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甘薯贮藏期病害
- 格式:wps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甘薯组织柔嫩、水分多,在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容易碰伤薯皮,增加病菌感染机会,同时薯块水分散失快,降低了块根的贮藏性;甘薯不耐低温,容易遭受冷害和冻害而引起烂窖。
所以必须抓好收获、运输、贮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甘薯安全贮藏。
1.适时收获一般地温降至18℃左右开始,在腾茬种麦的“寒露”前后收获,留种用的夏薯在“霜降”前收获,食用薯稍晚些,但一定要在初霜前收完。
种用薯和食用薯宜在晴天上午收获,中午在田间晾晒,然后严格选薯,剔除在田间遭受水浸、冷害、冻害、破损和带病的薯块,精选后于当天下午运回窖内贮藏;另外,从收获到贮藏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轻装、轻运,以免碰伤薯皮。
2.贮藏窖的准备不管是哪种窖型,都要有良好的通气设备,较好的保温防寒功能,还要结构坚固,管理方便。
窖址要选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并且管理、运输方便的地方建窖。
甘薯入窖前,将新窖打扫干净,旧窖消毒灭菌。
消毒方法是,可将窖壁及窖底刮去3~4厘米,以除掉附在窖壁上的各种病菌,并在窖底撒一层生石灰;也可用硫磺熏窖,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10克,点燃后封闭1~2天,之后放出烟气。
消毒灭菌后,将窖底铺上6~10厘米厚干净细沙,上面再铺放5厘米厚的秸秆或柴草,紧挨窖壁再竖向摆放5~7厘米厚的秸秆,以防湿保温。
3.适时入窖甘薯要随收获随入窖,堆放时要轻拿轻放,不损伤薯皮,薯堆中间每隔1.5米竖立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秸秆把,有利于通风、散湿、散热。
贮藏量一般占窖空间的2/3为宜。
4.贮藏期间的管理(1)贮藏前期管理。
从薯块入窖到封窖。
此期甘薯呼吸旺盛,温度高,湿度大,管理上以通风降温散湿为主,防止薯块糠心、发芽和病害浸染蔓延。
薯块入窖后温度保持在20℃左右,促进薯块伤口愈合,7天之后打开窖门及通风口,通风降温散湿,使窖内温度降至1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如果白天窖外温度高,可将窖口用苇席或草帘遮盖,也可昼关夜开。
怎样预防甘薯烂窖?一、把好入窖前旧窖消毒关一般在甘薯收获前10天左右,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潜伏在窖内的病菌。
①刮去窖壁陈土3.3厘米,使见新土;窖底铲除污土15厘米厚,清除陈土后,撒上一层石灰,窖壁可用石灰浆涂刷处理。
②用硫磺熏窖。
按每立方米用硫磺50克,点燃后封闭窖口,熏1~2天后,再打开通气孔。
③窖内喷洒1%硫酸铜溶液或甲醛50倍溶液,也可用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进行密闭熏蒸。
④用200倍辛硫磷喷湿窖底和窖壁。
二、把好入窖后窖温控制关甘薯入窖贮藏约5个月时间,根据甘薯在窖内的生理变化,结合外界气候特点,应做好分段管理。
甘薯入窖初期,外界气温高,薯块呼吸强度大,放出大量水汽、一氧化碳和热量。
这时窖温高,在无病害或病害极轻的前提下应打开气窗、气眼降温散湿,当气温降至15℃时,再关闭气窗、气眼,使窖温稳定在11~14℃,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
入窖20天以后,即进入贮藏中期,薯块呼吸强度减弱,发热量少,外界气温逐渐下降,这时最容易受冷害。
应采取保温防冷的管理措施。
①贮藏量应达到贮藏总容量的70%左右,有30%活动空间。
②若不是井窖应加厚窖壁,保持一米以上的厚度,否则不能保温。
③薯块上盖麦秆或稻草,厚度在20厘米以上,可提高薯堆温度2~3℃,还可降低薯堆表层凝结水,避免长时间浸湿薯块造成薯块腐烂。
④浅窖也要盖草和盖土层,保证窖温在11~14℃的正常温度。
贮藏后期,是春雨较多的季节,应防止薯窖漏水和渍水。
这时的晴天,应夜关日开窖门,阴雨天气关门保温,每隔1~2天要进窖检查,发现烂薯,立即拣出。
晴天中午气眼通气,下午盖上气眼,保持窖温11~14℃。
三、严格把好病菌预防关为了防止甘薯烂窖,除及时收获外,严格选留无病斑、虫伤、裂口、破皮的入窖。
在黑斑病、软腐病严重的情况下,应采取高温愈伤处理。
薯块高温处理要求“两快一保”,即升温快、降温快、保温好。
要求点火升温48小时左右,薯堆上层温度达到38℃,下层达到35℃时立即停火,然后保持温度在32~39℃之间48小时。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作者:来源:《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7年第04期山东甘薯病虫害主要是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和病毒病、软腐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病、白粉虱和烟粉虱、甘薯天蛾、甘薯麦蛾、甜菜夜蛾等。
