问答46.什么是探究?47.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48.为什么说探究是一种本能?49.儿童自发的探究有什么特点?50.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51.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不同之处?52.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共同之处?53.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54.科学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吗?55.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吗?56.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57.在科学探究方面我国对小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58.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关系?59.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60.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来自哪里?61.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支持条件?62.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63.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倾听学生?64.探究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已有的原始观念?65.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66.如何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四、科学(3-6)年级实施建议67.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68.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69.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70.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71.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72.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73.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74.什么是亲历活动?75.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76.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77.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78.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79.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80.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81.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82.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3.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85.什么是教育评价?86.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87.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88.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89.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90.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91.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92.“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4.“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95.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96.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97.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98.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99.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100.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查试题(答案)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小学科学参考答案小学科学参考答案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不知道如何解答。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小学科学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1.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天空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气层上的气体分子时,蓝色光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容易被气体分子散射。
而其他颜色的光波长较长,能量较低,容易穿透大气层。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蓝色。
2. 为什么水能够沸腾?水能够沸腾是因为水分子在受热时具有较大的热运动能量。
当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会增加,超过了水的沸点温度,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变得不稳定。
这时,水分子会迅速脱离液体状态,转变成气体状态,形成水蒸气。
3. 为什么冰会融化?冰融化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冰的分子热运动能量增加。
当冰的温度超过了零摄氏度时,冰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
这时,冰会逐渐融化成水,形成液体状态。
4. 为什么地球有四季?地球有四季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线倾斜,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直射光的强度和角度不同。
这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5. 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苹果也不例外。
当苹果成熟时,重力会使得苹果受到向下的拉力,超过了苹果与树枝之间的支撑力,导致苹果从树上掉落。
6. 为什么彩虹会出现?彩虹的出现是太阳光通过雨滴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雨滴上时,太阳光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这些光谱经过反射后再次折射,形成了彩虹的光谱。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题(一)1.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和()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2.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5.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6.科学探究包括()、()、()、()、()、()、()、()等8个要素。
7.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策略是开展()与()。
8、在实事求是方面,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
9.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0.运用科学、技术和,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
49.技术与工程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①。
②。
③。
11.教科书是的载体,它系统地呈现了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写应以为指向,从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要力求体现以为本,而不是单纯呈现课程内容。
12.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和。
13.根据教师指导程度的不同,探究活动可分为、和。
14.小学科学倡导学习方式。
15.STEM是科学、、与的简称,是一种以、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16.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教师应注意①。
②。
答案1.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适合的、公平的。
3.科学探究。
4.探究活动。
5.质疑与反思。
6.1-2年级: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4年级: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5-6年级: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小学科学学科主题部分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四大要素的表述: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②科学方法(探究核心):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③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④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蕃薯和萝卜是根,马铃薯和荸荠是茎。
从根和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分析。
