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考道德才能生孩子?.doc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
怎么生孩子启蒙教育生孩子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重要时刻,而启蒙教育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何进行生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每个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生孩子的启蒙教育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生孩子的启蒙教育应该从孩子的早期开始。
父母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良好的品格。
比如,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吃饭、穿衣、洗漱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阅读故事书、唱儿歌等方式,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
其次,生孩子的启蒙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
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此外,生孩子的启蒙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最后,生孩子的启蒙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生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良好的品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够认真对待生孩子的启蒙教育,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
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
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
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
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
生宝宝前先把功课做足作者:孙宁陈永红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06期选择最佳生育时机和年龄女性一般在25~29岁卵子达到最佳成熟期,此后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逐步降低质量,因此,在卵子最佳成熟期受孕可达到优生的目的(男性精子的活力和数量受年龄的影响也较大,应该在最佳年龄25~30岁生育)。
通常认为受孕的最佳时节为春末、秋初。
重视遗传咨询及体检婚前和生育之前,夫妻双方都应该相互配合做好健康体检,使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以及生殖器病变和畸形等能被及时发现。
怀孕前到相关机构进行检查和咨询,了解身体情况是否适合受孕和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避免下一代受自身不良基因的影响。
结合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建议,确定最佳生育时机和注意事项。
远离有害环境,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孕期女性应远离有害环境,如远离铝、铅、汞、尼古丁、酒精、咖啡因等化学物质和辐射、噪声、振动、高温等不利的物理危害。
孕妇的喜怒哀乐对胎儿有一定影响,只有保持平静乐观愉悦的心情,才能保证胎儿健康的发育。
孕妇要积极参加孕妇学校健康知识讲座,掌握保健知识,解除疑虑,稳定情绪,以保证自己及胎儿的身心健康。
自己会检测身体状况孕妇要定期监测血压,如果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毫米汞柱,须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每周至少监测一次体重,合理控制孕期体重的增长。
一般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约12.5公斤较适宜。
孕妇要学会自我监测胎动,大多数孕妇在怀孕约29周时就会有胎动的感觉。
应每天定时数胎动情况,一般怀孕28周以后每两小时胎动不小于10次,孕妇可以此为标准进行胎动计数,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的情况。
如果孕妇有头痛、呕吐、高热、腹痛、胎膜破裂、阴道出血、胎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均衡饮食,注意每一阶段的营养补给备孕期间和孕期都应及时补充叶酸,以保证胎儿的健康孕育。
尽量吃碘盐(如孕妇有甲状腺疾病应咨询医生);少食多餐,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衡;孕中期和晚期可适当多吃些瘦肉、蛋、奶、鱼肉等。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孕育是人类自然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传承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是一种对人类生活及其价值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孕育、德育、文明等方面探讨这个主题。
一、孕德孕育之初,关键是孕德。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怀孕是一种人类生命的延续,是对未来的一种责任和承诺。
孕德不仅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的行为举止,更包括了对未来宝宝的爱护和关怀。
在怀孕期间,孕妇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远离不良的情绪和事物。
也需要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全力支持和关怀。
孕德不仅仅是指怀孕期间的行为举止,也包括了对未来宝宝的教育和引导。
在怀孕期间,父母可以通过音乐、言语等方式来影响胎儿的健康和智力发展,从而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孕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育怀孕是孕育的一部分,育是孕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育是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涉及到父母,也包括了社会的力量。
良好的育儿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从道德的角度看,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关系。
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成长。
父母在育儿中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做孩子的榜样,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对事物的态度都要以身作则。
在现代社会,育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引导他们参与多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除了父母之外,社会也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条件。
三、文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孕德育之花的最终目的。
在孕育和育儿的过程中,父母和社会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促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文明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包括了道德品质的传承。
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念。
孕德育之花,育文明之生教育文明,是构筑社会文明的基础,也是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教育不仅可以传承知识和文化,更是传递人类文明与道德的重要途径。
教育从孕育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精神境界,到培养他的智慧、能力和技能,再到引领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情、对自己有责的人,都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孕育德性,是教育的开端。
德行高尚者,才能有高尚的情感、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自我修养。
因此,教育首先要从德育入手,铸造德行高尚的基础,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育成文明之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和目的,是在智慧结晶与道德境界上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方式,引领学生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成熟与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
