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4部分 写作 Word版含答案-66-09
- 格式:doc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5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详细答案)【答案】1. A 2. D 3. B【解析】这篇文章属于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
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2. 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D项混淆时态。
“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3. 此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
B项以偏概全。
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答案】4. C5.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小题天天练4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海军对擅自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的美舰进行了提醒警告,但美舰依然置若罔闻....,中国海军对此表示严重关切。
②父女劳燕分飞....40年,一朝相见,紧紧相拥的场景让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③总结以往经验,反腐力度稍有松懈,腐败行为就会故态复萌....。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实现文化和人文品质的提升,反腐才能避免轮回的困境。
④目前市场上畅销多种室内空气净化器,但鱼目混珠....。
一些品牌宣称PM2.5去除率达到90%以上,实际去除效果却缺乏专业的第三方验证。
⑤火星探测器研制首席专家说,没有敢想敢做,无所不为....的勇气,我们就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让我们的探测器飞向神秘的火星。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⑥D.②⑤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置若罔闻:置,放,摆。
若,好像。
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
指不予理睬。
使用正确。
②劳燕分飞:伯劳、燕子各飞东西。
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此处指父女分离,用错对象。
③故态复萌: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使用正确。
④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⑤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贬义词。
此处语境鼓励要有勇气,是褒义的,该成语误用褒贬。
⑥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
使用对象一般是人,此处用来形容空气,用错对象。
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今年86岁的屠呦呦是自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首位女性获得此殊荣,也是首位非院士获此殊荣的专家,也就是说,27位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中,除屠呦呦外,其余26位均出自院士。
B.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知道有宇宙尘埃持续穿透大气层,但他们认为,宇宙尘埃不会藏身于数以百万计的地面灰尘颗粒中,只存在于几乎无尘的环境中,比如南极和深海。
2018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被遗忘权”是指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其个人数据的权利,并且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因此,“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因此,“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目的是排除他人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权利。
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个人的遗忘和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因此,“被遗忘权”对于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以及保护个人隐私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是: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原文指出,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精准训练十三翻译的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双重强化练前提示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一关乎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二关乎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二轮文言文复习最需要精准强化的一块。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所谓理解,就是把握译句的语境,参透句子的意思,透视句子的结构。
翻译中要准确判断出关键词句,保证译准词义、译准句式、译准语气。
同时要避开常见的误区:抛开语境,强行翻译;对象缺位,语意错误;遗漏缺失,文白夹杂。
总之,复习时特别强调的两种意识——语境意识和得分点意识必须予以强化,并把这两种意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梅执礼,字和胜。
迁礼部侍郎。
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
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
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
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
”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
”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
”已而果然。
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
”酋益怒,取其副杖之百。
执礼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
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
