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荷塘一文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野荷塘》同步练习
一、线索大追踪。
根据意思写成语。
1.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比喻凭一时的冲动办事,未作周密的考虑。
()
2.整个心思都飞到那里,形容一心向往。
()
3.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4.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
二、选词填空。
果然竟然
1.在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也有满塘美丽的荷花。
2.我们走过一片草甸子,又走了数十步,()见到了一塘野荷花。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3.()这塘野荷花是一群孩子们发现的,()也由他们管理。
4.晚上的野荷塘()看不清亭亭玉立的花朵,()远远看去仿佛是一个缥缈的童话王国。
三、句子减减肥。
快来缩句吧!
1.平静的水面倒映出金色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蓝色的乌苏里江边有一座绿林掩映的边陲小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精彩回顾。
晚上的野荷塘虽然看不清___________ 的花朵,但远远望去,荷叶荷花相映成了___________,平静的水面倒映出___________,对岸的水面上反射出一抹___________,草丛中各种虫儿在___________,此时,我仿佛进入一个缥缈的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姓名:张子建《野荷塘》是第五版块的最后一课,课文主要写的是祖国北方的边陲小镇野荷塘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塞北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本文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
本课的阅读重点之一就是抓住野荷塘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层次分明,对野荷塘有独特的观察和描述,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值得借鉴。
也讽刺了县令的愚蠢和专横。
本课我重点讲解第二部分——作者白天欣赏到的野荷塘。
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的茂盛,领悟到荷花无拘无束的生长,以此体现荷塘的“野”的特点。
次重点学习文章第三部分9、10自然段。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问题研究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
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研究的专题,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因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尝试批注式阅读教学,所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课程的末尾。
由于这是第一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不适应,虽然平时的教学当中也适当运用此种方法,但这节课整体呈现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1、学生不知道具体怎样批注2、学生不清楚该批注哪些内容3、教师没有做到观察学生,并从中给予指导。
4、学生汇报时的语言不准确精炼5、未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讨论。
语文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中悟,但是课堂上总是没能够让学生多读多想,而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牵着学生走。
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不断改进,以最快速度,和学生一同成长。
野荷塘
教材分析
《野荷塘》是长春版语文四年级下五板块名园水乡中第三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作者十分好奇,于是便参观了那里的荷花,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首先开门见山的概括地描写了野荷塘的位置,那里的景色很美;接着写了作者怀着好奇心在老刘的陪同下由两个男孩子带着来到野荷塘,具体描写的野荷塘的形状,野荷花的样子、颜色、大小荷叶的长势等;然后写作者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联想;最后写了傍晚观赏荷花的情景。
特别是对野荷花的描写形象而逼真,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读后仿佛真的看到了野荷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优美生动,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优美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理解散文的景和情.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感受野荷花的自然美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4.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感受野荷花的自然美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感受野荷花的自然美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野荷塘》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野荷塘四年级课文主要内容野荷塘四年级课文主要内容野荷塘是来自我们在小学四年级语文书学习到的课文,大家是否有印象的呢,野荷塘四年级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看。
主要内容本课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原文野荷塘在蓝色的乌苏里江边有一座绿林掩映的边陲小镇。
“别看小镇偏远,秀山秀水多着哩!”陪同我们的老刘自豪地说,“离镇不远的草甸子里有一塘野荷花,现在正是开得茂盛的时候,那才美呢!”我们一听说在祖国的塞北竟有满塘的荷花,不由得心驰神往,便齐声请求他领我们去看看。
他却神秘地冲我们一笑:“这是一群孩子们发现的,也由他们管理,所以得经过他们“批准”才行!”说着,他双手拢嘴朝江中正在嬉戏的那群孩子喊:“大鹏,二龙——”话音刚落,两个男孩子甩了甩头上的水珠儿,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刘叔叔,有事吗?”“这几位叔叔远道而来,要参观你们的野荷塘,行吗?”“欢迎!欢迎!”两个小家伙高兴地欢呼起来。
两个男孩子领着我们走过一片草甸子,这时,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荷花芳香隐隐飘来。
又走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
浮在水面的圆圆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
荷叶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
荷叶空隙处,一朵朵粉红色的野荷花挺拔而出,竞相媲美。
在南方,荷花并不稀奇。
几乎凡有池塘必有荷花。
然而,在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也有满塘美丽的`荷花,就不能不令人拍手称奇了。
也许,是候鸟从江南衔来的一粒莲子,不小心跌落在野池塘里;也许,是我们的祖先曾将南方带来的莲子,小心地播种在这里。
历经长长的岁月,经过无数个寒冬,那野荷花没有在恶劣孤气候中死去,却锤炼得更坚强,越繁衍越茂盛,把边陲的池塘,装扮成一个荷花万朵,香飘天外的世界!当天傍晚我心血来潮,想独自一个前往观赏“荷塘月色”。
野荷塘教学课件野荷塘教学课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饱含着作者对野荷塘奇景的好奇和赞美之情,野荷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野荷塘教学课件,欢迎阅读!野荷塘教学课件1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课文共有10个自然段,重点是7、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野荷塘的特点,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丰富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而且饱含着作者对野荷塘奇景的好奇和赞美之情,尤其是第7自然段,在描写野荷塘的自然景物时充满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条理非常清晰。