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教会孩子“成为好人”的责任,到帮助学员“拥抱世界”的使命,教育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中传承文明,践行道德,搭建学生成长的平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在坚持德育的基础上,培养文明新时代的“草根英雄”,让更多孩子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
这不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教育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立足之地,丰富了我们生命中的灵魂,推动了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让我们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创造者。
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孕育新时代人,创造更加明亮、充满活力的明天!。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北齐文学家《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二、提倡及早施教颜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
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
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三、主张慈严结合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鞭挞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四、要求均爱勿偏均爱诗之父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当的慈爱颜认为父母对子女施爱不均,不仅直接造成受宠者的骄横习气,客观上还会导致兄弟不睦.五、主张博习致用★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
★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经世致用,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六、重视风化陶染★风化即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
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
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
这就是“必慎交游” 的道理。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人口生育政策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概述人口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而人口生育政策则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生育政策涉及到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的问题。
在法律层面上,人口生育政策需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在道德层面上,人口生育政策需要考虑到公平正义、个人自由和尊重人权等伦理原则。
本文将从合法性、公平性、个人自由和人权四个方面探讨人口生育政策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合法性人口生育政策的合法性是其存在和实施的基础。
一个合法的人口生育政策需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并经过立法程序的合法审议和通过。
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的意见和利益,确保政策的民意基础。
同时,人口生育政策应当符合国家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原则,确保政策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公平性公平是人口生育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
人口生育政策应该以公平为基础,确保每个公民在生育权利上的平等。
政策制定者应该建立起一套公平的生育政策规则和制度,不偏袒任何一个群体。
例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应该因为社会地位、财富或其他因素而对某些群体进行歧视。
同时,政策制定者应该提供充分的教育和信息,使公民能够理性选择生育,而不是被动接受政策的限制。
个人自由人口生育政策应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
人类生育是一种自然权利,每个人都有决定是否生育和生育多少孩子的自由。
政府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不干涉个体的生育决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生育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引导人们理性决策,但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干预个体的生育权利。
只有在人口过快增长或过慢增长等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适度干预,但仍需要遵循法律和伦理的原则。
人权人口生育政策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权。
人权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权。
政策制定者应该确保政策不侵犯人的生育权、平等权和自由权等基本权利,避免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充分的医疗和社会福利保障,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和福利。
初中品德与法规婚育知识总结婚姻、家庭和生育是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婚育知识和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品德与法规的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和生育知识。
本文将总结初中阶段学习的婚姻和生育相关的品德与法规知识,并对其重要性和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初中阶段的品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婚姻观奠定了基础。
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学生在品德教育课程中了解到婚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之一,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
品德教育通过强调道德伦理观念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婚姻和生育,并鼓励他们在未来形成健康、和谐的家庭观念。
其次,初中法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法规层面的婚姻和生育知识。
学生在法规教育中学习到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婚姻法规定了婚姻的定义、离婚制度等内容,而计划生育法则涉及生育的基本情况、实行的目的和措施、计划生育奖励和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初中法规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法规,使他们明确婚姻与生育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了解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法律法规的遵守,还在于让学生了解相关权益和责任。
学生了解到在婚姻关系中,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男女一方的婚姻自主权、婚姻财产权和子女抚养权等。
而在生育方面,他们需要知晓计划生育政策下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合理调整生育观念、按照政策要求实施计划生育等。
此外,初中阶段的品德与法规婚育知识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避免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品德教育和法规教育强调男女平等的重要性,提升青少年的性别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平等相待的价值观念。
这对于防止校园欺凌、减少性别歧视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初中生也可以通过品德与法规婚育知识应用于自身和他人的实际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婚姻与生育的法规知识,明确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对待父母的婚姻关系。
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计划生育,即以法律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的一种社会政策,旨在保障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利益。