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郡还抵不上苏、杭一个邑,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当”,抵;“乃”,竟然;大意对)(2)天子遭受劫难,臣民甘愿献出生命,就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蒙尘”,遭受劫难;“致死”,献出生命;大意对)参考译文梅执礼,字和胜。
押题1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眼下,一元购风头正劲。
在这场抽奖狂欢中,福建泉州的网友是积极的参与者:截至昨晚7点58分,其中一家平台“1元云购”官网一组数据显示,泉州网友在该网站累计投资超过4亿元。
小到手机,大到豪车、别墅,你只需出1元,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能博中自己心仪的物件儿。
这场狂欢中,有人被幸运砸中,发了财,有人越陷越深,倾家荡产。
对于上述这种现象,你怎样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新型的网络游戏,培育了人心底的贪婪,放纵了本能的欲望。
它促使人们以小搏大,期望不劳而获。
那些被幸运砸中的人,其实是绝对的小概率人物,但这种幸运,却会刺激围观者的欲望发展到极端,从而被欲望控制,所以即使是每次1元钱,也会让人倾家荡产。
被1元钱操纵的赌徒,输掉了整个人生。
从这个角度可以深挖赌徒心理。
换个角度来看,那些组织者,从人人1元的小利,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操纵了人的趋利心理,也就控制了绝大多数非理性普通人的行为。
选材标准:以小搏大的游戏,荒诞又刺激,其充分暴露了一些人的赌徒心理。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选择素材将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非理性的人经济学假定的人,是“理性”的人。
可是实际消费中,人常常是非理性的。
商家所利用的,往往不是我们的理性,而是我们非理性的一面。
意大利人吉姆斯·阿塞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洲卖瑞士手表给军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的手表仍有大量库存。
于是他转而卖给日本人,日本人要手表却没钱,只有珍珠,于是吉姆斯用手表换珍珠,成了“珍珠大王”。
吉姆斯后来与人开采黑珍珠。
当时黑珍珠根本没有市场,卖不掉。
有一日,吉姆斯找到一珠宝商,将黑珍珠和最昂贵的宝石放一起,标出高价,从此,黑珍珠就成了贵重珠宝。
这种第一印象造成的定价叫“锚定”,意思是第一次的标价容易被人认为是合理的定价。
这种定价不是根据成本加利润指标加上去的,而是用第一印象“锚定”的。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押题1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眼下,一元购风头正劲。
在这场抽奖狂欢中,福建泉州的网友是积极的参与者:截至昨晚7点58分,其中一家平台“1元云购”官网一组数据显示,泉州网友在该网站累计投资超过4亿元。
小到手机,大到豪车、别墅,你只需出1元,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能博中自己心仪的物件儿。
这场狂欢中,有人被幸运砸中,发了财,有人越陷越深,倾家荡产。
对于上述这种现象,你怎样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新型的网络游戏,培育了人心底的贪婪,放纵了本能的欲望。
它促使人们以小搏大,期望不劳而获。
那些被幸运砸中的人,其实是绝对的小概率人物,但这种幸运,却会刺激围观者的欲望发展到极端,从而被欲望控制,所以即使是每次1元钱,也会让人倾家荡产。
被1元钱操纵的赌徒,输掉了整个人生。
从这个角度可以深挖赌徒心理。
换个角度来看,那些组织者,从人人1元的小利,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操纵了人的趋利心理,也就控制了绝大多数非理性普通人的行为。
选材标准:以小搏大的游戏,荒诞又刺激,其充分暴露了一些人的赌徒心理。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选择素材将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非理性的人经济学假定的人,是“理性”的人。
可是实际消费中,人常常是非理性的。
商家所利用的,往往不是我们的理性,而是我们非理性的一面。
意大利人吉姆斯·阿塞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洲卖瑞士手表给军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的手表仍有大量库存。
于是他转而卖给日本人,日本人要手表却没钱,只有珍珠,于是吉姆斯用手表换珍珠,成了“珍珠大王”。
吉姆斯后来与人开采黑珍珠。
当时黑珍珠根本没有市场,卖不掉。
有一日,吉姆斯找到一珠宝商,将黑珍珠和最昂贵的宝石放一起,标出高价,从此,黑珍珠就成了贵重珠宝。
这种第一印象造成的定价叫“锚定”,意思是第一次的标价容易被人认为是合理的定价。
这种定价不是根据成本加利润指标加上去的,而是用第一印象“锚定”的。
素材点拨:很多时候,世界上并没有需求,只是卖的人来了,也便有了需求。
从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理性与非理性角度分析,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出现。
让笼子有门吴阙明人的本质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开篇一问,发人深思)近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明确提出经济理性的观点。
理性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假设的基础。
(理论基础使论证强劲有力)仿佛近代经济最重要的基石性的研究都证明人是理性地活动于社会中的动物。
但其实并非全然如此。
(“全然”一词颇为准确) 按照理性分析,天上不可能掉馅儿饼,但却有人相信一元钱真的可以买到别墅、豪车,笃信这种幸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君不见那些为一元购而不可自拔倾家荡产的人,他们理性吗?为了博一辆豪车的幸运,投入了全部身家,几近疯狂,若理性分析,早应该及时止损,或不再参与,或自行购买,让每一个一元钱都实现其固有价值。
是什么力量让人这么疯狂?这样的游戏越来越风靡,难道不是非理性操控了人们吗?(回扣材料,提问剖析) 有人认为有惩罚,会使一些问题得到改善。
(总起概括)譬如幼儿园放学后,常有父母接孩子迟到,劝说无效之后,老师们想出了对应之策,对迟到的父母进行经济处罚——为了免受经济损失,父母们应该会积极一些吧。
但政策一出,并没有让父母更准时地接走孩子,反而每况愈下。
(真实案例,趣味十足)这看起来毫无道理。
可是仔细一分析,当迟到的父母接受了经济惩罚,他们就会产生我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的心理,于是心安理得地迟到了。
所以看似理性与合理的背后,却自有另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在运行。
究竟谁理性,谁非理性?享受付费之后的时间福利,是理性。
为了福利付费也是理性,但若把惩罚金额定到更高的位臵,权衡之后,认为不划算而早早接走孩子,也是一种比较之后的理性。
(结合材料更进一步分析)人是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存在的一种复杂动物,若仅仅以经济的得失来作为评判标准,那么世界就变得简单了,然而人类还有一种叫作情感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量化、不可捉摸,甚至连人类自己都难以描述它从何而来,又要走向何方,当这种感情左右你的时候,人的复杂性就体现出来了。