发生较重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病害:甘薯黑斑病生育期或贮藏期均可发生,带病种薯育苗或病土引起薯苗发病。
黑斑病对鲜食甘薯生产及贮存危害较重,尤其山东省当前种植的一些优质鲜食品种多数抗黑斑病能力较差。
甘薯病毒病降低甘薯的品质和产量。
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卷叶病毒(SPLCV);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协生共侵染甘薯引起的病毒病害。
甘薯茎线虫病该病主要依靠种苗、种薯、土壤、肥料等途径传播。
1.甘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议(1)优先选择性状优良的抗耐病品种,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时更换品种。
高抗根腐病的品种,如农大6-2、章薯7号、冀薯332、泰中6号、烟薯25、烟薯24、烟紫薯1号等;高抗茎线虫的品种,如浙薯81、徐紫薯32、济徐23,苏薯20、烟紫薯1号、烟紫薯2号、冀薯23等;高抗黑斑病的品种,如浙薯81、徐紫薯3号、泰中6号、烟紫薯2号、烟薯25等。
(2)大力发展脱毒甘薯,建立规范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加强种薯质量检测,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使用无病种薯,繁育无病薯苗。
甘薯主要病害(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和病毒病)都可以通过种薯、薯苗传播。
选择无病害的新区繁殖种苗,或统一采用无病基质繁育,选三年未种植过甘薯、隔离条件好、远离生产田的地块作为无病留种地,从源头抓起,实施健康种薯繁育。
发现病苗,连同薯块一起挖除;消灭传播病毒的昆虫。
(3)合理轮作。
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等病害除通过薯苗传播,也能通过土壤传播。
实行轮作,可减少土传病害的菌源,进而减轻上述病害的发生。
(4)冬春季节耕耙甘薯田,破坏害虫的越冬环境,杀死越冬蛹,减少虫源,早期结合田间管理,捕杀幼虫;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用灯光诱杀。
甘薯病虫害甘薯斑点病分布与为害] 我国南北甘薯种植地区都有发生,是甘薯叶部常见的一种病害。
由甘薯叶点霉菌[Phylosficta batatas (Thum)Cooke]侵染所引起。
发生严重时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症状] 叶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期红褐色,后变黄褐色或灰色,边缘稍隆起,斑中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北方地区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侵染。
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病叶上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
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残体;二是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
甘薯蔓割病[分布与为害] 甘薯蔓割病又叫甘薯枯萎病、甘薯萎蔫病等。
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
由甘薯镰孢菌(FusariumbulbigeumCke.etMass.Var.batatas Wollenw.)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烟草、马铃薯、番茄、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
[症状] 侵染茎蔓、薯块。
苗期发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
茎蔓受害,茎基部膨大,纵向破裂,暴露髓部,剖视维管束,呈黑褐色,裂开部位呈纤维状。
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
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
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全蔓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
病菌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
土温27-30摄氏度,雨量大,次数多,有利于病害流行,连作地、沙土、沙壤土发病较重。
