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40.33 KB
- 文档页数:3
经典残疾人励志故事资料残疾并不意味着无能,很多残疾人通过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成功故事。
他们的经历不仅激励着其他残疾人士,也给予所有人以勇气和希望。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残疾人励志故事,让我们一同见证他们的伟大。
1. 尼克·沃伊奇奇(Nick Vujicic):无臂无腿的人生导师尼克·沃伊奇奇是全球知名的演讲家和心灵导师。
他在1982年出生时没有四肢,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
尼克通过强大的意志力和令人惊叹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在全球演讲,传播积极的能量和生活哲学,鼓励人们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梦想。
2. 赵薇(Vivian):海外学霸的励志人生赵薇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她在高中时因突发疾病导致双眼失明。
然而,这并没有让她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赵薇通过坚持学习和借助工具,顺利考入国外一所知名大学,并荣获了多个学术奖项。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毅力,我们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
3.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斯蒂芬·霍金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患上肌肉萎缩症后,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
然而,霍金通过电脑和语音合成器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论文。
他的坚韧和智慧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永远的科学传奇。
4. 路易斯·布拉尔(Luis Braille):启迪盲人阅读的点字法路易斯·布拉尔在19世纪初创造了点字法,为全球盲人社群带来了革命性的阅读方式。
布拉尔自幼失明,但他的不屈不挠和聪明才智使他有能力改变残疾人的命运。
点字法为盲人提供了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这些故事只是众多残疾人励志的缩影,还有许多其他让人感动和激励的个人经历和故事,都是为了向我们传达同样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坚持努力,我们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一:海伦·凯勒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
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
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
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二:威尔玛·鲁道夫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
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
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
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
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
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
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
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
86万字。
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
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
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
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7篇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篇1)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__,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_在__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_"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
1997年入选__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_肢残人协会_。
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篇2)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
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
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
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付出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他们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他们精神上却分外强大。
希望更多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以下是分享的付出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一起来和看看吧。
付出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一)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
郑龙华于20xx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
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
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
86万字。
20xx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
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
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
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残疾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往往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今天我们要为您讲述一位农村残疾人朋友的故事:他自立自强、在外人看来甚至还有些倔强,他用爱撑起了整个家,他的名字叫喻川源。
43年前,在一次意外中,喻川源摔伤了自己的右腿。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右腿也就一直比左腿短了几公分,无论是走路还是做事情都受到很大影响。
直到四年前,长时间的骨骼磨损让他当初受伤的腿开始发痛,有时甚至会持续疼上一个多小时,只有吃止痛片才能稍缓痛觉。
右腿的残缺还不是喻川源最困难的事情,他告诉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四年前政府征用土地搬迁过来修建的。
当时适逢两个孩子双双上大学,光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愁坏了他,更不用说修房屋的钱。
虽然当时的他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
喻川源说:“我没有想要放弃,我认为你放弃了孩子的话,对孩子的一辈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始终想要把孩子养大,让他能够自食其力,大人始终要给他一点希望,给他创造一定的条件。
”孩子上学需要学费、修建房屋需要花钱,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问题,喻川源最后想到了种植真龙柚和荔枝树来补贴家用。
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果园,在这里喻川源向我们讲解起了种植的不易。
从挖土种苗、到施肥修枝、再到丰收回家,这些繁重的农务喻川源都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下来。
尤其是在今年把真龙柚从树上摘下来并挑回家,腿脚不便的他花了比平常人多了好几倍的力气才完成。
他告诉我们,支撑他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就是源自他妻子的支持和鼓励。
喻川源说:“因为我老婆一直鼓励我,一定要努力一点,一定要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经济上就要好一点,一直鼓励着我,精神上给我很大的帮助。
身残志坚的人事迹(集锦7篇)身残志坚的人事迹【篇1】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__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的人事迹【篇2】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户外会上获得跳马冠军。
到这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户外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期望!身残志坚的人事迹【篇3】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
残疾人励志故事残疾人励志故事残疾人是指身体上或精神上存在障碍的人群。
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许多残疾人通过坚强的毅力和努力,取得了人们惊人的成就,成为了令人钦佩的励志人物。
以下是一些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 贝蒂·梅尔在上世纪50年代,贝蒂·梅尔出生时,医生发现她双臂和双腿异常短小。
然而,贝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她学会了用双肩上的小臂完成许多日常活动,甚至可以开车和钢琴演奏。
贝蒂还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了一位专业的冰壶运动员。
她带领美国队赢得了数个冰壶比赛的冠军。
2. 布林德利·沃金布林德利·沃金是一位曾经失明的音乐才子。
他在童年时期因一次事故失去了眼睛,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音乐梦想。
如今,布林德利是鼎鼎大名的爵士钢琴手和歌手,曾经在多个著名的音乐节上演出。
他还赢得了数个格莱美奖。
3. 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位天生有轻度唇裂的音乐天才。
尽管这个口腔畸形使他的演唱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却凭借惊人的创造力和实力成为了流行音乐的偶像。
