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狱中杂记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3
推荐作品狱中杂记一、名句积存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 注 这句话强调职业的重要性。
意思为:孟子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
”真对呀!二、中心主旨封建牢狱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械的一个组成部份,是镇压人民保护封建专制政权血腥统治的工具。
它的真实面貌,从来被封建统治阶级以“仁政”的外衣和虚假的道德说教所掩盖着。
本文通过对清朝刑部狱中骇人听闻事件的记叙和阴森可怖景象的描述,令人们清楚地看到封建时期的牢狱是个惨无人道暗无天日的人世地狱,封建官吏及其爪牙是杀人无赖的爱惜者,是敲榨百姓骨髓吮吸人民膏血的吸血鬼,是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封建法律是封建官吏敲诈敲诈贪赃行贿的遮羞布,封建牢狱是封建官吏营私舞弊的场所,从而有助于人们认清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和封建法律的伪善,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憎恶。
三、写作特色1.朴实、严肃的笔法。
作者因《南山集》案被连累入狱,几乎送死。
因此他对狱中骇人听闻的罪恶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
作者的貌似客观平复的表达,实质上是经历过大痛楚、大愤怒以后的冷峻,正如痛哭以后的无泪,悲痛以后的木然。
这种客观的平复,给读者的又一印象是作者对如此的罪恶的所见所闻甚多,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就更易引发读者的震撼。
2.准确精练的用词。
例如,写刽子手向判死刑的囚徒敲诈时的三种情形时,刽子手对受死刑者和受绞缢者说的话冷酷无人性,但又仅是貌似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却把他们冷酷成性,以囚犯是不是安然就死作为取利手腕相要挟的令人发指的行径刻画出来;对斩首者“无可要”,仍“质其首”,把受刑者的头颅据为己有来取利,可见其贪婪已到了敲骨吸髓,毫无人性的境界。
四、文白对照康熙五十一年三月 ,余 在刑部 狱 , 见 死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被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而由窦 出 者, 日 四三人。
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
⎣⎢⎢⎡ 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
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
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
《狱中杂记》教学重难点设计一、教材分析1 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关于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理解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理解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其中对选修古代散文的学习要求是: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 教学内容分析与选择《狱中杂记》是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推荐作品。
单元教学目标: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经过本单元《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阅读和学习,本文是一篇推荐自作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我校一直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课课堂教学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交流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本单元前几篇散文已经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三、教学目标1感知内容要点,梳理文中典型事例,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体会杂而有序的文体特点。
2感受作者在简淡质朴文字下的对于刑狱黑暗腐败的痛心,体会桐城派散文的写作特点。
3了解清朝司法刑狱的黑暗腐败、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本文的内容要点,梳理文中典型事例,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体会杂而有序的文体特点。
难点:感受作者在简淡质朴文字下的对于刑狱黑暗腐败的痛心,体会桐城派散文的写作特点。
五、教法学法1体现选修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重点放在“读”和“研”上。
狱中杂记一、教材分析《狱中杂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推荐作品,是清代桐城派作家方苞的作品。
本单元所选都是散文,核心词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所选文章在情感和逻辑是统一完整的。
作者用质朴的文笔,再现了清朝监狱内的惨无人道。
本文记载内容繁富,涉及人物众多,作者利用对话、设问、典型事件的陈述等方式,有条不紊地将繁杂的内容一一呈现,符合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之说。
从文言字词方面而言,基础词汇较多,兼有生词,在阅读梳理的过程中需要细心总结。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词汇,能够自主梳理文章大意。
同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对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此单元多是散文,学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倦怠,有必要改变教学方式。
所以,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重点在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报道,联系课本内容,体会方苞所倡导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为文之道。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展示报纸制作理念和对文本的再叙述处理理念。
2.能力目标:总结方苞《狱中杂记》的构思,理解方苞的“义法”理念,提高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对观点的质疑能力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本质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理解方苞的“义法”观念,理清文本的内在逻辑。
2.难点:理解文章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安排。
五、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时的教学借助学生课下制作的新闻报道展开,通过学生展示报纸的制作理念,引入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学习。
在此基础上学习方苞对内容和结构的安排。
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制作报纸,提高其自主疏通文意、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制作、展示的过程中,体现出对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质疑能力、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桐城散文派的为文主张。
2、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清初狱治的腐败黑暗,探讨本文的主旨及写作意义。
3、体会本文艺术特点,了解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把握主要内容,探讨清初狱治腐败的根源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教学内容】一、导新课是谁仕途坎坷屡遭贬黜,却为“民生之多艰”而长叹哀泣?是谁穷困潦倒生活窘迫,却依旧心系天下苍生?是谁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不忘收复丢失的国土?是谁身陷囹圄,被判处极刑,依然关心时政初心不改?这些都表现了仁人志士心忧天下心系国事的美好情怀,而一个优秀的文人也一定有着这样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在狱中完成的作品《狱中杂记》,了解清初的狱治状况,同时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链常识1、作家名片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
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
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
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
后累官至礼部右侍郎。
乾隆十四年病逝。
享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方苞为文主张“义法”,要求作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著有《望溪全集》。
2、背景探秘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而被牵连下江宁县狱。
不久,解至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
《狱中杂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狱中杂记》。
教学内容包括:狱中杂记第一、二章,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入狱”,描述作者因揭露贪官污吏而入狱的经过;第二章“狱中”,描绘了狱中生活的艰辛以及囚犯们的相互关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狱中杂记第一、二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入狱的原因以及狱中生活的状况。
2. 领悟作者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斗志,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3. 分析并评价作者在狱中杂记中所展现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狱中杂记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狱中杂记第一、二章的内容,以及作者在困境中的勇敢与坚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狱中杂记》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狱中杂记第一、二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对狱中杂记第一、二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入狱的原因,探讨狱中生活的艰辛以及囚犯们的相互关爱。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狱中杂记的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狱中杂记的填空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狱中杂记中所展现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狱中杂记第一、二章入狱:作者因揭露贪官污吏而入狱狱中:描绘狱中生活的艰辛及囚犯间的关爱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作者信念与斗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狱中杂记第一、二章的内容,分析并评价作者在困境中的勇敢与坚定。