从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两个方面来看,计划生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两个角度来探讨计划生育的意义和实施。
一、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法律法规对于计划生育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在中国,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条例等文件中。
其中,计划生育法明确了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保障了妇女和个人的权益。
首先,法律法规确保了人们享有计划生育的权利。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夫妻双方有权自主选择计划生育,并且享有计划生育的相关健康服务。
这一点在保障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法律法规规定了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例如,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国家会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和医疗服务,保障妇女的生育健康。
此外,法律法规还规定了适当的奖励和制裁措施,以激励和约束个人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最后,法律法规确保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正和平等。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计划生育政策要坚持男女平等、婚姻自愿和一对夫妻一孩原则。
这样的规定能够避免因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性别歧视、婚姻强制和不公平的社会竞争现象。
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除了法律法规,道德伦理也对计划生育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对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道德伦理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和谐。
在计划生育中,夫妻双方需有责任心地控制好人口数量和结构,为国家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适当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能够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关系和谐。
其次,道德伦理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计划生育旨在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减轻资源压力,并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是每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公共利益的表现。
道德感太强,容易变蠢道德感太强,容易变蠢——我今年写得最好的24条微博作者 | 齐亮 01.巴斯夏说,“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
我想加一句:除非人们心生嫉恨。
02.道德感太强,容易变蠢。
03. 几亿人告别饥饿,是市场经济的力量,不是袁隆平的功劳。
04.知识分子喜欢批判“消费主义”,其实,消费就是消费,哪来什么主义?知识分子特别愚蠢的地方就在于喜欢在一个词汇后面加一个“主义”,捏造概念,故弄玄虚。
世界上没有“消费主义陷阱”,只有知识分子的语言陷阱。
05.我听过的最邪恶的观点是生孩子之前应该先考一个由国家颁发的父母证书,但这种邪恶的观念,就是很多知识分子一本正经的理论创造。
他们嘴上说的是自由,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控制他人的生活。
06.人生而自由,但总有人想管制他人。
07.世界上所有的价格都是公平的。
如果存在“不公平”,那也不是价格的问题。
08.很多人拼命学习和赚钱,只是为了有一天把他人踩在脚下,让他人“高攀不起”。
这种人失败了是自己的悲剧,成功了是身边人的悲剧。
09.当年有一个流行的鸡汤故事:教授走进教室,掏出一张百元钞票。
问谁想要,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教授把这张钞票扔在地上,践踏蹂躏了一番后问还有谁想要,同学们还是纷纷举起了手。
教授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的价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后来我学了经济学,就想问:难道教授不知道通货膨胀吗? 10.社交媒体中你听不懂的各种名词,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用来骗人的。
11.你像成吉思汗、拿破仑一样发动战争,杀戮无辜,人们会称你为伟大的征服者;你像马云一样为无数人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人们会称你为贪婪的资本家。
12.骂马云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这令人悲哀。
马云远比历史上的秦皇汉武更了不起。
不是通过暴力来争夺稀缺资源,不是通过强权让人们恐惧屈服。
而是通过商业,服务和造福无数普通人。
遗憾的是,人们自古以来就乐于崇拜帝王将相,辱骂富商巨贾。
因为诋毁后者,毫无成本,毫无压力。
先考道德才能生孩子?-
重庆市政协委员王小波向重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
和普通人要求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不同,王小波认为,应该首先培养起高素质的家长。
他提议,在夫妻办理准生证的时候,就应该设置一个家庭观念、伦理道德的考核或考试,不达标就缓发准生证!
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这样的建议很好,大家都会举双手赞成。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提高家长素质,这样的观点也有其道理,至少众人不会反对。
可是,要把前面这些个没有太大问题的观点,落实到先考道德再生孩子这样一个具体措施上,就显得过于荒诞了。
恋爱、结婚、生子,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公民权利。
尽管我国出于控制人口总量提高民众生活品质的目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民众生育孩子的种种权益依然得到保障,而不能随便设置限制性条件。
在夫妻办理准生证的时候加上一道道德考试的门槛,显然违背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一种无端增加民众法律义务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自然是违法和无效的,在本身就没有指望得以实施的情况下,由此提高父母素质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就更是一种空想。
也可以说,这样的做法很符合某种现实的惯性。
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报道,居委会说不交垃圾处理费就不得申报吃低保,学校说先把拖欠的学费交齐了才能领取毕业证。
运用权力的一方
总是倾向于在吃得住对方的关节处设下卡子,从而实现自己的种种意图。
提高家长素质可以选择的办法多了去了,在准生证上打主意其实就是一种权力搭车的逻辑。
你不是急于生孩子嘛,那么让你参加一下道德考试,你有多大底气去反对呢?何况这种要求又充满了正义凛然的色彩,就算你想反对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那我们就来设想一下,如果实施了这位政协委员所主张的道德考试,结果会怎样。
办理准生证的人都必须先坐下来,做一张试卷,批改一下分数,60分以上的发证,60分以下的对不起,暂缓。
道德水平能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证明,这本身就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话题。
如果考试分数高就等于道德高尚,那么不识字的人岂不是毫无道德可言,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因为考试不达标而被暂缓发证的人,自然要像落榜者一样发奋用功,然后再考,终于考过,他们可以生了。
然而,谁又能说,经过了这一番折腾,这些准父母的道德就忽然得到了提升?
道德过关者准生,道德不过关者不准生,这样的逻辑本来就是荒谬的。
有些地方曾经搞过所谓鼓励高学历者生育的创新,并冠之以提高人口素质的伟大意义,结果在舆论的唾骂声中悄无声息了。
平等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不管拥有财富的多寡、身份的异同、接受教育的程度,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同样的基本权利。
从聪明者多生,到有道德者准生,所传递的都是一种腐朽的平等观。
道德是个好东西,但道德不能拿来当作剥夺合法权利的借口。
如果道德是否决人们生育权利的理由,那它就成了一个虚伪的幌子。
话说回来,所谓先考道德再生孩子仅仅是一个存在于提案中的设想而已。
提交提案是政协委员的权利,至于提案内容有无落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需要接下来的充分讨论。
这份提案能够在公共空间中被探讨,引发争论和思考,说到底是一件好事。
如果搭车准生证进行道德考试的思路被证实不具备可行的价值,那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方法和措施,这个议题更应当引起关注。
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王小波委员的提案也自有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