还没看到野荷塘,便先闻到了荷花的芳香,等看到野荷塘时那份惊喜自然流露,作者把荷塘、荷叶、荷花描写得那样细致,那样逼真。
学习这一段时要一句一句地品味,最后写了傍晚观赏荷花的情景。
特别是对野荷花的描写形象而逼真,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读后仿佛真的看到了野荷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资料或图书资料,也可以收集有关自然景物的一些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一、说荷花,引课题 1、用一个词形容看到过的荷花。
2、看荷花图片,再说说亲眼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
二、读课文,初感知 1、自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晶莹剔透、沁人心脾、密密层层、亭亭玉立、缥缈(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3、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野荷塘一文主要描写的是祖国遥远的北方边境竟然盛开着一塘美丽的荷花,作者十分好奇,于是便参观了那里的荷花,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
写景的文章大多语句优美,意境深远,适合运用朗读,想象等方法进行学习。
因此,教学中要从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语句入手,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激发想象,促进学生在多读多思中走进文本,在想象表达中发展思维,积累语言。
所以,我这次观课议课关注的是“一边读一边想象。
”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的耳畔仍然回响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的眼前仍然浮现着孩子们美滋滋的表情,我认为,孩子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收获,这源于孙校长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
一、边读边想,体会特点。
在观课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们的朗读有滋有味,学生们的想象丰富多彩。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荷叶具有大大小小,密密层层,荷花具有挺拔而出,竟相媲美和坚强的内在美的特点。
并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使教学目标2、3得到了落实。
(教学目标2是抓住重点词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体会野荷塘的美。
教学目标3是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中体会野荷花的坚强品质。
)比如:教师在指导“两个男孩子领着我们走过一片草甸子,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荷花芳香隐隐飘来。
”一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读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荷花香吗?”学生说香,这时教师又说,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沁人心脾”这个词语中感受到的)教师接着说:“来咱们闭上眼睛一起来闻一闻这隐隐飘来的清香(生作动作)。
生一边做动作,教师一边描述:想象一下,这样淡淡的芳香隐隐飘来,你闻着它,它渗入你的鼻子,你的身体里,你的心里。
这就是“沁人心脾”。
现在你有什么感觉?(生说很愉快,很舒畅)最后,教师作了小结:我们读写景的文章,
一边读一边要想想心里的感觉,这很重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荷花的芳香。
二、边想边读,熟读成诵。
在观课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能带着想象的画面,进入忘我的朗读之中,并且学生和教师产生了共鸣,第七自然段背诵得非常流畅。
学生之所以背诵得这么流畅,这和教师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
比如:以引导学生理解“又走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这句为例,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体会荷叶的形态后,然后教师让学生想着荷叶的形态再读这句话,这样,学生在边读边想的基础上,再边想边读,体会景物特点,为落实背诵这一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看到学生们之所以背诵的这么快,这么有感情,我认为,要想很快地背诵一段文字,首先就应该理解这段文字,而理解这段文字,最首要的就应该是对词语的理解。
反思孙校长的教学,我认为孙校长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这一手段,具体来说,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
1、意境想象法:比如在理解“沁人心脾”一词时。
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这样淡淡的芳香隐隐飘来,你闻着它,它渗入你的鼻子,
你的身体里,你的心里。
这就是“沁人心脾”。
2、图片理解法: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
的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的理解。
比如:在理解“晶莹剔
透、光彩四溢”这两个词时,教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
后出示图片加以辅助理解,使他们更好的理解了“晶莹剔透、光彩
四溢”这两个词。
3、结合动作理解法: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
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词,教学中可通过比动作领会词语的意思。
比如,在理解“挺拔而出,竟相媲美”这两个词时,教者通过找几
个女生作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挺拔而出,
竟相媲美”这两个词了,而课文中描绘的荷花那种“挺拔而出,竟
相媲美”的画面也栩栩如生的再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在观看第十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看到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夜色荷塘那种朦胧、飘渺的意境之中,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写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我听到有的学生说:“我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等等,看到此情此景,反思孙校长的教学设计,孙校长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活动,课堂小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兼具语言外化表达和习作内化积累的功能,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孙校长在抓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十自然段的基础上,借助想象野荷塘那种朦胧、飘渺的意境美,学生自然而然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时机,巧妙的设计了这个小练笔,学生会顺理成章地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这个小练笔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野荷塘这篇课文的理解,又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形成了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良好状态,实现了读写的双丰收。
以上就是我在我校孙校长执教《野荷塘》这节课时,我在观课过程中的粗浅见解,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