(对开篇的理性经纪人假设做出补充分析)认识到这种本质之后,对于像一元购这样放纵人的非理性欲望的事物,是否应该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就如同刀具,既可以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器具,也有可能成为行凶的利器,在可能的范围内,对它的制作规格、出现场合做出约束,是发明这种东西的人类应尽的职责。
(立足于分析结果,指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向)佳作点评:本文最大的优点是事例丰富,分析入理。
丰富的事例和理论材料,展现了作者丰厚的积累;论证中各种假设性的推论,展现了作者独立的思维能力。
押题2“痛”并思考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不同群体的不同观点本身就可以成为不同切入的角度。
综合材料观点可以写:1.“痛感新闻”频频出现,会让人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呼吁媒体多报暖闻,传播正能量;2.“痛感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挖掘“痛感新闻”产生的原因,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发的思考,采取的应对措施等;3.淡定、理性地对待“痛感新闻”,全面辩证地分析“痛感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待这类新闻的态度等。
选材标准:可以选取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能引发社会思考或社会各界致力于解决取得一些成效的新闻事件,也可以简要列举一些暖闻,以论证我们不要因“痛感新闻”的存在而“一叶障目”。
为孩子找寻回家之路据统计,我国每年走失儿童在20万人以上,而他们被成功找回的概率仅有2‟。
2016年7月,国内首个专注于走失儿童找回系统和机制的APP“睿介寻子”上线发布会成功举办。
“睿介寻子”APP将打通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儿童走失信息。
当孩子走失后,通过“睿介寻子”APP可以快速发布儿童走失信息,并扩散到各个社交平台。
当后续更新孩子信息时,已经扩散的信息会自动更新到最新状态。
这个平台的开通,旨在帮助走失的孩子找寻回家之路,为失散的家庭带来希望的曙光。
素材点拨:儿童走失对一个家庭无异于灭顶之灾,也可算是“痛感新闻”。
社会各界联手,给予这类事件多一些关注,力求解决之道,也可化“痛”为“暖”。
上述素材也可用于网络的利弊与完善,信息的重要性,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社会的温暖力量等话题。
社会本多元,“痛”中显担当江朝贤“痛感新闻”博人眼球,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
有人说,这让我们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这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简洁引用材料)在我看来,“痛感新闻”无须避而不谈,反之,若能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知痛而后勇,亦能彰显我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开篇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屈原因奸吝小人的谗言被流放投江,李清照在第二次婚姻中被骗尽毕生的珍藏,海明威不堪病痛折磨和精神的压力饮弹自戕。
这样的事例不独现代有之,不独中国有之。
因为现代媒体的发达,此类新闻频频跃入眼帘,只因冠以“痛感”之名,便如披上“皇帝的新衣”,让一些人感到惶恐不安,甚至认为会让人因此而失去对社会的信任,实难让人苟同。
(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说明痛感事件不是新生事物)再者,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媒体之盛,每天的新闻事件铺天盖地而来,偶有刺痛人心的新闻曝出,实属正常。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更多的新闻在传颂着人间的真情,更多的新闻在讴歌着人性的美好。
恐慌者言及“痛感新闻”扑面而来,以至于让人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未免有些夸大其辞。
正因如此,他们的世界是“乌云蔽日”,眼里看不见阳光,心里自然少了对社会的信任。
(通过陈述“痛感新闻”不是媒体主流,进一步驳斥“痛感新闻”让人失去对社会的信任的观点)诚然,“痛感新闻”的频出,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看到社会的缺失。
但我们不应因“痛感新闻”而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我们生存的社会本就多元,不是“乌托邦”,亦不是“世外桃源”,所以我们绝不奉行逃避主义。
(体现理性辩证的思考)直面“痛感新闻”,寻求应对良策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过渡到面对此类新闻时应有的担当)“痛感新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存在的问题,更让我们以镜为鉴,反思自身的责任。
无论因何原因选择轻视生命,都不是生活的勇者。
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重,才是我们每个个体应有的担当;报道“痛感新闻”,不忘对世人的正面引领,不忘对坚韧精神的呼吁,是我们媒体人的担当;追本溯源,力求解决之道,则是我们政府的担当。
(用排比句,道出担当的内涵)倘若“痛感新闻”能引起个人、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并致力于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谁还能说这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社会本就包罗万象,感谢媒体的“痛感新闻”让我们看到阳光下的阴影,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深刻。
愈是认识到社会的深刻,愈是认清了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结尾点题) 佳作点评: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通过写“痛感新闻”不是现代社会独有,且在媒体中并不是主流,有力地驳斥“此类新闻会让人失去对社会的信任”的观点,同时也暗含标题中“社会多元”的观点,然后再进一步指出面对“痛感新闻”我们到底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这一部分扣住题目中的“痛中显担当”进行论述。
最后照应开篇,再次点题。
押题3生活之上,踮起梦的脚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材料一: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
32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
他还有一个身份——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
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材料二: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
17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
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授。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