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 格式:ppt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74
附件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细则(试行)根据卫生部《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市HIV可疑样品的送样、检测和处理,确保及时完成检测、流调和报告等工作,特制定《合肥市HIV抗体筛查阳性病例血样送检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细合肥市HIV抗体筛查阳性病例血样送检及则(试行)》。
一、各医疗机构发现HIV抗体初筛阳性的可疑样品,必须100%送确认实验室做确认实验,不得截留。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实验室地址:宿松路218号。
二、送检血样要求(一)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的规定,运送用于HIV抗体检测的标本必须是血清或血浆,其数量不得少于500微升,如果送全血,必须用抗凝管,其数量不得少于5ml。
标本的运送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由专人运送,对运送的标本应进行三层包装,样品应在冷藏条件下运送。
(二)住院病人血标本必须送双份血样,其中一份为医疗机构初筛检测阳性的标本、一份为送样时新采集未经检测的标本;送检样本管壁上必须有受检人的姓名、标本采集次序。
对于年送样20例及以上的医疗机构防保科须固定专人送样。
(三) 对非HIV筛查实验室送检标本,必须附《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可疑样品送检交接单》(见附表1)一式两份,并详细填写送检单。
对HIV筛查实验室送检标本,必须同时附《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 可疑样品送检交接单》和《HIV抗体复检检测单》(见附表2)。
(四) 皮肤性病门诊、VCT门诊、艾滋病哨点监测、拘留所高危人群筛- 1 -查初筛等HIV抗体初筛阳性的可疑样品,仅送原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
必要时另行通知采集第二份血样。
三、各部门职责(一)医疗机构1.首诊医疗机构防保科或哨点监测单位对HIV可疑样品的送检进行登记,在送样的同时须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联系方式见附表3)。
2.配合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可疑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必要时配合采集血标本。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本文档旨在提供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以便各地开展规范的艾滋病检测工作。
本规范旨在明确艾滋病检测技术的要求、方法和结果判断原则,提高检测质量,为防治艾滋病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中心等开展艾滋病检测的相关单位。
检测前要求:开展艾滋病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包括合格的人员、设备、实验室设施等。
检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艾滋病检测技术和相关政策法规。
检测中要求:艾滋病检测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使用经国家认证的试剂和仪器。
检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检测后要求: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及时告知受检者,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转介服务。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艾滋病疫情信息。
血清学检测:常用方法包括HIV抗体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
抗体筛查试验包括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等方法;确认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
病毒载量检测:用于监测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常用方法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等。
细胞学检测:通过观察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常用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病理学检测:通过活检或尸检观察艾滋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测: 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需进行确认试验。
确认试验阳性者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病毒载量检测:病毒载量高于正常范围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细胞学检测:根据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治疗不理想。
艾滋病个人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规程1.目的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制定本指导规程。
2.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艾滋病个人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
3.职责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工作。
4.工作程序4.1个人安全防护个人防护及HIV采样室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4.1.1防护服a.HIV采样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包括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
平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实验室清洁区内专用存放处。
b .离开HIV采样室时,应脱去。
每次穿过的污染的白大衣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c.当含有HIV的液体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如塑料)围裙。
d.当发现白大衣已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e.HIV采样室应配备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
4.2个人防护高标准的个人防护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
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皮肤的任何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4.2.1进入HIV采样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4.2.2进入HIV采样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
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
4.2.3离开HIV采样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4.2.4严禁在HIV采样室内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
4.3建立安全制度按要求做好安全操作的管理。
4.3.1无论是否发生意外事故,每年都要对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修订,并有记录。
4.3.2制定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建立意外事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
4.3.3科主任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和职业暴露事故进行调查、登记、处理和报告。
4.3.4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并定期检查。
4.3.5与HIV/AIDS相关检测项目的所有资料均应严格保密,包括送检单与检测记录的保管、报告单的发放和工作人员年度采血检测等。
436 HIV采样室所有人员应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
HIV初筛实验室监测数据的记录和保存1.目的规范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原始记录,使资料的记录、保存状态受控,达到可溯源的目的。
2.适用范围适用于HIV初筛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文本资料的记录和保存,主要有:病人标本信息、实际操作记录、实验检测数据、原始送检、报告单、仪器使用维护记录、环境温度湿度记录等。
3. 职责3.1检验人员:严格原始记录表格的规范填写,并及时归档、整理、上交。
3.2复核人员:对检测原始资料的导入,并导出数据进行复核。
4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程序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组长、科主任。
5. 实验原始记录的规范和管理5.1电子记录5.1.1电子记录:资料的记录、结果的电子保存,保存的文件标识;5.1.2电子保存的软件备份机汇总打印按照电子文档进行管理;5.1.3注意电子保存资料、文件的加密,使用权限限制。
5.2书面记录5.2.1实验应及时、准确地记录结果。
5.2.2实验记录中应包括以下内容:日期、操作者、所有样品、实验内容、过程(步骤)、结果及有无事故等。
应按实验要求,设计操作的原始记录表,标明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外部对照以及待检样品的位置,便于指导实验人员加样。
要注明试剂盒厂家、测定方法、批号、效期、操作人员和复核人员姓名及检测日期。
5.2.3整个实验室的实验资料要统一有专人负责,按固定格式记录在案。
5.2.4计算机生成的实验结果,存档备案;定期拷贝计算机结果文档,备案保存。
5.2.5在样品接收时,接收者均需在送检单上签名。
5.2.6登记本上记录病人信息包括:编号、姓名、性别、民族、国籍、送检人群、职业、检测项目(检测目的)、标本类别、送检日期等。
5.2.7将标本带入样本处理室(血标本闭盖离心后)处理,登记本留在样本接收室,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注明“拒收”,并作好记录,并作相应处理。
5.2.8登记本上的记录不能涂改,需修改时用笔在修改内容上加扛改并在备注栏说明、加盖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