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7(2019年11月整理)
- 格式:pptx
- 大小:174.17 KB
- 文档页数:24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1.长(cháng):高。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
4.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主持者国家的重任。
神器,指帝位。
7.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
域中,指天地之间。
8.无疆之休:永无止境的美善。
休,美好,福祉。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
凡百,所有的。
10.承天景命:承担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克,能。
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轻视别人。
物,这里指人。
15.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国家。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写,是一篇旨在谏诤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表文章。
该文章以深刻的见解和真诚的态度,对李世民在统一中国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对于了解唐代政治历史和魏征的思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整理,供参考。
文章开篇即指出统一天下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魏征认为,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有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而不是单一的统治者集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组织和权力分配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理念的变革,即逐渐从以君主为中心的专制体制向官僚主义制度转变。
魏征指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君主依赖过多的宦官和贤臣。
他建议太宗在重要政务上,应当亲自参与决策,并与官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体现了魏征对于君主的参政思想和对于官僚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君主与官僚的互动关系。
此外,魏征还批评了李世民过于重用宦官的行为。
他认为,宦官容易得到君王的信任,却很难被制衡和监督,容易产生贪婪和腐败的现象。
这一观点揭示了唐代宦官问题的存在,对于深入理解唐代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进一步指出了李世民过度奖励功臣的问题。
魏征认为,李世民对功劳大臣的奖赏过分慷慨,导致朝廷财政出现问题。
他建议太宗应当合理的分配奖励,保持朝廷的财政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管理不善的现象。
同时,魏征还指出了李世民重文轻武的倾向。
他认为太宗应该平衡发展武功和治国能力,通过智慧治理和儒家教育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朝廷对于文学和儒家礼制的重视,也表达了魏征对于李世民政策取向的担忧。
此外,《谏太宗十思疏》还涉及了对外战争和对内政治的批评。
魏征指出,太宗过多地发动战争,使得国内资源消耗过大,民众生活不稳定。
他建议太宗应当尽快结束战争,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保持国家的繁荣。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战争频繁和大规模战争对于社会的冲击。
最后,《谏太宗十思疏》还对于太宗的个人修养和忠诚提出了建议。
魏征《谏太宗⼗思疏》原⽂、注释与精细翻译魏征《谏太宗⼗思疏》原⽂、注释与精细翻译导读:第⼀段:原⽂:⾂闻求⽊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岂望流之远,根不固⽽何求⽊之长。
德不厚⽽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况于明哲5乎!⼈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将崇极天之峻,永保⽆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
5、明哲:聪明睿智(的⼈)。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流得远,⼀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就要推崇皇权的⾼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茂盛,堵塞源泉⽽想要泉⽔流得远啊。
第⼆段:原⽂:凡百元⾸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道著,功成⽽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有余,今守之⽽不⾜,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体15,傲物则⾻⾁为⾏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不怀仁19,貌恭⽽不⼼服。
怨不在⼤20,可畏唯⼈21;载⾈覆⾈22,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注释:9、凡百元⾸:所有的元⾸,泛指古代的帝王。
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董之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能而任之(“ ”同“ ”,拔).二、古今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古:木的根。
今:指事物的本。
)..2.既得志,情以傲物(古:放情感,即“ 傲”。
今:尽情。
)..3. 壅蔽,思虚心以下虚心:古,使⋯⋯虚。
今:一种虚的美德。
..4. 傲物骨肉行路骨肉:古: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生骨肉..三、一多1.盖( 1)善始者繁,克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2)盖在殷,必竭以待下(,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
)2.(1)必竭以待下(心)(2)能可欲(如果)3.下(1)壅蔽,思虚心以下(臣下的意)(2)臣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溢,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当而立(着,面)(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之志哉(怎么)(3)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境。
(6)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求。
(4)不求达与侯:追求。
(5)府史此,因求假: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功:医治。
(3)不效治臣之罪:治。
9.克(1)能克者盖寡:能。
(2)然操能克:。
(3)公乃与克日会:定。
(4)克己复礼仁:束。
四、重点虚1.之( 1)臣求木之者构助,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构助,的。
( 3)取之易而守之乎?代,指代天下。
2.以(1)盖在殷,必竭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2)董之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谏太宗十思》一文有丰富的哲理和内涵,有高超的劝谏艺术,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注释[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唐]魏征【作者小传】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由魏征所著,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全篇情感真挚,唐太宗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