迈克尔·杰克逊为全世界带来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和舞蹈。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包括13个格莱美奖和数个MTV音乐奖在内的无数荣誉。
4. 斯蒂芬·霍金斯蒂芬·霍金是一位在科学领域中享有盛名的天才学者。
他在20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从此开始无法行走、说话和呼吸。
他凭借残疾,但他的智力和贡献让人折服。
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并对宇宙早期、黑洞等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等多个著名学术组织的终身院士。
总结这些残疾人励志故事,表明了残疾人并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身体或精神障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应该用坚毅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他们无愧于我们的敬佩和尊重。
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有哪些?分享一些现代身残志坚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最美人物”潘小兰:身残志坚笑对人生8岁的她用乞讨换来母亲的手术费35年前,潘小兰呱呱坠地,她的降临,却没让这个家庭充满喜悦。
因为一出生,她的整个右臂就异常粗大,且五个手指不同程度地粘连着,“肢体残疾”成为一个标签,伴随着潘小兰的一生。
潘小兰的父母都靠务农为生,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姐姐,尽管经济拮据,父母对潘小兰的爱却没有减少一分。
为了看病,父母带她跑过很多地方,医生都劝他们等一等,等潘小兰长大点,手臂的情况稳定后再做手术,父母这才打消了看病的念头。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潘小兰渐渐长大,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但因为有家人的温暖照顾,她从未感到自卑,就算有人问起,她也会大方地伸出右手,笑着回答:“我的右手肯定有我的用处。
”其实生活中,潘小兰并没有觉得右手残疾给自己造成什么不便。
“外婆从小就告诉我,右手不能用,还有左手,再不行,两只手夹着还能配合。
”在外婆的鼓励下,潘小兰不仅能洗衣、做饭、写字,甚至连难度颇高的针线活都不在话下。
8岁时,潘小兰和其他孩子一样步入学堂,可才读了一个学期,厄运再次降临这个家庭——母亲的骨质增生已严重到无法行走,不得不做手术。
而在此前,为母亲看病、求诊,家里已欠下亲戚朋友18000多元。
面对巨额手术费,一家人愁眉不展,姐姐主动提出来辍学外出打工,不忍姐姐放弃学业的潘小兰站了出来:“爸爸妈妈,我不读书了,我可以去吃‘百家饭’,帮妈妈挣钱。
”潘小兰口中的“百家饭”,指的正是乞讨。
小小年纪的她,没有文化,没有力气,乞讨是她唯一能想到的挣钱方法。
听她这样说,母亲难过得哭了,潘小兰却安慰她:“妈妈,没关系,我不觉得丢人。
”于是,那三年,市区的人民广场,成为潘小兰常去的地方。
“那时,父亲每天会背着母亲,带着我一起去人民广场乞讨,母亲睡在广场的椅子上,我和父亲坐在一旁,地上放着老师写的一块红布,上面写着求助的内容。
残疾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残疾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通用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残疾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通用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
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关于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
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
副主席。
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
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
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
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
创
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
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
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
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
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
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
有自己体味。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
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当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
因为肌肉萎缩,也无
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逐步地都弯曲变形了。
残疾已
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
常痛苦,但他也理解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
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工资只有36
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
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
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
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机会掌握
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
”1991年,他萌
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
字工艺品商社。
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
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
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
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协助身
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
”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
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
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
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
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
生活。
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
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
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
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
法系的硕士研究生。
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
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
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
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
的一生。
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
对于她个人来说,是顺
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
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
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
她逐步地学会了用脚
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
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
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
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
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因为
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
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
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
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
在老师的协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
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
牺牲学业,照顾妈妈。
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
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
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
边坚持学习。
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
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
府的大门。
许很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
对于社会给予
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
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
当得知同
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
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
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
1000元的月工资。
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
多年来,李
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
《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
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
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