甘薯蔓割病病茎剖面及病原菌分生孢子[防治方法] 一是选种抗病品种,禁止从病区调入薯种、薯苗;二是温汤浸种,培育无病壮苗;三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薯种甘薯干腐病分布与为害] 甘薯干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122023.9甘薯的收获与储藏技术黄 罕(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支队,安徽 阜阳 236000)近年来,甘薯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鲜食型甘薯的种植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如何做好甘薯及甘薯制品的全年供应,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甘薯的收获与储藏保鲜的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甘薯周年供应技术,以供参考。
1 甘薯适时收获甘薯没有明显的成熟期,薯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可以无限生长且持续膨大,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收获越晚产量越高。
但在实际生产中要综合考虑温度、收获时的价格、天气等方面来确定合适的收获时期,因此不论是作为种薯还是作为鲜食甘薯销售或是加工利用,都应该适时收获。
尤其是作为种薯的田块一定要及时收获。
收获得太早,薯块积累的干物不够,会影响产量;收获得太晚容易受到冻害,出现烂窖。
生产中以不受到冻害和不影响储藏效果为标准,种薯和鲜食薯适宜在地温下降到15℃左右收获。
加工用的甘薯可以适当晚收,以达到最大效益,地温下降至9℃以下时就要考虑收获了,以免发生冷害。
受低温冷害的甘薯耐贮性会大大降低,切干率也会下降。
2 甘薯收获应注意的问题2.1 收获时土壤湿度以安徽地区为例。
安徽甘薯种植区域多为砂姜黑土,收获时土壤湿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收获。
若土壤湿度太小,温度的昼夜变化就大,薯块容易受到冷害,收获时土壤硬度大,不利于收获,且易伤到薯块;若土壤湿度太大,土壤黏重,薯块黏泥不易去除,给收获带来极大不便,收获后的甘薯还不耐贮藏。
当土壤湿度过大时应该先把甘薯的秧蔓割去,晒垄几天,这样可以快速降低土壤水分,等土壤水分降低到适宜的时候再行收获。
如果遇到连续雨水甚至降雪而没能及时收获时,可以抢收至仓库内多通风,结合高温愈合技术,降低甘薯的水分含量,延长储藏时间。
如果出现组织死亡则不能窖藏,可直接作为加工薯使用。
2.2 收获过程注意事项收获甘薯时要及时分级,按照薯块的大小进行3~5级的分拣。
在分拣过程中,挑除病、残、水渍及畸形的薯块,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的甘薯要分别贮藏。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红薯,也称为地瓜、甘薯、甜薯、山芋、白薯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红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可作主粮,也是加工淀粉、酒精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可作饲料。
危害红树生长的病虫害有病毒病、根腐病、软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提高红薯产量的重要方法。
一、病毒病红薯病毒病属病毒性病害,是危害红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各产地均有发生,病害发生后,全株均可受害,尤以苗期发病率高且发病重,严重影响红薯的产量。
1、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种薯、薯苗进行远距离传播。
病毒还可以通过农用机具、农事操作、蚜虫、烟粉虱等途径传播。
另外,病毒病的发生与蔓延与品种、土壤、播期、气候、地区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5℃以上高温汇增加红薯发病几率。
2、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
发展后,病斑呈紫褐色斑或紫色环斑。
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
后期叶缘上卷,严重时扭曲,叶脉变黄或整个叶片变黄。
薯块发病初期,薯块出现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多呈横带状排列。
有的在贮藏期薯块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
3、防治方法。
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选用脱毒、抗毒的优良抗病品种。
培养无病种薯、种苗。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适时播种。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健株,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对病穴杀毒灭菌后补栽健苗。
