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富贵不能淫
- 格式:docx
- 大小:27.16 KB
- 文档页数:5
《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2017.12.12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太平。
③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④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⑤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标准的,是妇女之道。
⑦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一、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编写的。
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
二、书下注释1、诚:真正,确实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富贵不能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纵横家流行,他们凭着口才和机智,游说诸侯,合纵连横,取得高官厚禄并左右天下局势。
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张合纵。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离开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
2.文题诠释:《富贵不能淫》是教材编写者加的。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3.主旨:孟子通过驳斥景春关于“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大丈夫”的观点,提出了大丈夫应该具备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心性与志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明确了大丈夫应该具备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体现了孟子的浩然正气。
4.内容解读:选文通过景春与孟子的对话展开。
景春认为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
这一看法招致孟子批驳,孟子首先表明态度“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然后从“礼”的角度批驳“子未学礼乎?”——你难道没学过礼吗?再从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像妇人一样顺从秦国,是以顺从为目的“妾妇之道”。
最后正面进一步阐释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心性志向,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
最后提出大丈夫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结构分析:第一段(第1自然段)景春提出自己的观点: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树靶子)第二段(第2自然段)孟子批驳景春的观点,提出“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心志与道德修养。
《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第21课富贵不能淫1.读准字音,并解释。
往之女家()2.解释加横线词语含义(1)安居而天下熄 ( ) (2)父命之( )(3)与民由之( ) ( ) (4)富贵不能淫 ( )(5)独行其道 ( ) (6)贫贱不能移( )(7)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 ( )(8)居天下之广居()()(9)得志()()(10)威武不能屈()(11)必敬必戒(1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一词多义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5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6孟子的这篇文章首先针对景春的观点提出了反驳。
为证明自己观点,首先通过比喻论证得出“”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接着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
只有“”,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
7、翻译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8.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9.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10.“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1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1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1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4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15.举例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6、请结合下面的事例,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材料一: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元军元帅。
②扞(hàn):保卫。
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同“救”材料二: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辞官归隐。
材料三: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对孟子所阐述的“大丈夫”之道的理解:(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7.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8.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9.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20.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1.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士.:发:于:畎亩:举:间:故:降:任:于: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恒:然后:困:衡:虑:作:征:色:喻:入:拂:出:亡:3.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4.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5.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7.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8、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9、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B 彼竭我盈,故克之C 温故而知新D 一年未归,妻跪问其故10、下列加"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②皆出酒食(拿出) 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出没)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显露、出现) ⑤殚其地之出(拿出来)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⑤11、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征于色,发于声③苛政猛于虎④积于今六十岁矣⑤不求闻达于诸侯A、①③B、②⑤C、④⑤D、②④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1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我如浮云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言而喻.C、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D、行拂乱其所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1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由:实行。
之:代志向。
淫:使······扰乱。
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他心意扰乱。
道:原则,行为准则。
移:使······改变。
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正理,即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1):居住。
居(2):住所。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得:实现。
志:志向屈:使??屈服。
威武不能屈: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志节屈服。
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
形容不畏强暴。
威武:威胁暴力。
戒,留神,谨慎。
违:违背。
(戒:告诫)3:(1)能够(2)得到、实现(3)训导(4)谨慎4.A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7(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8.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9、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10: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3: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14.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