3. 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一是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
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是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三是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实验、二、通过提问三、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总结四、试图解释五、展示资料六、鼓励提问七、鼓励验证八、赞赏特别办法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个基本要素。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季星空最为壮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是辨认星座最容易的季节。
猎户座是冬季星空的中心,也最醒目,它的右上方是金牛,左上方是双子,正上方是御夫,左下方是大犬与小犬,运气好的话,向右会看到狮子座。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根据对物体具有的一定的结构、性质和状态的观察和度量的结果,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和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秋夜的星空晴朗透明,也是看星的好机会。
“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
秋夜星空多的是王公贵族:仙王,仙后,仙女,英仙,飞马,鲸鱼。
二、辨别题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原都是病毒。
正确。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有关。
潮汐现象(潮涨潮落)的变化周期与月球的周日运动相关。
海面因为受到引潮力影响而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
所谓引潮力,也就是潮汐的原动力,主要因为天体对地球上不同地点的引力差异而产生;其中以月球为最大,遥远的太阳次之(平均为月球的46%),其他天体则非常微弱。
原则上,潮水一天升降两次;但也有一天只升降一次的地方。
海面上某点的水位上升到极致的状态,称为高潮;下降到极致的状态,称为低潮。
自低潮到高潮的变化,称为涨潮。
相反地,由高潮到低潮的变化,称为落潮。
以月球为例,地表正对和正背向月球的两处都是引潮力最大的地方,因此造成高潮现象。
由于地球不断自转的原故,通常由高潮到下一个高潮,约隔12小时25分钟,而到再下一个高潮,则约隔24小时50分钟。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也以同方向绕地球运行,每天在绕地轨道上前进的角度是360°/29.5天,所以地球上同一点要多花24/29.5小时(即50分钟)才能再度正对月球。
所以,每天潮涨潮落的具体时间也是不同的。
此外,每当日、月、地球三者连成一线(即朔和望)过后的一、两天,海面所受引力为日、月的总和,因而出现最高的高潮和最低的低潮,潮差最大,这就是大潮。
而每当日、月、地球三者成直角关系(即上弦和下弦)过后的一、两天,日、月的引力互相抵消,便出现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潮差最小,形成了小潮。
因此,一个月中会发生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
11、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①提问⏹——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为什么?” “怎样?” ——质疑产生问题?!⏹让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要提出具体、形象的问题!——少而精?!⏹学生提出问题——写下来——明确⏹学会提问?!⏹把学生的设想和愿望当作问题!②猜想与假设⏹——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
⏹假说与预言⏹假说——提出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解释。
为了说明已有的结果。
⏹有观察(或以前的实验)作为基础,但一定有猜测性。
⏹预言——基于观察,预测一件将来会发生的事件。
预言是验证假说正确与否的重要环节。
⏹科学不是解释问题、现象,假说需要新预言——证实!③制定计划⏹——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事先设计原始记录表!⏹——有计划、记录系统化、帮助细致观察、实验。
④观察、实验、制作⏹观察——仔细查看,做好笔记,进行对比和对照。
⏹观察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直接、或借助“工具” 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被观察对象的信息。
⏹前提:“不干扰、影响事物”⏹全面、深刻、锐敏、准确。
胆大心细观察记录⏹要唤起学生做观察记录的愿望⏹如:“ 你很会观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但是你怎么才能让别人跟你分享这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是不是应该把它写下来,画下来,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了呢?”记录——重要⏹观察的结果用什么表示⏹使用观察记录本:画图记录,文字记录,写小作文,填写表格,拍照,录音等,并把这些内容都放入记录本中。
⏹事先设计记录表!——有计划⏹实验⏹——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活动,测量、收集数据以及控制变量。
(一定工具、技术)。
⏹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
⏹能用简单观察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例:单摆实验: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记录——重要!实验的结果用什么表示,使用实验记录本:画图,文字、表格、拍照、录音等。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小发明、小制作⑤收集整理信息⏹收集——收集书面、文字证据,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信息的爆炸——需要辨别、剔、留信息。
⏹整理——分析:定量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⑥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例:黑箱电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解释——归纳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提出结论,找出合适的模型。
⏹结论不等于实验数据——认识的深入⑦表达与交流⏹——将自己的探究情况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形式用科学语言告知他人。
⏹数据及结果的描述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示意图)三、案例分析17、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可从教学民主的角度分析:⏹平等——避免教学压制⏹倾听——学生的要求、疑问⏹尊重——学生的思考、奇思怪想、事实⏹规范——行为、程序——依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实验?!⏹参与——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
也可从教师角色的角度分析:作为推动者的教师的行为:●①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②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解释和疑问●③让学生观察新事物、做新尝试、鼓励持续深入的实验和思考●④组织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⑤培养解释能力方面给予支持。
18、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这天大致是公历五月到六月上、中旬里的一天。
这天早晨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傍晚从西北方向落下,中午太阳从接近正中天空经过,中天高度较高。
这天白天时间长,黑夜时间短。
太阳除参与因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存在因地球公转引起的在恒星背景上的相对运动,即周年视运动。
太阳因周年视运动在黄道上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1°。
在一年的不同日期内,太阳的赤经、赤纬的变化,引起昼夜长度的变化。
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两天,即春分和秋分,太阳由东点出,西点没,昼夜相等。
从春分起,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北移,夏至日到达最北点。
在这段时间内,太阳出的时刻逐日提早,而没的时刻逐日延迟。
同时中天高度越来越高,白昼变长,黑夜缩短。
夏至那天中天高度最高,白天最长。
夏至以后,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南移,中天高度逐渐下降。
秋分以后,太阳的出没位置已在东、西点以南,昼短夜长。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冬至日为止。
这时,太阳的出没位置到达最南点,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以后,太阳的出没点重新北移,到春分点时昼夜又相等,完成一年一周的运动。
由于纬度不同,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
纬度越高,夏季白天越长,冬季白天越短。
极圈以北开始出现“白夜”和“黑昼”。
在地球北极,则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太阳不再每天东升西落。
南半球的情况和北半球完全相同,只是冬和夏、春和秋,恰好相反。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19、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可从科学探究教学的科学规范角度分析论述。
科学课教学的科学规范:⏹①科学术语⏹②程序规范⏹③动作规范——操作⏹④实事求是——尊重事实⏹⑤质疑——合理相信20、某一天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变暗,一观测者看到月亮高挂在东南天空。
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此时的月相应该是上弦月。
这天大致应该是夏季的农历初七、初八。
月球从新月(或满月)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位置的时间间隔,叫朔望月或盈亏月。
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它的长度等于29.5306平太阳日。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通宵达旦都看不到月亮,这天的月相叫新月或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