科学浇水追肥,合理施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漏施。
苗期可用地果壮蒂灵液,进行叶面喷雾,能够减少苗期发病率。
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防治,8~9天喷1次,连喷2~3次。
二、根腐病红薯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红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根部,严重影响根部的发育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储藏甘薯注意要点xx年xx月xx日•甘薯储藏概述•储藏甘薯的准备•甘薯储藏技术•甘薯储藏病害防治目•甘薯储藏的保鲜方法•甘薯储藏的注意事项录01甘薯储藏概述甘薯储藏的重要性甘薯储藏能保持其营养价值甘薯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储藏能保证这些营养素的持久。
甘薯储藏能延长保质期甘薯在适当的储藏条件下,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从而保证长时间供给和食用。
甘薯储藏能保证食品安全性正确的甘薯储藏方法可以防止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的侵害,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甘薯储藏的方法将甘薯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和霉变。
通风干燥储藏温度控制储藏冷藏窖藏将甘薯储藏在温度较低的地方,可以延长保质期。
将甘薯放入冰箱或冷库中,可以保持甘薯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利用地下或半地下式的窖藏,使甘薯保持恒温、恒湿的状态,延长保质期。
在通风干燥的常温环境下,一般可保存3~6个月左右。
甘薯储藏的时间常温下储藏在冰箱或冷库中冷藏时,一般可保存6~12个月左右。
冷藏时间在地下或半地下式窖藏中,一般可保存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窖藏时间02储藏甘薯的准备地窖储藏地窖储藏适合长期储藏,需选择湿度适宜、排水良好、土质坚硬的地方,同时要注意防虫和杀菌处理。
室内储藏室内储藏适合短期储藏,可选择通风良好、阴凉干燥的房间或地下室。
机械冷藏库机械冷藏库适合大规模储存,可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提高甘薯的储藏品质。
选择合适的储藏场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甘薯品种,如烤甘薯、淀粉加工甘薯等。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品种的甘薯储藏性能也不同,应选择耐储藏、抗病害的品种。
考虑储藏性能挑选合适的甘薯品种收获后应将甘薯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以减少病菌的滋生。
做好甘薯处理清洗对于有伤口的甘薯,应进行消毒和包扎处理,以避免病菌侵入。
伤口处理根据甘薯的大小、形状和品质进行分级,并使用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有利于储藏期间的管理和维护。
甘薯贮藏技术甘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含热量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
安全贮藏是丰产、保产的重要环节。
一、贮藏期的生理特点甘薯以块根为收获物,鲜薯体积大,含水量高,组织幼嫩,皮薄易破损、易受冷害和感染病害而发生腐烂。
甘薯在贮藏期间仍有旺盛的呼吸,呼吸强度比谷类种子大十几倍到几十倍,甘薯在o2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吸入o2较多,放出的co2和热量也多,当o2不足时,甘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o2和少量热量。
酒精对薯块有毒害作用,易引起烂窖。
二、安全贮藏对环境的要求l.温度:甘薯贮藏的最适温度是l0℃-l4℃,在此范围内,呼吸相差不大。
当温度上升到20℃时,呼吸增强,消耗养料多,引起糠心,加速黑斑病和软腐病的发生。
低于9℃易受冷害,使薯块内部变褐色发黑,发生硬心、煮不烂,后期易腐烂。
2.湿度:甘薯贮藏的最适湿度为80%-95%。
当窖内相对湿度低于80%时,引起甘薯失水萎蔫,食用品质下降;当相对湿度大于95%时,呼吸虽然降低,但微生物活动旺盛,易受病害。
3.空气成分:据测定,当空气中02和co2分别为15%和5%时,能抑制呼吸,降低有机养料消耗,增加甘薯贮贼时间。
当o2不足5%时,甘薯进行无氧呼吸而发生腐烂。
三、贮藏前的准备入窖前将薯窑进行彻底消毒。
红薯收刨前一天就应做好薯窖的消毒工作。
首先清扫薯窖,清除杂物、旧土。
清扫干净后用生石灰遍洒或用石灰水喷洒窖壁。
也可采用硫磺熏蒸,方法是每37立方米空间取50克硫磺粉点燃后密闭一夜。
发过病的旧窖要用硫磺封闭熏蒸消毒,或将窖壁土剥去2cm。
窖内装放甘薯一般以占窖空间2/3为宜。
薯窖底可以铺一层干净的干稻草。
精心挑选,及时入窖。
