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44 KB
- 文档页数:8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过程。
4. 探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翻译文章。
2.2 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孟子时代的背景。
2.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文章,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3.2 教学活动1. 观看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了解背景。
2. 学生朗读和翻译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3.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评价。
3. 阅读理解测试: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即时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 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
2. 相关学术文章和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3. 思考题和讨论题清单。
5.2 教学材料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2.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卷。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文章中的对话场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背景、作者孟子及其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历史地位。
1.2.2 文本解读: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1.2.3 文化传承:介绍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了解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章的主旨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2.1.2 理解君主与国家、人民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2.2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孟子及其时代背景,阐述文章的主旨。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君主与国家、人民关系的理解。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仁政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文章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分析,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4.1.1 简介孟子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君主与国家、人民的关系。
4.2 文本解读4.2.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
4.2.2 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4.3 案例分析4.3.1 展示相关的仁政实践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讨论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
(2)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如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够进行简要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和民本思想。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孟子游说齐宣王的故事。
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展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观点。
2.2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观点。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难句解析(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天。
”(3)曰:“夫仁政,犹水也;民,犹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2 文言文翻译(1)如何准确理解古代词汇和语法。
(2)如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四、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句解析和文言文翻译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观点。
(2)解析难句,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五、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全文。
5.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难句翻译和文言文翻译。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课后练习和心得体会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igra一ve;()之义
答案:(1)y&egra一ve;(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igra一ve;x&ugra一ve;(4)c&ugra一ve;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ogra一ve;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ugra一ve;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陽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陽楼记》优美的
四、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