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含视频)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729.36 KB
- 文档页数:4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诊断的研究李左军【期刊名称】《疾病监测与控制》【年(卷),期】2016(0)1【摘要】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研究。
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15年1月,经胃镜,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疑似小肠疾病者86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86例胶囊内镜检查中26例正常,60例异常。
60例小肠异常者同期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结果8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均获成功。
74例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达结肠,12例未在有效时间通过回盲瓣,86例中发现病灶60例,(阳性率70%),其中小肠息肉者为23例,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炎性改变8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12例,小肠平滑肌瘤11例。
60例胶囊内镜阳性者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结果对比为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息肉为23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息肉为21例,P为0.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6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美克尔憩室为3例,P为0.25,胶囊内镜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8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炎性改变为0例,P为0.01,胶囊内镜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为1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毛细血管扩张0例,P为0.00,胶囊内镜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小肠平滑肌瘤为11例,P为1.00。
结论我们认为胶囊内镜对各种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均高于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尤其是对小肠炎性病变,小肠血管病变等黏膜改变有更好的检出率,并且无痛苦,无创伤,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易于接受,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总页数】2页(P66-67)【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研究【作者】李左军【作者单位】包头市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5【相关文献】1.胶囊内镜和小肠CT仿真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J], 李湛忠;刘振翠2.OMOM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 王雷;田小溪;樊超强;柏建鹰;李宜辉;赵晓晏3.双气囊小肠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J], 汤敏;范红;万苹;周雁;郭强;何旭4.双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J], 智发朝;白杨;徐智民;姜泊;周殿元5.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J], 李宏宇;郭晓钟;赵佳钧;王迪;刘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中国小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全文)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检查的一线检查方式。
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和对检查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系统,遵循国际指南报告规范,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一、前言1.小肠胶囊内镜的发展与特点小肠曾是消化内镜诊疗的盲区,间接成像敏感度及特异度差,而传统小肠镜耗时费力,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的问世为小肠乃至整个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自1999年人类吞下第1颗CE已有二十余年。
2000年CE获FDA批准临床应用,在小肠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估、病变部位的判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式,其无痛无创、非侵入的特点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青睐,检查适应证也在各项临床研究中不断得以完善。
从诞生至今,CE在视野清晰度、电池续航、拍摄频率以及阅片适配软件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进步。
2004年欧洲消化内镜学会推出首个CE临床应用指南,初次明确CE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此后欧美各国陆续推出了CE相关指南,临床应用得以不断规范完善。
我国分别在2008、2014年制定了《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及《中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对我国CE的规范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使CE不仅能够“看得清”,更能够“看得全”“看得准”,近年来我们针对CE提高诊断效能、促进小肠完整检查、减少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在原有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一步修订小肠CE应用指南,以更好地指导优化小肠CE的临床应用。
胶囊内镜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贺程程;赖华生;黄骏盛;李爱民;张洁;刘思德【摘要】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在儿童患者使用中的效果、安全性及耐受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186例儿童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耐受度,以及其病变检出率、确诊率.结果 186例儿童中,除外1例患者出现吞服胶囊困难,其余均耐受良好.2例患儿出现胶囊胃潴留,经药物及胃镜推送至十二指肠.167例完成胶囊内镜全小肠的检查(小肠检查完成率89.8%),其中胶囊内镜发现阳性病灶者共132例(检出率79.0%),最终确诊的病例为68例(确诊率51.5%).所有受检者终无胶囊滞留现象.确诊克罗恩病者共43例,胶囊内镜发现39例阳性(检出率90.7%),其中13例参与了胶囊内镜的随访,10例患者在随访中达到黏膜缓解(Lewis评分<135分),3例患者仍处于内镜下活动(Lewis评分≥135分).结论在儿童患者中,胶囊内镜的使用具有良好的耐受度及安全性,并能达到一定的诊断率,胶囊内镜在儿童克罗恩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7(022)006【总页数】3页(P832-834)【关键词】儿童;胶囊内镜;克罗恩病【作者】贺程程;赖华生;黄骏盛;李爱民;张洁;刘思德【作者单位】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胶囊内镜是内镜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突破了传统内镜对于小肠部位无法探查的这一常规,自胶囊内镜于2001年被美国FDA批准使用后,它开始在小肠疾病探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004年胶囊内镜被批准使用于10~18岁的儿童患者。
2009年胶囊内镜与探路胶囊内镜均被批准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1]。
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作者单位: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朴美玉);天津市人民医院(洪洙)通讯作者:朴美玉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胶囊内镜对采用传统方法未能明确的小肠可疑克罗恩病患者的诊断效果,以探讨其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2008年5月~2010年4月,笔者对45例可疑患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上述患者均存在腹痛、消瘦、便潜血阳性、缺铁性贫血、腹泻和发热等症状,并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钡灌造影、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未发现异常,且病程均超过2年。
结果45例患者中25例(55.6%)被诊断患有小肠克罗恩病,20例(44.4%)患者没有阳性发现。
病变主要累及小肠远侧端,病变表现为黏膜糜烂(6例),溃疡(10例),结节样黏膜增生(6例)和肠腔狭窄(3例)。
结论胶囊内镜是对小肠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医疗设备,对传统的检查方法均无阳性发现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以成为早期发现小肠克罗恩病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标签:胶囊内镜;小肠;克罗恩病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其中小肠约占30%~40%[1]。
通常经过结肠镜诊断的均是结肠克罗恩病。
然而,该病临床表现和内镜下征象均十分复杂,诊断困难,临床容易误诊漏诊,胶囊内镜的出现为克罗恩病的诊断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小肠克罗恩病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的特殊性,传统的各种检查手段因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很难对其作出明确诊断。
因此,广大临床工作者迫切寻求一种可获得全小肠图像、无创、诊断阳性率高的新型检查方法。
胶囊内镜的问世,革命性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又名无线胶囊内镜(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WCE),为一种直观、全面、准确、简便、安全和无痛的检查小肠疾病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