用于贮藏的红薯要精心挑选,伤、冻、病、青头薯要严格挑除。
当天收刨的红薯当天入窖,入窖的应晾晒3小时左右,降低红薯含水量。
一般不贮隔夜薯。
最好带药下窖,即将红薯进行药物处理后再下窖,方法是将40%多前灵700倍液或相关保鲜剂盛在大缸或水泥池中,将挑选好的红薯装在筐里,浸入上述药液5--10分钟后提起,沥干药水即可下窖。
新农村2022.1红薯又名甘薯、番薯、地瓜、红苕等,可用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
但因薯块大、含水量多、皮薄,容易破皮损伤而感病,在贮藏期易遭受病害的侵染而出现大量烂薯,造成损失。
现将红薯贮藏期发生烂窖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鲜薯贮藏期烂窖原因(1)冷害与冻害薯块生活的最低温度为9℃~10℃,长期在9℃以下时,薯块的生命活力受到影响,从而发生冷害。
当温度降低到-2℃时,细胞间隙结冰,使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冻害。
薯块在遭受冷害或冻害后,将降低耐贮性和抗病性,导致病菌乘虚而入发生腐烂。
(2)湿害和干害红薯贮藏初期,由于气温较高,薯块呼吸作用旺盛,薯堆内水气上升,在薯堆表面遇冷时,凝结成水珠浸湿薯堆表面的薯块,俗称“发汗”。
薯块在长时间受凝结水浸润下,会影响贮藏期红薯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出现大量烂薯。
受害症状是薯块内部呈水浸状,肉色发青,白浆少,发软能挤出清水,食味不正常,煮不烂,严重的外部生白毛(腐生菌)导致整薯腐烂。
干害是由于室内温度低,薯块细胞原生质失水,造成生理萎缩,引起薯块体内酶的活性失常,呼吸强度加强,有机质分解快,抵抗力弱,容易糠心或溃烂。
(3)缺氧贮藏初期气温较高,呼吸强度大,窖内氧气消耗较多,在封窖过早或装放薯块过多的情况下,窖内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容易导致烂窖。
(4)病害红薯在贮藏期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以下五种:①软腐病。
这是红薯贮藏期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多从薯块两端的伤口处开始,蔓延很快,若温度适宜,一个星期内可导致全窖红薯腐烂。
其症状为受害部位软化,薯块表面有褐色水渍状病斑,内部组织腐烂。
红薯贮藏期烂窖原因及预防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农村局(413100)曹涤环23用手按时会流出许多带有酒味的黄色汁液,后期病部长出大量白色绒毛状菌丝。
②灰霉病。
症状与软腐病相似,但软腐程度相对轻一些,一般不会流出汁液,呈半湿性腐烂,干缩后多呈僵薯块而失去食用价值。
③绿霉病。
此病多在12℃以下温度条件下发生,病害的症状是受害部位变软,有酒酸味,病薯受害部表面长出许多青绿色霉层。
预防甘薯贮藏期病害
鲜食甘薯安全贮藏越冬,错季销售给薯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京郊甘薯产区,贮藏甘薯已成时尚。
鲜薯体积大,含水量高,组织幼嫩,皮薄易破损、易受冷害和感染病害而发生腐烂。
甘薯性喜温怕寒冷潮湿,贮藏期间甘薯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软腐病、线虫病和湿害、干害等。
发病的主要原因:薯块和薯拐带菌,旧窖传染及薯块受冻、水渍、破伤等。
贮藏期间温度、湿度和空气等环境因素控制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薯块的保存质量,处理不好造成上述甘薯病害的发生,给贮藏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甘薯病害
(1)甘薯湿害和干害。
湿害主要是田间积水时间较长,或薯堆内水汽上升,或因雨雪漏于窖内浸湿薯块等原因造成烂窖。
干害主要是窖内相对湿度过低.造成生理萎缩而渍烂。
甘薯缺氧主要是入窖初期气温较高,或装薯过满,或封窖过早都会引起烂窖。
(2)甘薯软腐病。
主要发生于贮藏期的薯块,贮藏不当,则会导致此病的迅速蔓延。
薯块发病后,开始外部症状不明显,仅薯块变软,呈水渍状,不久在薯块表面长出茂盛的绵毛状菌丝体,上有黑色的小颗粒,即病菌的孢子囊。
破皮后流出黄色汁液,带有酒香味,如果被
后入的病菌侵入,则变成霉酸味和臭味,以后干缩成硬块。
(3)黑斑病。
病薯块上出现膏药状青黑色陷斑,并深入薯肉,味苦。
潮湿时斑面初现灰色霉层,后现黑色刺状物。
病薯不堪食用。
贮藏期是黑斑病危害重、损失大的时期,菌源主要来自田间的带病薯块,病菌通过运输造成的伤口侵入薯块,贮藏初期,高温高湿能促使病害发展,在15摄氏度以上病菌发展较快。
(4)甘薯线虫。
主要危害薯块,病薯症状分为糠心型和裂皮型:(1)糠心型。
由薯苗、种薯带病,线虫由拐子侵入块根,由薯块顶部发病逐渐向下部或四周发展,先是块根纵剖面内部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期形成褐色糠道,俗称“糠心”、“糠瓤”。
有时内部虽已毁坏,但外表与健康者无异,只是重量减轻。
(2)裂皮型。
线虫用口针刺破外表皮,进入块根内部危害,初期症状肉眼不易看出,开始外皮退色,不久变青,有的有稍凹陷,有的有小裂口,内呈褐白相间的干腐。
两种类型常混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