作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勇敢揭露社会黑暗;作者在狱中关心他人,展现出人性光辉;作者的勇敢与坚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全集》中的相关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提高文学素养。
第十九课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新课入门须知][知作者]1.《狱中杂记》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
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他的散文以所标“义法”及“清真雅正”为宗旨,较有现实意义。
代表作品:《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2.《陶庵梦忆序》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
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他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代表作品:《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知背景]1.《狱中杂记》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在狱中,目睹了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
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
康熙皇帝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
这篇文章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2.《陶庵梦忆序》《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都第五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方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
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
2、理清写作思路、探讨本文的写作主旨。
2新设计
1、尝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理解文章所涉及的情景。
2、加大课程容量,培养自学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4重点难点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3、从该文中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作者及背景
1、方苞: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进士。
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
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
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背景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与。
《狱中杂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狱中杂记》,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狱中杂记》的作者背景、创作情境、文章主旨、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狱中杂记》的作者背景、创作情境及文章主旨;2. 分析并欣赏《狱中杂记》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狱中杂记》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狱中杂记》课文、PPT、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监狱生活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作者背景及创作情境介绍:讲解《狱中杂记》的作者背景、创作情境,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3.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文章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5. 随堂练习: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狱中杂记》2. 作者:X3. 创作背景:X4. 文章主旨:X5. 艺术特色:X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狱中杂记》,谈谈你对监狱生活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监狱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狱中杂记[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4.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1.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2.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天天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窦.()穴遐迩.()老胥.()户牖.()违.()背矜.()诩骈.()文俾.()使大辟.()罹.()难绞缢.()日晷.()桎梏..()痼.疾()锁钥.()主谳.()口呿.()舌挢.()2.文学常识(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
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
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
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本文以“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3)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狱中杂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4.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2.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窦.()穴遐迩.()老胥.()户牖.()违.()背矜.()诩骈.()文俾.()使大辟.()罹.()难绞缢.()日晷.()
桎梏
..()痼.疾()锁钥.()主谳.()口呿.()舌挢.()2.文学常识
(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
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
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
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本文以“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3)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4)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
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
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牵连而被捕入狱,他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清王朝刑部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揭露了狱吏的贪赃枉法、滥用酷刑和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
[文本研读]
1.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作: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②此役作也()③屈平之作《离骚》。
()④推演兵法,作八阵图()⑤体有不快,作一禽之戏()
(2)矜:①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②意色扬扬,若自矜诩()③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叩:①余叩所以()②娘以指叩门扉曰()③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4)易:①是疾易传染()②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③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侯()
(5)质:①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
()②然犹质其首()③狱中成法,质明启钥()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⑥燕太子丹质于秦()⑦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6)其:①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伤于缚者()(7)差:①何必更以多寡为差()②吴公差强人意()
(8)要:①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②惟大辟无可要()③便要还家()(9)即:①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②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④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势必危矣()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⑥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⑦即遣兵三万以助备()⑧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2.古今异义
(1)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2)是无难,别具本章
..()
(3)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
..者二人易汝名()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禁卒居中央,牗.其前以通明()②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③主梏.扑者亦然()④春气动,鲜不疫.矣。
()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
..()
(2)名词意动用法:
①皆利.系者之多()②贫者席.地而卧()③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
(3)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贫则面.语之()②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③其上.闻及移关诸部()
(4)动词使动用法:①予我千金,吾生.若。
()②出.居于外
()
(5)数词活用作谓语:①而狱中为老监者四.()②或曰:狱旧有室五.()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
②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③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